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文化”?

易水寒之瑞士军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创造了华夏七千年的文明,中华儿女血液流淌着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唯一能够延续不断,且未来会一直延伸下去,华夏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之林。

中华文明之所以矗立在世界之巅,是因为有着独特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国,华夏文明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经风吹雨打,依然熠熠生辉。千年的文明诗歌中,歌颂着沁人心脾的故事,华夏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抒写着丰功伟绩的传奇。

日月星辰在宇宙怀抱中徜徉,流星划过,带着心想事成的愿望,莺歌燕舞,激励着华夏大地的茁壮成长,栉风沐雨,洗去巨人头上的灰尘,露出她俊朗的脸庞,苍翠挺立,雄鹰展翅在天空,象征着泱泱大国的蓬勃活力,滋养中华儿女的黄河,惊涛骇浪,显示着它的磅礴气势。


中华文化,肇始于《周易》,是我国古代圣贤在人天相应的条件下感通天地自然的大道至理,并与自身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类思维的巅峰,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先祖。《周易》对我国哲学、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如班固所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易》分为《易经》与《易传》,其中《易经》又称本经,是我国西周末年的一部人天关系的学术典籍,是殷商到周朝自然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的总结,是一部自然科学与哲学密切结合的伟大著作,中国文化思想的三大流派儒家、道家、墨家以及诸子百家无不以《易》为根据。《易》对中国文化、科技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也是空前的。

在思想方面,《易》为儒家之祖。儒家思想来源于《易》,并以《易》为德之准心。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无不潜心于《易》。《周易大传》相传为孔子所作。道家之宗《老子》,也以《易》为圭皋。“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老子之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胎始于“生生之谓易”。

《道德经》其作五千言无不宗于《易》。儒学与道学,前者遵《易》“乾刚之阳动”,后者效《易》“坤顺之柔静”,从而构成儒道的不同发展宗旨。

《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尤其宝贵的是其精深的医学哲理,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知医”。《医门棒喝》曰:“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说明了《易》对中医学的影响。《易》是中华生命文化的基石。

一、《周易》的基本原理

1、“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的阴阳观是十分鲜明的,既是易说的中流砥柱,也是易说的哲学基本原理和六十四卦的基本原则。“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描述了事物的基本格局,也点明了阴阳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以阴阳对立为前提,以变易为核心,二者组成《周易》的思想基础,是《易》的灵魂。原文“刚柔相推,变在其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往来不穷谓之通”等,都说明了《周易》认为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观点是十分智慧且是富有规律性的。《周易》还强调“交感”是变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等。

3、“生生之谓易”

《周易》强调阴阳易而化生万物,“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天地之交感的结果,这也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之根源。由此可见,《易》,是强调新生、新兴的。

4、“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周易》所以能“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是因为观象的收获。《周易》尤其注意法天地而观万物,如“易与天地准”,“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体现了《周易》的宇宙观是“与天地准”的,并且是以天地为本源的。

二、《周易》是中华养生理论的渊薮

中国是东方养生文化的源头,而《周易》则蕴含着丰富、系统的养生原理,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内丹学影响极大的《周易参同契》及道家养生理论,也都源于《周易》。

《内经》提出“和于阴阳,法于术数”的养生原则,也是各门功法的要诀。术数在养生方面的应用,流传较广的是吐纳数息,如《素问·剌法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又如,《养生延命录》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呬以解极”,即后来流传甚广的“六字诀”养生方法。《医方集解》记载:“调息之法,……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以一至十,以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等,皆说明术数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养生文化特别注重气的运行,包括大、小周天运行及丹田运气,其目的在于加强内运动,以炼“精气神”。

