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娃不開學,大人又遲遲不能去公司復工的結果就是,每天我們團隊小夥伴的家裡都會發生很多故事。


比如前幾天,因為11歲的兒子一學習就犯困和打遊戲永遠不累,而和他日日陷入相愛相殺死循環中的同事媽媽,一早起床就被兒子的一句話給暴擊了:


“媽媽,為了咱倆今天不打架,要不你試著把我當成別人家的孩子吧。因為我覺得,你對別人家的孩子都特別好。”


用同事的話說,孩子這是胡攪蠻纏,給自己開脫,但在我們看來,真是要不禁感嘆:果然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啊!


這麼一來,突然發現同事家的現世冤家也成了我們眼裡的“別人家孩子”。而這麼懂得欣賞他的我們,大概也能成為這個男孩眼中的“別人家的大人”吧。


話說最近常爸忙裡偷閒地刷了《葉問4》(騰訊視頻上的付費片)。本以為只是部功夫片,但看到一半就樂了,這根本就是妥妥的育兒家教片啊!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誰能想到,一代宗師碰上不聽話的兒子,照樣和咱普通人一樣頭疼。


影片剛開始沒幾分鐘,葉問就被老師和校長叫到了辦公室。原來他的兒子葉正又和同學打架了,校長決定開除葉正。


“老師,你再給他一次機會吧!”赫赫有名的武學宗師,在兒子老師面前也剛不起來了。


無奈,葉正犯規多次,校長怎麼也不答應。走出學校,看到兒子一臉傷,葉問心疼又茫然:“該讓孩子去哪兒呢?”


此時的他,剛剛被醫生宣佈患上了癌症。妻子已過世,如果不安排好兒子的出路,作為父親的葉問實在是不能安心。


大概也是因為“幹一行,恨一行”,作為武學宗師,葉問卻怎麼也不願意讓兒子再走這一條路。他一心想讓孩子讀書,走一條安穩的人生路。


可葉正卻一門心思撲在打拳上,對讀書一點兒興趣都沒有。一個選擇讀書,一個選擇打拳,父子倆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


熟悉兩人當年故事的朋友一定知道,後來兩人冰釋前嫌了,最終葉問同意兒子退學,正式開始學習打拳。


那麼,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是誰讓葉問改變了想法呢?


兩個別人家的孩子,改變了一代宗師


第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是葉問老鄰居的兒子,也是給葉正治傷的醫生。看到這個孩子,葉問一臉羨慕,更堅定了讓兒子繼續讀書的想法。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男孩曾經也是調皮搗蛋、叛逆到不行,正如現在的葉正。可人家如今搖身一變,成了一位體面、有禮貌、有前途的年輕醫生。打聽過才知道,“原來”這個孩子小時候被送去美國讀書了。


和咱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第一反應一樣,葉問也忍不住想:“送兒子去美國,是不是就能愛讀書了?”(這是不是和現在很多家長的想法很像:孩子在國內學習不好,是不是出國以後就能愛讀書,變得懂事了?)


隨後,葉問就開始張羅給兒子申請美國學校的事——當然,在此之前,葉問壓根兒就沒考慮過兒子的興趣,沒問過兒子的意見。


也因此,去了美國,認識到了第二個“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女孩是美國唐人街中華總會會長的千金,在一所私立貴族學校讀書。因為阻止了美國孩子對這個女孩的校園霸凌,女孩和葉問成了朋友。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按理來說,家門顯赫,小公主應該無憂無慮的吧。但其實女孩和自己父親的矛盾也一樣不小。


父親是太極拳傳人,想讓女兒繼承衣缽,還要她在中秋晚會上當眾表演。可女孩最愛的卻是跳舞,並已經成了學校拉拉隊的主力。就像葉正對父親心生怨恨一樣,女孩對父親也是各種吐槽。


此刻,不再揹負父親身份的葉問,就像個善解人意的大家長:“你不喜歡太極的話,你就跟他說。”


女孩無奈地搖搖頭:“說了,說了他也不會聽,在他眼裡我做什麼都是錯的……我什麼都錯,他根本就不支持我。”


接著,女孩看著葉問說:“我不相信其他人的爸爸是這樣的,最起碼,葉叔叔,你不是。”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一句話讓葉問陷入了沉默,因為他自己親兒子對自己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你老是認為我做的是錯的……我永遠都是錯的。”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在兒子眼裡專制、不近人情的父親,卻成了女孩口裡的好爸爸,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諷刺啊?


而這個別人眼裡的“好爸爸”給女孩的建議是:“倒不如,中秋晚會上,你就表演跳啦啦舞吧!”


看到沒?


葉問父子和女孩父女之間的問題實際上是一樣的。可為什麼,葉問在面對女孩時,可以做到耐心、換位思考,但面對自己的兒子,卻只剩下粗暴、不耐煩和發火?


