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導致孫劉聯盟,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戰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嗎?為什麼?

大馬哈魚12


      

       孫劉聯盟是諸葛亮心血凝成的戰略,是劉備集團的崛起之因和立業之本,沒有孫劉聯盟,就沒有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不可能得荊州,更不能取益州。“聯孫抗曹”,短短四個字,既是戰略,也是戰術;知易行難,始易終難。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被曹操追得無處可逃這一時間點,是“戰術”;而在劉備以為起點,跨有荊、益,謀劃中原時,則是“戰略”,或者說“基本國策”。可惜,劉備只採納了諸葛亮的戰術,而在荊州站穩腳跟後,因為主觀輕視,慢慢背離了這個戰略。因為劉備對孫權和江東集團的輕視,集團包括關羽在內高管普通輕視聯盟,冷落孫權結盟的誠意,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第二年被陸遜火燒連營,後病倒白帝城。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夷陵之戰”。孫權沒有乘勝追擊,奪取益州,而是派使求和,說明他也知道,孫劉聯盟必須長期堅持,否則,必然被曹魏各個擊破。劉備死前,已意識到自己犯了戰略大錯,接受了江東集團的求和請求,並對諸葛亮鄭重託孤,表達了重啟聯盟的意願。

       諸葛亮是“孫劉聯盟”的策劃者、發起人和早期實施者,深知維護聯盟的意義,更知背叛聯盟的下場,其對恢復孫劉聯盟的積極性自然最高。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執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啟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得以重啟,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夷陵戰敗和劉備病亡這兩件事徹底澆滅了蜀漢內部的自大情緒,讓主戰的將軍們徹底冷靜,對自身的實力有了清醒認識,極大改變他們對江東集團的輕視心態。

二是曹魏仍強,不得不防。曹操雖死,出於慣性作用,曹魏一強獨大的勢頭並沒有改變,對吳蜀兩國始終是一個巨大威脅。孫劉再互掐,後果必須是同歸於盡。

三是諸葛亮和孫權同齡人,沒什麼代溝,且智商情商相當,一拍即合。

可以說,劉備時代的孫劉聯盟是假聯盟,劉備出力甚少而收穫巨大,投入產出完全不對等,之後反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又是借南郡,又是娶孫妹,便宜佔盡,只知索取、不思回報。諸葛亮時代的孫劉聯盟才是真正平等互助的聯盟。雙方聯合起來,在東西兩條戰線上,步調一致地對曹魏集團發起了強有力的反擊,直到諸葛亮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

       


老李松鼠


孫劉聯盟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就魏蜀吳三國來說,魏國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大大強於蜀,吳兩國。蜀吳任何一國單獨出來都不是曹魏敵手,只有雙方合作起來,才可以抗衡曹魏,不被曹魏逐個擊破。這是一種唇齒相依的合作,是當時三分天下的形勢導致的,三國之間能鼎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孫劉的同盟抗魏是重要的原因。

但是國家和國家的聯盟關係。其實和朋友之間關係類似,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結盟,所以有句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孫劉聯盟歷史上面一共有2次:

第一次就是題主說的:曹操敗袁紹,揮師南下,準備統一天下;劉琮打都不打直接投降,劉備退到夏口防守,東吳投降之風正盛。諸葛亮索性去了東吳與東吳談合作。孫劉合作關係第一次成立,接著有了赤壁戰役。

第一次聯盟破裂是因為荊州關羽事件,孫權為了拿回荊州,不惜把妹妹都嫁給了劉備,嘔盡心血,設盡計謀,但是荊州一直不可得。後來偷襲荊州關羽首級被送去曹操那邊,諸葛亮的計謀本是上策:從三國力量對比看,魏國的綜合實力最強,孫劉任何一方都難單獨和曹魏去對抗,只有雙方合作,共同出擊才能牽制曹魏,孫劉如果相互戰爭,都只能是互相削弱,而對魏國有利,因此諸葛亮力主不伐吳。但是劉備不同意,所以聯盟破裂。

第二次孫劉聯盟:劉備打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失敗,遺詔託孤;曹丕去告訴孫權一起攻蜀,但是孫權也不傻,知道蜀國完了下一個就是自己,所以決定聯蜀攻曹。蜀國派鄧芝出使東吳,東吳也派出了張溫入川獻禮,第二次孫劉聯盟形成。而此時吳、蜀之間的關係,仍然是互相利用的同盟關係,彼此都為自己的利益打算。

