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勇往直前vvvv


李淵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重視親情的皇帝,但凡帝王大多殺伐決斷,對威脅自己統治,或者影響政權過渡的兒子們,或殺或囚,從來不心思手軟,但李淵確實是一個很大的例外。

從隋末晉陽起兵開始,李淵在帝國建立的過程中,非常注重跟三個兒子的關係,(儘管他還有其他兒子,但嫡庶有別)所謂“上陣父子兵”這句話,用來形容他對兒子們的感情也十分貼切。

後來帝國建立後,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他立了李建成為太子,但也沒有因此而冷落了在軍事上表現優異,且立有大功的李世民,使得秦王府的勢力越來越強,特別是天策府選官員的權力,等同於在中央朝廷外,還有另外一個小朝廷的存在。筆者認為,李淵或許就是太相信親情之間的羈絆,才忽略了他這種操作會對帝國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直到傳來兩個兒子死訊的時候,李淵都不太願意相信兒子們會為了權位最終到了兵刃相見的地步。

言歸正傳,李淵從來就沒有大權旁落過,李世民雖然在當時在朝廷的影響力跟太子齊王勢均力敵,但武德朝的中樞宰輔、重要官員,都是清一色李淵的人,沒有一個是李世民的,當時在京的軍方代表李靖,李世民在發動之前,也是特意先探明瞭他的立場,得到其保持中立後才放心發動的。

玄武門之變的發動,是極其突然的,李淵對此毫無心理準備,而根據史書上記載,在玄武門之變前一天,太子齊王指使傅奕密奏李淵:“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這是相當嚴重的指責。在此之前太子齊王與秦王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李淵對於兄弟之間關係怎麼處理,甚至口不擇言說要將天下一分為二,一半屬太子,河東河北屬秦王的荒唐話,由此可見,他依然試圖避免因為權力導致兄弟反的結果。

李淵接到這個密奏,如果換了其他帝王,大概是直接把秦王拿下,再細細排查整個事情,或出於保護,或出於懷疑,反正這種方法才是常規做法,但遺憾的是李淵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把李世民招來,把密奏直接給他看,要他解釋。

這可是一個嚴重的政治事件,李淵卻當成家事來處理,由此可見,李淵確實不願意將事情擴大化,以至於無法收拾的地步,而李世民一邊掉眼淚,一邊說自己無法解釋,任憑處置,同時還說自己也有密奏,也就是太子齊王淫亂後宮,於是李淵最終做出了第二天三人對質的決定。

三個人對質又有什麼意義,吵完架還能和好如初麼?李淵還是太一廂情願了。

那麼事情到了這裡,對於題主的問題,其實也很清楚了,無論是太子還是秦王,他們倆都沒有勢力撼動李淵,一直以來都是李淵單方面的希望兄弟和睦,共治天下。李世民在受到李淵質詢的時候,是膽戰心驚的,也是因為這種心理,才間接導致了他連夜召集秦王府心腹準備動手。

於當時的環境而言,李世民的命已經掐在李淵手中了,他的主要勢力在軍中,而能夠聽他號令的軍隊在洛陽,在河東,長安城中能夠調動的只有800人,所以玄武門之變是一場生死存亡的博弈。如果說李淵此時已經大權旁落,何至於發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完全可以假李淵之手,廢掉李建成。

正是因為李淵權力權威還無法撼動,而又無法改變李淵不二選一非要緩和兄弟之間的關係,才讓李世民不得不鋌而走險的。

或許題主的意思是指玄武門之變中,為什麼李淵毫無作為,完全沒有調動宮內衛士制止這場政變。這其實跟李淵的性格,以及李世民的謀劃有關。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中玄武門之變的經過記載,關於李淵,只寫了他當時在咸池泛舟。李淵咸池泛舟這個操作十分不合理,頭天下旨要召集三個兒子開對質會,怎麼會自己跑去泛舟?

所以只能有一種解釋,李世民在進入宮內之後,“挾持”了李淵,但這種“挾持”的方法,不是用刀架在李淵脖子上,直接逼著他轉移到船上,而是一種隔絕李淵與外界聯繫的方法,筆者猜測李世民是以不放心在太極宮開對質大會,怕太子齊王對自己不利(當時太子的東宮在皇宮內,而齊王受了行軍大總管要出征),強烈要求臨時改會議地點,船上看起來比較安全。

筆者認為這個猜測還是比較合理的,以李淵的性格而言,他很有可能會順李世民的意,畢竟當時的局面對李世民相當不利,而李淵當時也相對偏向了李建成,出於補償心理,他會這麼做。

順利將李淵忽悠到咸池舟上,然後自己再悄悄調走宮內衛士,設下伏兵,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完事後自己不出面,讓尉遲敬德去見李淵。這或許是逼宮,但實際上更是一種表態,大概就是告訴李淵,現在三個兒子就剩下我一個了,你看著辦吧。

