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釘釘的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王事情


我是李承乾,皇二代出身,八歲就成為了大唐的太子,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父親太宗皇帝經常誇讚我聰明好學、仁義孝純,沒錯,我就是你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當我十二歲的時候,父皇就開始鍛鍊我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雖然只是“聽訟”,但我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你們在我這個年紀可能還在玩泥巴吧。父皇每次出去巡幸時,都是由我留在京城監國,可見我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本來我是很完美的,很有帝王之象,可偏偏老天賜給我一副不完美的身體——我患了腳疾。雖然我父親經常說足疾並不影響我成為一代明主,但我內心還是留下了叛逆的種子。

雖然我身份高貴,但也跟普通人一樣,有逆反心理。父皇給我選了十多位當世名臣,讓他們平時沒事跟我談論一下天下大事,但是這些人把我當成小孩子,動不動就去父皇那裡告我的狀。我不過蓋了一座房子,于志寧就上疏批評我太過奢華,我奢華個鬼啊,哪一個太子像我這麼寒酸;我跟小太監一起玩了一下,這老傢伙又去告狀,還把我比作秦二世,我要是秦二世,父皇不就是暴君秦始皇嗎?這老頭腦子缺根弦吧。他們越這樣,我越要跟他們對著幹,慢慢我就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了。

你們說我玩樂喪志,我就偏偏去重新一個太常樂人,他很會逗我開心,我把他叫做稱心。沒想到這這個消息傳到了父皇的耳中,稱心就被殺了,我恨父皇,也恨那群老不死的,總有一天我要報仇。



慢慢我發現,父皇對四弟李泰越來越寵愛,本來成人後的皇子都應該去封地的,但父皇卻特許他留在宮中,我變得擔憂起來。這個四弟仗著父皇的寵愛,竟然對太子之位有了覬覦之心,這是我不能忍受的,但此時我並沒有比他多什麼籌碼,相反我與父皇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面對李泰的挑釁,我越來越壓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太子之位是我的,皇帝也是我的,我還要為稱心報仇。



既然父皇不再寵愛我,那我就學習一下“前輩”的經驗,父皇你不要怪我,畢竟當初你也是搶了大伯的太子才當上皇帝的嗎?這些年我身為太子,身邊還是有一些人手的。可惜天不隨人願,還未起兵就輸了。



我就要不是太子了,我會死嗎?


歷史伶俜者



李承乾是大唐太子,卻冒險謀反。最終失敗,身敗名裂。

通常,只有沒被立為太子的皇子才會謀反,太子是不會造反。因為不謀反將來就是皇帝,謀反十之八九要身敗名裂。

例如:李建成是太子時,李建成是肯定不會謀反的。只有秦王李世民才謀反。


但太子不會謀反,是在通常情況下。在特殊反常情況下,太子就可能會鋌而走險。

先舉一個最典型的代表——太子商臣弒楚成王。

商臣是楚國太子,楚成王欲廢除太子,立公子職。商臣聽聞風聲後,又確認屬實。便謀反,夜晚帶甲兵攻擊楚成王。太子商臣殺楚成王之前,成王想吃個熊掌再死,以拖延時間,等待救援。被商臣拒絕。成王自殺而死。

楚成王之死是必然。廢立太子是大事。要麼嚴格保密,無法保密,就重兵佈防,加強戒備。保密、戒備只要做到一點,楚成王就不會死。


《韓非子》有對此事的記載。韓非子更是稱,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君主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

在法家看來,太子是國君的死敵。將要廢除的太子更是頭號死敵——必須儘快誅殺。

在韓非子“教唆”之下,漢景帝指使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廢太子劉榮處死。

李承乾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所生,是嫡長子。李世民原本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乾坤。長孫皇后在世時,李承乾太子的地位很穩固。皇后去世後,雖然有位高權重的舅舅長孫無忌。李承乾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太子的不良行為在朝野被傳的沸沸揚揚:奢侈、殘忍,甚至有斷袖之癖。(究竟傳言是否屬實,不得而知)

李世民也有廢除太子之意。就連李承乾的舅舅、老師們也開始疏遠他。

李世民在此事處理上,比楚成王強。他知道廢除太子之事,已經無法保密。便加強了禁軍的戒備。李承乾在岳父侯君集的支持下,起兵謀反,偷襲李世民。李世民早有戒備,李承乾的叛軍無法攻破禁軍防禦。援軍趕到後,平定叛亂。