此外,养生家还讲究顺应阴阳日月的消长盈虚,注意顺应自然的生物钟摄生原则。

1、《周易》“变则通”与导引术

《周易》动静观分别为儒家和道家所宗。儒家为“主动派”,但动中有静;道家为“主静派”,然静中有动。其理论皆始于《周易》,如《易·系辞》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对导引术的影响很大。《易·系辞》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为儒家导引及道家大、小周天功的理论源薮。《庄子·刻意》首载导引二字,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术即四肢动作导引精气以流通气血的养生方法。道家主静,其导引以缓、柔为特点,由于受《周易》太极图的影响,大多数导引及运气皆以圆为特点。我国西汉时代导引术很盛行,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即有导引图。《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导引以按跷”。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皆说明导引是非常盛行的。

2、《周易》开阖理论与吐纳功

《周易·系辞》提出:“一阖一辟谓之变”。阖,闭也。辟,开也。一开一阖,指精气之出入,为后世养生方法中的吐纳派开了先河。吐纳是养生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家都极为重视。如《黄帝内经》遗篇《剌法论》即载有吐纳之法。汉代出土文物“行气玉偑铭”即有“行气——泻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的记载。

道家养生尤其重视吐纳调息。吐,呼出浊气。纳,吸入清气。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过程。导引促进精气的升降游魂,吐纳帮助清浊的出入交换,可见呼吸吐纳对于养生的重要意义。养生方法中的“食气”,即为吐纳功夫的主要内容之一。

此外,《山海经》中也有不少关于吐纳的记载,尤其是借人面蛇身之神不吃不喝,只做潜呼吸,来体现潜呼吸的功效。潜呼吸属于闭气功,其原理在于使人体处于人为的缺氧状态,被迫打开储备系统,以增加储备系统的利用率和提高人体的应激力,也可同步产生辟谷现象,属较高层次的养生境界。

3、《周易》时空观与养生

在时间方面:

《周易》十分重视人与天地盈虚的关系:“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此为后世养生之应时理论的渊源。

《黄帝内经》中《灵枢·五十营》对养生法天、法时也有重要启示。五十营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体气行二十八脉与天体运行二十八宿相应,说明人体这个小宇宙的气血运行是与大宇宙运行相应的,也即是说,生物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生物信息节律与日月天体的运行密切相关。这也为养生的生物钟理论奠定了基础。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各学派,在〈周易〉人天相应理论的影响下,都十分重视各种功法与时间方位的关系。

如以一年四季而言,春夏阳气方升,阳主动,因此应在阳地做导引以助阳气升发。盛夏阳气最隆,应在阴地做静功以引阳气下潜。秋冬阳气始收,阴气始盛,应做吐纳功,诀要在吸长呼短以助阳气之收。冬季阴气至隆,冬应蜇藏,故宜在室内或阳地做静功,以护敛阳气。

以昼夜晨昏而言,清晨寅至卯时,为阳气苏醒,阴气渐消之时,肺与大肠经值时,肺主呼气,故应做户外导引与吐纳相结合的动功,并宜以呼为主,目的在于吐一夜之浊气。动则生阳,故此阶段以导引动功为主。午时太阳当顶,阳气最盛,为心与小肠经当值,血气最易沸越,故宜做静功。静则生阴,以导阳气下潜,使血气归经。黄昏酉时,阳气收敛,肾经当值,肾主纳气,宜做慢导引功,并辅以吸气为主的吐纳,以助阳气收敛,入夜,阴气至隆,宜做静养功以助阳气潜藏。

在空间方面:

《周易》八卦很重视方位问题,八卦分应四方四偶,如《易·说卦》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方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并且强调“面南”的重要意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南方为离卦所应,为乾卦所治,故南方尽得天阳之德为八方之贵位,因此后世养生功法方位大都面南,并在面南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如早晨旭日在东,则练功时面东,黄昏夕阳西移则向西。此外还结合个体五脏而异,如肝虚者向东,肾亏则面北,心虚者朝南,肺虚者对西。因此,方位可因脏腑的虚实而定。

三、《周易》与道家养生思想

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为基础体系的道家养生极富特色,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重要干流。