李淵接到兩個兒子死訊的時候,又驚又怒,但他最終選擇了李世民。選擇李世民,並不代表是自己權力架空的無奈之舉。在這裡我們把李淵當成一個痛失兩個兒子的父親來看待,事情就會很合理得多。

因為權力,造成了原本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兄弟相殘,最後痛失兩子,這讓李淵心底對權力產生了牴觸情緒,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他能這麼灑脫就果斷放權,尊為太上皇以後也是積極配合李世民,讓他放手清理武德舊臣,把自己安置區大安宮等。(這個名字也是李世民給改的,寓意再明顯不過)

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他最終讓李世民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實際上,即便李淵當時真被挾持在咸池舟上,他之後完全可以反悔,長安的駐軍依然只聽從皇帝的命令,滿朝文武也都是李淵的人,他要拿下只有800人的秦王,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李淵的失敗,是輸在他低估了權力之下人性的扭曲。

PS:非常喜歡馬躍主演的電視劇《貞觀之治》,這部電視劇在劇情上嚴格按照《舊唐書》,而在服道化上也盡最大努力還原了初唐的風貌,(大概唯一的槽點就是那坑爹的特效)劇中的李淵,筆者認為是影視劇中還原得最接近歷史的人物形象了。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江畔初見月


李淵從未大權旁落,在玄武門之變中,不是沒人幫李淵。

李淵作為皇帝,其在長安城中的軍事力量就有三支,由近及遠分別為:

1,貼身警衛,唐前期制度,非大朝會時,皇帝身邊有三衛五仗180人(不含領兵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48人,不計備身、主仗之人,也有200多人的禁衛,都是“武藝可稱者”;

2,北門屯營,來自於3萬元從禁軍中的輪番宿衛者,由雲麾將軍敬君弘統領,駐紮於太極宮北門——玄武門外,人數應為1500人左右;

3,南衙禁軍,即天下府兵輪番宿衛長安者,分屬十二衛環列屯駐於宮城外的皇城,按照張國剛教授對府兵番上的考證,應該保持在8萬人左右。

上述三支武裝力量,都在李淵本人的掌控之中。

另外還有太子東宮的長林兵2000人,齊府兵數百人。

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中,能夠動用的兵力是有記載的,即800人左右。

事實上,除了一般我們所知的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之外,李世民進行這場政變策劃時,專門對在外統率邊兵的大將李靖、李績通了氣兒,二人並未表態參與。

而除了這兩人之外,李世民還派出黨羽奔赴洛陽,以備政變失敗,以洛陽為基地對抗,作為後路。

在朝中,他還有重臣宇文士及為內援,基本上,這就是李世民的基本盤了。

幽州此時為廬江王李瑗控制,關中豳州有羅藝控制,襄陽道為李瑗舊地根本,關中的根本地盤,一直是李淵和李建成控制,哪怕是李建成鐵桿兒楊文幹謀反被殺,其勢力仍舊深固,至於曾為竇建德、劉黑闥所盤踞的河北南部地區,也是李建成鎮撫平定。

最重要的是,在天下平定之後,以武則天之父武士彠為代表的李淵近臣,正在逐步被派遣至地方各個重要都督府(檢校揚州大都督,監控被告謀反的趙郡王李孝恭),監控乃至替代之前的諸王領兵體制。

可以說,在李淵的統治下,原本的“取天下”與“諸李”宗族分掌大權的時代,正在一步步結束,而這之中,最大的一個“山頭”就是將洛陽為中心的關東視為自己禁臠的秦王李世民。

如果不能得到太子儲位,李世民的半生征戰就真為他人做嫁衣裳了。

所以他斷然決定以800騎發動政變,直指太極宮內的父皇李淵。

按照《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的記載,經過李世民修飾粉飾過的玄武門之變好像只是殺兄、戮弟,他在儒家倫理中只是“不悌”。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明確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杜君綽碑》上,有:

口(缺字)交御輦,矢及宸闈。

另有參與的《鄭仁泰碑》有:

兵纏丹掖,殷珍紫宸。

御輦、宸闈、丹掖,都代表殺到了皇帝身邊,而史書中所述尉遲敬德頂盔貫甲,持槊面見高祖,說明高祖身邊的近侍武裝已經完全被消滅,否則無論如何不會允許武將如此出現,而要讓上述200多人都閉嘴,當時在高祖身邊肯定有一場“好殺”。

整體來說,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精心策劃下的一次“豪賭”,目標就是其父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只是添頭罷了。

