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中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漢字?

我真的沒名


日語中的的漢字是從我國唐代時期開始大量傳入日本的,那個時期日本為了學習先進的唐代文化,派遣譴唐使來我國,學習佛教和詩文,我國也曾經有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日本奈良弘揚佛法,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我國的佛典和經卷都被傳入日本,開始日本皇宮內翻譯佛教經典,學習漢文漢詩,那個時候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直接在佛教典籍和漢詩上面標註日語的發音,後來皇宮後院女流為了方便書寫,從複雜的漢字筆畫,特別是漢字書法的草書中間逐漸演變出日語自己的文字系統,即片假名,於是形成了現在的日語中間漢字和假名共存的文字系統,今天,由於片假名錶意不清晰,漢字還不能禁用,所以日語裡面有大量的漢字的現象將會長期存在。


carbon獵手


其實細心的人會發現,日本的文字中會有很多我們認識的中文,不難看出日本的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很深的淵源。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深入探究一下,日本文字與中國文化的那些事兒。

△追溯歷史

漢字傳入於日本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彌生時代中期後半)。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為7.4釐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時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正式傳入日本的。雖然具體傳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籍最早在五世紀初流入日本。

漢字並非由中國本土直接進入日本的,而是通過日本所謂渡來人或稱歸化人(即朝鮮與中國來到日本的僑民)帶入的。

△日本文字的演變: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多方引進西方文化,曾經進行文字改革,打算全部取消日文中的漢字,以假名全面取代漢字,在當時叫做“脫漢運動”。這麼一來造成了混亂,重義詞太多,不得不叫停“脫漢運動”,中止了文字改革,仍然在日文中保留兩千多個漢字。

1946年,日本對日文中的漢字進行規範化,規定了1850個漢字為“當用漢字”。在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但是,還有人用慣了,還在使用許多“非當用漢字”。

1981年10月1日,日本內閣公佈了《常用漢字表》,規範了日本中使用的漢字。《常用漢字表》“收錄了法令、公文書、報紙、雜誌、廣播等日常社會生活場合所應使用的、在效率和普遍程度方面都具有較高水準的漢字,作為書寫易解文章的漢字使用標準”,常用漢字總共為1945字,比1946年的規定有所增加。

這1945個漢字,在日本小學中教授1006個,在中學中教授939個。這樣,當日本學生在中學畢業時,就全部認識了這1945個漢字。

此外,在現代日語中,假名共有71個,最基本的為46個。

在日文中,很多名詞、動詞是用漢字,這給我帶來許多方便。比如,電梯上寫著繁體漢字“開”、“閉”,一看就明白。日文中許多漢字的繁體字很容易理解,因為在唐朝、隋朝,日本人從中國輸入漢字,當然是繁體漢字。

希望筆者的回答能夠給想了解日本文字文化的人一些參考。


小說家我夢


文字的出現,對人類來說,是一項極大的發明創造,雖然中國古代有倉頡造字之說,但是大家應該知道,文字的演變其實是一項十分漫長的過程。

就拿你現在看到我寫的這些文字,在民國時期,它們可都不是這個模樣,而是“筆畫很多”的繁體字。

但是不管怎麼說,漢字都是一項極其偉大的發明,不敢說能影響全世界,但是對中國的周邊國家,比如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國的語言文字,都是有深刻影響的。

這就是為啥日語中有很多中國漢字的“根本原因”,說白了,就是從咱們這裡學習過去的。

當然,這是一個漫長過程,日語也不是簡單的“搬運漢字”,而是進行了“新創造”,才形成了今天的日語。

大家可不要低估了這些“新創造”,因為這些“新創造”,改變了近代日本和中國的命運。

1、遠古時期,日本有自己的文字嗎?

應該沒有。

你想想,日本當年是一個很“遙遠”的小島,想要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字,是“難於登天”的。

《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正式傳入日本的。

具體傳入的年代,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字最早在五世紀初流入日本。

因為中國是大國,很多周邊國家都來中國學習,比如日本的遣唐使。

2、《萬葉集》是漢字日語化的“開創性”事件

因為《萬葉集》發明了一種新的漢字——萬葉假名

《萬葉集》是日本的一本詩歌總集,在日本的地位,大概相當於《詩經》在中國的地位。

我們的漢字,既有讀音,也有形狀,要是說相聲的在我身邊,肯定會說,這不是廢話嘛,多新鮮!


但是,這真不是廢話,對文盲來說,只靠讀音也能和你交流,而有些漢字,你或許不知道怎麼讀,但是你明白是啥意思,不神奇嗎?

