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文化”?

易水寒之瑞士軍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創造了華夏七千年的文明,中華兒女血液流淌著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中華文化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唯一能夠延續不斷,且未來會一直延伸下去,華夏巨龍永遠騰飛在世界之林。

中華文明之所以矗立在世界之巔,是因為有著獨特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國,華夏文明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雖經風吹雨打,依然熠熠生輝。千年的文明詩歌中,歌頌著沁人心脾的故事,華夏英雄豪傑層出不窮,抒寫著豐功偉績的傳奇。

日月星辰在宇宙懷抱中徜徉,流星劃過,帶著心想事成的願望,鶯歌燕舞,激勵著華夏大地的茁壯成長,櫛風沐雨,洗去巨人頭上的灰塵,露出她俊朗的臉龐,蒼翠挺立,雄鷹展翅在天空,象徵著泱泱大國的蓬勃活力,滋養中華兒女的黃河,驚濤駭浪,顯示著它的磅礴氣勢。


中華文化,肇始於《周易》,是我國古代聖賢在人天相應的條件下感通天地自然的大道至理,並與自身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人類思維的巔峰,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先祖。《周易》對我國哲學、文學、史學、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如班固所說:“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周易》分為《易經》與《易傳》,其中《易經》又稱本經,是我國西周末年的一部人天關係的學術典籍,是殷商到周朝自然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的總結,是一部自然科學與哲學密切結合的偉大著作,中國文化思想的三大流派儒家、道家、墨家以及諸子百家無不以《易》為根據。《易》對中國文化、科技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對人類文化的影響也是空前的。

在思想方面,《易》為儒家之祖。儒家思想來源於《易》,並以《易》為德之準心。儒家的代表人物也無不潛心於《易》。《周易大傳》相傳為孔子所作。道家之宗《老子》,也以《易》為圭皋。“一部道德經就是易經的註文”。老子之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便胎始於“生生之謂易”。

《道德經》其作五千言無不宗於《易》。儒學與道學,前者遵《易》“乾剛之陽動”,後者效《易》“坤順之柔靜”,從而構成儒道的不同發展宗旨。

《周易》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尤其寶貴的是其精深的醫學哲理,故有“醫易同源”之說。中國一代大醫孫思邈說:“不知易,便不足以知醫”。《醫門棒喝》曰:“是以《易》之書,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說明了《易》對中醫學的影響。《易》是中華生命文化的基石。

一、《周易》的基本原理

1、“一陰一陽之謂道”

《周易》的陰陽觀是十分鮮明的,既是易說的中流砥柱,也是易說的哲學基本原理和六十四卦的基本原則。“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描述了事物的基本格局,也點明瞭陰陽變化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以陰陽對立為前提,以變易為核心,二者組成《周易》的思想基礎,是《易》的靈魂。原文“剛柔相推,變在其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往來不窮謂之通”等,都說明了《周易》認為事物處於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觀點是十分智慧且是富有規律性的。《周易》還強調“交感”是變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天地交而萬物通”,“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等。

3、“生生之謂易”

《周易》強調陰陽易而化生萬物,“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天地之交感的結果,這也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思想之根源。由此可見,《易》,是強調新生、新興的。

4、“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象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周易》所以能“體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是因為觀象的收穫。《周易》尤其注意法天地而觀萬物,如“易與天地準”,“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體現了《周易》的宇宙觀是“與天地準”的,並且是以天地為本源的。

二、《周易》是中華養生理論的淵藪

中國是東方養生文化的源頭,而《周易》則蘊含著豐富、系統的養生原理,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對內丹學影響極大的《周易參同契》及道家養生理論,也都源於《周易》。

《內經》提出“和於陰陽,法於術數”的養生原則,也是各門功法的要訣。術數在養生方面的應用,流傳較廣的是吐納數息,如《素問·剌法論》:“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嚥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又如,《養生延命錄》載:“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寒,呬以解極”,即後來流傳甚廣的“六字訣”養生方法。《醫方集解》記載:“調息之法,……或數息出,或數息入,以一至十,以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等,皆說明術數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養生文化特別注重氣的運行,包括大、小周天運行及丹田運氣,其目的在於加強內運動,以煉“精氣神”。