1、道家养生注重“守一”

从伏羲、到广成子,再到黄帝、老子,道家本源的大生命观与《易》一脉相承,这一主流文化非常重视先天虚无一气的生命本源价值,因此其养生思想也不离先天虚无一气,以涵养精气神。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庄子曰:“养神”、“贵精”、“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太平经》记载,“守一之法,为万神本根”。

如此等等,皆说明道家主张静守。所谓“守一”,即指清静专一,并须结合守窍、调息、内视。守窍的部位各有不同,《黄庭经》记载为守黄庭,《黄庭经考·释题》说:“按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并具中义”。陈撄宁认为,庭乃阶前空地,故黄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对人体而言就是脐内空处。总而言之,“黄”是中央之色(根据五行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土色为黄,故黄为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 “黄庭”即喻指道家内修功夫的中空现象。黄庭分为上中下。上黄庭又称“泥丸”,主脑,藏上丹田;中黄庭谓之绛宫,主心,藏中丹田;下黄庭曰气海,在脾,与下丹田不一致。

老子《道德经》提出守“玄牝之门”,为后世养生思想奉为正宗法脉。《道藏》载《胎息经》说:“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此处将《黄庭经》提出的“气海”与下丹田相提并论,并指下丹田为玄牝。但内丹学秘传的玄牝之说,则另有精要。还有的道家主张守祖窍(两眉间)。《阴符经》提出“守三要”,即意念闭塞耳目口,以除心之三害,使心能静守。

上述方法沿袭下来,至今已演变为守丹田的方法。

“守一”,亦即“炼己”。根据纳支法,《周易》离卦纳“己”,离在人为心,故道家修炼过程中的“炼己”,实为炼神的专一术语。

此外,儒家、释家、武术等诸家皆重视静守对于养生和开启生命智慧的意义,此不赘述。

2、道家养生主张胎息

胎息即闭息的功夫。最早记载于《山海经》:“有神,人面蛇身……不食不息不寝”。道家的胎息源于龟息仿生,即以腹部丹田为气息的方法,到汉代即演变为胎息法。胎息法实为道家的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其标志正如《抱朴子》所言:“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庄子·大宗师》也说:“其息深深,真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邱处机真人说:神入气为胎,气入脐为息。这里的胎是指圣胎,息是指真息。《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前句言神,后句言气。神气合修之旨,在“伏气“二字,而伏气之要又在“凝神”,并且明言:“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反反覆覆,都只是神气二字。

胎息可以达到“辟谷”及“食气”的境界,总的原则是掌握呼吸的缓、柔、深、长,主要以腹式呼吸进行,宗法《周易》的坤柔顺静之原理。

3、道家养生法象“周天”运行

《周易·系辞》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为道家养生运气周流的理论先导。诸家功法都注重周天运行的规律,所谓“百日筑基”,实为打通人体周天运行的道路。

道家内丹功尤其重视周天运行,有大、小周天之分。在周天运行中分别有炼己、调药、产药、封炉、炼药等过程,又称“河车搬运”。小周天包括任督交通与坎离交泰(子午周天),为道家内丹术的精髓,其原理是,督脉为阳海,任脉为阴海,任督通则百脉通。

玄牝周天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因先天八卦,玄,乾卦(纯阳)。牝,坤卦(纯阴)。人出生后,因乾坤相交感而中间一爻互为转化,先天八卦转变为后天八卦,乾卦转为离中虚,坤卦变成坎中满,故须不断进行取坎填离,即取坎中满爻上填离中之虚爻而恢复成乾卦,同时坎卦恢复成坤卦。也就是说,后天八卦(水火坎离)要返回先天八卦(天地乾坤),从而达到水火济既,阴阳调和的目的。

