殺敵三千,自損一萬的勝利,也算勝利嗎?

蝶熙兒


“殺敵三千,自損一萬”從數量的直觀角度來看肯定是損失慘重,而這句話的原話應該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那是一種僥勝,不過問題應該看戰爭的性質,比如說我們的國土家園受到了外敵的侵略,我們不得不奮起戰鬥,此時即使損失慘重也是“理所應當”的,誰也不願做“亡國奴”,就如當年的“甲午戰爭”一樣“雖敗猶榮”,因此我們要根據歷史背景來衡量自己的犧牲價值,再如“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傷亡數量上超過了敵人的傷亡人數,但包括美國自己在內的世界都承認中國在這場戰爭的勝利,因為當時剛剛建國、尚是一窮二白的中國人民面對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其實力之強大遠遠不是中國可以比擬的,但中國人民不懼列強,為了“保家衛國”挺身而出,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更為自己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這豈是戰爭的表面數字可以囊括的?因為“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僅是令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部隊”聞風喪膽,更是為我們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國際地位,至今仍俱有深遠的影響……


趙廣州156130073


勝利,有戰略勝利和戰術勝利;戰爭,有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和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僅僅從戰術上來講,殺敵三千、自損一萬,那肯定是失敗的。但從戰略上來講,特別是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中,如果這種巨大的犧牲能換來擊退敵人入侵、阻止敵人肆虐、打擊了敵人囂張氣焰,或者攻佔戰略要地、奪取戰略資源,甚至擊垮敵方主力、捍衛民族獨立……等等,從而改變戰略態勢、重建戰略格局,那麼這種勝利也是值得的。

比如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抗美援朝、二戰盟國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等,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勝利,因為你不做出這樣大的犧牲,可能就會產生更大的犧牲,甚至就是滅頂之災。

紅軍長征的勝利,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走向殲滅一切敵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礎;抗日戰爭的勝利讓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佔領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企圖徹底破產;抗美援朝的勝利讓美國及聯合國軍隊從鴨綠江邊退回“三八”線以南,避免了直接在東北境外陳兵威懾的局面,更使世界各列強不再敢肆意欺凌和侵略中國,保障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建設。

然而,漢奸投降主義者則不切實際地認為:凡是不能取得戰術勝利的戰爭都是不值得的,並由此而否定民族反侵略戰爭中自我犧牲的價值,否定像岳飛、黃繼光等等這樣的民族英雄。他們打著維護“人性”、“人權”的幌子,反對正義的反侵略,然而卻閉口不談宋朝、明朝無力抵抗而覆亡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閉口不談歐洲列強侵略美洲給印第安人帶來幾近滅種的歷史事實……他們意欲何為?就是要讓你做一個個順從的洋奴,並順從他們這些自封“社會精英”、卻代表洋人利益的買辦!這種思潮是值得一切有正義感的人們警惕、並拿起武器反擊的!“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城我們新的長城……


WILLSON39


戰爭勝敗,得看是否符合總體戰略,否則就是勝著勝著就敗了,並且一敗塗地。

典型的來講,抗戰時期關家堖戰役,從戰損上八路軍吃大虧了,並且關家堖最後也沒有拿下來。八路軍戰死589人,受傷約1570人。日軍戰死280人,受傷不詳。這是符合題主口中,典型的殺敵三千,自損一萬的比例。

這場戰役雖然輸了,但是戰略上卻贏了。

原因正是打關家堖的目的,是服從於反掃蕩總體戰略,並達成了戰略目標:日軍單個大隊不再敢深入根據地,在此後被迫以聯隊為單位展開掃蕩。

根據反掃蕩總體戰略目標,日本若是一個大隊就敢來根據地掃蕩,那根據地從此再無寧日。以日軍後勤水平,出動大隊級兵力那是一個月裡可以來好幾次。如果是這樣,根據地就沒法活了。關家堖戰役的底線就是要展示出,當大隊級日軍進入根據地時,八路軍必將其殲滅的決心。因此無論戰損比多麼難看都得打下去。最終,八路軍勉強殲滅了日軍主力,剩餘百餘人被日軍援軍救回。

從戰損上看八路軍難看級了,但從戰略效果來看,日軍從此大隊級掃蕩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聯隊級掃蕩。當時日軍的後勤水平,聯隊級行動起碼三個月才能進行一次,再往後半年才能執行一次。那麼根據地就有時間開展生產,八路軍也就有時間進行修整補充。