而之所以這場豪賭能夠成功,並不是因為李世民“得道多助”,而是倚仗他父親本人的“家庭情結”(入長安之初,父子在宮中分殿而居,行家人禮)而搞的一次斬首行動,在力量上,他一點都不佔優,如果沒能控制住李淵,李淵反手碾死他,也和只螞蟻差不多。


劉三解


李淵本為隋朝的一名官員,奈何隋煬帝楊廣昏庸無道其政治行為敗壞,在隋朝末年各路群雄是紛紛舉起義旗討伐楊廣。年近五十的李淵仍壯心為已舉起義旗。可以說李淵也是個“狠”角色,也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那麼為什麼李淵會大權旁落,又沒有什麼人幫助李淵呢?筆者簡單分析下。

格局的限制不懂“平衡”之術

李淵是貴族出身,按照古人的學習應該學習的是禮、樂、射、御、書、數。李淵作為半路出家的皇帝並沒有學習治國之策、帝王之術,所以難免會造成權力的偏倚。根據《資治通鑑》我們知道李淵有17子,但是在唐朝開創之時,我們所所熟知的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李元霸,但是李元霸並並不像《隋唐演義》所描寫的那樣而是早夭。

李淵裡李建成為太子,為了日後和將來李元吉則幫助太子聯合打壓李世民。李建成為太子主要處理政治事務,李世民則領兵在外,受到排擠是在所難免的。

這就造成將來李世民派系和太子李建成派系早晚會魚死網破,這也為後來的“玄武之變”埋下了伏筆。

李淵態度不明確

李淵早早立李建成為太子,可能是嫡長制的原因。但是李淵曾在“晉陽”起兵之時答應李世民事成之後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在唐朝建立之後李淵立的是李建成。這裡邊就涉及到了李淵一直有打壓李世民的嫌疑,李淵以李建成、李元吉壓制李世民,有時還打壓“天策府”。這裡就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李淵為什麼打壓李世民?

李世民本身有這出色的軍事才華且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戰的武將及出色的謀臣。在古代來說,是有功高蓋主之嫌的。但在國家的開創之期,又不得不重用李世民,但一方面又打壓李世民派系。所以在國家穩定之時,李淵肯定會打壓李世民的。李世民又會豈能不知呢!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其真實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兵權。“玄武之變”正式爆發。

玄武之變

“玄武之變”的爆發筆者認為是肯定的,兩個黨派之爭早晚要分出高低的。有三個方面:李淵的態度飄忽不定加劇了李氏兄弟之間的矛盾、李建成派系絕對不會讓其丟掉太子之位的、李世民派系也絕對不會坐以待斃的。

“玄武之變”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的,以李建成、李元吉付出生命的代價而結束。李淵的反應是無可奈何,首先李淵是被迫無奈的,不接受事實太子謀反,則自己性命不保。其次,就算能除掉李世民後繼無人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為嫡出)。最後,當時的情況是尉遲恭帶著武器去見李淵的,有威脅的意味。李淵是不得不從,被迫禪讓。

歷史總是留給後人去評價的,“玄武之變”是李淵大權旁落的最為主要的原因。其中的功過是非,筆者只能說都沒有錯。只能說站在的利益角度、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在今天來看“玄武之變”是好的,唐太宗治理的大唐,在後世的評價中“一片盛世,萬國朝拜”,也使當時的社會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乃至於今天我們走出國門,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富有唐朝色彩的“唐人街”、“唐裝”等等。可見唐朝影響之深遠,這也許會有“玄武之變”的一些兒因素。


無筆


這個問題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表面上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禪讓給了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看起來是李淵鬥爭失敗了,李世民勝利了。
其實這是一個鬥爭和博弈的過程,從起義之初就開始了。

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李淵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劉文靜的勸說下才起兵的,那麼李淵真的是因為優柔寡斷才沒有當機立斷起兵嗎?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中的記載,李淵還是非常的果斷,李淵雖然是太原留守,但是當時還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朝廷的人,而這個高君雅還是個武牙郎將,擁有兵權,恰好又趕上馬邑校尉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反,李淵就帶著王威、高君雅去平叛。同時又命令李世民和劉文靜去募兵,平叛結束就殺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見,李淵是一個心思縝密謀定而後動的人,而且在相對和平的年代,李淵還通過沉迷酒色來令自己的表哥隋煬帝不起疑心。新唐書的記載與此有出入,說李淵是在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的計謀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據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篡改的行為來看,我更傾向於舊唐書。
而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情況漸漸超出了李淵的控制,第一個就是進軍太快,617年農曆七月正式宣佈起兵,到618年農曆五月就在長安稱帝,僅僅10個月的時間,李淵就稱帝了,當然這個時候的唐的疆域僅僅侷限於山西和關中一代,其他地方還被各起義軍和軍閥佔領。
稱帝有稱帝的好處,那就是把大義佔住,都城在長安,又是隋煬帝的孫子禪讓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現在還是在戰爭時期,過早的定都讓李淵對軍隊失去了掌控力,實際上李淵也採取了制衡之術,立李建成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帶兵,可惜李元吉不爭氣,李世民基本上百戰百勝,而李元吉連太原老家都丟了,最後還是讓李世民奪回來的。