此外,養生家還講究順應陰陽日月的消長盈虛,注意順應自然的生物鐘攝生原則。

1、《周易》“變則通”與導引術

《周易》動靜觀分別為儒家和道家所宗。儒家為“主動派”,但動中有靜;道家為“主靜派”,然靜中有動。其理論皆始於《周易》,如《易·繫辭》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對導引術的影響很大。《易·繫辭》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為儒家導引及道家大、小周天功的理論源藪。《莊子·刻意》首載導引二字,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導引術即四肢動作導引精氣以流通氣血的養生方法。道家主靜,其導引以緩、柔為特點,由於受《周易》太極圖的影響,大多數導引及運氣皆以圓為特點。我國西漢時代導引術很盛行,如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中即有導引圖。《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出:“導引以按蹺”。張仲景《金匱要略》曰:“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呂氏春秋·盡數》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等,皆說明導引是非常盛行的。

2、《周易》開闔理論與吐納功

《周易·繫辭》提出:“一闔一闢謂之變”。闔,閉也。闢,開也。一開一闔,指精氣之出入,為後世養生方法中的吐納派開了先河。吐納是養生方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各家都極為重視。如《黃帝內經》遺篇《剌法論》即載有吐納之法。漢代出土文物“行氣玉偑銘”即有“行氣——瀉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樁在上,地幾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的記載。

道家養生尤其重視吐納調息。吐,呼出濁氣。納,吸入清氣。為氣機升降出入的重要過程。導引促進精氣的升降遊魂,吐納幫助清濁的出入交換,可見呼吸吐納對於養生的重要意義。養生方法中的“食氣”,即為吐納功夫的主要內容之一。

此外,《山海經》中也有不少關於吐納的記載,尤其是借人面蛇身之神不吃不喝,只做潛呼吸,來體現潛呼吸的功效。潛呼吸屬於閉氣功,其原理在於使人體處於人為的缺氧狀態,被迫打開儲備系統,以增加儲備系統的利用率和提高人體的應激力,也可同步產生辟穀現象,屬較高層次的養生境界。

3、《周易》時空觀與養生

在時間方面:

《周易》十分重視人與天地盈虛的關係:“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人乎”;“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此為後世養生之應時理論的淵源。

《黃帝內經》中《靈樞·五十營》對養生法天、法時也有重要啟示。五十營的意義在於通過人體氣行二十八脈與天體運行二十八宿相應,說明人體這個小宇宙的氣血運行是與大宇宙運行相應的,也即是說,生物個體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生物信息節律與日月天體的運行密切相關。這也為養生的生物鐘理論奠定了基礎。我國古代養生理論的各學派,在〈周易〉人天相應理論的影響下,都十分重視各種功法與時間方位的關係。

如以一年四季而言,春夏陽氣方升,陽主動,因此應在陽地做導引以助陽氣升發。盛夏陽氣最隆,應在陰地做靜功以引陽氣下潛。秋冬陽氣始收,陰氣始盛,應做吐納功,訣要在吸長呼短以助陽氣之收。冬季陰氣至隆,冬應蜇藏,故宜在室內或陽地做靜功,以護斂陽氣。

以晝夜晨昏而言,清晨寅至卯時,為陽氣甦醒,陰氣漸消之時,肺與大腸經值時,肺主呼氣,故應做戶外導引與吐納相結合的動功,並宜以呼為主,目的在於吐一夜之濁氣。動則生陽,故此階段以導引動功為主。午時太陽當頂,陽氣最盛,為心與小腸經當值,血氣最易沸越,故宜做靜功。靜則生陰,以導陽氣下潛,使血氣歸經。黃昏酉時,陽氣收斂,腎經當值,腎主納氣,宜做慢導引功,並輔以吸氣為主的吐納,以助陽氣收斂,入夜,陰氣至隆,宜做靜養功以助陽氣潛藏。

在空間方面:

《周易》八卦很重視方位問題,八卦分應四方四偶,如《易·說卦》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方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並且強調“面南”的重要意義。“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南方為離卦所應,為乾卦所治,故南方盡得天陽之德為八方之貴位,因此後世養生功法方位大都面南,並在面南基礎上進行了發展。如早晨旭日在東,則練功時面東,黃昏夕陽西移則向西。此外還結合個體五臟而異,如肝虛者向東,腎虧則面北,心虛者朝南,肺虛者對西。因此,方位可因臟腑的虛實而定。