所以聯盟關係是當時局勢所決定的,但是最終還是會被打破,因為利益不對等。


有李行天下


三國之所以為三國,很大程度就是依賴孫劉聯盟的存在,赤壁之戰雖然曹操大敗,但其老大的地位還是無法撼動,如果之後孫劉聯盟就此解除的話,曹魏將更加勢不可擋。因此,當天下處於均勢時,孫劉聯盟就有其存在的必要。

孫劉聯盟的形成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取代了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諸侯,加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光環,此時的曹操可謂風光無限,在荊州劉琮投降,劉備潰逃後,更是聲勢滔天,直接將目標升級成了平定江南。

而鑑於曹操的威勢,孫權在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勸說下同意組成孫劉聯盟共抗曹操。而這也處於弱勢的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贏得了生機,從而造就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三國志》

孫劉聯盟的動盪

赤壁之戰後,東吳周瑜攻取南郡,而劉備也乘機拿下了荊南四郡,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而當劉備拿下益州後,孫劉兩邊在荊州的矛盾激化,之後便有了東吳乘著關羽襄樊之戰時,偷襲荊州,殺掉了關羽。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

那麼為什麼東吳要為此背棄盟約呢,除了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關羽高傲自負,目中無人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劉備打贏了漢中之戰,關羽直逼許都,威震華夏,打破了三國平衡,而東吳當然不能眼看蜀漢坐大。

而劉備稱帝后,為了奪回荊州,又發動了夷陵之戰,最終大敗而歸,而此時三國又到了一個平衡點,於是在吳蜀雙方有深仇大恨的情況下,還是重建了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的意義

一旦孫劉聯盟形成,三國又重回一對二的均勢,各方也可以把精力放在處理國內問題上。

而最能看出孫劉聯盟重要性的事件就是孫權稱帝。所謂天無二主,蜀漢與曹魏不必多說,一直是互不承認的,但當蜀漢盟友孫權稱帝時,蜀漢就尷尬了,這是對蜀漢正統性的極大挑戰。

但當時諸葛亮卻還是接受了,並送上了祝賀,為了維護孫劉聯盟的穩定,蜀漢執政者還是承認了孫權稱帝的行為。可見孫劉聯盟的意義之大。

六月,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三國志》

總結:綜上所述,雖然孫劉聯盟是成形於赤壁之戰時曹操的威勢所迫,但遭受赤壁之敗的曹魏其實力還是遠強於孫劉,這也決定了孫劉聯盟存在的必要性,雖然之後為了荊州雙方大動干戈,但當天下處於均勢時,孫劉聯盟就有其存在的意義。


臨石觀海


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序言:

孫劉聯盟抗擊曹操,才能三分天下,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已經制定了的發展戰略規劃。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目標是清晰的,關鍵就是抓規劃的落實。赤壁大戰,正是一個最佳機會。

一、孫劉聯軍抗擊曹操背景。

孫劉聯盟,起始於208年,當時劉備已經在荊州劉表的新野呆了7年。208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親自帶領80萬大軍南下荊州,展開統一南方的行動規劃。劉表死後,公子劉琮接管荊州,懼怕曹操,很快投降。

劉備無奈逃往當陽,與曹操大戰長坂坡。此時,東吳的孫權,看到曹操勢大,擔心曹操趁勢進攻東吳,自己孤掌難鳴,於是與劉備建立聯合抗曹的軍事聯盟。

雙方目的一致,很快就合兵一家,與曹操在赤壁擺開陣勢。

二、赤壁大戰,上演三國殺。

赤壁之戰,時值夏日。曹操80萬大軍(實際只有40萬人),開到長江邊,招了荊州水軍將領蔡瑁、張允,作為水軍都督,打造戰船、訓練水軍,擺開了隨時跨江決戰的態勢。

可惜,曹操的人馬都是北方人,對南方水土不服,加上夏天衛生不好,發生了瘟疫,大戰未開始就嚴重減員。

孫劉聯軍水軍約5萬人馬,都是精良善戰的水軍。他們在諸葛亮和周瑜聯手指揮下,實施計中計草船借箭,反間計蔡瑁張允被殺,苦肉計黃蓋投靠,連環計使曹操攻擊的戰船結成一排。最後大戰之時,被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操戰船,死傷無數,曹操敗走華容道。