日本人就是看中了這一點,進行了“新創造”。

所謂的萬葉假名,不是新創造了一種漢字,而是用來發音和釋義。

這就是日語的兩種讀法:一種“音讀”,一種“訓讀”。

音讀就是,不管你這個漢字是什麼意思,我只用你的發音,這是中國古代用來翻譯佛經的做法。

比如“釋迦”、“菩薩”等等佛教名詞都採用這種方法翻譯。

從純漢字角度來說,是沒有“菩薩”這個詞彙的,要是強行翻譯成漢字,或許會叫“神仙”之類的。

所以說,“音讀”其實是個“偉大”的發明,因為可以創造大量的新詞彙。

上面圖片是《萬葉集》的部分文字

《萬葉集》還創造了日語中的“訓讀”,訓讀的意思就是,只借助漢字的“形狀”和“意思”,不用你的讀音。

訓讀,是日文所用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匯的讀音。所以訓讀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語的音。

這樣大家就明白,漢字分為“形狀”和“讀音”對日本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但是,有一句說一句,日本人可真能折騰,好端端的漢字,硬是讓他們“玩出”了兩種方法。

總之,日本人就是“鐵了心”,就是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日本人的這種“折騰”,或者說“創新”精神,或許是他們近代崛起的關鍵原因。

3、片假名、平假名的出現是漢字日語化的“成熟”階段

上面講到,《萬葉集》創造了萬葉假名,也把大量的漢字帶入了日語當中。

雖然日語把漢字的形狀和讀音硬生生的拆開了,但是這種“玩法”不怎麼高級,怎麼看,都覺得和中國的漢語太像了。

所以,日本人對這種改進不太滿意,他們要繼續“創新”。

日本人雖然把漢字的讀音拿去標註他們的“土語”,但是日本人沒有學習漢字的四聲,這就造成了很多詞語,都是同一個音節,只用耳朵聽,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比如“家庭”和“假定”在日語中就是同一個讀音,要是見面,你說“家庭著火了”,對方還以為你說的是“假定著火了”,這區別可就大了。

所以漢字的引入還需要繼續改良。

這個時候,日本人就發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這是現代日語的基礎,現代日語其實就是漢字語和“假名日語”混和而成的。

而“平假名”和“片假名”就是在萬葉假名上面改良而來的。

片假名產生於9世紀初期,據說是來源於佛經的訓讀。“片”意為片段、部分的意思。

就是當初佛經傳入日本的時候,他們這裡的和尚為了解讀佛經的意思,就在經文上標註,一開始用的是“萬葉假名”,但是後來發現,萬葉假名的筆畫還是太多,還有再精簡的餘地。

所以他們就借用“萬葉假名”的“偏旁”或者“有特點”的一部分來簡化標註,估計一開始是為了方便自己使用,就像“做記號”一樣,肯定是怎麼簡單怎麼來。

大概演化過程,就是下圖中的樣子。

但是,隨著佛經的流傳,這種簡化的字體,逐漸被日本人認可。

但是不管怎麼說,都要承認,這些片假名都是來自漢字的一部分,不過日本人也是“夠聰明”,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簡化漢字了,而我們簡化漢字也都是建國以後的事情了。

所以單純從文字來看,日本在近代能比中國強大,不是沒有原因的。

只不過日本人簡化的太徹底了,這些字看起來怪怪的。

如果說“片假名”還能看出漢字的痕跡,那麼“平假名”就是日本人“登峰造極”的創新了。

有人猜測,“平假名”可能是女人發明的,因為“平假名”被稱為“女手”,在日本的平安時代為女人專用。

可不要小看“女人”,《源氏物語》就是女人通篇用“平假名”寫出的來的,據說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小說。

因為這部小說的流行,很多男性也開始使用“平假名”。

《古今和歌集》中收錄的大部分和歌的作者都是男性,也都用平假名書寫。平假名也被用作官方文書的書寫,平安中期(平安時期794-1192)的《延喜式》等文書都使用的平假名。

