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策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是一首收在《全唐詩》中的西北民歌,歌中頌揚的是,大唐帝國英勇無敵、戰功赫赫安西節度使哥舒翰。

自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後,吐蕃實力日益強盛,並不斷進逼侵擾唐朝西北邊境。公元753年(唐天寶十二年)面對吐蕃日趨頻繁的襲擾,安西節度使哥舒翰率軍主動出擊,經過一些列的拉鋸戰,哥舒翰最終將吐蕃擊敗,迫使吐蕃軍隊退回到國境線以外。

大唐神策軍

哥舒翰,突厥人。唐安西節度使,安史之亂中在潼關之戰中被俘,後自盡。

唐帝國的西北邊境得到了短暫的安寧,公元754年(唐天寶十三年),為了形成對吐蕃的相對優勢,建立可以互相策應的防守鏈條,哥舒翰奏請設置澆河、洮陽兩郡,並置神策軍等八軍,,自此神策軍登上了唐朝的歷史舞臺。

大唐神策軍

唐朝疆域

或許哥舒翰至死,也不會想到,他親手創建的神策軍不僅沒有完成最初抵禦吐蕃的既定任務,反而成了唐帝國最重要的中央禁衛軍。不僅四處征伐藩鎮勢力,而且最終成為宦官把持朝政、禍亂天下的工具。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勢大,潼關失陷,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倉皇逃往蜀中避難,途中玄宗詔令天下兵馬,火速進京勤王。此時成立一年多的神策軍,在軍使衛伯玉的率領下火速趕往中原參加平難之戰,在相州之戰中,神策軍與叛將史思明鏖戰數日不敵,最終衛伯玉與宦官魚朝恩率領神策軍退守陝州,神策軍的初戰就這樣,以失敗匆匆結束。

大唐神策軍

魚朝恩,著名太監。

然而這並不妨礙神策軍後續的壯大,而它的壯大,卻也離不開一群特殊的人--宦官。

歷史上東漢、唐、明三朝,都出現過嚴重的宦官之亂,宦官把持朝政、廢立君主、禍亂天下。然而相比東漢、明朝,唐的宦官之禍尤為嚴重,唐敬宗時期的太監仇士良,先後殺了一位皇帝、兩位親王、四位宰相,最後竟得善終,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奇。

大唐神策軍

唐敬宗(李湛),唐穆宗長子,被大太監仇士良殺害,年僅18歲。

宦官之所以能如此肆意妄為,卻是與神策軍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歷任神策軍的最高指揮官--護軍使都是由皇帝身邊的大太監來充任,這就為宦官禍亂朝政,提供了強有力的軍事支持

大唐神策軍

神策軍

唐代宗時,吐蕃捲土重來,趁唐帝國內亂稍平,百業待舉,西北邊境空虛之際,大舉內侵一舉拿下長安。代宗出逃至陝州神策軍中,由宦官魚朝恩護衛返回京師,由此,神策軍正式成為唐朝中央禁衛軍。

安史之亂過後,參與平定叛亂的各地節度使,不僅沒有得到削弱,反而在戰爭中進一步強大起來,藩鎮割據勢力日趨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央帝國的統治。德宗、憲宗兩朝,皇帝勵精圖治,任用賢臣,改革內政、除去弊法,使朝政一度回到正軌,出現了難得的“元和中興”的局面。

大唐神策軍

唐憲宗(李純)唐晚期有為君主,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元和中興”的締造者。

在對待藩鎮割據的問題上,唐德宗和唐憲宗一直保持著高壓的態勢,不斷打擊藩鎮割據。

唐德宗時期,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神策軍奉命征討,最終迫使李希烈自盡;後來,“涇源之變”中朱泚稱帝,唐德宗被迫出逃,仍舊是由神策軍護衛平定叛亂。

唐憲宗時期,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再次發動叛亂,神策軍奉命征討,吳元濟兵敗被俘。

由此可見神策軍在唐晚期,鎮壓藩鎮勢力,維護中央統治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然而隨著神策軍的不斷壯大,宦官與神策軍相互依靠、互相成全,神策軍憑藉皇帝對宦官的信用,不斷從朝廷取得相較於其他軍隊更優的待遇,致使神策軍成為京城貴胄子弟,博取功名、逃避刑罰的工具,神策軍在皇家給予的特權中一步步走向腐敗。

大唐神策軍

梁太祖,朱溫,原為黃巢起義部隊將領,降唐後封為宣武節度使。

公元902年,宣武節度使朱溫攻入關中,擊敗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挾持唐昭宗殺死太監韓全誨,並令左右神策軍編入左右羽林、龍武諸軍,至此存在了一百四十九的神策軍以一種不太光彩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