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這不是什麼英雄偉業,而是一對好友共享人生的一段時光,同呼吸、共夢想的故事。

很早就看到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一個人三十歲還在看切·格瓦拉,那他就是一個十足的理想主義者。用梁文道的一句話來解釋,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切·格瓦拉“死在浪漫的理想之中。”乃至於在如今的世界他早已成為了一個想象中代表著自由的“聖哲”,一個象徵著共產主義的符號。他那種血色的浪漫讓那張帶著貝雷帽的格瓦拉照片傳遍世界各地,於是歷史學家們開始稱呼他為“紅色羅賓漢”、“拉美浮士德”、“復活的普羅米修斯”等等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切·格瓦拉

所以你很難不起好奇心,去看看切格瓦拉到底是誰,切格瓦拉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物,在他短短三十多年的生命中他有一個怎樣的青年時代。這個名叫格瓦拉的青年究竟經歷了什麼,讓他如此堅定的投身於拉美的解放。

從《南美叢林日記》到《古巴革命戰爭回憶錄》如果我們仔細的考量格瓦拉思想的產生,毫無疑問它形成於《南美叢林日記》的末尾。格瓦拉去世三十七年後,二零零四年,根據格瓦拉日記所改編的電影《摩托日記》上映。

在格瓦拉的日記中他寫到:

在“大寫的美洲”之上的漂泊之旅改變了我,其改變之深遠遠超乎我的想象。

在所有的格瓦拉電影中,《摩托日記》無疑是最成功的一部,它深深的刻畫了《南美叢林日記》文字間的那種坦誠,它用一個個充滿細節而又自然的鏡頭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個“普通的”格瓦拉。

在對人生的冒險中,兩個年輕人義無反顧的開始了旅行。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摩托日記》——格拉納多與格瓦拉

人生是一場旅行,但是這次我們是觀察者

《摩托日記》是我見過最成功的傳記電影,不是因為它深刻,而是因為它足夠自然,換句話說它對觀眾足夠真誠。

對於像格瓦拉這樣的人物,電影非常容易陷入說教的泥潭;而對於旅行這樣的題材,電影非常容易像個公路片而被人詬病。而《摩托日記》完美的找到了化解與平衡的方法。

一部傳記電影往往過分拘泥於真實而忘卻了自然,《摩托日記》則不一樣,它在格瓦拉日記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改編,使這斷斷續續的記錄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其中的內容也有虛構,但是如果這個虛構是性格轉變的一個積累之一,我們為什麼要排斥它呢?我們看的是一個生動真實的人,而不是一段乏味的錄像。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格瓦拉到達智利,這是他們旅行的一個轉折點

《摩托日記》刻畫的是一個年輕的格瓦拉,它不像其他格瓦拉電影一樣無法擺脫“被神化”的格瓦拉的影子,在這方面它完全是絕口不提,它展示了格瓦拉的活力、年輕人之間的插科打諢、旅行的困窘與落魄,在這些方面他和所有的年輕人沒有什麼不同,唯一應該被提及的是二十三歲的他正在旅行的途中。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智利的冬天,旅途中的格瓦拉

所以這是這部電影足夠生動真誠的原因之一。在整個的旅途中一切好像都是那麼自然,在最後給格瓦拉未來的一個暗示又是那麼水到渠成。而我們的電影總是缺乏這種循序漸進的自然與厚積薄發的感染力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站在觀察者的角度,這是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太多的鏡頭是紀錄片的拍法,如果對電影的背景一無所知,你可能會認為這部電影的很多片段是一個紀錄片。《摩托日記》好像就是在拍攝兩個年輕人的旅行,旅行中遇到的人和事有時讓你很難認為這是一部電影

《摩托日記》的太多鏡頭充滿了這種自然,以至於很多相似的場景你絲毫不會感覺是重複,比如格瓦拉他們一次又一次摔倒的摩托車。這就是生活,有限的重複、有限的跌倒,但是不能是單一,因為你會非常自然的感到每次跌倒都是一次積累,而《摩托日記》的鏡頭不排斥這種日常。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兩個年輕人的旅行,他們的摩托車吹起風塵