大周天指乾坤交媾。由于小周天功法能能充实后天精气,使之返回先天精气,而大周天功法即在先天精气基础上再次行功,所以在卦象上,小周天以后天八卦为指导,称“取坎填离”、“子午周天”。大周天以先天八卦为指导,称“乾坤交媾”、“卯酉周天”。这是因为,先天八卦经后天取坎填离后,已由后天八卦的子北午南转变成乾南坤北,故有“乾坤交媾”之称。然而在实际修炼中,内丹功重视的,总是落在坎离两卦上,而原来后天八卦的坎离两卦,由于此时已分别转到了东卯西酉的位置上,所以又称“卯酉周天”。

小周天炼精化气的运炼,主要是把精气合一的“外药”炼成温养下丹田内的黍珠状“内药”。而大周天炼气化神,则进一步使小周天后期炼成的“内药”真阳团聚,炼成精气神三者合一的“大药”。

道家极为重视性命双修。所谓“性”即神(心),命即精(身)。具体又有上窍属性、下窍属命,离火为性、坎水为命,性命相依,上下贯通之道。道家主张守上下窍,即所谓守性命。如上守祖窍,下守气海,并以任升督降、气运大小周天为道家静坐养生的主体。

四、《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养生

1、内丹的始祖

《周易参同契》,“参”即三,三是指《周易》、“黄老”以及“炉火”,契是指契合。“参同契”,即指把《周易》、“黄老”之学说与“炉火”理论合而为一,故《周易参同契》的核心理论在于“炉火”。

《周易参同契》仿《周易》将天地比作大宇宙,把人体喻为小宇宙,并把人体比作一个炼丹炉,提出了“火候”原则,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炼丹的专著,其所创内丹理论,也成为了中国生命文化的一座里程碑,为中国文化养生体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系统应用“月体纳甲”理论

《周易参同契》把《周易》八卦时空与人体生物钟节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内丹学的核心体系,其体现于“月体纳甲”与人体生物钟配合的金丹原理,是将丹道与易道结合,运用汉代象数易学的成果,巧妙地阐明了修炼金丹的道理和方法。

所谓“月体纳甲说”,是用周易八卦模拟月体在太空运行过程中,一月之内所出现的晦朔弦望之盈虚变化,并以其出没方位作为纳甲的依据。它的“乾体六爻模拟月相说”,以乾六爻之象模拟月体的晦朔弦望,以明阴阳的消长变化。它的“十二消息卦变说”,以十二辟卦论说周天火候,以明进阳火和退阴符之分。

3、养生运气功法的开山

《周易参同契》借内丹修炼的论述,把人体比作鼎炉,通过内丹的形成过程,论述了炼丹中的阴阳交合及水火升降原理,指出了人身元气的运行道路,为养生运气功法之圭皋。此外,其内丹理论还蕴含了生物场的转化现象,寓藏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宽阔的道路。

其实中国文化是很有意思的,都说我们中国文化到了宋朝开始转向内敛了,因为宋朝的“阴柔”文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全都软糯好脾气 。其实真正的中国文化自一开始就转向了内敛,从文王开始的中国文化,就是一种农业文明的文化,就是一种内敛的文化。汉代的文化之所以那么有张力,其实还是因为汉武帝的功劳,通过一系列的征战,把大汉帝国的国土面积向北发展到了游牧民族的地方。

文字本来的内敛

中国文化,特别是南方文化,因为长期在稳定的环境下发展,所以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习性,从周文明开始的文化就是内敛性的,所以我们的汉字,到处充满了内敛的含义,比如武字,本来是一种很暴力的状态,但是我们文化赋予的内容是“止戈为武”,真正的武力是为了消弭武力,不是杀害。

近段时间叶问四上映,我也抽出时间看了一下,总体来说,叶问四跟叶问三貌似没有多大的差别,不过看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里面开始出现了李小龙,开始有了中国武术与西方格斗术的比较。