本來是制衡,現在是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長期在外征戰,吸納了很多人才和武將,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 了很多人,而李建成雖然在朝堂上為後勤出力,但是沒有前方的功勞顯得大,而李元吉又總失敗。導致秦王府的人才濟濟。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可還是要建功立業的,於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挾,半本意的情況下發動了宣武門之變,我們來看看當時的一個描寫:

輳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看到這裡,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支持李淵了吧,初唐的人才幾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變後尉遲敬德衝到皇宮裡向李淵報告,也說明了李世民應該掌握了守衛皇宮的軍隊,那麼李淵有能力壓制李世民嗎?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個兒子死了兩個,如果再把李世民廢了,一個是會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彈,另外一個是李淵還是為大唐的命運考慮,無奈的選擇了默認,或許這一刻的李淵心裡才是最苦的。
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兒子們相互爭鬥自相殘殺,才理解彼時李淵心裡的苦把。

歷史百家爭鳴


堂堂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會成為大唐的第一位大權旁落的太上皇呢?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成為太上皇,退居後宮,不問政事。

表面上看,這位天家父子,已經達成和解,帝國的軌道重新步入平靜的軌道。

事實上,成為太上皇的李淵,生活得並不好。心情苦悶壓抑不說,生活起居得看兒子一家的臉色。

李淵退位後居住在太極宮。太極宮地勢低窪,潮溼不堪,並不適合居住。幾年後,李淵才搬到大安宮,一直到去世。

李淵曾經委婉地提過,要搬到別的宮殿,但是李世民沉默不答,李淵只好作罷。

李世民夏天喜歡去翠微宮避暑,但是從來沒有邀請李淵一起同行。曾經就有臣子指出,太宗此舉,頗為不孝。但父子兩人對這種指責頗為尷尬。

在李淵的晚年,兩父子之間似乎有一種心照不宣,儘量避開彼此,以免見面後心結再起。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李淵是李世民心目中的一個道德負擔。在以孝為道德基礎的封建社會,李世民殺兄奪父位的行為,註定是要引起爭議的。

那麼,開國之君的李淵是怎麼失去權力的?

其實,玄武門之變本身不僅僅是針對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也是針對唐高祖李淵的一場政變。

在李淵的嫡子中,李建成的優勢是嫡長子名分,李世民的優勢在於沒有人能夠匹敵的赫赫戰功。

從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624年基本平定各方勢力,李世民居功至偉。他打下了四場戰役,分別是淺水原破薛家父子、柏壁破宋金剛劉武周、虎牢關一戰擒二王拿下王世充與竇建德、又打走劉黑闥。四場大戰,奠定了李世民的功勳基礎,還收穫了不少擁護他的親信。

到了公元624年,隨著李世民的勢力進一步擴大,他和太子李建成一黨的鬥爭也不如白熱化階段。李淵對於兩個兒子不知道該如何安排,他只能不斷賜予李世民財物和權位,僅做安撫。

但是在傳承上,李淵本身傾向於李建成。除了遵循繼承順序,還在於李淵也明白,李世民在打江山是一把鋒利的利劍,但是在治理江山的過程中,這把利劍,隨時有可能刺傷自己。即使這把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是這把劍最好的持劍人。

到了626年,太子一黨決定對李世民動手了。李世民的親信要麼被下獄,比如尉遲恭;要麼被外放,比如程咬金,杜如晦和房玄齡等人。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大概也是知道,現在就是你死我活的時候,不僅關乎他一人的生死,還包括他的諸多親信及其家眷。

有兩個細節能夠說明,這場政變也是針對李淵的。

一是史書記載,玄武門之變時,作為父親和皇帝的李淵似乎還不知情,他帶著人到湖上泛舟去了。

政變結束後,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帶著士兵走到李淵面前,告知政變消息。

二是李淵知道消息後,立即表示要冊立李世民為太子。

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尉遲敬德去見皇帝李淵,為什麼要帶著士兵和武器呢?要知道以前面君,除了侍衛,一般人是不能攜帶武器的。

而且李淵為什麼立即表示冊立李世民為太子?