在對格瓦拉性格的挖掘上,《摩托日記》不刻意、不造作,在應該是深刻的故事中它不給格瓦拉長鏡頭,有時候畫面只是出現了格瓦拉的神情,但是鏡頭不會作長時間的停留。讓畫面來講述一個故事,而不是為了深刻而刻意創造一個畫面。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格拉納多說已經達到人類的極限了,這時一個無家可歸的旅行者走過

這種紀錄片的拍法,看起來似乎不應該在電影中出現過多,但是《摩托日記》卻正好相反。記錄是為了紀實,紀實往往體現出一種平凡,而這種平凡就是深刻。因為作為一部傳記電影,沒有什麼能比這樣的鏡頭更能凸顯當時的社會了,而格瓦拉也理應在這種真實中成長起來。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格瓦拉聽旅途中的村民講故事

也就是在這樣的敘述中,你會自然而然覺得循序漸進,你會很真實的覺得格瓦拉理應也應當像他未來的樣子,因為他經歷過生活。在最後麻風村的一段演講中,你絲毫不會覺得造作煽情,因為他們的足跡走遍了美洲大陸,他的話建立在他的腳步之上

格瓦拉能夠走向偉大,因為他足夠誠實

《摩托日記》最成功的兩點,一是劇情的自然,二是格瓦拉的成長。

你很難想象頭戴貝雷帽、手拿雪茄的革命領袖格瓦拉是電影中那樣一個有些木訥、誠實到過分直率的性格。但是看完電影你會相信,這樣一個人理應成為未來的格瓦拉。

事實上《南美叢林》日記中所展示出的那一個格瓦拉應該是既活潑又嚴肅的一個人,這不是矛盾,而是一個人應有的複雜。但是《摩托日記》非常高明的選取了其中嚴肅的章節來完成格瓦拉的轉變,也只有這樣一個安排才能在短短的電影時間裡做到這種變化。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二人希望以後在智利的湖邊開一家診所

電影中格瓦拉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他誠實,在各種場合與環境下。當格拉納多與格瓦拉借宿時有一段小插曲。房子的主人聽說他倆是醫生而希望他們幫他看看自己脖子上的腫塊。在這位年邁的老人面前,格瓦拉堅持說這是腫瘤,而格拉納多為了照顧老人的情緒併成功借宿欺騙老人說,這是脂肪堆積,並且他們應該可以幫助治療。格瓦拉說了這麼一段話,這段話所體現出來的誠實貫穿影片的始終:

“怎麼幫?用山花野草?還是花言巧語?”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誠實的格瓦拉

這種誠實背後所體現的就是一種責任。也只有對這種責任進行刻畫,才能解釋為什麼格瓦拉要進行轉變,因為旅行的途中所見所感使他明白了一種更大的責任。在當時水深火熱的拉美,可能格瓦拉獲得的是那種“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願望。

也就是在這種責任的刻畫下,你會發現剛開始他們還在看風景,慢慢的他們開始開始回憶自己見到的那些困苦的人,我也不知道這兩部分的分界線在哪裡,這就是影片的自然。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寫日記的格瓦拉與格拉納多

於是影片開始自然而然的出現點睛之筆。它們是遇到的礦山夫婦、離開的印第安人……到最後完成蛻變秘魯麻風村。這些點睛之筆全部都是《南美叢林日記》的真實記錄,影片終於迎來了它的主調。

在與礦山夫婦的交談中,這可能是影片中格瓦拉開始真正接觸當時的政治。在對話中,礦山夫婦提及和他們一起出來找工作的朋友,說他們是葬身大海了。這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與背景,因為如果不理解這句話可能就無法理解在火堆旁表情凝重的格瓦拉,因為在拉美獨裁期間,與獨裁者政見不和的人會被人帶上飛機丟入太平洋,所以這是非常沉重的一句話。聽完他們的訴說,切·格瓦拉在智利寒冷的夜晚把毯子給了這位礦山婦女,並給了這對夫婦格瓦拉女友留給他的十五美元。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二人旅行途中所遇到的礦山夫婦

