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當然裡邊的故事也比較通俗易懂,也適合後宮的皇后和皇太后給小皇帝和皇子皇孫講一個睡前小故事啥的,不過那都是副作用,主要作用還是給當時皇帝和高級幕僚的內部參考書。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這個故事出自《資治通鑑·六十六卷》:“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我小翻譯一下啊,孫權和呂蒙說,濛濛!你現在是管事的啦,不能不學習啊。呂蒙說,老大!我單位事兒多,忙不過來啊。孫權說,我也不是讓你學成大學問家,你就是要看看歷史隨隨便便大致瀏覽一下就行,知道知道過去發生的事兒就行。你說你事兒多,你還有老大我的工作多嗎?我就經常看書,我就覺得自己有提高啊。呂蒙不再找藉口。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魯肅路過呂蒙駐地,和呂蒙隨便聊幾句當下時事,沒想到呂蒙很有看法和見解。讓魯肅很意外,行啊,老弟!不是過去的你拉!呂蒙說,分開一段時間就應該換個遠光看人了,大哥你發現的有點晚喏。魯肅馬上到呂蒙家裡串門拜見呂蒙的老媽和呂蒙交上了朋友。

讀者朋友們說了,這個故事挺簡單的,也沒神馬啊?就是介紹了幾條成語,開卷有益,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還有一個就是要我們向孫權和呂蒙學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嗎?

恩,是這樣的,給小朋友們講故事是這樣的。但是給成年人看就不是這樣了。

聽大叔給你細細的掰扯掰扯。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第一點:孫權作為單位領導,帶領團隊求生存,謀發展,每天各種應酬,事務繁忙,後宮那麼多美女,都叫著嚷著爭著搶著要給他生個猴子啥的,還能擠時間每天讀書,提升自己,精神可嘉,行為可取。這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第二點:孫權對於團隊沒有采用殺雞取卵式的使用,團隊不僅僅在於撿現成的使用,也在於培養。今天我們作為一個職場人打工不僅僅為了金錢,也為了以後的生存,所以培養一個員工不僅僅在於他目前的生活,還要有提升空間,還要讓他在這個工作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樣企業和個人才能在一個空間裡共同進步,員工對於企業更有歸屬感。

第三點:呂蒙同樣作為部門領導,各種事務繁忙,處於職場食物鏈中段,起承上啟下作用。能接受領導建議,開始學習,從實踐中和理論相結合,最後得到職場老員工和前輩魯肅的認可,使得團隊的理論和執行能力得到了提升,後來呂蒙白衣渡江擊敗關羽和戰略理論的提升也不無關係,不過這個故事那是後話不在本段敘述中了。

第四點:魯肅作為職場大咖,是當時孫權集團周瑜的繼任者,能力和資歷被領導和同事是非常認可的。作為職場資深經理人,能快速的認知到同事的能力變化,迅速的認可同事的進步,並能快速的和同事關係達成融洽。他的態度轉變也十分可圈可點,給作為下屬的呂蒙在工作能力的進步上給與中肯的鼓勵和認可,這樣的做法也是十分讓然讚賞的。

第五點:領導突然找員工談心,給員工一些建議,恐怕不是領導沒事找事,就為了磨嘴唇子。這是一個信號,有以下三點可能:一、領導對該員工的工作能力不滿意,但是還想留用這個員工;二、領導想提升該員工,但是這個員工的目前能力稍有欠缺,還欠缺點火候。三、領導想拉近和該員工的關係。事實證明我們這位呂蒙先生還是猴精猴精的,領導稍微一暗示馬上明白了。讀書,立刻執行。果不其然,魯肅一去世,呂蒙立刻成為江東集團的軍事頭腦,當然這個也是後話了。

好啦!