這種即刻反應,部分是因為他是一個政治權謀者,否則不會這麼快就轉過彎來。還有一部分也在於,李淵對這場政變事先可能是知情的。

只是,他已經被人控制了。否則,按照正常的邏輯,他等待消息的地點應該在寢宮或者正殿。這樣好召喚群臣,做善後工作。

但是,搶先一步得手的人是李世民,他的嫡次子。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不僅贏了自己的兄弟,還贏了自己的父親。

這才導致李淵大權徹底旁落。


熊沾沾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唐史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李世民破了一個大規矩,李世民之前,歷代皇帝都不看自己的起居錄,就是日常生活記錄。史書許多都是根據起居錄寫的,李世民第一個看了,不是吃飽飯撐得,看了玩玩的。肯定是要塗改的。因為,李世民雖然是中國歷史數得上前幾名的明君,得位切上不了檯面。但是,中國的史書,特別24史,,都是最有節操,最有信仰的一群讀書人寫的,在字裡行間,我們大體能看出裡面的重重玄機。

2大唐的天下,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殺伐果斷,深通兵法。李淵是皇帝,也是個心疼孩子的好爸爸。木有分清家事和國事,把國事當家事來處理。手心手背都是肉,李建成是太子,有太子府。李世民是天策上將,開天策府。不能否認,李建成是個人才。但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人才和天才還是有差距的。

3天下只能有一個老大。誰當老大,不是請客吃飯。不是骨肉相連。是你死我活,是天誅地滅。權利就像毒品。最是無情帝王家。李淵活稀泥的辦法。最後,導致矛盾的總爆發。

4李世民開始,表現的應該很低調,很隱忍。所以,李淵,李建成都沒有把問題看得太嚴重。天策府其實是個虛名,只有個空殼子的。木有軍權,木有聖旨,指揮不動任何一隻府兵,既當時府兵制下的正規軍。只有自己養的一點幾百人的親兵。李世民久經沙場,手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類似於現在美國海豹突擊隊,更像二戰前,德國的軍官團。可不是天橋下賣藝的花把式!孫子兵法,兵在於精,不在於多!

5李淵約三個兒子,父子,兄弟在湖上泛舟。臨湖殿裡,本是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色。李淵和李建成都覺得木有什麼大事。不然,應該在朝堂上議事解決。至於,史書上,什麼兩個人反覆對掐。我是不相信。高手對決,講究不動則已,一招制敵。平時靜如處子,突然動若脫兔。鬥雞中的戰鬥雞,就是呆若木雞。

在天下已定了大半,太子洗馬魏徵出了個損主意,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借這個機會,準備把秦王府的人,併到自己的府上。李世民將徹底成為光桿司令,沒毛的白斬雞。以前,基本上是李世民帶部隊出征的。

6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個人經過玄武門面聖,見李淵,衛隊按慣例被留在門外。突然,被李世民包了餃子。李世民僅帶了十幾個虎將,匯合帶七十人,均為常何用金刀子收買的,正常值班的皇宮衛士,全身貫甲,手持兵器靜靜的等著李建成。神不知,鬼不覺呀。你們發現木有,是李世民首先親自動手,殺了李建成。用三國曹操的話,我不帶頭,誰肯向前。部下木有人,敢趟這個渾水。秋後算賬,誰都吃不消。鐵桿尉遲敬德隨後,才殺了李元吉。因為,只要開始動了手,李建成勢力大,千鈞一髮,不斬草除根,李世民離死不遠了。太子衛隊長林兵有3000人,太子六率2萬人。李元吉也有幾百人。自己天策府才800人,不過都是百戰精兵。不談皇帝李淵的首都衛戍部隊,包括貼身警衛500人,北門屯營1500人,南衙禁軍8萬人,還有天下的兵馬。李淵最後肯定是偏向長子李建成的,不然也不會立他為太子。什麼準備立李世民為太子,那不是扯蛋,就是忽悠。

7玄武門,入宮的必經之路。這個地方,很微妙,表面上是屬於皇帝李淵的地盤,守將,常何本來是李建成的部下,李建成對這裡很放心,豪無防備。但是常何已經被暗中收買。李世民處心積慮要在這裡下手,不但送黃金珠寶給常何,還送禮給常何的部下。常何的老婆孩子母親也被扣為人質。李世民既面面俱到,又抓住要害。蓄謀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8在得到全國軍隊總司令李靖的中立保證後。李世民小宇宙突然爆發。這是一場擒賊先擒王的斬首行動。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這個過程,對於讀者來說,很驚險刺激的恐怖大片。對於李世民來說,那是玩命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要麼稱孤道寡,要麼萬劫不復。來吧,來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的吧!迅雷不及掩耳。

9出事後,李建成的部將馮立大喊,那有深受太子的恩德,臨事逃跑了。帶太子衛隊猛攻玄武門。因為李建成部隊人數較多的明顯實力優勢,形勢一度十分危急。而且,當時,李世民的主要力量,包括增援的八百秦王府衛隊,估計在攻打李淵,控制了皇帝,就大局已定。尉遲敬德求得李淵的詔書,並把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從門樓上扔下來。李建成的部下,群龍無首,才徹底潰散。馮立殺死李世民部下勇將敬君弘後,對部下說,這也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不得已也逃跑了。李世民感於,馮將軍忠於職守,有始有終,後來把馮立請出山。馮立出擊突厥,又為國家立下了不少戰功。這是後話了。