侯君集被殺,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流放南蠻。

我再解析一下李承乾謀反的三大原因:

一、自己鐵定被廢。謀反一旦成功,還能當皇帝。謀反就是一次風險極高,回報極大的風險投資。謀反失敗,大不了一死。

如果李承乾考慮到這一層,只有5%的可能會謀反。

二、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后,被李世民所殺。漢景帝殺廢太子劉榮,就是前車之鑑。

李承乾被廢,不會謀反。將來要被殺,就要重新斟酌了。

考慮到這一層,李承乾有20%的可能謀反。

三、自己被廢后,即使沒有被皇帝所殺。新太子即位,很可能會殺自己。

考慮到這一層,李承乾有30%可能謀反。

李承乾也可能有三分謀反之心,卻擔心失敗。而猶豫不決,最後在侯君集等人的鼓動下,才鋌而走險。

若李承乾謀反成功,他應該會殺掉李世民,而不會像李世民一樣,讓李淵做太上皇。因為李世民麾下能臣干將太多。而李淵麾下最得力的干將,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讓李世民做太上皇,自己這個皇帝隨時會被反殺。

最後,說一下對廢立太子之事做的最好的皇帝——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廢除太子,並未殺太子。新君即位後,即使廢太子既有威望,智勇雙全。依然沒有誅殺之。廢太子得以善終。

劉秀父子是真正的以儒家思想治國。而不是像漢武帝劉徹那樣,一邊推崇孔子,一邊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冤獄,將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

附錄:中國象棋中,有一個殘局的名字,就叫商臣弒君。


楊朱學派


這件事情怪不到李承乾頭上,得怪李世民無教子良方。

說起李世民因當年玄武門殺兄逼父上位,等他有了皇子自然也怕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所以早早確立了李承乾無可更改的太子地位。若是一直這麼堅持也好,可惜李世民當得起明君稱號,卻不懂得如何做好一個父親。把平衡朝堂的那套手段拿出來放到教育孩子身上,其本意是想通過給予二皇子李泰同樣的待遇已刺激太子李承乾更加上進,可是事與願違,他忘記了孩子們還小,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理性的分析。

再說,李承乾身邊親信皆是一群貪得無厭之輩。漢王李元昌自己沒有造反的魄力就攛掇侄子造反,想憑藉從龍之功獲得未來更大的利益,可你一個親王做不成皇帝不還只是個親王麼?侯君集,當年擁戴李世民嚐到了甜頭,可惜還是心有不甘,羨慕長孫無忌那首屈一指的地位,總想什麼時候自己也“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賭徒心態,贏了一次以為還可以再贏一次!這群鼠目寸光不忠不義之輩,就不是能創業當皇帝的優質團隊!

實力不足就算了,運氣還差。李佑提前造反失敗沒想到牽出李承乾心腹紇幹承基,被捕後分分鐘招供把李承乾被帶了出來,妥妥的坑主。也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李承乾運氣太差!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因為李世民過分寵愛嫡次子魏王李泰,使李泰產生了奪取太子之位的想法。太子李承乾擔心被廢,所以想效仿玄武門政變,殺弟逼父。最後李承乾兵敗,流放黔州,第二年就死了。


此事詳情如下:

唐太宗李世民有14個兒子,其中文德皇后長孫氏先後生下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子。

  李承乾出生在承乾殿,故以此命名。乾為天,承乾即承繼皇業,表明李世民很看重此子,其後立他為皇太子。

  李承乾年幼時,聰明能幹,深受李世民喜愛。長大後,開始叛逆起來,沉湎於舞樂美色,嬉遊無度,然而他很畏懼父皇,只能偷偷享樂。

  

  李承乾上朝時,他滿口忠孝之詞,退朝時,也不與群臣玩笑。左右之人進諫,他正襟危坐,一副虛心納諫的樣子,所以人人以為太子賢明。然而他並沒有將別人的勸諫聽進去,反而非常抗拒,甚至派人謀害勸諫者。李承乾曾說:“如果我當天子,應當為所欲為,有勸諫的人,我殺了他,殺五百人,難道還壓不下來?”