赤壁大戰,曹操元氣大傷,逃回許昌。這時,三家瓜分了原來荊州劉表的地盤,曹操佔據襄陽,孫權佔據南郡,劉備佔據零陵、武陵、桂陽、長沙等四郡成為最大贏家。初步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實現了諸葛亮第一步目的。

這個時候,長江以北還有西涼馬騰、漢中張魯、遼東公孫康,沒有臣服曹操。長江以南除了孫權、劉備,還有益州劉璋和交趾士燮兩股勢力。

曹孫劉三家,都還有各自的威脅或進攻目標,有待付諸行動。

三、孫劉聯盟,是隆中對的長遠戰略規劃,不會改變。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隆中對就說得很清楚:第一步,聯吳抗曹取荊州,以為根基;第二步,西取益州,擴大地盤,增強實力,三分天下確定;第三步,東和孫權,北取曹操而後再打孫權,統一天下。

在赤壁大戰之後,從劉備和孫權雙放的實力和地盤來說,必須要抱團取暖。否則,被曹操分化瓦解聯盟以後,就會分分鐘滅掉其中一個。這個情況,孫權、劉備都心如明鏡。

經過赤壁之戰,曹操把水軍操練,作為重要戰略安排,目的就是為了吞併孫劉,統一全國。只是,碰上了諸葛亮這個硬茬子,孫權也不是省油燈,未能實現。

結語:

曹操一家獨大,孫權、劉備實力相當,不抱團取暖,隨時都可能被曹操消滅。

赤壁之戰以後的局勢,類似於當今的國際形勢,中美俄三大國,還有其他小國。美國一超獨大,中俄必須抱團取暖,才能夠捍衛世界和平大局的穩定。

情義無價,真誠分享。歡迎關注點評,感謝有您。


情義無價品歷史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在打敗了袁紹之後,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因為志在統一天下,曹操顯然對目前的成就,不會滿足。於是他厲兵秣馬,然後尋找有利的時機南下,一舉剿滅荊州劉表與江東孫權,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快地時機就來了,劉表因為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很快就去世了,荊州的大權落在了劉琮手裡。這可是吞併荊州的大好機會,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劉琮望風投降。可位於新野的劉備卻進行了抵抗,然後向東轉移,後來迫於時局的壓力,劉備與孫權達成了聯盟,共同對付曹操的軍事威脅。

顯然孫劉聯盟是一步妙棋,讓劉備保存下了將來崛起的實力。同時江東的孫權在劉備的支持下,對抗曹操也更加有信心了。至於曹操,目前的局勢對他很不利,不能做到速戰速決,已經與孫劉聯盟形成了對峙局面。況且曹操的軍隊大多來自於北方,並不習慣於長時間在南方作戰,尤其是水戰,簡直是曹軍的噩夢。由於種種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遭到了慘敗,孫劉聯盟取得了完勝。這一仗基本上斷絕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接下來就是劉備和孫權怎樣瓜分戰利品了。

雖然赤壁之戰勝利了,曹操損失慘重,但他兵多將廣,很快就可以得到補充。相對於曹操,劉備或者孫權,都沒有單獨與之抗衡的實力,因此孫劉聯盟繼續有存在的必要。對此簡單分析一下。

其一:為了應對曹操的威脅,孫劉聯盟必須存在。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雖然損失慘重,但他的實力仍然最強,只要有機會,還會南下消滅劉備和孫權。如果沒有孫劉聯盟,曹操就會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把它們分別消滅。這一點劉備和孫權,心裡都很明白,不管相互之間發生了多麼不愉快的事情,聯盟也一定要維持下去。後來東吳趁關羽北上伐曹,偷襲了荊州,並殺害了關羽。劉備為了報仇,也為了重佔荊州,興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一帶又遭到了慘敗。此時劉備對東吳充滿了仇恨,恨不能手刃孫權,但為了大局,不得不放下仇恨,選擇與東吳繼續維持聯盟關係。因此,孫劉聯盟的維持,劉備和孫權都沒得選擇。