而所謂的“平假名”,也是來自“萬葉假名”。

平假名中“平”的意思,就是“拼音”中的“拼”,來自上面介紹的“音讀法”。

當時可能是女人太喜歡“漢字拼音”得到的詞彙,估計覺得很時髦吧,就好像當年大家都不會英語,你對大家說一句“古德貌寧”會非常的時髦。

但是別忘記,這是“愛折騰”的日本人,他們覺得萬葉假名的音讀詞彙,還可以改良,他們覺得這些音讀詞彙的草書書寫起來更加“快”和“美觀”。

所以他們就開始用“草書”書寫,形成了今天日語的“平假名”,演化過程,就是下圖中的樣子。

可見,日本人是真的能“折騰”,“把漢字當拼音”,給你草書化,還能用這種文字寫出詩歌和小說,不服不信。

但是不管是“偏旁化”的“片假名”,還是“草書化”的“平假名”,這些簡化後的漢字,加上日本當時的讀音和語法,嚴格來說,已經不是漢字了,屬於全新創造的“日語”。

經過這麼一系列的“折騰”,日語基本上和漢語沒啥關係了,這就是人家重新創造的一門語言和文字。

當然,不管日本人怎麼折騰,都不可否認,日語的根源是來源於漢語。

但是通過上面的這一系列操作,大家也看出了,日本人的性格就是“求真務實”,怎麼簡單和方便,就怎麼改,完全不顧條條框框。

這或許就是人家為啥搞“明治維新”迅速強大起來,而中國“閉關鎖國”,在近代屢遭屈辱。

因為不創新,就不會有未來。

4、漢文訓讀體和鎌倉時代的變體漢文——候文

大家也看到了,日本人“一頓操作猛如虎”,硬生生的從漢字裡面,提煉出了一種全新的語言。

無論“平假名”還是“片假名”,日本人都可以很自豪的說,這就是我們的語言,這就是我們的文字。

本來到這裡,一門完全告別漢語漢字,由日本人自己創造的語言誕生了。

但是我們的漢字文化,可不僅僅只有“讀音”和“形狀”這兩個功效,更重要的是,我們用漢字書寫出了很多經典著作,這些都是我們文化的基石。

日本人雖然有心創造自己的“文字”,但是卻沒辦法創造“文化”的。

所以他們還是會乖乖的學習咱們的經典著作,比如《論語》《法華經》、《禮記》、《史記》等著作,在很多抗日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見,日本的軍官會很嫻熟的引用中國的“古典名句”。

日本人在翻譯這些名著的時候,就是用的漢文訓讀體。

所謂的漢文訓讀體,其實就是咱們的古文“直譯”。

只不過日語給咱們的漢字加上“拼音”,加入返點、乎古止點、送假名等訓點後,然後按照日文語序和讀音來讀,具體例子看下面的圖片。

日本人就是這樣學習咱們的“古文”,這種文體,如果對日語語序和讀音有點淺顯的瞭解,加上咱們一些古文知識,很容易看懂這些文字的。

漢文訓讀體保留了大量的“漢字”,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很友好的,但是這種文體和日本人的口語相差太大,所以後來日本人又改良出了更加適合自己的語言。

不過,漢文訓讀體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到了明治時代,漢文訓讀體甚至成為官方文體,二戰時天皇頒佈的《終戰詔書》就是用這種文體寫成的。

可見,漢字漢語對日本的文化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我們學習的都是“同一篇”古文。

雖然漢文訓讀體到二戰結束的時候停止了使用,但是這不影響漢語訓讀體在日語中的地位,這就相當於日本的“古文”,依然有研究的價值。

其實日本在文字創新上,也有走“回頭路”的時候。

雖然他們發明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但是發現還是離不開中國文化。

所以日本人就重新發明了一種,全部使用漢字的變體漢文,以及混合使用漢字和片假名的漢字片假名文。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鎌倉時代(1192-1333)的變體漢文——侯文。

候文使用漢字,幾乎不用假名,只是按照日語的語序和語法書寫而成,這種文體因句尾多使用助動詞“候”(そうろう讀作sourou),而得名。這種文體自鎌倉時代開始普遍在官方文書中使用,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成為日本最常用的書寫文體。

如慶應三年(1867年)頒佈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就由候文撰寫,長啥樣,看看下圖就明白了。

可見侯文大部分都是漢字,咋一看好像是咱們熟悉的古文,其實讀完之後發現,比古文難懂多了,因為這裡面涉及到日語的語序和語法。

要是按照侯文這種趨勢發展,日語中估計90%以上都是漢字。

變體漢文是日本人在漢文與和文(自己折騰出的日文)之間找的一種“平衡”,但是這次改良,貌似漢字太多了,日本人還是要繼續“折騰”的。

所以,明治之後,候文被官方的漢文訓讀體、民間口語體所取代。

5、日本人創造和制漢字,“教”中國如何“現代化”

要說日語來自於漢字,這個不假,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現代漢語中70%的詞語來自“日語”,所以網上有人說,如果沒有“日語”,我們中國人都不知道如何思考,更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這種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因為日本人在“改良”漢字的時候,發現只用讀音(平假名),或者只用形狀(片假名),或者乾脆用漢字(侯文),效果都不是很好。