  魏王李泰有文采,又喜歡招攬文學之士,美名遠揚。李泰奏請編著《括地誌》,得到李世民的鼎力支持,於是他招攬朝中文士,府上濟濟一堂。很多貴族子弟也前來發展關係,魏王府門庭若市。

  魏王李泰和文士耗時四年編著完成《括地誌》,意義非凡,功勞巨大,得到了父皇李世民的厚賞。李泰越來越得寵,以致每月的用度超過了太子李承乾,就是說李泰每月的生活費零花錢比李承乾還多。李泰受到父皇的溺愛,逐漸有了非分之想,覬覦太子之位。


當時太子李承乾腿腳有毛病,行走不便,擔心自己被廢黜,所以與二弟魏王李泰關係不和。李承乾與李泰二人各自樹立黨羽,互相鬥爭。

  這一幕似曾相識,當初李世民就是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不和,同樣是互相爭鬥,沒想到被兒子們繼承下來。

  太子東宮中有一名舞樂藝人,姿容絕美,很受李承乾寵愛,被稱為“稱心”。據說此藝人是名男子,李世民得知後,為了皇家尊嚴,一怒之下殺了此人。李承乾認為是李泰告發的,對他更加怨恨。李承乾對死去的稱心思念不已,特意開闢一間房掛上她的畫像,又在院中起墳立碑,朝夕祭拜。他在墳前徘徊許久,哭泣流淚,更加怨恨父皇和弟弟,於是稱病不出,數月不上朝。

  

  李承乾讓上百家奴學習音樂唱歌,梳起胡人髮型,剪下彩布為舞衣,擂鼓舞劍,晝夜不絕。他又鑄造大銅爐,巨鼎,使人盜取農戶馬匹,親自烹煮,然後和喜愛的家奴一起分享馬肉。

  他又喜歡突厥語言及服飾,挑選長得像胡人的人,讓他們披上羊皮衣,編辮子,五人建一戶,搭氈帳,樹立畫狼圖騰的旗幟,分為各部落。他自己住在王帳裡,命令各部屠羊烹煮,抽出佩刀割著肉吃。

  

  李承乾表演突厥可汗去世,他躺在地上,令眾人哭叫劃臉,騎馬環繞自己。忽然,他又站起來說:“如果我當了天子,將會率數萬騎兵到金城,然後披頭散髮,歸降阿史那·思摩,做一個小小的部落長,豈不痛快!”阿史那·思摩是突厥貴族,歸降了唐朝,被扶立為可汗。李承乾此言顛倒悖反,左右之人聞言,私下議論紛紛,以為他中邪了。

  李承乾召壯士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hé)幹承基等人謀殺魏王李泰,沒有成功,於是與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大臣刺破臂膀,歃血為盟,密謀發兵攻打西宮,誅殺李泰。

  後來,齊王李祐據齊州謀反,李承乾對紇幹承基說:“我東宮離陛下很近,若要謀反,齊州哪能比得上我?”不久紇幹承基受齊王謀反一事牽連,下獄當死,他想立功贖罪,便告發李承乾謀反。李承乾於是倉促起兵,打算誅殺李泰,逼父皇李世民退位,一如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兄逼父。

  

  太子李承乾密謀洩露,而李世民早有準備,結果政變失敗。李世民召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jì)、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審訊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於是廢黜李承乾為平民,流放黔州。李承乾第二年就死了。

因此事,魏王李泰也被貶到外地,於是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其後繼位為唐高宗。


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俗話說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李世民能在玄武門弒兄逼父;我李承乾為何不能自立山頭?

與伯父李建成不同的是,李承乾屬於那種高開低走的太子,自己作死。原本他是當之無愧的合法皇位繼承人,這從他的名字就看得出來,“承乾”: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再加上其乃是嫡長子,論資歷論能力都得是他。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遲遲不駕崩,自己又身患腳疾,經常生病,而弟弟李泰日漸獲寵。因為之前有著玄武門之變的前車之鑑,李承乾感覺弟弟威脅很大,於是就派人暗殺弟弟。結果事情敗露。於是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開啟了謀反之路。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李承乾終究還是沒能鬥過父親!

究其原因:

第一個,和當時唐代初期的政治環境有關係,當時的環境就好似一個剛剛建立的創業團隊,他們並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是怎樣的,又會遇到些什麼問題?