太极的保守

比如在比武的时候,太极拳与现代的格斗术相比较,在中国的师傅处于防守阶段的时候,明显处于上风,但是一进入进攻阶段,缺点就马上暴露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武术大师在与现代的格斗术进行比赛的时候,三个回合就被打的鼻血四流。

中国武术与西方现代格斗术,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太极讲究的是借力打力,是将对手的力通过一定的技巧转化为回击对手的力道,如此就可以很轻松的中伤对手,所以这种功夫在现实生活中又叫做“打太极”。

以前我学过散打,其实散打这种很好练,只要练足了韧性,有了足够的力度,就可以发挥出来,可以将对手打到,这个跟太极拳完全不一样。对于散打,不同重量级的人之间确实没办法比较,但是太极就不一样了,很多太极选手其实并不一定很壮实,但是一样可以发挥很大的力度。

咏春拳的特点

在叶问这部电影之中,其实一直强调的是叶问的咏春拳,因为这种拳其实是女性所创,所以有一定的阴柔之性,但是咏春拳打出去,可以有很强的杀伤力,我们通过电影不难发现,其实甄子丹在打咏春的时候,一直都是防守的状态。

但是,只要找到了进攻的机会,叶问就会以非常快的速度打击对手,而且在打击对手的时候,专门攻击一些小巧的地方,比如眼睛,比如咽喉,比如腋下;这种攻击方法与西方的攻击不一样,西方讲究的是用拳头,用脚,以最大的力度攻击对手的腹部,或者其他地方,讲究的是以硬碰硬。

其实咏春之所以能够打赢西方的格斗术,其中有很多因素,根据他们练武术的木桩的形式,其实很容易看到,咏春每一次出手,要么有三个受力点,要么出手相当快,出手有三个受力点,对手其实就很难预防了,毕竟总有那么两个地方会受到攻击;而出手快,则无法防御。

而咏春在攻击别人的时候,一般攻击的都是要害之处,比如咽喉要塞,比如眼睛,比如腋下容易受伤之处,其实这就是金庸武打小说之中《九阴真经》里面的“击其首”的另外一种表述。

所以咏春拳其实是突破了中国武功的内敛性,而是向外突破,所以叶问的弟子李小龙才能在中西方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创建了截拳道,打出了一片天地。

中国文化是万物一体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可以解密人生密码的文化,中国文化是真修实证的圣贤文化,是蜕变生命的实学,不是附庸风雅的小资情调。中国文化是可以解决个人、国家乃至所有问题的文化,中国文化核心密码就是“心”,心是中国文化总源头。

那么心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学习中国文化就是让你从玻璃心变成金刚心,心就是一切的根源!中国文化就是让我们去找到那一颗心的文化,我们的心决定了一切!我们本身就是无极的人生,当我们光明存在的时候我们就自在幸福,心是中国文化的总开关,心是中华龙文化的总密码。心力所至,无所不能!


汪斌


唐诗宋词,戏曲杂耍,中医武术,书法国画,古筝古琴,竹笛唢呐,锣鼓铙钹,二胡琵琶,美酒佳肴,各色茗茶,尚武精神,保国为家。

至于孔老二的那些东西,还是有多远滚多远吧。




孤独D时代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我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呢?堂哥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文”与“化”并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以后,“文”与“化”才是一个合词,比如《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就是此意。

长期以来,“文化”,被称为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涵盖面广的“大文化”。如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即包括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又包括道德、法律、信仰等、还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广义的“文化”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全部纳入了“文化”范畴。   

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括在中国国内各民族产生的上述内容总称,涵盖了你说列举的周易、八卦、武术、中医、对联等等,这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博大精深在何处呢?

