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臨帖需要臨多長時間才能脫帖獨自書寫?

書燈幽見


這個問題,拋開創作的高度不談,就能創作出一幅風格近似原帖的作品而言,也是因人而異的,也是因臨帖的水平而異的。下面具體論述。



首先說明一點,即使你能脫離字帖創作作品,但也不能不臨帖,臨帖對學書法而言,是終身必修課,不同階段的臨帖會有不同的感受,要對所學碑帖時時臨時時新,才會有長足進步。


就臨帖多長時間才可創作,我覺的沒有固定時間,最起碼應該做到對原帖的把握達到基本相似,才可脫離原帖創作,而且臨帖和創作應是不斷結合穿插的。而且最初的創作應是集字式創作,字帖中有的字務必用字帖中原字,字帖中沒有的字要用偏旁或字邊,總之要無限接近原帖風格。

最後的建議,學書法,創作不著急,臨帖才是王道,臨帖水平越高,才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古風書法


如果說,把字帖放置一旁,瞥一眼就能寫出來,基本上很像。達到這個程度需要多長時間? 主要取決於訓練方法是否科學。

比如,照著字帖看一眼寫一筆,這樣的作法,練幾年都脫不了帖,離了帖就不會寫了。

如果按照正規的、系統的方法套路訓練,正常情況下,少則一年,多則兩年左右,就能獨自書寫。


除了採用科學方法套路之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執筆方法正確,運筆動作規範,筆畫書寫正確,結字法則要懂,訓練用具匹配,臨摹方法科學。這些都是直接影響訓練質量與效率的關鍵因素,哪個都不能輕視,它們是一個整體,彼此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

試想,如果沒有指法、筆法、筆畫、結字等前期基本功訓練過程,書寫技法不熟練,直接照著字帖寫屬於硬性模仿,說白了,名為臨帖,實則是抄字,怎麼能行呢?肯定週期長、效果差,事與願違。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一句話給你講透:這其實是一個熟練度的問題,和練習的時間長短以及理解能力的高低很大的關係。

但是每個人能否做到脫離字帖,自由熟練的書寫,所歷時的長短,和練習數量的多少以及理解能力的高低有一定的關係。沒有一個固定的或者說明確的時間。

一般練習的時間越長,書寫者的理解能力越強,就可以越早達到自由書寫的狀態。

但是成人想要達到脫離字帖自由書寫的狀態還是非常難的,因為成人已經已經養成了比較固定的書寫習慣,通過臨摹字帖達到自由書寫,需要用字帖上的筆墨語言完全覆蓋自己以前的習慣,改掉之前不好的習慣,遠遠比學習一樣新技能更難。

當自己以前的書寫習慣,和臨摹字帖的習慣發生衝突的時候,甚至書寫者的字體會退步,這也是常遇到的情況。

所以,在訓練方法上,書法講究專一和重複,反覆的臨摹一本經典書法字帖,一直到這種臨帖書寫習慣,完全融合到你的書寫習慣裡,把之前的習慣完全覆蓋。

這才叫把一本字帖學透了。

重複練習和專一,是學習書法通向自由書寫的最快的方法。

現在我們看很多江湖書法家,他們也可以自由的書寫,但是他們的書寫卻是沒有臨帖基礎的,他們的書寫習慣還是以前的習慣,跳過了書法最關鍵的一步,讓書法經典的書寫習慣,代替自己以前的低級的書寫習慣。

這一筆是最難的,也是最消耗時間的,短則三五年,長則三五十年,只有堅持做到這一步的人,才能寫出高水平的書法作品,沒有經歷這一步,只能是自由體或者江湖體了。

又沒有臨帖基礎,是檢驗一幅書法作品唯一的關鍵因素。

專一、模仿、重複,很多藝術全都是這樣學習的吧。

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不二齋,關注更多精彩。


不二齋


學書法,臨帖是硬道理!那麼,臨帖多長時間才能脫帖獨自(進行書法創作)書寫呢?我認為,正常情況下,還是按照啟功先生的“臨帖七分像理論”去做,不宜按臨帖的時間長短來算。學書法,天賦和悟性很重要!有天賦,有悟性的人與一般的人是不一樣的。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行書作品,這幅作品是專門論述臨帖寫字的,請題主和各位網友認真讀一讀,會對自己學習書法有幫助的。