關家堖戰役之前,日軍在華北掃蕩次數,每年上百次。關家堖戰役當年(10月打的),日軍掃蕩立竿見影減少到60次。再一年以後,日軍掃蕩降到了33次。到1943年時,日軍已經陷入大隊級兵力不敢出據點的窘境(出去就捱揍)。並且從1943年開始,八路軍開始拔據點,攻縣城,開始實質上收復國土。而常凱申元帥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還在丟縣城。

因此,殺敵三千,自損一萬的戰爭,得看它是否符合總體的戰略目標。關家堖戰役就是典型的正面例子。

其他正面例子,比如更大層面的蘇聯衛國戰爭,在德國崩潰之前,哪怕是1943年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會戰,蘇聯戰損都遠大於德國。特別是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蘇德士兵交換比達到2.5:1,坦克交換比更是達到了14:1。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看蘇聯都很不光彩,但是蘇聯成功的消耗掉了德國最後一支戰略進攻力量。從此東線攻守異形。

其他反面例子,就不單獨列舉了。常凱申元帥打的大部分勝仗都是屬於“殲敵三千,自損一萬,沒有卵用”的勝仗。


戰忽都護府長史


殺敵三千自損一萬如果因此放棄那是投降派,前赴後繼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的真正結局。林則徐禁菸因大清王朝腐朽而失敗,但林則徐是民族英雄,大清王朝卻走上了不歸路。戰爭不能以死傷定結局。


何安華168


一個強盜很強壯,闖進了你家,你家有五口人,需要死兩個人把強盜打死。你選擇忍受強盜在你家為所欲為?還是選擇拼兩條命打死強盜?如果你選擇後者,那你說算輸算蠃?

我想是個真正的人,就一定選擇後者,勇敢保衛自己的親人和家園,就是獻出生命,也是雖死猶榮,死得其所。只有懦夫和軟骨頭,才會選擇屈辱,苟活於世,苟且偷生,過著屈辱,羞恥,喪盡尊嚴的生不如死的非人生活!

所以,有時候損失多少並不是衡量勝負的標準,通過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往往意義更加偉大。

新中國一窮二白,美帝國主義打到了家門口。毛主席領導指揮的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不怕流血犧牲,以弱勝強。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強大的十六國聯軍,就是驚世駭俗的光輝典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新中國正是由此,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建設時期。中華民族也正是在堅強不屈戰勝一切敵人的大無畏精神激勵下,生生不息,愈來愈興旺繁榮。


小徑竹溪


平型關大捷就是這個比例,這一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遠方4052723321445


在當今以人為本的文明年代,站在人類發展的角度分析:

1,殺敵三千,如果敵方是反人類的,自損一萬也屬於正義的,屬於勝利。

2,殺敵三千,如果敵方是正義的,無論自損多少都是反人類的,屬於人類的敵人,屬於失敗者。

3,如果雙方都是為了個人利益而爭鬥,而不是為了廣大人民利益,那麼這種殺敵三千,自損一萬的情況,都不屬於勝利者,都是反人類罪。



楊哥之翩翩舞


其實勝利與否並不看傷亡如何,是要看是否達成了戰略目標,或者叫任務目標。就如題主說的,殲敵3000,我方損失了10000,而本次作戰我方達成了戰略目標,如摧毀敵方指揮系統,或摧毀敵方關鍵性戰略物資基地(核彈基地這樣的),為後續作戰奠定了決定性成果,那即使己方損失高於對方,也可以說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並不是所有戰略目標都能已最小的損失達成的,就如抗美援朝,我解放軍的傷亡遠超美國,但是我們成功的破壞了敵方的戰略意圖,為後續帶來了長久的和平,這必然是一場偉大的勝利!