其二:為了協調彼此的利益,孫劉聯盟必須存在。

劉備與孫權同處於南方,都想擴大自身的地盤,這就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劉備率軍離開荊州,去奪取益州,需要孫權的理解;那麼孫權派軍隊佔領交州,也必須得到劉備的認可,因為劉備此前也在謀劃佔據交州。還有後來諸葛亮率軍北伐中原,此時如果能得到東吳的遙相呼應,無疑會降低難度。即使東吳不願積極出兵,但只要不明目張膽地破壞北伐就行了。畢竟諸葛亮北伐成功了,不符合東吳的利益。有孫劉聯盟在,雙方就可以很好地協商,不至於因為誤判而導致發生衝突。

總之,孫劉聯盟必須存在,這可是劉備和孫權對付曹操的利器。只要有曹操的威脅,孫劉聯盟就不可能解散。這是由當時的局勢決定的,劉備和孫權必須達成聯盟。


子正尋道


在三國中,孫劉若想要長久地維持三國鼎立之勢,不管是在赤壁之戰前還是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赤壁之戰前,曹魏最強,孫劉比較弱,因此孫劉想要長久地維持三國鼎立之勢,只能採取聯盟策略。

在自然界中,弱肉強食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國與國之間也不例外。

相較之國家整體實力而言,孫劉較弱,面對強大的曹魏集團,若孫劉不採取聯盟態勢,那麼其面對的必然是曹魏集團的各個擊破。這樣,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了,對於這個問題,孫劉兩家謀士看得比較清楚,故而在赤壁之戰前,都在極力促成孫劉兩家聯盟。

二、赤壁之戰後,曹魏雖然損失較大,但並未傷及其根本,從其綜合國力來看,三國中曹魏依然最強。

在赤壁之戰前,面對孫劉兩家,曹魏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赤壁之戰後,雖然曹魏在赤壁損失巨大,但並沒有傷及曹魏的根本。俗話常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在三國中,曹魏依然最強,只是這種優勢不再十分明顯而已。

隨著曹魏優勢不在,其對孫劉兩家的威脅也在逐漸變小,這個時候,三家才能放下彼此間的爭鬥,各自安心發展提升實力。

三、孫劉因關羽之死,關係迅速惡化,聯盟不在,曹魏乘機而入,將孫劉兩國逐一殲滅。

大家想想看,三國持續了那麼久,三國之間雖爭鬥不休,但總體上相安無事。照國力而言,此時曹魏依然最強,那它為什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沒有想去打破這個平衡,滅掉劉備或者孫權呢?

因為孫劉兩家雖然也有爭端,但是在國家大勢面前,孫劉兩家都清楚,只有結成聯盟才能抵禦曹魏,曹魏雖強卻無力以一敵二,故而多年來,曹魏一直休養生息,並未對孫劉兩家採取攻勢。

奈何,關羽之死徹底分化了孫劉聯盟。曹魏才有機會趁機而入,分而擊之。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此時孫劉聯盟尚在,曹魏敢對孫劉兩家發起滅國之戰嗎?

孫劉聯盟之重要性,可想而知。


史海鉤沉


赤壁大戰促成了孫劉聯盟,魏、吳、蜀都很清楚這個聯盟的重要性;對於吳、蜀來說沒有這個聯盟,很大可能就是被曹操逐個擊破消滅,而對於曹操來說,孫劉的的戰略聯盟擋住了自己統一天下的步伐。這個聯盟是保障孫劉兩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國策。

一、孫劉單獨的任何一家都無法抵抗曹魏集團

曹操在兼併了袁紹之後,已經成了最強大的諸侯;經過長期的屯田養民,曹操不僅地盤最大、人口最多、軍隊規模最大,更重要的是曹魏集團內部非常穩定。

曹魏沒有蜀、吳那麼複雜的內部派系爭鬥,整個的中樞中央是鐵板一塊;同時曹魏的統治區域經過長時間的改革發展和回覆農業生產,社會結構也及其穩定,民心安穩。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戰敗傷了元氣,但是對曹魏來說很快就能回覆,最多三年五載,曹操還有繼續南下的機會,但孫劉的攻守聯盟阻擋住了曹操統一的步伐達十幾年之久,知道曹操死之前再也沒有機會南下,只是局部的小規模戰爭。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雖然戰敗,但對天下的局勢還保持著樂觀的態度;曹操失去了荊州,勢力最弱的劉備反而撿了大便宜,趁機奪取了荊州四郡,這讓曹操看到了孫劉聯盟的破裂。