中国文化之博,在于其延续性和专精的分类,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也就是上至天文,下知地理都囊括其中了。

中国文化之大,在于其兼容并蓄,既包括汉族文化的部分,有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的部分,中国地域内各民族共同产生的文化总集。

中国文化之精,在于其在数千年之前就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举世闻名,至明中叶,古代科学技术日臻完善,总结出那个时代最为完善的科技理论和实践。

中国文化之深,在于其延续千年,源源不断,甚至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加上很多东西现代都是无法知晓其是如何造出来的,在哪种如此艰苦贫乏的时代竟然有如此精美的东西,比如青铜器等等。又比如周易是什么东西,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也不能解释,但是中国民族沿用数千年,解决了数不胜数的问题,跨过了一道一道的坎,仍然砥砺前行。

总之,中国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是中华民族之魂,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继承与发展,在新的时代仍然坚守传统最宝贵的财富。

欢迎关注朴易堂,分享交流国学文化知识。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老慢认为,“中”“华”“文”“化”这四个字,恰恰就是中华文化的最佳注解。


字形演变:中

“中”字,上下的旗帜表示“动态”,中间的圈表示“其中的匹配点”,故,“中”字的造字本义是:动态匹配。

因此,中国人讲的“中”,并非一定在正中间,而是,其中哪个位置最匹配就在哪个位置上,即,该在边上就在边上,该在中间就在中间,该不该,一切都要看匹配不匹配,匹配度的高低,“最匹配的那一点”才是真正的“中”。

所以,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恰恰就是这个“中”字,即:凡事都要与当前的客观环境需求动态匹配,不能超前,更不能滞后,凡事力求做到恰到好处,才会产生客观上的最佳结果。因此,“中”字本身,恰恰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最高智慧。


字形演变:华

“华”字,“木”上长满了叶子、花、果实。“木”字,在古文字中常表示“枝杈一体,一个整体”,故,“华”字的造字本义是:大家都好、普遍好、整体好,才是真正的好。

所以,中华文化看问题的角度是:凡事都必须从整体和普遍好的角度看问题,大家普遍都好才是真正的好。这恰恰是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区别,中国人凡事从整体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而西方人凡事从个体自我的角度看问题。

所以,中,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华,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出发点。“中华”两字已经把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表达的非常好清晰了。


字形演变:文

“文”字,上面是“天命”,下面是“人力”,中间的“×”表示“匹配”;故,“文”字的造字本义是:以人力去匹配天命。第二个“文”字,中间的“心”,古文字中常表示“尽自己全力的”,故,第二个“文”字,同样是“尽人力听天命”的意思。引申,把如何匹配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字”“文章”的含义。天下好文字、好文章,一定是让大家学会如何匹配的文字、文章。

所以,“文”字,讲的就是“如何做到中(动态匹配)”。孔子讲“学文”,就是在讲:学习如何做到动态匹配。

字形演变:化

“化”字,把反向的人颠倒过来。“人”字的造字本义是“小人”,即,古人认为:人的天性都是主观个体自我、自私自利的,但是,想在社会上混得好,就必须学会凡事从大处着眼,从客观整体公需角度出发,所以,“化”字,讲的就是“把小人变成大人”,就是在讲“如何实现“华”的具体技术”。

所以,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二字,“文”是实现“中”的具体技术,“化”是实现“华”的具体技术。由此可见,汉字确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不仅象形,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字,都是在讲道理、讲天理,都是在讲中华古人对天下万物的理解。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有兴趣朋友关注老慢的头条号。


老慢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梁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很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中文名

中国文化

外文名

Chinese culture

产生地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特征

以汉文化为主体

地区位置

亚洲东部

诸子百家 听语音

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中华文化之根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

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农家

小说家

兵家

医家

文化分支 听语音

琴:笛子、二胡、古筝、箫、鼓、古琴、琵琶。《茉莉花》。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麻将、棋盘等

书(书法、篆刻):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汉字等

画(绘画):中国画(中国绘画):中国帛画和中国国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古代中国画,写实中国画与写意中国画的现代中国画,中国流艺术的当代抽象国画)。其他还有:石刻浮雕画、装饰内画、敦煌壁画等,以及中国抽象油画等。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远古神话、《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楚辞、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等