玄武門之變告訴李承乾,他這個太子之位不是萬無一失的,弟弟李泰成長讓他感覺威脅很大他害怕自己成為伯父李建成。害怕弟弟李泰成為第二個秦王。

所以整個的環境給李承乾一種壓迫感和危機感,所以他很急切,以至於暗殺親弟,按捺準備逼宮,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當然,這不僅僅是前車之鑑的原因,更是長久壓抑所導致的不自信。

李世民對他寄予厚望,同時也給了他巨大的壓力。

李承乾作為長子,從小就很優秀,在他8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儲位,並且李世民注重對於李承乾的培養,在李承乾12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處理一些政務,並且只要李世民不在朝中,便把朝中事務交給李承乾。

當然,李承乾這些事情處理的都很好。其實,李世民本應與李承乾君臣相待,但是他卻把自己這個兒子錯看成是自己,一直往這個方向培養他,李承乾揹負了太多壓力。

他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害怕得不到父親的寵愛。長久壓抑導致了性格扭曲。

特別是母親長孫皇后的去世,讓李承乾愈發的壓抑,他找不到排解之人。物極必反,性格因此而大變,原本寬厚有禮的李承乾變得暴戾、焦躁、最終做出了出格之事。

其實李世民是愛這個兒子的,即使李承乾謀反,但李世民並沒有殺他,僅僅只是貶為庶民流放而已,這已經是非常寬容了。


白話歷史君


唐太宗的嫡長子李承乾在李世民即位的第二個月就變冊封為太子,那時候他才8歲。李承乾天資聰穎,李世民很喜歡他。李承乾的腿腳不方便有足疾,但是不嚴重。

一開始李世民是很看中李承乾的,12歲前對李承乾著力培養。唐太宗出巡的時候,還放心讓太子監國。

但是貞觀十年後,有關李承乾的負面信息開始增多。比如和太監一起玩耍,說他是秦二世;比如和樂童稱心(男的)同吃同住,太子搞基覺得太子德行有虧。

太子東宮師傅教訓李承乾,李承乾不僅不聽還想謀害師傅,最終忍受不住,在貞觀十七年造反。

那麼為什麼李承乾已經是太子了還要造反,難道他就等不了這麼著急做皇帝嗎?畢竟造反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最終造反失敗。

李承乾造反有以下原因:

一、時代背景與政治遠景給李承乾過多的壓力

東漢瓦解後,完整意義的統一併沒有,只是經過短暫的西晉和隋的統一。也就是說長達400多年沒有統一過了,所以大家對於唐朝是否能夠長治久安,是否可以國祚長久誰也不知道。唐朝會不會和之前的朝代一樣很快就滅亡是大家十分擔心的問題。所以李世民和大臣們商量最多的就是如何才能長治久安。

而李世民他不是一個甘於做平庸的皇帝的人,他期待自己的江山永固,希望自己的英名流芳百世。但是李世民又是通過宣武門之變坐上皇位,他害怕自己的形象在人們心中不好。所以他勵精圖治盡力挽救自己在史書上的形象。

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李世民一直勤勤懇懇,勵精圖治,兢兢業業,而且對面朝臣的犯言直諫,李世民都能包容,作為一個統治者確實很不容易。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要求必要也是很高的。所以李世民培養太子十分重視,從李承乾確立為太子到貞觀十七年,一共為太子選了十多位名師,都是類似房玄齡、魏徵這樣的名臣。可見李世民對培養太子有多重視。因為李世民覺得他自己努力建立的大唐基業如果毀在自己兒子手上那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情。

李世民對王朝前途的擔心,自然就會更加期待自己的繼承人有良好的品德。所以當李承乾身上出現問題的時候,李世民更加容易失去信心,有時候對太子就會出現更加嚴厲的批評。這些都使李承乾承受了更多的壓力。

二、嚴厲管教讓李承乾不堪重負

李世民前後為李承乾挑選了十多位老師。貞觀前期李承乾還是很好學的,對自己的老師也是十分的尊重的。但是後來李承乾和東宮師傅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對師傅的諫言十分的反感。一方面東宮師傅態度十分的強硬,另一方面東宮師傅事事都要管,而且批評太子十分不留情面。就連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下去對東宮師傅說:“他又不是小孩子,為什麼總是這樣教訓他。”

大臣們時刻抓抓李承乾的小辮子不斷的上書給李世民,說多了李世民自然覺得太子不爭氣。當然師傅和大臣都是為了太子好,大臣對李世民諫言,李世民有魄力有肚量可以接受。但是同樣的諫言對不同的人產生的效果可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有一次,于志寧對李承乾的諫言差點就惹來了殺身之禍。以及張玄素批評李承乾的文章讓李承乾對他起了殺心。