這種“雙標”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你可以說因為葉問對女孩沒有養育責任,所以無需為其決定承擔責任,可事實上“我們以為的對孩子好”真的就是對的嗎?這種束縛甚至壓制除了讓我們容易畏手畏腳,更會蠻橫專政,反而因為對孩子太過關心,而自亂陣腳,失去了理智和耐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關心則亂。


為什麼我們對自家人更苛刻?


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家庭親密綜合徵”,指人們最容易把情緒宣洩給最親近的人。


像這樣的現象很常見,典型的就是“窩裡橫”。在外面溫文爾雅的人,可能回到家裡一言不合就會跟父母幹起架來。或者一個對學生很有耐心、獲獎無數的優秀教師,在自家孩子面前,卻一刻都沒了耐性。


再比如可能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的安嘉和,在醫院是公認的好人、模範,但面對妻子,卻極其刻薄、暴力。


其實早在上世紀初期,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就提出了“人格面具”的理論,即人在社會進化過程中會形成人格面具,以獲得社會認同。不同的人在不同場合,會戴著不一樣的人格面具。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狗子OS:我也有狗格面具!)


不是有那麼句話嘛,我們總是把最好的脾氣留給陌生人,而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


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我們總會不自覺地把世界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大部分。


外部世界裡,我們需要獲得社會認同,就會不由自主地迎合社會需要,比如更專業、更開朗、更寬容等,展現的都是美好的一面。內部世界裡,沒有社會認同的壓力,我們就會容許自己表露出真實的自我,讓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


而家,就屬於安全的內部世界,家人也不是外人。所以,不少人在家裡直接越過了誠意溝通的步驟,任自己的情緒肆意宣洩,只要不合自己意願,想不耐煩就不耐煩,想發脾氣就發脾氣,甚至想開罵就開罵,想動手就動手。


所以,同樣是因為和孩子意見不合,葉問會耐心地問女孩“跳啦啦舞是不是你的夢想?”,但對兒子的辯解就只會訓斥“夠了”,甚至打耳光。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這時,不妨把他當成別人家的孩子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人都是這麼分裂的兩面派,我們該怎麼讓自己跳脫出來,讓家人也能感受到我們春天般的溫暖呢?


查資料的時候看到一件趣事。


有人在羽毛球場發現,混合雙打時,如果是一對夫妻對戰另一對夫妻時,往往會進行不下去。因為兩個人會忍不住互相指責,你說一句我說一句,這比賽還怎麼打?


遇到這種時候,工作人員就會建議他們換搭檔重新組個CP,一方的太太到另一方去。這麼一個簡單的調換,再也聽不到埋怨了,反倒雙方打得都很歡快。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常爸也有類似的體會,有次跟幾個家庭一起出遊,閒暇時間兩對夫婦打雙升,開始是自家丈夫和妻子一家,但打著打著兩口子就開始互相埋怨起來,其中一個朋友還被她丈夫的一通數落氣哭了。沒法玩又想玩怎麼辦?拆開當對家重新打。終於,天下太平了。


有人問了,可以在賽場上,牌桌上換搭檔,那生活中的另一半和孩子是換不了的,怎麼辦?


就拿後者來說吧,我覺得同事家孩子說的特別對:“把他當成別人家孩子來看待。”


當大人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卻深陷“家庭親密綜合徵”泥潭時,其實孩子早已一眼看透了真相。


面對別人家的孩子,我們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寬容又開明。那是因為距離的存在,我們常會不自覺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越界,比如問自己:


我該不該對孩子有這麼高的期待?——別人家的孩子,我要客觀評價他的實力,不切實際的期待要不得。


他學不好,我會丟人?——別人家的孩子,他的能力不是你的面子。


我該不該對孩子說這麼情緒化的話?——別人家的孩子,自然要客氣點。


孩子能不能對我言聽計從?——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可能像個泥人一樣讓你想捏成啥樣就成啥樣?點到為止就行了……


古人說:易子而教,誠不我欺!這麼換個身份思考一下,我們自然會變成孩子口裡的,可愛的“別人家的家長”。


既然步步緊逼已經被你們充分證實是沒用的,那不妨學會拉開距離,把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現在自家娃身上,不再濫用關愛的名義去打擊束縛甚至扭曲他的人生——畢竟那是屬於他自己的人生,別人無可替代!


電影最後,中華總會會長主動提出要讓葉問兒子來美國讀書時,葉問想了想說:“其實外國的月亮,也不是特別圓。”

看了《葉問4》,我竟從中悟出一個“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的方法

是啊,外國月亮不比國內的圓,別人家的孩子也不見得就比自家的好。


大部分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像葉問看見那個當醫生的孩子一樣,第一反應就是質問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行?


但我們其實,更應該像對待第二個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在交流中學會反思自己,為什麼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光點?


把自己家孩子當成別人家孩子一樣去溝通,把自己家孩子當成別人家孩子一樣去欣賞。孩子的人生不只有成績和缺點,被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孩子才可能爆發他原本的潛力小宇宙!


你如何處理最近和孩子朝夕相處帶來的焦躁情緒?歡迎在下面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