按照啟功先生的說法,臨帖達到七分像時,在七分像的基礎上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就成書法家啦!但是,能達到七分像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人臨了幾十年名碑名帖,也未能達到七分像,這裡有個天賦和悟性的問題。有天賦,善領悟的人,再加上勤奮,用上八至十年功夫就能達到七分像,可有的人臨帖一輩子,也脫不了帖,更別說脫帖創作啦。所以說,脫帖獨自書寫是不能按臨帖時間長短來衡量的。

上圖為盧中南的楷書作品。盧中南老師是專工“歐楷”的,他臨摹歐陽詢的楷書作品《九成宮》幾十年,近年來才形成自己的楷書風格。盧中南老師研習書法的精神,值得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學習!

學書法不能急於求成,得慢慢來,越急,越浮躁,往往離成功之路越遠。學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老老實實的臨帖,認認真真的讀帖,除此之外,還要善於領悟所臨碑帖的書法精神。臨帖,讀帖,領悟,是統一的,萬不可把它們割裂開來。凡學書成功的人,都是恪守和遵循按以上規律的。

有的學書的朋友,臨帖半年、一年,就想創作書法作品,這樣的想法是幼稚的。學書法,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把苦躁無味的臨帖過程吞嚥在心裡,並一直堅守著,只有這樣,才能把字帖臨好,才能把書法學好。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我認為要脫帖創作,至少系統臨過一家的帖,而且至少要臨個五六分相似。達到這樣的標準和條件,才能保證你的創作手中有技、心中有譜。學帖,與其走馬觀花的帖讀不家,還不如畢其功於一帖,技法層面的能力都沒有搞會夯實,看得再多也很難深下去細下去。當然,如果已經過系統的臨摩習練,在後期的書法學養中,看帖讀帖習帖越多,你的書法內涵就會越豐富。



脫帖創作是每個學書之人必經之路,遲早都是要走到這一步的。臨摩是長期的枯燥的一件事,初學者偶爾嘗試一下脫帖創作也並非不可,但臨帖仍是主要任務。抱庸的觀點是儘量先不要忙著去創作,厚積薄發。一旦過早投入創作,非常容易養成習氣俗氣,甚至淪為江湖體。如果非要說個時間節點,至少是臨過帖,並且相似度要在五成以上。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如果能做到堅持臨一帖,並有悟性的話,有10至15年的時間就可以嘗試脫帖獨自書寫了。

臨帖練字是很難的,三五年不可能成功。另外,臨帖是書法人一生的事,即便是能脫帖創作書法作品,臨帖仍須繼續。既然是學書法,就要耐著性子慢慢學,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說明:本回答為個人觀點,也是經驗之談,僅供參考呃。


亦涵9966


時間並不是衡量學習書法脫帖的標準。

衡量能否脫帖,準確的說,要以如下兩點為大致的判斷標準。

一,基本掌握原帖的筆法,字法規律。學習行草書的話,還要基本掌握章法佈局和墨法上乾溼濃淡的應用技巧。

二,基本達到背臨的程度。就是說不看帖,能夠寫出來。

從一筆一畫起,到一行數行,直至通篇。點點滴滴,法帖的信息量非常豐富。一點一滴的練習,臨摹,反反覆覆的糾錯,逐漸熟悉,理解,積累,記憶,以法帖的書寫習慣,替換我們固有的書寫習慣。

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臨摹,校帖,背臨。

這個過程相當的枯燥,相當的考驗人的意志和耐心。但惟有經過這個過程的嚴格訓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書法學習中,必須解決的各種課題。

這個過程,因人而異。對初學而言,感知能力強者,三五個月就能解決問題;次之者一年半載,就能如願;數年甚至終生都臨摹不到位,甚至全然不象的,也不在少數。

這個過程,因學習方法是否得當而異。書法臨摹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技巧。這些技巧,和我們平時的認知和書寫方式完全不相干。我們往往會下意識的,不由自主的把固有的書寫習慣代入臨摹過程中;一些細微的變化,往往會視而不見,臨摹出來,總感覺那裡不對,但自己找不出問題所在;一些規律性的技法技巧,初學很難掌握,而找不到規律的死臨死學,事倍功半不說,還很容易打擊人的自信心,以致半路放棄。