這些對於一個8歲就被封為太子的人,心理上根本承受不住,這些諫言讓李承乾不堪重負。

三、心理上的孤寂、叛逆和身體上的殘疾造成心理障礙

李世民在朝堂上受了氣回去有長孫皇后陪他說說話,長孫皇后可以開導他。但是李承乾沒有,他從立太子到被廢的十多年時間內,沒有人可以陪他說話。直到遇到太常樂童稱心,他覺得稱心是真的理解他。所以他和稱心產生了同性戀情感,但是李世民知道後把稱心誅殺了。

李承乾唯一的精神寄託被李世民狠狠的打破了,所以李承乾才會如此的哀慟和絕望以致於在稱心死後數月託病不上朝,徹底放棄了對自己的要求。

再加上自己身體上的殘疾,作為太子身有殘疾總會有些敏感和多疑,所以面對李世民的壓力,面對大臣們的批評。總會把這些好意曲解成不滿和惡意,從而李承乾開始不斷的抵抗。

四、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加重了李承乾的危機感

當李世民對李承乾態度由好變壞之後,相反的李世民開始過度的偏愛另一個皇子李泰。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超過了李承乾。到了貞觀十六年,朝廷每月給魏王府料物供給甚至超過了東宮。而且李泰還和李世民朝夕相處,讓李泰住在武德殿。

這種超乎尋常,嫡庶不分的舉動讓李承乾心裡很不安,給李承乾極大的心理打擊,給李承乾造成了強烈的危機感。

總之,李承乾被確立太子之後過的十分的壓抑。自身殘疾心理有陰影,敏感多疑,李世民對他過高的標準,大臣對他苛刻的批評都給年輕的李承乾極大的心理壓力。

同時,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唯一個能夠理解他的同性愛人也被李世民處死。這些事情最後導致了李承乾的造反。

但是造反終究還是失敗了,李世民作為父親還是沒捨得殺他,只是將他貶為庶民,流放千里,最後死在流放地。


非說不凡


作為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早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了,可是到了後來,他卻和侯君集一同謀反作亂,按我們現在話所說,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李承乾沒道理要反他老爸李世民,這怎麼就反了呢?

李承乾

從客觀上講,李承乾謀反是被王權逼迫的。

李承乾為人愚訥,又不善於權變和謀略之術,但由於李侍民和長孫皇后的寵愛,他被推上了太子的位置,因此他成了自己的弟弟蜀王李恪和魏王李泰的對手,而他這兩個弟弟又都比他聰明,比他會用心計,所以從個人而言,他從開始就不可能勝過弟弟們。

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確對他充滿了期望,想通過後天教育來彌補先天的不足,於是請來像張玄素這樣的大儒來做他的老師。可是他還是處處落入弟弟們設給他的陷阱,多次以後,連父親李世民也認為他確實不是做太子的料,因此疏遠他,冷落他。

所有這些對李承乾打擊太大,因此他想放棄,於是,終日不求上進,在自己家裡樣了一些男寵和武士,在家裡玩胡戲取樂,這被李世民知道後很生氣,於是李世民有了廢掉李承乾的想法。當然他知道後很害怕,原因是歷史上的廢太子下場都不好。

恰好這時候,李承乾的岳父,徵西大將軍侯君集因為徵高昌時私吞財物,私納胡女之罪被免了官賦閒在家,因此侯君集心懷怨望,李承乾在侯君集的各種帶有恐嚇性質的勸導下,終於動心要謀反。

侯君集

這時候,他的弟弟膠東王謀反被人揭發,李承乾怕查到自己頭上,於是便下決心謀反。


有塵


李承乾的一生再次說明一個千古不易的道理:太子不能做太久。

作為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打小就十分受寵,從名字就能看出來“承乾”,史書記載這一命名取自承乾宮,但皇室家族,一舉一動,皆有深意,豈是隨隨便便給的。

李世民繼位後,馬上立李承乾為太子,作為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李承乾做太子合理合法,毫無爭議,況且當時的李承乾,十分招人喜愛,史書記載: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千萬別小看這幾個字,古人寫文講究言簡意賅,尤其是史家用語,每個字每句話都有大深意。“丰姿峻嶷”自不必說,長得帥不帥,見仁見智,要知道李家、長孫家都是世代公卿,基因絕對過關。