三、《周易》與道家養生思想

以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為基礎體系的道家養生極富特色,是中華養生文化中的重要幹流。

1、道家養生注重“守一”

從伏羲、到廣成子,再到黃帝、老子,道家本源的大生命觀與《易》一脈相承,這一主流文化非常重視先天虛無一氣的生命本源價值,因此其養生思想也不離先天虛無一氣,以涵養精氣神。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莊子曰:“養神”、“貴精”、“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太平經》記載,“守一之法,為萬神本根”。

如此等等,皆說明道家主張靜守。所謂“守一”,即指清靜專一,並須結合守竅、調息、內視。守竅的部位各有不同,《黃庭經》記載為守黃庭,《黃庭經考·釋題》說:“按黃庭三宮,上宮腦中,中宮心中,下宮脾中,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並具中義”。陳攖寧認為,庭乃階前空地,故黃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對人體而言就是臍內空處。總而言之,“黃”是中央之色(根據五行說: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土色為黃,故黃為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 “黃庭”即喻指道家內修功夫的中空現象。黃庭分為上中下。上黃庭又稱“泥丸”,主腦,藏上丹田;中黃庭謂之絳宮,主心,藏中丹田;下黃庭曰氣海,在脾,與下丹田不一致。

老子《道德經》提出守“玄牝之門”,為後世養生思想奉為正宗法脈。《道藏》載《胎息經》說:“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此處將《黃庭經》提出的“氣海”與下丹田相提並論,並指下丹田為玄牝。但內丹學秘傳的玄牝之說,則另有精要。還有的道家主張守祖竅(兩眉間)。《陰符經》提出“守三要”,即意念閉塞耳目口,以除心之三害,使心能靜守。

上述方法沿襲下來,至今已演變為守丹田的方法。

“守一”,亦即“煉己”。根據納支法,《周易》離卦納“己”,離在人為心,故道家修煉過程中的“煉己”,實為煉神的專一術語。

此外,儒家、釋家、武術等諸家皆重視靜守對於養生和開啟生命智慧的意義,此不贅述。

2、道家養生主張胎息

胎息即閉息的功夫。最早記載於《山海經》:“有神,人面蛇身……不食不息不寢”。道家的胎息源於龜息仿生,即以腹部丹田為氣息的方法,到漢代即演變為胎息法。胎息法實為道家的密宗,是種極緩慢而深沉的呼吸,其標誌正如《抱朴子》所言:“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莊子·大宗師》也說:“其息深深,真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

邱處機真人說:神入氣為胎,氣入臍為息。這裡的胎是指聖胎,息是指真息。《胎息經》雲:“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前句言神,後句言氣。神氣合修之旨,在“伏氣“二字,而伏氣之要又在“凝神”,並且明言:“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反反覆覆,都只是神氣二字。

胎息可以達到“辟穀”及“食氣”的境界,總的原則是掌握呼吸的緩、柔、深、長,主要以腹式呼吸進行,宗法《周易》的坤柔順靜之原理。

3、道家養生法象“周天”運行

《周易·繫辭》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為道家養生運氣周流的理論先導。諸家功法都注重周天運行的規律,所謂“百日築基”,實為打通人體周天運行的道路。

道家內丹功尤其重視周天運行,有大、小周天之分。在周天運行中分別有煉己、調藥、產藥、封爐、煉藥等過程,又稱“河車搬運”。小周天包括任督交通與坎離交泰(子午周天),為道家內丹術的精髓,其原理是,督脈為陽海,任脈為陰海,任督通則百脈通。

玄牝周天又稱子午周天,取坎填離。因先天八卦,玄,乾卦(純陽)。牝,坤卦(純陰)。人出生後,因乾坤相交感而中間一爻互為轉化,先天八卦轉變為後天八卦,乾卦轉為離中虛,坤卦變成坎中滿,故須不斷進行取坎填離,即取坎中滿爻上填離中之虛爻而恢復成乾卦,同時坎卦恢復成坤卦。也就是說,後天八卦(水火坎離)要返回先天八卦(天地乾坤),從而達到水火濟既,陰陽調和的目的。