可讓曹操失望的是,孫劉不僅沒有因為荊州問題決裂,反而結成了正式的聯盟,比之赤壁之戰之前更加牢靠,孫劉比較完美的解決了荊州問題,雖然這個方式存在隱患,但起碼雙方都明白唇亡齒寒,並將聯盟作為重大的國策。

二、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迅速的膨脹強大

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雙方的聯盟存在隨時都會反目成仇的隱患,這個隱患就是荊州。曹操丟了荊州,劉備和孫權該怎麼分割荊州這塊蛋糕就成了非常棘手的問題。

劉備太需要一個地盤發展了,荊州無疑是非常好的一塊立身的地方,但這件事還需要孫權這個盟友的同意。劉備可以武力奪取,但這樣做事得不償失的,武力佔領荊州,勢必交惡孫權,弱小的劉備將要面對曹操和孫權的南北夾擊,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劉備和孫權都不傻,荊州是塊肥肉,但也燙嘴,看著饞嘴不好吃,誰都獨吞不了,孫權也一樣。沒有劉備孫權能不能打的下全部的荊州還難說,即使打下了,也守不住,曹操有可能隨時南下,那時候東吳都有覆滅的可能。

所以雙方一合計,各取所需,劉備暫時獲得荊州五郡的統治權用以安身立命,並承認荊州屬於東吳,自己是借來用;以政治上的讓步獲取荊州來安身立命,雙方約定劉邦取得益州後歸還荊州。對於孫權來說,他需要一個強大的盟友來共同對抗曹操,將荊州讓給劉備,一方面讓劉備擋在前面替自己擋刀子,另一方面,孫權需要一個實力較強的盟友,而劉備無疑是非常適合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達成了一致,滿足了孫劉雙方各自的需求。

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加上劉琦也就兩萬人滿,到劉備取西川的時候,軍隊數量擴充了數倍,更是網絡了黃忠、魏延、馬良、馬謖等一大批的人才。劉備的強大完全得益於孫劉聯盟。

三、儘管相互有齷齪,但聯盟還的繼續

劉備取得益州後,雙方又一次因為荊州問題發生了摩擦,孫權討要荊州三郡,劉邦耍賴不想給,雙方一度到了要全面火拼的地步,但是曹操已動身到漢中,兩家有立馬的和和好了。劉備和孫權重新劃分了荊州,兩家各自佔三郡。

這就是曹操為什麼在赤壁之戰的十幾年都沒有大規模舉兵南下,只要他一動身,孫劉聯盟就立馬的非常牢固。

況且不管是劉備集團還是孫權集團都有一定的地理優勢,東吳依靠長江屏障,劉備依靠蜀地的群山為屏障,曹操很難突襲或者短時間內擊敗孫劉的任何一家,反而容易讓自己陷進去。曹操一旦南下,孫劉畢竟會在荊州聯合集結大軍等待曹操。

所以,孫劉聯盟非常必要,很簡單,敵人太強大,如果不聯盟的結果就是滅亡,關乎生死存亡的事又豈能輕視。所以這個很不被看到的聯盟一直持續了十來年。呂蒙的偷襲取得荊州,對於東吳來說,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決定,東吳雖然獲得了荊州,但不僅破裂的盟友的關係,也招來了劉備的報復,雙方都損失慘重。


歷史小迷童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對於當時中原勢力格局的影響,直接導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尤其是曹操一方,赤壁之戰前的綜合屬性值相當高,被孫劉這麼一搞,直接失去了南下一統的信心,而劉備方面,也乘勢將荊州大部地區納入囊中,這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在這之後,劉備迅速入川,奪得劉璋益州,自此,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劉備這所有的基業,幾乎是建立在孫劉聯合的基礎之上,換言之,孫劉聯盟,受益最大方確實是劉備集團。那麼三國鼎立格局形成之後,還有沒有孫劉聯盟的必要。顯而易見,必須有。我們可以從當時格局各方所處的地理格局、綜合實力方面看出一二。


首先,在地裡優勢方面,魏、蜀、吳三方各有優勢,西蜀劉家憑藉著天然的山川屏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劍閣、漢中、陽平關一帶,拒曹魏於北方,而東吳孫家,則是依據著長江天險與優良的水師兵力,直面拒曹,有人說曹操那豈不是一點優勢沒有,恰恰相反,曹操的優勢是直接佔據著北方中原的商賈與民豐。再加上人口資源的優勢,所以北曹魏是以居高臨下的侵略擴張姿態對吳蜀施壓。