吾悟霧


這就是有些人所謂的“勝利”,是拿別人的生命當兒戲,讓後換取自己的利益和權位,這是用“勝利”鼓勵和迷惑活人的藉口,這樣“大義之舉”是間接的反人類行為,是典型的蠱惑人心給後來的年輕人洗腦以便也有一天讓他們成為“勇於獻身的備胎”。凡互相殘殺的雙方都有自私的一面,甚至達到了誰都不想讓一步的利己極端行為,爭奪地盤、權利(政治)、物資、美色、百姓(奴隸)、利益等才是自己或自己集團的真正的目的。人類是地球上最可怕的動物,是利益最為燻心的生靈,每天勾心鬥角不停,總想擁有呼風喚雨駕馭他人的野心,所有人們活動的規則都有自己定,讓別人服服貼貼言聽計從於自己。以達到個人掌管下的長治久安,其實“殺敵三千,自損一萬的勝利”還有被迫的情況存在,自損者在那種環境下有時也很無奈,有些“自損”是一個不得不的行為。

總之這種“藉口”行為,許多人其實是真正的失敗,但還要往“勝利”上靠。





V換位思考V


這是個非常無恥的問題,因為戰爭或戰役的勝負,從來就不是隻取決於雙方傷亡人數。

雖然以少勝多的戰爭或戰役會令人擊節讚歎,但以多勝少的戰爭或戰役也未必令人汗顏,因為戰爭或戰役的發生,從來不同於兩個人旗鼓相當的鬥毆。

作為“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語)”,戰爭從發生之前,就帶有濃濃的政治意味,而戰爭的發生,也必然牽涉到交戰雙方的實力、戰爭的性質、戰爭的正義性以及戰場位置等一系列因素。

基於這樣的因素仍然將戰爭或戰役的勝負取決於雙方傷亡人數,那就是典型的無恥無知。

自人類文明產生以來,戰爭便從未缺席。而戰爭作為衝突鬥毆的升級版,從一開始就帶有交戰雙方的最強意志,而這也決定了戰爭的最終烈度。

而作為政治延續的戰爭,其根本目的從來都是利益的奪取,而這個利益,可以是為了爭取國家和民族生存,也可以是為實現霸權的野蠻侵略。而不同的目的自然也決定了勝負標準以及所付代價,尤其是人員傷亡的大相徑庭。

以唐宋時期令人“匪夷所思”的戰爭勝率來看,雖然宋朝的對外戰爭勝率高達70%以上,但幾乎全部都是被動的防禦戰,而且是在本土作戰,這樣的戰爭或戰役,即便是傷亡率低,甚至是零傷亡,其對國土的蹂躪已經形成,本國的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這樣的戰爭或戰役,即便贏了又有什麼意義呢?其本質上都是輸了。

相比於宋朝,雖然唐朝的對外戰爭的平均勝率不到30%,甚至在20%以下,但作為一個強勢的王朝,唐朝的戰爭大部分都是越出國境的滅國戰,這樣的戰爭,輸九十九次也不過分,因為只需要贏一次,就可以把所有輸掉的贏回來。

而這樣的戰爭,即便失敗,也是對敵人極大的威懾,即便傷亡慘重,也是巨大的成功,因為這至少證明了大唐帝國具備萬里遠征的強悍實力。

所以,為了達到勝利的目的,即便當前戰爭或戰役失敗,也是值得的。

而到了現代戰爭,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其戰略層面的勝負就更顯重要。

以二戰為例,從傷亡人數上看,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和日本,其傷亡人數上遠低於同盟國,其中德國陣亡約800萬人,日本的陣亡數則只有約300萬。而相比於德日兩國,作為同盟國的蘇聯陣亡人數高達2680萬人,而民國也高達1800萬人。

如果僅從陣亡人數上來看,德日兩國毫無疑問是勝利者,但現實情況是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雖然德日兩國傷亡僅為對手的零頭,但因為他們的國家體量本來就小,所以這也意味著即便他們傷亡人數遠小於對手,但也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而除了國家體量,在科技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也是傷亡人數大相徑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日本和我們的差距,這是導致我們傷亡率遠高於日本的重要原因。

而從我們的立國之戰中,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一個戰略要地的得失易手,不僅關乎戰役的成敗,更關乎戰爭的全局,所以如長津湖、松骨峰、鐵原、上甘嶺等戰略要地的爭奪,值得付出更大的代價志在必得。當然,在我們最可愛的人的浴血奮戰中,我們的傷亡率遠沒有敵人高,聯合國軍的陣亡人數更是慘不忍睹。

所以,勝利從不以傷亡人數為轉移,為了達到戰略目標,即便傷亡慘重,也是名副其實的勝利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