而“仁孝純深”就很講究了,“仁”往往用來形容君王,所謂“仁者愛人”,而“孝”是評價皇族品行的必要條件,古人以孝治國,歷朝歷代都把孝放在第一位。如此定義李承乾,其身份地位可想而知。

公元636年,年僅36歲的長孫皇后過世,這位以賢德著稱的女子,在輔助老公登基九五後來不及享受就撒手西去,除了悲傷的李世民,長孫皇后的去世也成為李承乾命運的轉折點,此前他雖已被立為太子,但在母親的看護下,不敢造次,母親去世後,他彷彿離開籠子的飛鳥,放入大海的游魚,變得無拘無束,也因此肆無忌憚。

李世民忙於國事,哪裡留心這些蠅頭小事,且他自己天賦異稟,以為別人都如自己一般,所謂子承父業,天經地義,要知道,李世民15歲那年已經娶長孫皇后過門,17歲就帶兵到雁門關營救隋煬帝,19歲更是與父親在晉陽起兵反叛,推己及人,兒子再不濟也不會差自己太多。

但世事就是這麼無常,所謂“灑下龍種,收穫跳蚤”,兩夫妻都是人中龍鳳,又是第一胎,即便用今天的科學理論推定,也應該是個三好學生,哪想到兒子如此不爭氣,母親一走,就完全變了個人,飛揚跋扈不說,還在後宮搞起了同性戀,為了一個小伴家的死哭哭啼啼,多日不上朝和父親慪氣,對父親指派來的老師也是愛理不理,最後竟然其了殺心,想把張玄素幹掉,全然沒有君臨天下的樣子,與父親的期望值相差甚遠。

而同母的弟弟李泰卻趁勢而起,史書記載他:“聰敏絕倫”,這一評價同樣有深意,李承乾是顏值不錯,仁義孝順,而李泰就是聰明,站在父母親的角度,即便不偏心,也會不由之主的對聰明孩子另眼相看,史書記載李世民對李泰“特所寵異”。

長孫皇后去世那年,李泰已被封為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督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軍事。而愛子心切的李世民為了與兒子朝夕相處,不惜破壞制度,讓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雖然比不上東宮,可也十分靠近,當年齊王李元吉就住在這裡,李世民的做法引發了李承乾老師魏徵的激烈反對,認為這樣做等同於釋放一個危險信號,有引發奪嫡的危險。

但李世民不為所動,依然對李泰恩寵至極。

以李世民的智商,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縱然愛子心切,也不至於犯這麼大的錯誤,但他一意孤行的背後可能另有含義,現在看來,這更像是一種激將法,做父親的希望藉此刺激長子發憤圖強,改過自新。

可惜已經成年李承乾早已失去了早年的聰明伶俐,不但不理解父親的苦心,還為了防止皇位落到弟弟手裡,不惜發動政變。

要說李承乾已經是太子了,李世民又沒有明確表露出廢立之意,李承乾為什麼一定要造反呢?

有這樣幾個原因:

(1)年少氣盛,沉不住氣

李承乾謀反於貞觀十六年,時年24歲,按照今天的標準,也就是個大學剛畢業的孩子,其閱歷、能力並不足以保證足夠的判斷力,再加上侯君集等人的蠱惑,最終走上了黑路。

(2)風俗使然

唐朝雖然是漢族正統王朝,但其依然脫胎於北魏鮮卑王朝,這其中李淵的祖父起於北魏六鎮,後來榮升為西魏八柱國,按照鮮卑風俗,嫡長子並非唯一繼承人,其他子嗣同樣可以參與競爭,雖然李氏主政中原後,採納漢文化中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文化傳統的影響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改變的。

(3)局勢所迫

李世民雖然沒有廢立之意,但他對李泰的過分寵愛讓李承乾感覺到了危機,廢長立幼雖然不詳,但並不常見,隋煬帝楊廣就是擠掉哥哥楊勇上位,父親李世民同樣不是嫡長子,長輩的真實遭遇加劇了李承乾的繼位危機,讓他孤注一擲,鋌而走險。

(4)缺乏教養

李世民雖然生於官宦世家,但其母太穆皇后卻十分不簡單,她是北周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與北周襄陽長公主之女,按照輩分,周武帝宇文邕是她的親舅舅。身份尊貴,持家有方,對子女的教育極為嚴格,雖說李世民三兄弟不和,但其能力才學卻都是出類拔萃,也正因為如此,給李淵選擇接班人出了個大難題。

