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大旱,江西水库干涸,水底宋代古村遗迹重见天日

2018年4月23日,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南港水库因疏浚干涸,千年古村落得以重见天日。南港水库修建于1960年代,从1961年建成蓄水,至2017年12月首次放水,水库造就的人工湖,在56年后首次见底。曾被千倾湖泊掩藏的千年古村落以及旧居一并露出真容。

南港镇的“东湖李村”数十户村民,当年为造湖舍离旧居,眼看湖水将整村房屋淹没。近一甲子时间已逝,当年村民已成老人。据此,趁这一次见到湖底,在老人带领下,就靠着蒙山山脉走向,辨识当初村屋位置:“我们东湖李村就在靠近湖水东南面的位置。现在是一点痕迹都找不出来了。”湖底虽见底,黄土暴露一览无遗,但记忆中的村屋古树,只剩下当初村头几处石阶。


这个位置也吸引考古专家来视察,却发现不少连当年村民也不知道的事物,他们60年前年小时嬉戏的城墙、石桥等等,那些不知年代的几座古物,原来就是传说的中的蒙山银矿古村遗址。专家经过考察,地质专家在东湖村、南港水库底部均发现了矿渣遗迹。考古人员对矗立水库中的古墙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与东湖村附近的蒙山银矿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最早从宋朝开始,经历元明两朝,这里银矿开采断断续续,实际开采时间为200年左右,距今已经800余年。实际上,陪伴包括东湖李村老村民们多年的高矮城墙、石桥以及废弃的古井,都是宋元时期蒙山银矿采矿人的旧居,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江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介绍,距离如今南港水库约5公里远的蒙山银矿,最早开采约在北宋时期:“深山之中,银矿的出产运送必须依靠便捷的交通。事实上这里看上去是垒砌的石块,就是宋代运输银矿的驿道。”现时古驿道上尽管已经附上了许多贝壳、螺蛳,但仍是断断续续,一直向蒙山银矿方向蜿蜒。

当年受地形和其他条件限制,矿石采集后的冶炼、运送只能靠这种简易的石驿道运输出山;从石驿道上残留的几处车辙碾轧的轮迹,可想像蒙山古银矿当年产量有多丰富。据了解,在1977年9月在吉林屯南古河道挖出的元代蒙山银场的岁课银锭“元字号”、“天字号”二枚。专家考证,银锭用料,就是从这条古驿道运出大山,流通全国。

考古专家的考证,证明这里的古墙、石井、断桥在千多年前也是蒙山古银矿的一部分,见证著千年前蒙山古人的发展兴衰,专家指:“当年银山矿工和靠山讨生活的人都在这里聚集。这处古村落遗址其实就是蒙山银矿的一处‘中转站’。来往的人们在这里休憩生活,产出的银矿石也由这里中转送出冶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