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三千,自损一万的胜利,也算胜利吗?

蝶熙儿


“杀敌三千,自损一万”从数量的直观角度来看肯定是损失惨重,而这句话的原话应该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那是一种侥胜,不过问题应该看战争的性质,比如说我们的国土家园受到了外敌的侵略,我们不得不奋起战斗,此时即使损失惨重也是“理所应当”的,谁也不愿做“亡国奴”,就如当年的“甲午战争”一样“虽败犹荣”,因此我们要根据历史背景来衡量自己的牺牲价值,再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从伤亡数量上超过了敌人的伤亡人数,但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世界都承认中国在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当时刚刚建国、尚是一穷二白的中国人民面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其实力之强大远远不是中国可以比拟的,但中国人民不惧列强,为了“保家卫国”挺身而出,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更为自己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这岂是战争的表面数字可以囊括的?因为“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令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部队”闻风丧胆,更是为我们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国际地位,至今仍俱有深远的影响……


赵广州156130073


胜利,有战略胜利和战术胜利;战争,有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和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仅仅从战术上来讲,杀敌三千、自损一万,那肯定是失败的。但从战略上来讲,特别是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如果这种巨大的牺牲能换来击退敌人入侵、阻止敌人肆虐、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或者攻占战略要地、夺取战略资源,甚至击垮敌方主力、捍卫民族独立……等等,从而改变战略态势、重建战略格局,那么这种胜利也是值得的。

比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二战盟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胜利,因为你不做出这样大的牺牲,可能就会产生更大的牺牲,甚至就是灭顶之灾。

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走向歼灭一切敌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占领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彻底破产;抗美援朝的胜利让美国及联合国军队从鸭绿江边退回“三八”线以南,避免了直接在东北境外陈兵威慑的局面,更使世界各列强不再敢肆意欺凌和侵略中国,保障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建设。

然而,汉奸投降主义者则不切实际地认为:凡是不能取得战术胜利的战争都是不值得的,并由此而否定民族反侵略战争中自我牺牲的价值,否定像岳飞、黄继光等等这样的民族英雄。他们打着维护“人性”、“人权”的幌子,反对正义的反侵略,然而却闭口不谈宋朝、明朝无力抵抗而覆亡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闭口不谈欧洲列强侵略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几近灭种的历史事实……他们意欲何为?就是要让你做一个个顺从的洋奴,并顺从他们这些自封“社会精英”、却代表洋人利益的买办!这种思潮是值得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警惕、并拿起武器反击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WILLSON39


战争胜败,得看是否符合总体战略,否则就是胜着胜着就败了,并且一败涂地。

典型的来讲,抗战时期关家垴战役,从战损上八路军吃大亏了,并且关家垴最后也没有拿下来。八路军战死589人,受伤约1570人。日军战死280人,受伤不详。这是符合题主口中,典型的杀敌三千,自损一万的比例。

这场战役虽然输了,但是战略上却赢了。

原因正是打关家垴的目的,是服从于反扫荡总体战略,并达成了战略目标:日军单个大队不再敢深入根据地,在此后被迫以联队为单位展开扫荡。

根据反扫荡总体战略目标,日本若是一个大队就敢来根据地扫荡,那根据地从此再无宁日。以日军后勤水平,出动大队级兵力那是一个月里可以来好几次。如果是这样,根据地就没法活了。关家垴战役的底线就是要展示出,当大队级日军进入根据地时,八路军必将其歼灭的决心。因此无论战损比多么难看都得打下去。最终,八路军勉强歼灭了日军主力,剩余百余人被日军援军救回。

从战损上看八路军难看级了,但从战略效果来看,日军从此大队级扫荡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联队级扫荡。当时日军的后勤水平,联队级行动起码三个月才能进行一次,再往后半年才能执行一次。那么根据地就有时间开展生产,八路军也就有时间进行修整补充。

关家垴战役之前,日军在华北扫荡次数,每年上百次。关家垴战役当年(10月打的),日军扫荡立竿见影减少到60次。再一年以后,日军扫荡降到了33次。到1943年时,日军已经陷入大队级兵力不敢出据点的窘境(出去就挨揍)。并且从1943年开始,八路军开始拔据点,攻县城,开始实质上收复国土。而常凯申元帅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还在丢县城。

因此,杀敌三千,自损一万的战争,得看它是否符合总体的战略目标。关家垴战役就是典型的正面例子。

其他正面例子,比如更大层面的苏联卫国战争,在德国崩溃之前,哪怕是1943年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库尔斯克会战,苏联战损都远大于德国。特别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德士兵交换比达到2.5:1,坦克交换比更是达到了14:1。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苏联都很不光彩,但是苏联成功的消耗掉了德国最后一支战略进攻力量。从此东线攻守异形。

其他反面例子,就不单独列举了。常凯申元帅打的大部分胜仗都是属于“歼敌三千,自损一万,没有卵用”的胜仗。


战忽都护府长史


杀敌三千自损一万如果因此放弃那是投降派,前赴后继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的真正结局。林则徐禁烟因大清王朝腐朽而失败,但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大清王朝却走上了不归路。战争不能以死伤定结局。


何安华168


一个强盗很强壮,闯进了你家,你家有五口人,需要死两个人把强盗打死。你选择忍受强盗在你家为所欲为?还是选择拼两条命打死强盗?如果你选择后者,那你说算输算蠃?

我想是个真正的人,就一定选择后者,勇敢保卫自己的亲人和家园,就是献出生命,也是虽死犹荣,死得其所。只有懦夫和软骨头,才会选择屈辱,苟活于世,苟且偷生,过着屈辱,羞耻,丧尽尊严的生不如死的非人生活!