不結合歷史環境單獨談歷史人物也是耍流氓。我們再把這三個人帶回歷史環境中去。看看故事的背後到底說了什麼吧。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孫權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人,是繼承哥哥孫策的基業創立了吳國。三國時候的吳國包括今天的安徽、江西、江蘇和浙江的部分區域。孫氏家族原來是袁術手下的打工仔,後來在江東地區開闢分公司,最後業務獨立和袁術創立的“仲氏皇帝夢”總公司斷絕了從屬關係自立門戶,兼併了江東本地中小企業成立“江東孫氏集團”。怎麼說也是外來戶,和本地的各個商業集團也就是門閥家族存在合作與競爭關係。本來門閥家族相互聯姻,土霸王做的舒舒坦坦的,你一個外來戶,把我們家族產業說兼併就兼併了,本來就是心裡不服。

孫策被人刺殺這個案件,是一個當時很轟動的兇殺案。但奇怪的是這個案件後來草草結案,定性為許貢的門客因為許貢謀反被殺而報仇的仇殺案。而且兇手當時就被正法了。連抓捕和審訊也免了。

說是許貢派來的殺手幹掉了孫策。人家許貢早就死翹翹了好不好,就算是他派了人殺死孫策,僱主都沒有了,殺手拿了安家費應該早就去北上廣買房子買地坐等房價升值做包租公了。許貢又不會還魂來追債檢查工作,就是有還魂的能力許貢早就自己動手了,還用得著門客費勁兒。就算許貢還有家人,面對江東孫氏集團那麼大的勢力,跑路還來不及呢,更不要說來僱殺手報仇了。

那殺手還來幹掉了孫策?

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幕後指使者還活著。而且活的很精神呢!

殺手幹掉孫策也是死,不幹掉孫策也是死。

敵人不但就在江東集團內部,而且對於孫策的生活習慣甚至每天的工作生活安排瞭如指掌。內部有人提前在孫策的行動地點預備好了殺手!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孫策對這一點其實應該很清楚,內部不太平。自己死後恐怕集團內部會有人造反,只能讓集團裡最年長的二弟仲謀,擔當集團總裁的位置了。其餘的弟弟太小。恐怕無法勝任這個位置。

臨終前告訴弟弟,內事不決問子布(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是徐州人,有才幹且非常忠厚,當初在徐州的時候陶謙曾經想提拔他,被張昭拒絕了,陶謙認為張昭看不起他,就把張昭監禁起來,後來有人講情,又被放出來。沒多久陶謙掛了,張昭沒記仇還給寫了悼文。

周瑜是孫策的連襟,是孫家的親戚。當然也不是本地門閥家族。這位魯肅先生,是周瑜的朋友。雖然也是外來戶,但是也是一個豪強出身,也是非常的牛逼的人。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張昭在曹操來討伐的時候屁股坐的不正,沒把這個公司的壯大當成自己的終生奮鬥的產業,反而在公司面臨破產危機面前,帶著大夥一個勁兒的勸孫權接受曹氏集團的吞併,一副到哪裡都是打工的態度,完全把自己當成打工仔,把老闆卻當成了臨時工。

算了,算了,張昭這個人不可靠。

其他的江東門閥家族也是覺得自己的家族在動盪的政治局勢面前風雨飄搖,孫郎來了孫郎做領導,當然曹郎來了一樣做領導。跟著大企業好混飯,人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被兼併以後沒準兒還能弄一個事業編什麼的,你孫氏集團怎說也是一民營企業好不好?

周瑜一打完赤壁之戰不久就病死了,張昭不可靠,雖然有管理才華,但是屬於牆頭草,那邊風硬哪邊倒。魯肅是周瑜的朋友。當這個總經理完全是身份地位威望能力都匹配,在危險的時候也能堅定立場還把公司當成自己的產業一樣,為孫氏集團考慮,勸孫權拒絕被併購。坐上這個位置也是眾望所歸,但魯肅這個人有點像個坦蕩的大俠,眼界倒是寬泛但是就是做具體事情的時候一味忠厚待人,腦袋少根筋啊。

那怎麼辦?

找人填補這個藝術空白啊!

誰能填補這個缺乏局部戰術上的空缺呢?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有了,呂蒙啊,這個人蠻合適的!政治基礎過硬,從孫策時代就跟著孫氏集團混。《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汝南富陂是今安徽阜南呂家崗,不是江東當地人,論資歷是當初跟著哥哥孫策混過的。

那論能力如何呢?

論能力自然也是沒問題,上將之選啊!