李承乾比之父親就差多了,李世民早年隨父親起兵,根本無暇顧及子女教育,長孫皇后雖然賢德,但精力也都放在幫助老公打江山這件事情上,對子女疏於管教,當然,這其中也有李承乾自身和教育環境的因素,據說李世民為了督促兒子成才,把當朝名臣都委任為李承乾的老師,什麼魏徵、張玄素、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劉洎、岑文本、馬周……這些人才學自是不必多說,但對教育學生卻是一知半解,只能把師道尊嚴那一套照搬過來,對李承乾嚴格管教,動輒以稟報皇帝來威脅他,導致李承乾逆反心理嚴重,長此以往,師徒關係惡化,李承乾再聽不進忠言。

李承乾謀反事發後,李世民依然不願意殺他,只是將他發配到了黔州,而聰明的魏王李泰也沒有因此上位,老爹喜歡他不假,但不代表不喜歡別的兒子,據說李世民自言: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可見李世民還是很瞭解兒子的秉性的。



日慕鄉關


李承乾要是鐵板釘釘,就不會造反了。李承乾的太子之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太子階段。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李世民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子們像自己一樣兄弟相殘,老早就確立了李承乾的繼承人地位,這從名字就能看出來。繼承乾坤麼。李承乾也一直很上進,滿朝上下都很滿意,問題出在長孫皇后死後。



第二,彷徨階段。長孫皇后的死並不僅僅是李世民缺一個皇后,而是大唐缺了一個能把關隴集團、山東豪傑集團、河北群雄集團都團結起來的樞紐人物。李世民靠山東豪傑起家,但是在關隴集團的地盤建都,對河北群雄集團一直缺乏足夠的控制,換句話說,他一直在三股力量之間找平衡。長孫皇后就是平衡三股力量的關鍵人物。

長孫皇后一死,三股勢力鬥爭日益白熱化,而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是不支持太子的,後來被列入太子黨清洗的候君集是河北群雄集團的,張亮是山東豪傑集團的。



李承乾得不到長孫無忌的支持,也就得不到關隴集團的支持,而得不到關隴集團的支持就會被幹掉,從北魏以來六百多年的歷史已經證明這個道理。所以最後李承乾逼得鋌而走險,但是很快被廢掉了。

對於李承乾的案子,李世民一個門清,所以他不打算殺死候君集和張亮,但是長孫無忌等人死咬不放,李世民只好屈服了。



後來的李治是長孫無忌一力扶持上來的,李世民屬於被動接受,因為關隴集團勢力太大,他也無力迴天了。關隴集團之所以扶李治上臺,就是因為李治懦弱,好控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治能夠娶了武則天聯合徐茂公等山東豪傑絕地反擊,將長孫無忌拿下。

這裡需要澄清一個事實,長孫無忌絕對起個壞種,絕對不是電視裡演的那種忠臣。只是因為武則天篡了大唐,所以他就成了好人。這就比如你上街看到一個強盜,想搶你錢,但是沒得手,又來一個強盜,打跑第一個強盜,把你搶了,於是第一個強盜就成了好人。



豈不大謬。

第三,廢黜階段。廢了被軟禁,沒幾年就死掉了。


唐風宋月


在中國歷史上,皇太子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位置,根本不存在板上釘釘的說法。

因為皇太子是皇帝的天敵,在正常情況下,只有皇帝死亡皇太子才能繼位做皇帝,皇太子是皇帝死亡的最大受益者,因此皇帝往往處心積慮提防甚至打壓皇太子搶班奪權,而且皇太子往往還要被其他兄弟覬覦甚至陷害屠殺。

李世民就是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害大哥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登上皇位的,李建成就是前車之鑑,面對弟弟李泰咄咄逼人的威脅,李承乾怎麼可能不擔心自己重蹈大伯李建成的覆轍?