10,斬首行動的完美收宮,尉遲敬德全身甲冑,全副武裝殺到李淵身邊,注意是殺過來的,李淵只剩下一個嫡兒子,無可奈何,後來交出權利。成了太上皇。如果當時硬扛,估計也是手起刀落,一刀兩斷,一了百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誅殺。女眷沒入李世民的後宮。李建成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比如魏徵還深受重用。大唐翻開了新的一頁,貞觀之治開始了。李世民捨我其誰的氣概,令人神往。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無能的扎心君


影視劇中李世民一直是英勇善戰、戰必勝攻必取、上馬領軍下馬安民、所向披靡的存在,讓人感覺李唐天下一大半是他打下的;而其父李淵卻是貪生怕死、留戀美色、軟弱無能的。事實真是如此嗎?首先,筆者在這裡明確一個觀點:這樣對李世民的描述是大致是對的,對李淵如此評價卻是有失偏薄。下面,我們來看看後人是怎樣評價這位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的。

王澤(明代詩人):晉陽天人赤龍子,按劍叱吒風雲起。黃哲(元末明初嶺南“五先生”之一):漢室興王推鄧禹,唐宗開國任房喬。 楊慎(明代三才子之首):李世民,十八歲,舉義興兵。扶立起,老令公,大唐高祖。據長安,平禍亂,濟世安民。 吳鎮(清代神童兼國子監的生員):伊昔隋氏亂,文皇乘時出。揮劍掃浮雲,有如鷹隼疾。 楊銳(晚清戊戌六君子之一):太原公子虯髯客,笑指幷州作王跡。許多古人都認為李世民是實際的開國皇帝,李淵什麼都不算,上面幾位只是代表人物。

《資治通鑑》: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當為天子”,勸帝盡誅海內凡李姓者。渾從子將作監敏,小名洪兒,帝疑其名應讖,常面告之,冀其引決。楊廣聽了“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言,為何殺李渾(隋朝太師李穆第十子兼左武衛將軍)不殺李淵?因為楊廣認為李淵太垃圾,水平不行能力不夠。

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寢其祀。明朝洪武年間的朱元璋等君臣都十分鄙視李淵,認為李淵得天下全靠二兒子李世民,直接不認李淵開國。

《廣卓異記》:梁國公房玄齡,唐初杖策謁于軍,秦王一見,引為謀主。及終,在相位三十有三年。宋朝人直接把房玄齡入李世民陣營任謀主,定位成當上了宰相。意思就是把李世民的天策府作為真正的朝廷來看。因為房玄齡當了貞觀年間22年的宰相,只有加上李淵的武德年間才是33年。

史書記載: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貞觀四年出生的狄仁傑勸諫武則天立親兒子李顯為太子,別立武承嗣和武三思,一口一個李世民開國,就是不提李淵。

後人看不起李淵,李淵看不起前人,直言“劉邦蕭何曹參”很垃圾不行,只有自己和裴寂(唐朝第一位宰相)是最棒最高貴的。因為他倆不打仗。《舊唐書》李淵對裴寂說:“至如前代皇王,多起微賤,劬勞行陣,下不聊生。公復世胄名家,歷職清顯,豈若蕭何、曹參起自刀筆吏也。”

順帶提一下李世民的赫赫戰功,李唐奪取天下的最重要的兩次戰爭都是李二打的:一是收復山西、滅劉武周宋金剛等;二是收復洛陽、滅王世充竇建德等。

李淵這開國皇帝當的太輕鬆了,感覺換誰來都行,都能建國開朝。最後總結一下,玄武門之變的成功是註定的,李世民當皇帝也是無可阻擋的。

參考文獻:《唐書》《舊唐書》


今人說古


什麼叫大權旁落?

No,在玄武門政變前後,李淵至始至終都掌握著權力,對整個國家政權與軍隊有極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舉例:玄武門之變後,雖然太子元吉軍隊潰散了一部分,但太子親信,栩衛車騎將軍馮祤馮立等決心復仇,領副護軍及兩王親衛數千人包圍秦王府並發動猛烈攻擊,秦王府當時已是岌岌可危。此時,李淵被既成事實所迫,下令處死建成元吉的十個兒子,並宣佈京城軍隊立即聽秦王號令。此令當然代表皇帝完全放棄建成元吉,剩餘親衛全部潰散。這就可以說明,此時的李淵還有龐大的威懾力與影響力。