大周天指乾坤交媾。由於小周天功法能能充實後天精氣,使之返回先天精氣,而大周天功法即在先天精氣基礎上再次行功,所以在卦象上,小周天以後天八卦為指導,稱“取坎填離”、“子午周天”。大周天以先天八卦為指導,稱“乾坤交媾”、“卯酉周天”。這是因為,先天八卦經後天取坎填離後,已由後天八卦的子北午南轉變成乾南坤北,故有“乾坤交媾”之稱。然而在實際修煉中,內丹功重視的,總是落在坎離兩卦上,而原來後天八卦的坎離兩卦,由於此時已分別轉到了東卯西酉的位置上,所以又稱“卯酉周天”。

小周天煉精化氣的運煉,主要是把精氣合一的“外藥”煉成溫養下丹田內的黍珠狀“內藥”。而大周天煉氣化神,則進一步使小周天後期煉成的“內藥”真陽團聚,煉成精氣神三者合一的“大藥”。

道家極為重視性命雙修。所謂“性”即神(心),命即精(身)。具體又有上竅屬性、下竅屬命,離火為性、坎水為命,性命相依,上下貫通之道。道家主張守上下竅,即所謂守性命。如上守祖竅,下守氣海,並以任升督降、氣運大小周天為道家靜坐養生的主體。

四、《周易參同契》與內丹養生

1、內丹的始祖

《周易參同契》,“參”即三,三是指《周易》、“黃老”以及“爐火”,契是指契合。“參同契”,即指把《周易》、“黃老”之學說與“爐火”理論合而為一,故《周易參同契》的核心理論在於“爐火”。

《周易參同契》仿《周易》將天地比作大宇宙,把人體喻為小宇宙,並把人體比作一個煉丹爐,提出了“火候”原則,從而成為中國第一部煉丹的專著,其所創內丹理論,也成為了中國生命文化的一座里程碑,為中國文化養生體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系統應用“月體納甲”理論

《周易參同契》把《周易》八卦時空與人體生物鐘節律有機結合起來,成為內丹學的核心體系,其體現於“月體納甲”與人體生物鐘配合的金丹原理,是將丹道與易道結合,運用漢代象數易學的成果,巧妙地闡明瞭修煉金丹的道理和方法。

所謂“月體納甲說”,是用周易八卦模擬月體在太空運行過程中,一月之內所出現的晦朔弦望之盈虛變化,並以其出沒方位作為納甲的依據。它的“乾體六爻模擬月相說”,以乾六爻之象模擬月體的晦朔弦望,以明陰陽的消長變化。它的“十二消息卦變說”,以十二闢卦論說周天火候,以明進陽火和退陰符之分。

3、養生運氣功法的開山

《周易參同契》借內丹修煉的論述,把人體比作鼎爐,通過內丹的形成過程,論述了煉丹中的陰陽交合及水火升降原理,指出了人身元氣的運行道路,為養生運氣功法之圭皋。此外,其內丹理論還蘊含了生物場的轉化現象,寓藏了人體生命的奧秘,對後世養生學的發展開闢了更寬闊的道路。

其實中國文化是很有意思的,都說我們中國文化到了宋朝開始轉向內斂了,因為宋朝的“陰柔”文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全都軟糯好脾氣 。其實真正的中國文化自一開始就轉向了內斂,從文王開始的中國文化,就是一種農業文明的文化,就是一種內斂的文化。漢代的文化之所以那麼有張力,其實還是因為漢武帝的功勞,通過一系列的征戰,把大漢帝國的國土面積向北發展到了遊牧民族的地方。

文字本來的內斂

中國文化,特別是南方文化,因為長期在穩定的環境下發展,所以形成了安土重遷的習性,從周文明開始的文化就是內斂性的,所以我們的漢字,到處充滿了內斂的含義,比如武字,本來是一種很暴力的狀態,但是我們文化賦予的內容是“止戈為武”,真正的武力是為了消弭武力,不是殺害。

近段時間葉問四上映,我也抽出時間看了一下,總體來說,葉問四跟葉問三貌似沒有多大的差別,不過看起來還是蠻有意思的。裡面開始出現了李小龍,開始有了中國武術與西方格鬥術的比較。