接下來他們遇見了印第安人,這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最喜歡的一個畫面,因為這幾分鐘是完全的紀錄片拍法。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格瓦拉遇到的印第安人

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卻不能有自己的房子,到這裡影片已經完完全全開始嚴肅了

,但是你絲毫感覺不到說教和呆板,因為循序漸進。在《南美叢林日記》中格瓦拉是這樣說的:

“印第安人不再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賣力工作,連西班牙征服者也不會為了生計而天天來搶奪土地,他們更熱衷於靠英雄事蹟或單純的貪婪來獲取唾手可得的財富。”

在影片中,鏡頭一直在給這位印第安人講述,但是我們卻能夠完完全全的感受到格瓦拉當時的態度,這就是上文所提及的——畫面的力量,因為它的紀實手法,它足夠真誠。幾十年後,當流浪的三毛來到這片土地時,在《萬水千山走遍》中她這樣說:

“一九七三年此地的政府有過一次土地革命,印第安人世居的土地屬於自己了,他們不再為大農場做苦工。”

而一九六七年在玻利維亞的遊擊中,切·格瓦拉被捕遇害。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切·格瓦拉真實拍下的拉美工人,在旅行途中

最後他們來到了麻風村,這是格瓦拉真正明確理想的地方。出於對麻風病人的尊重,他拒絕戴象徵性的手套而與他們握手,一切都是因為此前的誠實這時轉變為了責任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與麻風病人握手

他與麻風病人踢足球,勸說患病的少女做手術等等。這時出現了格拉瓦多與格瓦拉的對話:

格拉瓦多:“是時候理性一點安定下來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靠譜的女人,變成大腹便便的老男人。”

格瓦拉:“沒錯,我該開始我們的計劃了。”

他們的計劃是什麼呢?是秘魯河旁的診所?還是馬丘比丘開玩笑的游擊隊?格瓦拉是一位醫學生,他是一個樸素的年輕人,他願意誠實待人

在麻風村為他二十四歲準備的舞會上,終於他說出了整部影片要說出的一句話:

“雖然我們身份卑微,不能對國家大事妄加評論,但我們相信尤其是在這次旅程之後更加確信,把美洲劃分為一些模糊的、虛假的國家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同為混血人種,北墨西哥南至麥哲倫海峽,因此讓我們拋棄這些地方觀念,為秘魯乾杯,為美洲統一干杯。”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吐露心扉的格瓦拉

之後,已經二十四歲的格瓦拉遊過分割麻風病人與醫生的亞馬遜河,和他的麻風病朋友們一起慶祝他的生日。這是一個堅定的格瓦拉,那條河象徵的就是他話中的“分割與界限”,這段話完整的記錄在了《南美叢林日記》中,幾十年前這段話在秘魯的一個麻風病村贏得了滿堂喝彩與尊重

天亮之際,格瓦拉他們撐著木筏離開了,而二十四歲的他則要走向未來。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歷史上真實的格拉納多與麻風病人——格瓦拉攝

結語

無論歷史上真實的格瓦拉如何,《摩托日記》成功的展示了格瓦拉的那一段青年旅途。那是一個青澀的時代,雖然電影只展示了格瓦拉路途中的一個片面而不是全部的事實,但是我們應該寬容,因為它發生過。

它雖然談論的是切·格瓦拉的片面,但是它完全可以這樣做,因為它足夠真實,紀錄片的拍法讓它的太多鏡頭充滿細節和誠意

這是兩個人一段普通的旅途,但卻又是兩人蛻變的開始,他們開始面對不公,他們開始做出反應。


電影《摩托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電影的最後年老的格拉納多回憶曾經的格瓦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