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督軍府舊址變身“千年府衙博物館

山西督軍府舊址變身“千年府衙博物館

山西督軍府舊址位於太原市杏花嶺區鼓樓街道辦事處府東街社區府東街101號。2019年10月,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督軍府舊址變身“千年府衙博物館


山西督軍府舊址在唐朝時為唐明鎮晉文公重耳廟,北宋初年改為潘美帥府,遼為西京道衙門,金為河東、西京兩路衙門,元為行中書省衙署,明洪武九年(1376)改為中書省衙署,永樂十九年(1421)至清一直為山西巡撫衙門。辛亥革命爆發後,1911年10月29日,同盟會山西分會策劃武裝起義,宣佈獨立,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成立山西軍政府,辦公地點設於此地。1912年3月,袁世凱正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遂稱“都督府”。1916年7月,改各省軍務長官為督軍,閻錫山任山西督軍,並以此為督軍衙門,故名“督軍府”。抗戰初期為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太原淪陷後,為日偽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後,再度為閻錫山府署。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在此成立,並一直作為駐地使用。2017年9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機關由此正式遷至太原市小店區省府街3號的新址辦公,舊址交由太原市文物部門管理。

山西督軍府舊址變身“千年府衙博物館


山西督軍府舊址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5110平方米,主要由門樓、前院樓房、淵誼堂、自省堂、梅山等組成,為典型的官府衙署建築,是全國保存下來較為完整的督軍府舊址之一。內存有清、民國年間石碑5通、碣1方。

山西督軍府舊址變身“千年府衙博物館


門樓是在原清代巡撫大門的基礎上改建的,二層木結構建築。一層面寬五間,進深二間,四周圍廊,柱中設板門一列,柱頭施三踩雙昂鬥。二層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四周圍廊,簷下四周施木雕鬥、耍頭、雀替等,梁枋上施清式彩畫。單簷歇山頂,黃綠琉璃瓦覆蓋。

淵誼堂為清代巡撫衙門原有建築,民國年間改為二層樓。石砌臺基,主體建築平面呈“凹”字形,前設捲棚式抱廈三間。主體建築外觀為二層,內部中間為大廳,兩側為承重磚牆築成的二層樓房,頂部為大木結構組合成的屋頂。大堂正立面為石質,由半圓形壁柱、圓拱門構成。中門上方鐫有孫中山書“天下為公”石匾。門前闢面寬三間的捲棚歇山式抱廈,簷周設有龍形雕花,柱頭為五踩鬥,綠琉璃瓦飾。後簷中三間闢圓拱形門窗,石質門窗框。1993年增建二層出簷和門廳上二層抱廈。

山西督軍府舊址變身“千年府衙博物館


自省堂為督軍府禮堂,又稱梅山會議廳,建於民國八年(1919),西式結構,中式裝飾。建於石質基礎上,面寬九間,進深八間,平面呈“工”字形。前後簷七間,均上、下兩層簷廊,側面入口為西洋式倚門,尖拱窗。兩山牆上、下開有對稱的狹長窗戶。屋頂為傳統的捲棚歇山頂,四角各建一座單層四角攢尖式角樓,琉璃瓦覆蓋。廳內部四周建有二層木構圍廊,空間寬敞,康有為書“自省堂”堂額,為閻錫山召開重要會議、接待高級賓客之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周恩來數次與閻錫山在此商洽聯合抗日事宜。

梅山,又叫煤山,高20米,原為明代巡撫衙門堆煤的地方,清朝沿用之。清光緒七年(1881),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後,為使衙門形成北高南低有靠山的風水格局,以佑官運旺盛長久,特差派勞役,堆土造山,築起高9丈、東西寬9丈、南北長27丈的假山,形成當時太原城內的制高點。山中建有當仁洞、隨緣洞,最下層是會議室,名曰邃密深沉館,館名為張之洞親筆所題。二層有亭,上方刻有“啟明”二字,取自《詩經·小雅》“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啟明,星名,即金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意為迎朝;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煤山正面的小路旁鑲嵌刻石“發華”,意為迎夕,即夜間賞月之意。正面山腰為當仁洞,洞頂石壁上有清嘉慶年間鐫刻的“虎”字3米高大碑,洞壁上嵌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臨的《蘭亭詩五首》,系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等40餘人在蘭亭集會時唱詠的詩篇。

督軍府舊址東側,原為巡撫衙門內花園,後閻錫山改為其私人花園,稱東花園。在東花園東北部,有明代布政司衙門舊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