因此李承乾鋌而走險,企圖發動兵變效仿父親李世民逼宮祖父李淵那樣搶班奪權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這也是上天對李世民弒兄逼父的報應。

李承乾生於公元619年,是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即是秦王妃長孫觀音婢即後來的長孫皇后,從承乾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奪取天下的野心。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奪取皇位登基,改元貞觀後兩個月,就將李承乾立為皇太子,時年7歲。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感情非常深厚,對他們的長子李承乾也是寄予了極大的希望的。而早年的李承乾應該說也沒有辜負李世民的希望,各方面都可謂是一個優秀儲君的模板。

據史書記載,皇太子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深得李世民的喜愛。

而唐太宗李世民對這位皇太子李承乾的培養也是不遺餘力,先後為他選擇了許多很厲害的老師,比如李綱、房玄齡、魏徵等初唐名臣,都做過皇太子李承乾的老師。而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早些年皇太子李承乾對這些老師也是非常的尊敬的。

比如李綱在貞觀初年擔任李承乾老師的時候已經七十餘歲了,李承乾對他

“大見崇重。綱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

李綱在貞觀五年去世之後,皇太子李承乾還曾親自立碑紀念他。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很注意對李承乾執政能力的培養。李承乾12歲時就在尚書省聽訟,李世民也讓他嘗試著處理一些政務。

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喪事期間唐太宗將政事委於皇太子李承乾,承乾也處理的很好。此後只要李世民外出,便開始令皇太子李承乾留守監國。

可是,從貞觀10年(636年)開始,因為35歲的母親長孫皇后英年早逝,17歲的皇太子李承乾的地位也受到削弱,一向為儲君模範的李承乾,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文獻中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關於李承乾的負面記載。這些記載不但負面,而且處處透著荒唐之感,彷彿皇室的乖寶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癲狂的瘋子一樣。比如以下幾件事情。


一件事是比較著名的皇太子李承乾的同性戀事件。當時,李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長得非常的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非常的喜歡。

雖說孌童這事兒在古代的皇室、貴族裡面也不是太少見,但總歸不是一件上得了檯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李承乾當時已經有太子妃蘇妃的情況下。

唐太宗李世民自然非常惱火,他心狠手辣地下令殺死了稱心,皇太子李承乾因此受到巨大打擊。

“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於宮中起冢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

皇太子李承乾傷心欲絕,非常怨恨霸道兇殘的父親李世民,甚至因此託病幾個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皇太子李承乾的性格開始變得非常的乖戾,這個有很多體現。比如早年間對師傅非常尊敬的李承乾,這時候已經聽不進師傅們的意見。甚至當他的老師張玄素直言犯諫的時候,皇太子李承乾惱羞成怒試圖遣人刺殺張玄素。

再比如皇太子李承乾經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

“辮髮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

更有甚者,皇太子李承乾曾對人說:

“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

這已經是一個瘋狂的暴君形象了。

最後一件便是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貞觀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李承乾因為李世民寵愛三弟李泰,感覺自己皇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脅,在刺殺李泰不成的情況下企圖起兵逼宮。

由於刺殺魏王李泰沒有成功,皇太子李承乾很是鬱悶。貞觀十六年(642年),李世民的弟弟漢王李元昌知道李承乾和李泰的恩怨,借進京入朝之際,勸說李承乾道:“希望殿下早日成為天子。”

於是李承乾與李元昌歃血為盟,準備造反。李承乾還用重禮賄賂侯君集及李安儼等名將,讓他們刺探李世民的心思。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聯合唐朝開國名將、禮部尚書侯君集、漢王李元昌、李世民的女婿駙馬杜荷、紇幹承基等一同策劃逼宮謀反。

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在東宮任職,於是李承乾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東宮。侯君集曾經幫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他覺得皇太子李承乾無能,擔心重演唐朝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的悲劇,於是勸李承乾謀反。

駙馬杜荷與李元昌、趙節、李安儼等人也建議皇太子李承乾發動兵變。杜荷對大舅子李承乾建議說:

天文有變,當速發以應之,殿下但稱暴疾危篤,皇上(李世民)必親臨視,因是可以得志。

李承乾集團準備趁唐太宗李世民來東宮探視皇太子李承乾的病情時,發動兵變逼迫李世民把皇位讓給李承乾。

不過李承乾的政變還沒開始,就洩露了消息。當時皇太子李承乾的弟弟齊王李祐也公開謀反,牽連眾人,其中就有參與東宮謀逆的臣子紇幹承基。紇幹承基為了活命,供出了皇太子李承乾要謀反這個驚天消息,李世民痛心疾首怒不可遏,將皇太子李承乾貶為庶人。侯君集、杜荷、李安儼等人坐罪斬首。李世民的七弟漢王李元昌被賜死。

可以說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事件是李世民玄武門兵變的延續,李世民自己喪盡天良殺害兄弟屠殺侄子囚禁父親篡位為唐朝皇室做了壞榜樣,從此以後,唐朝宮廷骨肉相殘的政變層出不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