實際上,玄武門政變時,李世民能動用的武裝力量最多三四千人(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軍隊也就千人左右),這包括天策上將府的正式編制軍隊、諸位親信的部曲親兵在內。而建成僅太子六率即有兩萬大軍以上。雙方實力差距懸殊,若非李世民通過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一舉成功伏殺建成元吉,哪怕兩人中任何一個逃脫,李世民集團就將徹底覆沒。

李淵為何下達這個命令,是無奈承認已經成為事實的現實。李淵嫡妻竇氏四子,元霸早喪,建成元吉又死,如再殺或者廢黜李世民,李淵就沒有嫡子了。而那些庶子們,一是不被世人所重視,勢力單薄。二是沒有接受系統完整的繼承人教育,取代嫡子管理整個國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而排除這些原因,李淵當時還有沒有實力殺李世民,或者逮捕處分他?

我的回答是,有。

至少,首都衛戍軍、皇宮禁軍都大體還是在李淵的實際控制之下。

同時,政變當天,原本是小範圍的高層官員一起審理李世民告建成元吉穢亂宮廷案,但大清早李淵就被拉去遊船。顯然,李淵已經定下了對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估計應該是李世民被最終處理,否則這麼大的案件沒有結果,李淵不會這麼輕鬆。但此時李淵會殺李世民嗎?應該不會,多應是廢黜權力,逮捕爪牙。

所以,當李淵驚訝看到尉遲敬德來報告說太子齊王造反被殺,內心絕對是崩潰的。但此時尉遲敬德是帶兵衝進來的?完全不可能。李世民那點人能幹過皇宮禁軍?尉遲敬德最多是收買某個太監,以告變方式進來幾個。

問題還有。

建成元吉被殺,早就傾向李世民的蕭瑀,奴顏媚骨的陳達民都支持李世民。最大的反秦王黨裴寂卻一言不發。沒有大臣支持的李淵,很快承認現實,放棄了建成。

這一刻,李淵是悲涼的,悽苦的。但是建成世民之爭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苦酒,只能自己吞下去。


四川達州


史上血腥的“玄武門之變”,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從此皇權旁落,成了無爪飛龍!

最後當傀儡也沒勁,乾脆“讓位”李世民,閉門當起了太上皇,不問政事,縱情酒色....

1、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李世民是迫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大唐王朝剛剛建立不到9年,首都長安,爆發血腥政變!

秦王李世民率親信一干人,悍然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殺死了親大哥太子李建成和親弟弟齊王李元吉,並控制了唐高祖李淵。

為斬草除根,李世民繼而又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滿門,十幾個侄子(大哥、弟弟之子)盡數被殺,霸佔弟媳楊氏(齊王的女人)為妃,這是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連貫性的神操作.......

唐史官方欲蓋彌彰,說李世民弒兄殺弟,事起突然,並非早有預謀,實屬迫於無奈。

峰子哥只想說: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狠!

要知道,帝王在世是不能看自己的《帝王·起居注》的,因為這會影響史官秉筆直書,皇帝也會擔負篡改史書的罵名。

關於篡改史書、干擾史官這事,李二(唐太宗李世民)和朱四(明成祖朱棣)都幹過!

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擔心千秋名聲,曾多次“視察”自己《帝王起居注》的情況,還不忘“關照(暗示、恫嚇)”史官們!這已不是什麼秘密了。

很多人受影視劇影響,誤以為唐高祖李淵平庸,太子李建成無能,只有秦王李世民戰功卓著。

而李世民發動政變,為求自保,迫於無奈,諸如此類,各種偉光正,各種諒解。

2、俗話說,一白遮百醜。用在李世民身上,太合適不過了!因一個大唐盛世“貞觀之治”,弒兄、逼父、殺弟、誅侄的既定事實,居然也被“偉大化、美白化”了。

說什麼如果沒有李世民弒兄殺弟,就沒有後來的大唐盛世了。用腳趾頭想想都能明白,“貞觀之治”社會現象,是國家行為所致,不是哪個個人行為所致。

一種宏觀浩大的盛世現象,是唐王朝眾多文臣武將、百姓大眾,經過多年共同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並不能只簡單地歸功於一個皇帝勤不勤勞、英不英明。

比如公司上市了,全是總經理一個人英明?那公司高管們怎麼想?董事會該怎麼看?又將日以繼夜奮戰的公司同仁們,置於何地?換個總經理,公司就垮了?