《三國志》記載:呂蒙“瑜使甘寧前據夷陵,曹仁分眾圍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蒙謂瑜、普曰:‘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又說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於是將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遂據南郡,撫定荊州。還,拜偏將軍,領尋陽令。”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甘寧曾經在夷陵被曹仁圍困,大家都說兵太少了,不夠用啊,這甘寧啊我們沒法救啊。呂蒙這時候站出來說,讓淩統在這守著,我跟你們一起去救甘寧,我確保淩統能在這裡守十天沒事。又建議周瑜先派三百人切斷夷陵敵軍騎兵後路,在險要的位置上堆置柴草,馬匹不能通過。到了夷陵立刻發動攻擊,果然夷陵的敵人逃跑,但是馬匹不能通過,只能放棄馬匹,東吳得到三百匹戰馬。東吳部隊立刻渡江,在江邊建立營地乘勝擊退曹仁,不僅僅解決了甘寧在夷陵被圍,還得到了南郡,使得荊州的壓力得到了緩解。

這個故事裡呂蒙不僅僅力排眾議營救甘寧,對於這場戰鬥的人事安排也很妥當。甘寧曾經給劉表手下的黃祖打過工,孫策和黃祖發生戰鬥的時候甘寧殺死了淩統的父親凌超,後來才歸順的孫策,所以必須安排淩統守衛,不能參與營救活動,否則救人就變成了殺人,淩統從情感上接受不了營救甘寧,非報仇不可;整個的戰鬥安排也非常巧妙,不但解圍還獲得了重要的戰略物資並佔領了其他區域。妥妥的一個東吳版的李雲龍。

從這個故事中看呂蒙屬於戰鬥性人才,攻城略地沒問題,勇敢不缺乏,就是文化水平稍微差點,要培養培養勸它多讀書提升他的戰略格局。而且還要拉攏關照一下,作為自己的心腹培養。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魯肅是戰略型人才,但是具體的執行上是有問題的。這和魯肅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魯肅這個人呢喜歡當面把實情說清楚,不喜歡搞小動作,比起作為一個司令員他更像坦蕩的一個俠客。他提出孫劉聯合之後,就一心一意的執行這個計劃,對於劉備集團完全沒有防備。這一點從下邊這段話就能看出:“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

這段話出自《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從一個側面記錄了魯肅拜訪呂蒙,對他刮目相看的過程。意思是魯肅和呂蒙喝酒,喝的正嗨的時候,呂蒙突然問魯肅:大哥啊,你的防區挨著關羽,你有啥好招防備這小子沒?這時的陳壽的描寫就很傳神了,用了“造次”這個詞。我們常看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里長輩呵斥晚輩,不可造次!這個“造次”是匆忙、倉促、魯莽、狡辯、輕率、隨便等不同的意思,我覺得當時的魯肅應該是很倉促的回答,被呂蒙問個冷不防。因為平時根本就沒有制定怎麼去應對江東和劉備的荊州軍事集團之間的摩擦的計劃,魯肅一心想的是要軍事聯盟,和劉備一起打怪升級,一起對付曹魏,從來沒想過要怎麼提防劉備集團有什麼小動作。


《資治通鑑》為何記載“孫權勸學”


這個時候呂蒙的提問給了魯肅一個措手不及,魯肅也只能倉促的回答,隨機應變唄。相當於說,啊,這個啊,我沒核計啊。呂蒙這時候說,關羽這小子就像熊瞎子老虎一樣的,一天天的老卟卟愣楞的挺不好整,你和這樣的人做鄰居怎麼提前防備點哪,這樣的吧,我給你支幾招,把大象放到冰箱裡攏共分五步。魯肅一聽,“哎呀,大兄弟你心眼咋恁多呢,我以前咋不知道呢。”這個故事說明《三國演義》裡對魯肅是個忠厚人的描寫沒錯。魯肅不但沒想和關羽起軍事摩擦,甚至連防備計劃都沒有。而呂蒙則做好了各種打算。

由此可見孫權對於呂蒙的運用完全正確,用魯肅來執行“連劉抗曹”大戰略,用呂蒙彌補魯肅的大戰略的小空缺,人才排布完全正確。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應了孫權在人事安排應用上的藝術。

縱觀東吳集團前期重要的軍事人才都比較短命,即便如此也沒有出現斷檔現象,相反銜接的倒是很緊密,可見孫權對自己的部下十分知人善任。孫策對自己弟弟的評價:“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十分的正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