所以,有时候损失多少并不是衡量胜负的标准,通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往往意义更加伟大。

新中国一穷二白,美帝国主义打到了家门口。毛主席领导指挥的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不怕流血牺牲,以弱胜强。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强大的十六国联军,就是惊世骇俗的光辉典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新中国正是由此,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建设时期。中华民族也正是在坚强不屈战胜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下,生生不息,愈来愈兴旺繁荣。


小径竹溪


平型关大捷就是这个比例,这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远方4052723321445


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文明年代,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分析:

1,杀敌三千,如果敌方是反人类的,自损一万也属于正义的,属于胜利。

2,杀敌三千,如果敌方是正义的,无论自损多少都是反人类的,属于人类的敌人,属于失败者。

3,如果双方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争斗,而不是为了广大人民利益,那么这种杀敌三千,自损一万的情况,都不属于胜利者,都是反人类罪。



杨哥之翩翩舞


其实胜利与否并不看伤亡如何,是要看是否达成了战略目标,或者叫任务目标。就如题主说的,歼敌3000,我方损失了10000,而本次作战我方达成了战略目标,如摧毁敌方指挥系统,或摧毁敌方关键性战略物资基地(核弹基地这样的),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决定性成果,那即使己方损失高于对方,也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并不是所有战略目标都能已最小的损失达成的,就如抗美援朝,我解放军的伤亡远超美国,但是我们成功的破坏了敌方的战略意图,为后续带来了长久的和平,这必然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吾悟雾


这就是有些人所谓的“胜利”,是拿别人的生命当儿戏,让后换取自己的利益和权位,这是用“胜利”鼓励和迷惑活人的借口,这样“大义之举”是间接的反人类行为,是典型的蛊惑人心给后来的年轻人洗脑以便也有一天让他们成为“勇于献身的备胎”。凡互相残杀的双方都有自私的一面,甚至达到了谁都不想让一步的利己极端行为,争夺地盘、权利(政治)、物资、美色、百姓(奴隶)、利益等才是自己或自己集团的真正的目的。人类是地球上最可怕的动物,是利益最为熏心的生灵,每天勾心斗角不停,总想拥有呼风唤雨驾驭他人的野心,所有人们活动的规则都有自己定,让别人服服贴贴言听计从于自己。以达到个人掌管下的长治久安,其实“杀敌三千,自损一万的胜利”还有被迫的情况存在,自损者在那种环境下有时也很无奈,有些“自损”是一个不得不的行为。

总之这种“借口”行为,许多人其实是真正的失败,但还要往“胜利”上靠。





V换位思考V


这是个非常无耻的问题,因为战争或战役的胜负,从来就不是只取决于双方伤亡人数。

虽然以少胜多的战争或战役会令人击节赞叹,但以多胜少的战争或战役也未必令人汗颜,因为战争或战役的发生,从来不同于两个人旗鼓相当的斗殴。

作为“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语)”,战争从发生之前,就带有浓浓的政治意味,而战争的发生,也必然牵涉到交战双方的实力、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正义性以及战场位置等一系列因素。

基于这样的因素仍然将战争或战役的胜负取决于双方伤亡人数,那就是典型的无耻无知。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战争便从未缺席。而战争作为冲突斗殴的升级版,从一开始就带有交战双方的最强意志,而这也决定了战争的最终烈度。

而作为政治延续的战争,其根本目的从来都是利益的夺取,而这个利益,可以是为了争取国家和民族生存,也可以是为实现霸权的野蛮侵略。而不同的目的自然也决定了胜负标准以及所付代价,尤其是人员伤亡的大相径庭。

以唐宋时期令人“匪夷所思”的战争胜率来看,虽然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高达70%以上,但几乎全部都是被动的防御战,而且是在本土作战,这样的战争或战役,即便是伤亡率低,甚至是零伤亡,其对国土的蹂躏已经形成,本国的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这样的战争或战役,即便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其本质上都是输了。

相比于宋朝,虽然唐朝的对外战争的平均胜率不到30%,甚至在20%以下,但作为一个强势的王朝,唐朝的战争大部分都是越出国境的灭国战,这样的战争,输九十九次也不过分,因为只需要赢一次,就可以把所有输掉的赢回来。

而这样的战争,即便失败,也是对敌人极大的威慑,即便伤亡惨重,也是巨大的成功,因为这至少证明了大唐帝国具备万里远征的强悍实力。

所以,为了达到胜利的目的,即便当前战争或战役失败,也是值得的。

而到了现代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其战略层面的胜负就更显重要。

以二战为例,从伤亡人数上看,作为法西斯的德国和日本,其伤亡人数上远低于同盟国,其中德国阵亡约800万人,日本的阵亡数则只有约300万。而相比于德日两国,作为同盟国的苏联阵亡人数高达2680万人,而民国也高达1800万人。

如果仅从阵亡人数上来看,德日两国毫无疑问是胜利者,但现实情况是同盟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虽然德日两国伤亡仅为对手的零头,但因为他们的国家体量本来就小,所以这也意味着即便他们伤亡人数远小于对手,但也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而除了国家体量,在科技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也是伤亡人数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日本和我们的差距,这是导致我们伤亡率远高于日本的重要原因。

而从我们的立国之战中,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一个战略要地的得失易手,不仅关乎战役的成败,更关乎战争的全局,所以如长津湖、松骨峰、铁原、上甘岭等战略要地的争夺,值得付出更大的代价志在必得。当然,在我们最可爱的人的浴血奋战中,我们的伤亡率远没有敌人高,联合国军的阵亡人数更是惨不忍睹。

所以,胜利从不以伤亡人数为转移,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即便伤亡惨重,也是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