太極的保守

比如在比武的時候,太極拳與現代的格鬥術相比較,在中國的師傅處於防守階段的時候,明顯處於上風,但是一進入進攻階段,缺點就馬上暴露了,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武術大師在與現代的格鬥術進行比賽的時候,三個回合就被打的鼻血四流。

中國武術與西方現代格鬥術,存在著根本的差別,太極講究的是借力打力,是將對手的力通過一定的技巧轉化為回擊對手的力道,如此就可以很輕鬆的中傷對手,所以這種功夫在現實生活中又叫做“打太極”。

以前我學過散打,其實散打這種很好練,只要練足了韌性,有了足夠的力度,就可以發揮出來,可以將對手打到,這個跟太極拳完全不一樣。對於散打,不同重量級的人之間確實沒辦法比較,但是太極就不一樣了,很多太極選手其實並不一定很壯實,但是一樣可以發揮很大的力度。

詠春拳的特點

在葉問這部電影之中,其實一直強調的是葉問的詠春拳,因為這種拳其實是女性所創,所以有一定的陰柔之性,但是詠春拳打出去,可以有很強的殺傷力,我們通過電影不難發現,其實甄子丹在打詠春的時候,一直都是防守的狀態。

但是,只要找到了進攻的機會,葉問就會以非常快的速度打擊對手,而且在打擊對手的時候,專門攻擊一些小巧的地方,比如眼睛,比如咽喉,比如腋下;這種攻擊方法與西方的攻擊不一樣,西方講究的是用拳頭,用腳,以最大的力度攻擊對手的腹部,或者其他地方,講究的是以硬碰硬。

其實詠春之所以能夠打贏西方的格鬥術,其中有很多因素,根據他們練武術的木樁的形式,其實很容易看到,詠春每一次出手,要麼有三個受力點,要麼出手相當快,出手有三個受力點,對手其實就很難預防了,畢竟總有那麼兩個地方會受到攻擊;而出手快,則無法防禦。

而詠春在攻擊別人的時候,一般攻擊的都是要害之處,比如咽喉要塞,比如眼睛,比如腋下容易受傷之處,其實這就是金庸武打小說之中《九陰真經》裡面的“擊其首”的另外一種表述。

所以詠春拳其實是突破了中國武功的內斂性,而是向外突破,所以葉問的弟子李小龍才能在中西方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創建了截拳道,打出了一片天地。

中國文化是萬物一體的文化,中國文化是可以解密人生密碼的文化,中國文化是真修實證的聖賢文化,是蛻變生命的實學,不是附庸風雅的小資情調。中國文化是可以解決個人、國家乃至所有問題的文化,中國文化核心密碼就是“心”,心是中國文化總源頭。

那麼心是什麼?世界就是什麼,學習中國文化就是讓你從玻璃心變成金剛心,心就是一切的根源!中國文化就是讓我們去找到那一顆心的文化,我們的心決定了一切!我們本身就是無極的人生,當我們光明存在的時候我們就自在幸福,心是中國文化的總開關,心是中華龍文化的總密碼。心力所至,無所不能!


汪斌


唐詩宋詞,戲曲雜耍,中醫武術,書法國畫,古箏古琴,竹笛嗩吶,鑼鼓鐃鈸,二胡琵琶,美酒佳餚,各色茗茶,尚武精神,保國為家。

至於孔老二的那些東西,還是有多遠滾多遠吧。




孤獨D時代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命題,我們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麼究竟什麼是中國文化呢?堂哥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文”與“化”並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漢以後,“文”與“化”才是一個合詞,比如《說苑·指武》中“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文選·補之詩》中“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就是此意。

長期以來,“文化”,被稱為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涵蓋面廣的“大文化”。如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即包括語言、哲學、科學、教育等,又包括道德、法律、信仰等、還包括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以及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等。廣義的“文化”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全部納入了“文化”範疇。   

那麼,中國文化就是包括在中國國內各民族產生的上述內容總稱,涵蓋了你說列舉的周易、八卦、武術、中醫、對聯等等,這都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那麼博大精深在何處呢?

