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蘇社區時政熱點:“雲旅遊”催化文旅轉型

疫情之下,“宅”成為多數人的日常。需求在哪裡,供給就朝向哪裡。海量的人群“足不出門戶、行不逾小區”,也讓當下很多需要身體力行的行業產業發生激變。“雲旅遊”“線上讀書會”“影院賣品外賣”等文旅新品應運而生,野蠻生長,線上經濟又面臨著一個爆發式增長的臨界點。

有報道披露,3月1日,布達拉宮首次開啟“雲春遊”,網友們通過網絡直播足不出戶就可“遊覽”布達拉宮。數據顯示,在一個小時的在線直播中,總計觀看人數達92萬人次,佔布達拉宮全年線下參觀人數的一半以上。目前,國內已有至少20個城市、1000多家景區開通了線上遊覽服務。上海鍾書閣書店、中信書店、蒲蒲蘭繪本館等200多家知名書店開啟了在線直播,書店店長帶讀者“雲打卡”逛店、推薦新書。數據顯示,開通淘寶直播的書店數量同比增長超過5倍,圖書直播場次增長近10倍。此外,一些影院也推出“影院賣品外賣”業務……

“雲”來“雲”去,前所未有的熱鬧。這中間,固然有應對外部不可抗力的被動因素。非常時期,人群不能聚集,大家都只好宅在家裡,接受“雲服務”,多少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然而,縱觀此次文旅服務行業從線下轉到線上的積極變化,可以發現,除了順應、應急與自救之外,科技創新與數字技術對於經濟社會的引領甚至重塑,仍值得格外重視。

某種意義上講,在線不比在場,“雲旅遊”當然比不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實地走訪。“滿天風雨下西樓”“大江茫茫去不還”“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那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與感發,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歌之詠之、表達並傳遞個體經驗的主要途徑。不過,儘管如此,“雲旅遊”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以看館而言,不管是布達拉宮、莫高窟,還是故宮、避暑山莊,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從各個方位、整體和細節,仔細端詳,與其說是一種應急式的聊勝於無的遊覽體驗,不如說是一項必備的功課。

何況,這樣的線上遊也不會影響之後擇機而動的實地遊走。相反,線上看仔細了,線下才會看得有滋有味。這就好比之前的行者出遊前做案頭工作一樣。只不過,因為科技的進步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下的我們更有條件獲知更充分、更直觀、更具象的信息罷了。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數字技術。我們不僅在場,而且早已在線。一場疫情,不過是把這一趨勢更加凸顯而已。之前,你的吃、喝、遊、娛、購、住、行,多數都是通過網絡完成,此後將更加依賴網絡。而數字技術,也因為此次疫情,會在發現問題和短板的同時更加完善相關的“一攬子”雲服務。

這或許是這次疫情留給我們的財富之一。即如專家所言,疫情中教育、娛樂、影視、在線辦公、線上餐飲購物等行業積極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做出的努力,是自救,也意味著新的發展。而數字化技術和科技創新,或將成為經濟反彈的重要增長點。這也是危中有機的本義。(胡印斌)


2020江蘇社區時政熱點:“雲旅遊”催化文旅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