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是為你活著的”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嗎?

今天,朋友小果向我抱怨,因為看到孩子吃飯狼吞虎嚥,就勸他慢點吃,然而孩子並不理會,小果就發了脾氣。沒想到爭吵間兒子衝著她大叫:“我不是為你活著的。”這下可好,母子之間的衝突迅速升級。

聽電話裡小果的聲音還是很生氣:“你說說,孩子怎麼能說這種話呢,平時我是很鼓勵他勇於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可是他怎麼能說話這麼放肆!?”

我連忙安慰小果,孩子只是覺得為什麼連吃飯快慢都不能自己做主,並不明白媽媽只是怕他噎到,所以才會說出不恰當的話。當然需要教育孩子對父母說話的態度,但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媽媽,我不是為你活著的”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嗎?

01 勇於表達的孩子心理會更健康

記得我小時候,我的母親會特別鼓勵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她認為只要我明是非,知對錯,對長輩和老師有禮貌,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時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年齡頗長的老教師,每一次我想說出我的觀點,“我覺得……”三個字剛出口,她就會立刻打斷我:“沒有你覺得。”幾次下來我就再也不敢說了,可是心裡非常鬱悶,為什麼老師都不給我說話的權利呢。後來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就鼓勵我找合適的機會單獨和老師談這件事,說說自己內心的委屈和想法。記得當時雖然氣氛有點尷尬,但班主任還是認同了我說的那些觀點,再也沒有在這件事上像以前那樣對待我了。

父母和老師並非事事正確,很多時候孩子們需要大膽表述,特別不提倡心裡明明沒有接受和認同長輩和老師,卻又不敢說。這樣會使得內心壓抑,情緒也無處釋放,長此以往會變得焦慮、孤僻、敏感,對心理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兒童都有與他人建立聯繫的社會情感

。”而善於表達、勇於表達就是與他人建立聯繫的重要方式。

“媽媽,我不是為你活著的”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嗎?

02 勇於表達的孩子親子關係更融洽

母親曾經和我說起過我的外婆非常強勢,從小到大對於任何事情她都沒有發言權。有時候她也想說說自己的意見,希望自己內心的聲音可以被聽見,但外婆從來不給她這樣的機會。

久而久之,母親再也不會去想要說出自己內心想法,母女之間的關係就這樣慢慢疏遠了。

沒有表達機會的孩子,從感情上會認為自己不被接受、不被看見、不被認同,又怎麼能和父母親近呢?孩子要表達,父母子女之間要交流,這才是良好融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

鄰居小芸夫妻平時就很少和孩子交流,一是因為工作很忙;二來確實也沒有刻意去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內心想法,沒有注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直到高二那天他們兒子突然離家出走,夫妻倆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不瞭解孩子。孩子小時候願意和他們溝通交流,願意表達的時候他們並不理會,慢慢地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疏遠了,有任何心事都不願意和他們說,苦悶到了一定程度會選擇直接離家出走。

“媽媽,我不是為你活著的”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嗎?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觀點不能被忽略,不能不被接受,我們不能自認為權威,僅僅制定規則而忽視了兒童的感受。”這對於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肯定是不利的。

03 勇於表達的孩子更自信

《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徹子幼年時也是一個喜歡錶達,喜歡訴說自己心事的孩子。

但老師並不喜歡這個不停說話的孩子,總向小黑柳徹子的父母投訴這孩子話太多,行為也異於別的同學,要求他們帶孩子轉學。黑柳徹子的父母經過幾方打聽,找到了一個叫“巴學園”的學校。

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先生是黑柳徹子遇見的第一個鼓勵她開口並傾聽她表達的老師。他會笑眯眯地說:“有什麼想說的就說出來,說給老師聽。”這是她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能有老師聆聽她的訴說,黑柳徹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認同、被尊重。這種前所未有的感覺讓她慢慢自信起來,在學校好好學習,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再也沒有之前的苦悶,也沒有被學校和老師投訴過。經過努力她成為了一名作家,出版了小豆豆系列的暢銷書,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

“媽媽,我不是為你活著的”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嗎?

04 鼓勵每一個孩子都勇敢表達

孩子年齡雖小,但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感情,表達內心所思所想其實是他們最基本的權利。

只有孩子勇敢表達,我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才能做到“共情”,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地指引孩子走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道路,也才會有更親密、更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只有“被傾聽”、“被瞭解”、“被尊重”,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在父母長輩和老師的陪伴下快樂成長,擁有光明順遂的未來。

-END-

作者簡介:醫學專業的理工女,現為公司職員,愛文字,愛生活。願意用文字分享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