中國文化之博,在於其延續性和專精的分類,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也就是上至天文,下知地理都囊括其中了。

中國文化之大,在於其兼容幷蓄,既包括漢族文化的部分,有包括少數民族文化的部分,中國地域內各民族共同產生的文化總集。

中國文化之精,在於其在數千年之前就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成就,四大發明舉世聞名,至明中葉,古代科學技術日臻完善,總結出那個時代最為完善的科技理論和實踐。

中國文化之深,在於其延續千年,源源不斷,甚至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加上很多東西現代都是無法知曉其是如何造出來的,在哪種如此艱苦貧乏的時代竟然有如此精美的東西,比如青銅器等等。又比如周易是什麼東西,現代科學都無法解釋,也不能解釋,但是中國民族沿用數千年,解決了數不勝數的問題,跨過了一道一道的坎,仍然砥礪前行。

總之,中國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是中華民族之魂,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繼承與發展,在新的時代仍然堅守傳統最寶貴的財富。

歡迎關注樸易堂,分享交流國學文化知識。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老慢認為,“中”“華”“文”“化”這四個字,恰恰就是中華文化的最佳註解。


字形演變:中

“中”字,上下的旗幟表示“動態”,中間的圈表示“其中的匹配點”,故,“中”字的造字本義是:動態匹配。

因此,中國人講的“中”,並非一定在正中間,而是,其中哪個位置最匹配就在哪個位置上,即,該在邊上就在邊上,該在中間就在中間,該不該,一切都要看匹配不匹配,匹配度的高低,“最匹配的那一點”才是真正的“中”。

所以,中華文化的核心智慧恰恰就是這個“中”字,即:凡事都要與當前的客觀環境需求動態匹配,不能超前,更不能滯後,凡事力求做到恰到好處,才會產生客觀上的最佳結果。因此,“中”字本身,恰恰就是中華文化中的最高智慧。


字形演變:華

“華”字,“木”上長滿了葉子、花、果實。“木”字,在古文字中常表示“枝杈一體,一個整體”,故,“華”字的造字本義是:大家都好、普遍好、整體好,才是真正的好。

所以,中華文化看問題的角度是:凡事都必須從整體和普遍好的角度看問題,大家普遍都好才是真正的好。這恰恰是東西方文化的核心區別,中國人凡事從整體大局的角度看問題,而西方人凡事從個體自我的角度看問題。

所以,中,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智慧,華,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出發點。“中華”兩字已經把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表達的非常好清晰了。


字形演變:文

“文”字,上面是“天命”,下面是“人力”,中間的“×”表示“匹配”;故,“文”字的造字本義是:以人力去匹配天命。第二個“文”字,中間的“心”,古文字中常表示“儘自己全力的”,故,第二個“文”字,同樣是“盡人力聽天命”的意思。引申,把如何匹配表現出來,這就是“文字”“文章”的含義。天下好文字、好文章,一定是讓大家學會如何匹配的文字、文章。

所以,“文”字,講的就是“如何做到中(動態匹配)”。孔子講“學文”,就是在講:學習如何做到動態匹配。

字形演變:化

“化”字,把反向的人顛倒過來。“人”字的造字本義是“小人”,即,古人認為:人的天性都是主觀個體自我、自私自利的,但是,想在社會上混得好,就必須學會凡事從大處著眼,從客觀整體公需角度出發,所以,“化”字,講的就是“把小人變成大人”,就是在講“如何實現“華”的具體技術”。

所以,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中華”二字,“文”是實現“中”的具體技術,“化”是實現“華”的具體技術。由此可見,漢字確實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不僅象形,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字,都是在講道理、講天理,都是在講中華古人對天下萬物的理解。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華傳統文化?希望有興趣朋友關注老慢的頭條號。


老慢


中國文化概論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很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中文名

中國文化

外文名

Chinese culture

產生地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化特徵

以漢文化為主體

地區位置

亞洲東部

諸子百家 聽語音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中華文化之根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

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農家

小說家

兵家

醫家

文化分支 聽語音

琴:笛子、二胡、古箏、簫、鼓、古琴、琵琶。《茉莉花》。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麻將、棋盤等