那麼吳蜀之間的商賈互動,則是隔湘江而為,洞庭湖上船隻互來而往。顯而易見,孫劉聯盟是地理上的優勢聯盟,佔據了主要原因,如果沒有孫劉聯盟,這兩方的任何一方都很容易入侵對方,這就像你與鄰居家,中間只隔有一道小水溝,如果同時有一個強大的對手,肯定會兩家聯合。這是在戰略位置上的選擇聯合。

從三國各綜合國力的對比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吳蜀聯合的必要性。當時魏國總人口約440萬人,兵力有四十多萬,吳國人口總數為230萬人,總兵力在25萬左右,而蜀國人口則少了很多,總數在一百萬左右,總兵力在13萬左右,這樣看來,吳蜀聯合,兵力也大抵與曹魏相當,即使這樣,也是在吳蜀沒有間隙的情況下,倘若存有間隙,則很容易被曹魏入侵,當時夷陵之戰便是如此。哪怕經歷此次大戰,吳蜀最後還是選擇聯合抗曹。


蘭陵郡主


非常必要!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過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聯盟與否,完全根據孫劉兩家綜合實力和利益決定的。


一、孫劉聯盟的背景

1、孫劉聯盟前的天下形勢

公元200—207年,曹操降張繡、殺呂布,滅二袁、徵烏桓,統一北方,冀、青、幽、兗、並、徐、豫七州控制七個州。208年率兵南征,荊州牧劉琮率眾投降。劉備率眾南逃,曹操一邊以五千精騎以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速度追擊劉備,一邊迅速展開外交攻勢,致書信孫權威懾江東,書信的核心意思率大軍:“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東吳上下一時恐慌,戰、和紛爭不下。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歷三世,割據江東,雖有長江之險,有地利優勢,但也勢力單薄。整體形勢是曹操強,孫權孤,劉備弱。在曹操佔據荊州後,對劉備和孫權形成了軍事上的滅頂之勢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吳抗曹,並親赴東吳展開外交遊說,得到周瑜、魯肅的積極呼應。

當時孫權方面“文主降,武主戰”爭論異常激烈。面對實力懸殊的對比,孫權也猶豫拿不定主意。最後在東吳大都督周瑜和謀臣魯肅的堅持下,在諸葛亮舌戰群儒,縱論形勢的分析下,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決一死戰。孫權和劉備為了解決生死存亡的危機,組建孫劉聯軍5萬多人,在周瑜的統領下,與曹操在赤壁一帶相會相持,尋機決戰。

2、赤壁之戰

曹操為克服北方士兵不習水戰的缺點,把所有戰船鐵索相連。周瑜讓老將黃蓋採用詐降之計,火攻曹操水軍大寨,曹操水陸大寨大火連片。曹操在孫劉聯軍的夾擊之下,只能將餘船焚燬,領兵撤退,敗走華容道。

赤壁曹操元氣大傷,實力聚減。劉備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之下,從征戰多年還沒有立錐之地,一舉奪得非常富足的荊州南部四郡戰略要地,實現了《隆中對》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戰略第一步。孫權也乘此機會擴大了很大的地盤。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一個分水嶺,赤壁之戰後基本奠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割據。

3、赤壁之戰後的形勢分化

赤壁戰後,曹操返回北方,仍然開始做著重新南征的準備,在淮河訓練水師。孫劉聯合一起攻打下江陵,孫權因為一家面對曹操的壓力,害怕曹操的威脅,為了讓劉備一起面對曹操的戰略形勢需要,把江陵借給了劉備,劉備一下子和曹操直接接壤,曹操直接受到兩方的牽制,真正的三國犄角產生了。

二、孫劉聯盟分裂

1、孫劉兩家的國策決定了聯盟不穩定性

(1)孫權的國策是他與魯肅同塌聊天,問計魯肅,最後確定了《榻上策》。內容如下: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重點就是:一是漢朝沒希望了,曹操勢大不可能短時間滅亡;二是穩固江東統治,等待天下有變,尋找機會;三是以長江為天險,劃江而治;四等待時機稱帝,統一天下。整個國策指向就沒有政治綱領,就是固守見機逐利的實用主義。

