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腐敗簽訂一系列屈辱條約,是當時留學生崇洋媚外的主要根源嗎?

姜佔平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絕大部分時間還是有著充足自信心的(部分時期已到了天朝上國自居的階段),崇洋媚外只是一小撮人的階段性意識。原因在於晚清當時生產組織形式、生產要素等經濟上的落後,以及一系列包括政體、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發展滯後了,讓當時的一部分人產生了不自信感,再加上去了國外,見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相對繁華,便衍生了偏激的、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認識。


何真81931510


留學生崇洋媚外,也許這和中國經歷了長期的閉關鎖國有很大關係,我們一起先來看看當時那條喪權辱國的條約與留學息息相關的內容;

 

【庚子賠款留學計劃】

 

1900年8月,八國聯軍佔領北京。1901年,李鴻章與各國列強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中有一款歸定,清廷得向十四個侵略國賠償白銀四億伍千萬兩。這就所謂的“庚子賠款”。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 將賠償額從24,448,778.81美元降至13,655,492.69美元(外加利息)。中國政府同意用這筆錢向美國派遣學生,並在華盛頓設立中國教育使團辦事處負責管理。因此,這項法案被稱為庚子賠款-獎學金計劃。

 

經過這一時期同美方的協商,清政府決定:同意從1909年開始,每年派遣合格的一定數目的中國留學生赴美國各大專學校深造。在退款的4年中,每年至少派100名學生留美,第5年開始少派50人,直至退款使用完畢為止。在第一個接受美國高等教育的中國人、香山人容閎的推波助瀾下, 1872—1875年,清政府選派了10~16歲的幼童共120名,分4批送到美國留學。

 

這些走出國門之外的留學生,學習到西方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也很好成為了中國與西方國家溝通的一個橋樑,為洋務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張之洞掀起的晚清赴日留學潮】

 

甲午戰敗,張之洞意識到清兵的落後,在1898年,張之洞《勸學篇》中,他說:「出洋一年,勝於讀四書五年」,對出洋留學做出了充分肯定。而在1901年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他明確力主學習日本。他認為,作為東亞國家的日本,已經改良了西方經驗;學習日本,最適合中國國情。而且日本路費便宜,文字相近。

1898年,日本駐華使臣矢野文雄函請中國派200名中學生赴日本各學堂學習,並允支援經費。清廷經張之洞會商後,選派兩湖聰穎子弟:湖北100名,湖南50名;赴日本學習武備、格致、農、工、商諸學,揭開了兩湖大批派遣留日學生的序幕。

之後,留日學生日逐年增多,日益成風。各級地方政府響應清廷號召,紛紛派遣學生赴日留學;一些中產家庭,也爭相自費送子女赴日。他希望日本留學生通過學習日本的先進,從思想和軍事上改變中國的困境。

 

導致留學生崇洋媚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一方面和中國經歷了長期的閉關鎖國有關係,留學風潮打破了中國一直以來閉關自守的局面,為中國留學之後的教育開闢了新的道路。

2, 回國後留學生的新思潮對於國內學生的影響深遠,至今為止,中國近現代一大批傑出的學者、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都產生於這些賡美留學生中。

3,晚清政府幹預有很大關係,以及當時美國政府對於扶持中國留學政策的積極支持,以及後續日本留學寬鬆的政策。



這些歷史很有趣


兩者根本畫不上等號,甚至晚晴時代的留學生,他們的崇洋媚外與現如今某些留學生的崇洋媚外有著天壤之別。

要說晚清留學生,筆者印象最深的還是電影十月圍城當中的閻孝國,電影中的他更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學生正因為留學西洋,才得已看出,洋人都是狼子野心”!儘管這是藝術創作的人物,但在晚清的現實時代,洋務運動的留學生中,有太多跟閻孝國一樣的人。


晚清留學生的大範圍出國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20多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官員很少見的出現了無人投降的狀況,除了固有的思想還讓他們保持了“天朝上國”的態度外,第一次鴉片戰爭並不慘重的結局也沒有讓他們意識到國與國之間的差距。

1、摺合1700萬兩白銀的2100萬銀元賠款並非不能接受,畢竟一個虎門銷煙就造成了英商數百萬兩白銀的損失。

2、開放5個通商口岸,雖然丟了面子但沒有失去領土,也並非不能接受

3、割讓香港島,對於清政府來說,百年前一個尼布楚條約就放棄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個小島又算什麼?

4、兩年的戰爭丟失的也不過是南方沿海的部分城市,還沒有讓清政府感到疼痛。


然而20年後,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嚇跑了咸豐皇帝更燒燬了圓明園,外加又給予了更慘重的賠償,這樣的失敗才讓眾人明白,天朝上國似乎只是一個夢想。學習西方的思想也開始普及開來。可以說這時候的留學生不是去鍍金混文憑,而是真的想復興國家來報仇雪恥。

詹天佑留學美國,卻經常受到同學的嘲笑,甚至被周圍的人認為是來自於一個愚蠢的國度。

清朝外交官譚錦鏞出訪美國,因留著辮子而被當街挑釁和毆打,甚至被綁在橋上示眾讓人參觀,最終造成譚錦鏞含恨自殺!

可以說那個年代的留學生雖然被西方的文明而震撼,但他們的心中更存在著復仇,他們崇洋但不媚外,他們願意接受西方思想卻更想著在未來報仇,1872年的天津教案,已洋務運動十餘年的清政府仍然有眾多強硬派打算繼續與西方開戰,反擊的思想還在很多人的腦海裡留存。

可直到清政府一敗再敗,甚至又敗給了日本時,眾人才明白,一味的效仿西方也許不是出路,新一輪的革命就此開始。那一代的留學生也許更讓後人欽佩,他們揹負的使命不止是學習,更有太多的國仇家恨。


遼寧資深球迷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因為落後導致的民族自卑心理,迄今都沒有完全擺脫。

晚清知識界對西方的看法經歷了截然相反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傲,看不起西方,認為西方不過憑藉奇技淫巧僥倖獲勝,只要我們內修文德,教化萬民,必然四海賓服。奈何被現實無情地打了好幾次臉,簽了無數屈辱條約。最大的打擊是甲午戰爭,西方人我們畢竟不熟悉,小日本可是我們的鄰居,一向是小弟,多數時候乖巧聽話,朝貢孝敬唯恐落於人後,結果人家學了幾年西方也把我們揍得滿地找牙。

自信心都垮了,先是制度不自信,改制度,進而文化不自信,改文化,甚至不少人想拋棄所有傳統文化,連中國字都不想要了,直接採用拉丁文。當年宋美齡逮著機會就說英文,哪怕蔣介石在旁邊根本聽不懂。

近些年國力提升,自信心提高一些,但有些人還是跪習慣了,站不起來;有人相反,極度自傲,我個人覺得過度自傲也是自卑的變相反應。真正的自信是理性平和,用平視的態度與西方交流。


豪森林


晚清腐敗嗎?我覺得不算最腐敗。慈禧還敢向萬國宣戰,打敗了是力量不行,最起碼還有血性!香港澳門租出去百年後的今天還能收回來,總比近代很多地方或被吞併或被佔去強多了。大清雖亡,存在時比某些時候強多了


手機用戶55025536855


我們太落後,尤其沒有先進的思想和先進的戰略思想和先進的戰術指揮,哪怕你的艦船比日本還先進,但我們還是輸了,這才是真正的主要原因!


章仁寬


打仗被打敗了才簽署不平等條約的!


用戶3238218858596


滿清就是崇洋媚外的起點,這是鐵一樣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