在歷史劇《大秦帝國》中,商鞅曾對秦穆公嬴渠梁說過一番話,可謂振聾發聵,商鞅說(大意):“只要秦法不變,縱然秦國後世出了幾個昏君,也動搖不了國家根本,秦依然可一統天下。”

意思很明白,優秀合理的體制,是國家層面成功的根本。而“貞觀之治”,並不是李世民一人之功,而是大唐國家體制之功。

雖然不得不承認,領導人的英明也很重要,但相對整個龐大國家體制,個人再強也不敵一個組織,組織再強也不敵一個系統。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更何況,太子李建成當皇帝,誰也不能證明就比李世民幹得差。其實,高祖李淵早有預想的政治格局:在內,培養大兒子太子監國理政;在外,令二兒子秦王帶兵打仗、開疆拓土。

3、有人說,李世民戰功卓著,李建成有什麼功勞?大唐天下有很大一部分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論功勞李世民最大,就該他當皇帝爾爾。

首先,歷史上的李建成,確實短於軍事,但長於政事,李淵令太子監國理政,由來已久。

要知道,帶兵打仗、攻城克地、拓展地盤,本就是一個軍事統帥的事兒,而坐鎮首都、執掌中樞、調度各方,則是帝王及儲君該乾的事兒。李淵的用意很明顯了。

其次,李建成是國之儲君,不是沙場將軍,沒有機會也不會讓儲君去疆場。

反而,領導人並不比前線輕鬆,比如後方糧草、器械、兵員,各種供應,各種調度,各種地方配合,各種政治決策,打下一地各種宣撫安民,等等,政治遠比軍事燒腦。

不能一場仗打勝了,都成馳騁沙場的大將的功勞了吧。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其三,正因為李世民獲得常年在外打仗的機會,才得以收攏一大批能臣悍將於自己賬下,比如尉遲恭、程咬金、房玄齡等等,對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構成了嚴重威脅。

加之李世民勢力膨脹,就算李世民不走這一步,他手下的能臣悍將們為了晉身公侯,也會“抬”主子到皇位。

趙匡胤一覺醒來“黃袍加身”,眾將山呼萬歲,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李建成,已經是被他的“好二弟”李世民及後人長久不斷黑化後的形象,甚至不惜把李建成說得荒淫無道,嫉賢妒能,一無是處。

你信嗎?

關於唐史說到開國之君李淵和開國太子李建成,幾乎無不是貶低或黑料,連私通李淵小老婆這種下三濫的狗血情節,都被李世民及御用文人們“導演”到大唐太子身上了。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欽定的大唐太子,給長子制動一套完備的東宮系統,魏徵就是李建成的東宮官僚之一。

而且出生貴族的李建成什麼女人沒見過?幹嘛頂風作案,去搞別人小老婆,而且專挑他皇帝老爹的小老婆私通?

凡有點正常腦子的人,都能看出來,不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倒太子一派,意淫出來的而已。

說白了,不玩命醜化李建成,怎麼彰顯李世民繼位的“合理性”呢。

4、真實的唐高祖李淵並非草包,又怎會淪為這副田地?其實都是李淵自己作的,不作死,就不會死。

李淵既然已立太子,就該壓制李世民,運用帝王權術,明升暗降,削弱其勢,平衡朝局,以保證君臣“強幹弱枝”。

而李淵倒好,李世民一打勝仗,就給二兒子大加封賞、不斷加權,什麼中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封到最後,無爵位可封了,居然不惜又創造一個“天策上將”的天字封號,並允許天策府可自擁一套班子(就是“小朝廷”啊),可自行任免官員,還擁有鑄幣權......

更要命的是,後來隨著秦王威望日重,對於太子人選,李淵居然還搖擺了。

別看帝王金殿上的一絲搖擺表露(哪怕是某個瞬間),在宮外,就很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捕捉,並加以利用,成為引發“權力海嘯”的信號。

一個藩王,有錢,有權,有文武班底,又有威望,就差一個野心了。而李世民的野心,並非天生具有,而是隨著威望和加權,野心被激發了。

說到底,李淵是自己親手一步步將李世民勢力“喂大”,導致其膨脹到無法控制。

老大為捍衛既得利益,老二為不受制於人,明爭暗鬥,親情磨滅,老爹無法調和,積怨爆發,最終“玄武門之變”慘劇發生了!

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峰子奇觀


李淵大權旁落是因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為李淵的唯一繼承人,李淵心灰意冷之下,順水推舟,將大位傳給李世民,做他的太上皇去了。

李淵這個人,作為父還是很好的,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卻過於重感情了,所以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始終優柔寡斷。雖然立了李建成為太子,但是對李世民也始終給了希望,導致最後的手足相殘。


李淵太原起兵,奪取天下,一直到李世民發動玄

武門之變前,始終牢牢把握君權。當時李世民雖然組建了天策府,但是李淵要殺劉文靜的時候,他也根本沒有辦法,他的一切權利都來自於李淵,李淵如果要收回他的權力,也就一句話的事。李建成也老老實實的做他的太子,根本沒可能挑戰李淵的權勢。

到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只是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讓李淵只有選擇他李世民繼位。所以如果沒有李淵的縱容,李世民也沒本錢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也就不會大權旁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