(2)劉備的國策是他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在隆重暢談的《隆中對》,核心內容如下: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重點就是:一是曹操不可能短時間擊敗;二是結好孫權和四周的戎、夷、越等族;三是奪取荊益兩州;四是漢室復興,一統天下。五是待機從荊州出宛洛,從益州出關中征討叛逆,振興漢室。整個國策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據荊、益以圖霸業。

(3)孫劉兩家的國策是有著共同目標就是荊州,而且這個荊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自古兵家必爭的核心區域。

魯肅曾對孫權形容荊州的險要和富饒:“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還有東吳國策“竟長江所及,據而有之”對益州同樣有爭奪的野心。兩者的國策決定了兩者必有紛爭,聯盟是暫時的。

2、關羽北伐

赤壁之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曹操、孫權和劉備在鞏固自己的地域,同時向周邊發展。曹操鞏固北方並向西出兵關中,兵指漢中;孫權向南取交州;劉備向西經營益州。整個210年——218年,孫劉基本上都是在配合互動牽制曹操,曹操東西兩線作戰苦不堪言,最後在東線打敗孫權,孫權被迫投降。閒置修養七年的關羽看到曹操、孫權疲憊,錯估形勢,盲然發動北伐,攻襄樊,擒于禁、殺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把曹操打得痛徹骨髓。

2、魏吳結盟

曹操聯合孫權合力碾壓關羽,東吳在關羽背後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死。孫權把人頭被送給曹,想搞兩不得罪。但曹操厚葬關羽,樂見孫劉相爭。

3、聯盟分化

(1)聯盟破裂。荊州就是三國相爭的死地,沒有一家可以迴避。因而打打和和,是野心和實力的動態平衡調整。孫劉兩家也由小範圍的磨擦升級為大範圍的衝突。劉備222年東征東吳在夷陵和東吳發生決戰。大敗,血本無歸。聯盟徹底破裂。

(2)聯盟修復

不管如何,始終無法改變孫、劉弱,曹操強的客觀局面。因此,孫劉聯盟依然為了生存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夷陵之戰前,孫權已經遣使求和。可是,盛怒的劉備斷然不許。而且,東吳的求和並沒有多大誠意。直至雙方大戰一場,互相損失慘重,曹丕準備趁火打劫,才再度走向聯合。

《三國志·鄧芝傳》記載:“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於權。”

其實,就是沒有曹丕的趁火打劫,孫權看到劉備留駐白帝城生怕再戰,也服軟求和了。

《三國志·先主傳》:“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儘管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但趙雲和馬忠的救援,劉備實力還很強大。在劉備的實力面前,孫權服軟了。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兵敗的劉備儘管很不願意和孫權再度聯盟,但卻不得不接受戰敗的現實。

三、吳蜀聯盟

進入後三國時代,吳國、蜀國總體實力依然弱於魏國。蜀國方面諸葛亮實質掌握著蜀國的軍政大權,“孫劉聯盟”的外交路線基本得以貫徹和落實,吳蜀之間相安無事,促進了南方的開發發展,也維護了吳蜀之間的相對穩定,為各自開拓南方積聚實力提供了保障。但天下大勢,社會發展大勢總歸阻擋不住,三國總歸歸於消亡。


綜上所述:孫劉聯盟的興起和沉寂,只是雙方弱勢抱團求生存的一個縮影,存在著不可克服的侷限性。窮則相助,利則兩圖,有利則取之,無利則棄之。這一切都是三方實力互相調整平衡所需要的。

這段歷史故事給我們的啟發:事業外交一定要誠信合作,窮則相助,利則兩分,共同維護合作大局,推進合作共贏。


晴空遠望史


無論有沒有赤壁之戰孫劉聯盟都是三國鼎立的基礎,眾所周知,三國中曹魏實力最強。在赤壁之戰前孫劉兩家加一起也沒曹魏的地盤大,於是孫劉倆家只能抱團取暖,雖然赤壁之戰曹操失敗了,但依然很強孫劉聯手也很難徹底擊敗曹操。看似沒必要主要是孫劉集團發生兩場大的戰役荊州和夷陵之戰。但導火索就是荊州。孫權借荊州南郡本就沒按好意,就想讓劉備和曹魏的襄樊對陣互相消耗,但曹劉雙方都看出孫權的意圖雙方像有了默契一樣都避而不戰,導致孫權很失落總想討回荊州,重而導致孫劉不和。所以孫劉聯盟三國鼎立才能長久,如果內耗只能被曹魏逐個擊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