有同道朋友指點,最好在身邊有個老師指導,就會快的多。

獨自書寫?似乎是說創作的問題。

這個問題吧,比如我們小學時學寫作文。如果作文是以課本上的文章為標準,那我們小學時的作文,肯定一無意義,二無文采,三無意境,不但如此,甚至毛病百出,幼稚可笑。但我們這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是有收穫的。我們在作文中代入了所學的生字,詞語,成語,段落,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說明記錄的問題等等。

臨習書法同理。基本掌握了法帖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不管自己寫一篇寫的怎麼樣,要代入這些所學到的法帖要素,敢寫,多寫。在寫的過程對照法帖,找出不足,糾偏糾錯,逐步提高。


快樂書法營


這個問題,可以用兩萬小時定律來解釋。

國外有個傢伙,提出一個觀點,你要成為一個專家,最少需要兩萬小時的努力。


臨帖前,需要基本功,基本功需要幾年。一般情況,基本功需要四年的學習。也就是說,你要在行業內出類,必須經過本科一樣的基本內容學習。


基本知識過關之後,那才能是進入高階段訓練,出貼可以說是高階段訓練。

兩萬小時,是多長時間?

如果一天8小時,那麼,365✘8✘7=20440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8小時,需要7年。

如果一天6小時,365x6x10=21900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6小時,需要十年。

根據統計,每個人,如果努力,平均每天,最多接近6小時。

所以說,十年是一個關鍵數字,一個書法家,至少需要十年。


秩和律師147753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臨摹者本身的水平:首先臨帖時必須要找準自己喜歡的或者與自己字體較為接近的,如果做到這二點那麼就等於事半功倍了,練習者也就能夠輕車熟路了。另外,臨帖者以前有臨過帖的具備一定的臨摹能力的話,那麼可以不需要像初學者那麼多的時間的,找準要點,多臨摹幾次,可以在較短時間達到滿意效果。

歐陽詢楷書

帖的難度:一般來講都是先找比較容易的臨或符合自己特點的帖來臨。如果帖較難,比如說顏真卿的《祭侄稿》這種帖是比較難臨的,因為上面有很多的塗塗改改,對於初學者來說本身就想把每個字寫好的,如果像他那樣塗來塗去的,跟本起不到臨的效果。那麼要選什麼帖呢,選一些比較簡單的,上面塗改的字體少一些的,而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較為理想的臨帖版本,雖然上面會有一些塗改,但相對來說少多了。

王羲之的《蘭亭序》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先從楷書練起:歐陽詢和柳公權的帖也是非常好的,初學者可以先學他們的帖,因為他們的帖主要是以正楷字為主,對初學者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如果練習過一段時間覺得自己的書法有長進了,也可以去練練其它的帖,《蘭亭序》是行書,建議練過一段時間的人去臨更好。

總之,只要花時間去臨,找準自己的方向,持之以恆,二三個月的時間內就會看到明顯的效果的。建議將第一次臨的作品收藏起來,到三個月以後再作對比,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進步很多了。


馬雲種世界


謝謝。

對於這個問題,墨客的看法是這樣的。

學習書法,臨貼是王道。古人留下的字帖蘊含著大量古人的智慧。古人總結的各種筆法,結字,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書不入古,終是俗道”,如果學習書法不去臨摹古帖,最終只能落入“江湖書法”的怪圈。

我們不能以時間的長短來斷定是否可以出帖。我們知道,學習書法要靠悟性,有的人學了幾個月就可以寫的有模有樣,而有的人學了一輩子還在門外徘徊。這就是善學者和不善學者的區別。

這就要求我們在臨摹字帖的時候,多想多看,多揣摩古人的用筆和結體。

剛開始臨摹的時候務必做到形似,要做到一筆一畫都像,“一點一畫,務求肖合”。

但是臨摹的結構像,並不能算是“入門”,我們還要做到形神兼顧,最終達到神似的目的。

臨貼時,我們要要做到實臨和背臨相結合。背臨過之後,要和原帖做仔細的對照,看哪裡臨的不像,或者是用筆不對。

還有,就是開始一定要臨習一本字帖,等掌握熟練了,再去臨摹其他字帖。從各種字體裡面汲取養分,化為我用。

臨摹字帖是書家一生的事,當你臨到一定的功夫,就可以做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到時各種字體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帖也就自然而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