書(書法、篆刻):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漢字等

畫(繪畫):中國畫(中國繪畫):中國帛畫和中國國畫(包括: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古代中國畫,寫實中國畫與寫意中國畫的現代中國畫,中國流藝術的當代抽象國畫)。其他還有:石刻浮雕畫、裝飾內畫、敦煌壁畫等,以及中國抽象油畫等。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遠古神話、《詩經》、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楚辭、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四大名著等

傳統思想:老莊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中國戲劇:崑曲、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地方戲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

宗教哲學:佛家、道家、儒家、陰陽家、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燒香、拜佛、蠟燭等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簷、鷲等

中華武術:南拳:詠春拳、Wing Tsun、洪拳、八卦掌、蔡李佛拳等;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崑崙、點蒼、華山、青城、嵩山等

《詠春拳》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等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等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民族服飾)、繡花鞋、老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鳳冠、絲綢。

女式漢服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等

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

動物植物: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等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菸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菸袋、芭蕉扇、桃花扇等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等

工具技藝:算盤珠算、紡織技術等

藝術文化:民樂、曲藝、三星堆文化等

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歲寒三友、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等

中國文物:司母戊方鼎、越王勾踐劍、良渚美玉、長信宮燈、秦始皇陵兵馬俑、曾侯乙編鐘、金縷玉衣、銅奔馬(馬踏飛燕)、永樂大鐘、古代錢幣、敦煌莫高窟等

中國建築: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十里長亭、長城、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中國愛的文化:博愛、兼愛、仁愛。

中國文化,愛很偉大。


蘇木的文字紀行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集體民族)在不斷的延續中,自然形成的符合自己地理特色的生活形態(如蹲著拉屎,就是漢族的一種文化)。對於文化,本沒有什麼“自信不自信”。涉及自信與否的,應該是“該民族(國家)所選擇的治理主義或思想”——即思想自信,主義自信。比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體制”,就應該對“社會主義體制保持自信”。而不是對“中國文化保持自信”——文化是會隨著文明進程而逐漸進級的,無需“自信不自信”。


夫子老卜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短時間內說不完,四大發明聞天下,造紙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很有名,推動歷史快發展,魯班用斧造船屋,黃道婆巧紡織線,華柁治病效果好,時珍本草剛藥妙,二十四個節氣轉,元宵端午中秋節,張燈結綵春節歡,華夏共度春節年,民富國強強大國,一年更比一年旺🍅❤🌺🌹🎀🎀🙏🙏🙏💪💪💪👍👍👍




胡春芳7


我眼中的中華文化就是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裡面的核心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為了有究天人之際的學養和基礎,成一家之言是提出自己的成果。因為這是一條世界上最大也最難的路,只有我們的華夏先祖有這個大氣魄,開創了人類的一個奇蹟。因為其他國家、民族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神,只有華夏子孫始終是自己要去把握自己的命運,叫做“我命在我,不在於天”。


木樓涵真


要講中華民族的靈魂,必須在《四書五經》中貫穿五千年血脈中尋找!

《尚書》記載,中國人是一個敬天法祖的民族!《尚書》說: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神。

中國人的老祖宗,是肆類於上帝的民族!這是中國人的靈魂!

然後,才是禋於六宗!

肆類於上帝的場所,就是北京現在的天壇!

但是中國人已經忘記了肆類於上帝了。只有在農村,還保留禋於六宗。祭祖的風俗習慣。

當時上古的中國人,夏朝和商朝,中華民族是能歌善舞的!《尚書》記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這是祭天時,頌歌共詠,天地共唱,天人合一,聖靈充滿,正能量滿滿的情況!

《尚書》還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老祖宗告訴子孫:順天行道!不要替天行道!

老祖宗告訴子孫:德是天的屬性!天是上帝的另一個稱呼。

老祖宗告訴子孫:肆類於上帝!才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創建於2019.1.31
閱讀3.5萬
創建於2019.2.14
閱讀44

創建於2019.2.14
閱讀30

lihuazhang2017


中國文化劃分有多種多樣:

1,以時間分有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

2,以類別分,有自然文化和政治文化。

3,以形態分,有奴隸社會文化、封建社會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

4,以物質為,也可以分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5,以品質分,也可以分落後文化和先進文化。

6,以概念分,也可以分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

當然也可以細化,如奴隸時期們窯文化、住文化、卜卦文化等、如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車文化、燈文化、象棋文化、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