传统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等

中国戏剧:昆曲、豫剧、湘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地方戏等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等

宗教哲学:佛家、道家、儒家、阴阳家、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烧香、拜佛、蜡烛等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等

中华武术:南拳:咏春拳、Wing Tsun、洪拳、八卦掌、蔡李佛拳等;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等

《咏春拳》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等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等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民族服饰)、绣花鞋、老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女式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等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动物植物: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等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芭蕉扇、桃花扇等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等

工具技艺:算盘珠算、纺织技术等

艺术文化:民乐、曲艺、三星堆文化等

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岁寒三友、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

中国文物:司母戊方鼎、越王勾践剑、良渚美玉、长信宫灯、秦始皇陵兵马俑、曾侯乙编钟、金缕玉衣、铜奔马(马踏飞燕)、永乐大钟、古代钱币、敦煌莫高窟等

中国建筑:故宫(紫禁城)、颐和园、布达拉宫、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苏州园林、杭州园林、十里长亭、长城、天坛、鸟巢、水立方等

中国爱的文化:博爱、兼爱、仁爱。

中国文化,爱很伟大。


苏木的文字纪行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民族)在不断的延续中,自然形成的符合自己地理特色的生活形态(如蹲着拉屎,就是汉族的一种文化)。对于文化,本没有什么“自信不自信”。涉及自信与否的,应该是“该民族(国家)所选择的治理主义或思想”——即思想自信,主义自信。比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体制”,就应该对“社会主义体制保持自信”。而不是对“中国文化保持自信”——文化是会随着文明进程而逐渐进级的,无需“自信不自信”。


夫子老卜


我眼中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短时间内说不完,四大发明闻天下,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很有名,推动历史快发展,鲁班用斧造船屋,黄道婆巧纺织线,华柁治病效果好,时珍本草刚药妙,二十四个节气转,元宵端午中秋节,张灯结彩春节欢,华夏共度春节年,民富国强强大国,一年更比一年旺🍅❤🌺🌹🎀🎀🙏🙏🙏💪💪💪👍👍👍




胡春芳7


我眼中的中华文化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里面的核心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为了有究天人之际的学养和基础,成一家之言是提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是一条世界上最大也最难的路,只有我们的华夏先祖有这个大气魄,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奇迹。因为其他国家、民族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神,只有华夏子孙始终是自己要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叫做“我命在我,不在于天”。


木楼涵真


要讲中华民族的灵魂,必须在《四书五经》中贯穿五千年血脉中寻找!

《尚书》记载,中国人是一个敬天法祖的民族!《尚书》说: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中国人的老祖宗,是肆类于上帝的民族!这是中国人的灵魂!

然后,才是禋于六宗!

肆类于上帝的场所,就是北京现在的天坛!

但是中国人已经忘记了肆类于上帝了。只有在农村,还保留禋于六宗。祭祖的风俗习惯。

当时上古的中国人,夏朝和商朝,中华民族是能歌善舞的!《尚书》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是祭天时,颂歌共咏,天地共唱,天人合一,圣灵充满,正能量满满的情况!

《尚书》还说: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老祖宗告诉子孙:顺天行道!不要替天行道!

老祖宗告诉子孙:德是天的属性!天是上帝的另一个称呼。

老祖宗告诉子孙:肆类于上帝!才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创建于2019.1.31
阅读3.5万
创建于2019.2.14
阅读44

创建于2019.2.14
阅读30

lihuazhang2017


中国文化划分有多种多样:

1,以时间分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

2,以类别分,有自然文化和政治文化。

3,以形态分,有奴隶社会文化、封建社会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4,以物质为,也可以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5,以品质分,也可以分落后文化和先进文化。

6,以概念分,也可以分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

当然也可以细化,如奴隶时期们窑文化、住文化、卜卦文化等、如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车文化、灯文化、象棋文化、中医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