所以他們要自己創造“漢字”,這就是日本人創造的“和制漢字”。

“和制漢字”最大的貢獻就是現代化,這些漢字,對中國來說的確是很重要的。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學者利用大量中國古籍中的詞,賦予它們新意翻譯西方傳入的詞彙,這些詞彙後來又經中國的留日學者帶回現代漢語。比如“民主”、“科學”、“電話”、“哲學”、“美學”、“經濟”、“政治”、“社會”等等。

是的,你沒看錯,上面的這些詞語,都是咱們今天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詞彙,我敢說,要不是專門研究這些詞彙的來源,99%的人以為這些詞語都是“中國造”。

比如,“電話”這個詞就是日本造,大家知道,英語中電話叫Telephone,按照當初中國人的音譯,我們叫“德律風”,後來跟著日本叫“電話”,至於為啥要跟著日本叫,因為日本強大,咱們要向人家學習。

流入中國的日語詞彙一般分為三大類:日本創造的漢字詞彙,如場所、保健、美學等;借用中國古籍創造的詞彙,如宇宙、學術、封建等;音譯西方術語產生的詞,如瓦斯、俱樂部等。

下面給大家看一些日本造的“和制漢字”,就知道,這些詞語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

看見日本創造的這些新詞彙,我只能說“不服不信”,可見人家日本人不是“白折騰”的。

6、漢字對日本,以及中國有什麼重大意義?

首先,日本是亞洲第一個近代化、現代化的國家,這裡面漢字起著關鍵性作用。

因為明治時代,日本並沒有把西方概念翻譯成當地的語言——日語,而是翻譯成了漢語,這就是咱們上面列舉的“和制漢字”,在當時也被稱作“新漢語”。

為啥會翻譯成漢語?

這就是漢語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兼容幷蓄”,有強大的造字能力。

日本人利用漢字的這個特點,創造出了很多近現代詞彙,有了這些近現代的詞彙,日本才能更好的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率先完成近代化。

而晚清時代的清政府,被日本打敗,內心是十分“吃驚”的,因為和泱泱大國相比,日本就是一個“小弟”,而且這個“小弟”,曾經是向我們學習和“納貢”的。

怎麼現在變得如此強大?原來是進行了明治維新,進行了變法。

所以清朝末年,很多中國人都去日本留學,一看這些“先進的西方概念”,都是漢字,所以啥也不說了,就當是自己家的東西,直接就拿來用了。

所以中國很多現代詞語,都是從日本“學習”過來的,只不過這些字本來就是漢字,讓大家誤以為,這些詞彙都是“中國造”。

中國用日本創造的這些詞彙,迅速學習到了西方知識,這讓中國和西方之間,沒有了“語言障礙”,直接拿來就能用,還是現成的。

這些思想傳回中國之後,也可以迅速的被普及,並且被接受。

可見,漢字對日本和中國快速“近代化”“現代化”,是很重要的。

總結:

到這裡,基本上就能明白,為啥日語中有很多中國漢字了,因為如果沒有漢字漢語漢文,日本人就不能創造自己的日語,就不能翻譯西方概念,就不能思考,不能吃飯,也不會有近代快速崛起的日本。

漢字是日語的根基,而且已經完全融入到日本的語言文化之中。

1946年日本內閣發佈《當用漢字表》確定了1850個常用漢字,奠定現代日語漢字使用的基礎,當然這個數字比二戰前日本人使用的漢字數量要少得多,但依然改變不了漢字的地位。


太行山下小小強


因為日本文字是漢字傳入於日本的。

歷史:

漢字傳入於日本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彌生時代中期後半)。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為7.4釐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時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正式傳入日本的。雖然具體傳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籍最早在五世紀初流入日本。

漢字並非由中國本土直接進入日本的,而是通過日本所謂渡來人或稱歸化人(即朝鮮與中國來到日本的僑民)帶入的。應神十五年(404年)百濟國(朝鮮半島一國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漢文,次年王仁來日本,成為太子師傅。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層已注重漢字、漢文的學習。

擴展資料

日本文字的演變: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

日本自海禁開放與歐美交通往來後,日本語言中復混有許多外來語(日人稱為「舶來語」),早在公元1866年則有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其人發表所謂「廢止漢字意見書」,倡導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漢字,其後彼自由民權論大師福澤諭吉亦在1873年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不用生僻的漢字把常用漢字限制為兩三千字,為政府當局所採用。

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後時,富有急進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漢文,廢止漢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有主張「廢止漢字,改用羅馬字」,如盟軍總司令部(CHQ )所聘請的教育使節團亦曾建議日本政府限制漢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時間以學習其它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議,規定在國民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為八百五十字。

現有狀況:

自前島密逾1866年提倡廢止漢字到今年將近130 年,百餘年來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掉,後來鑑於 850字的教育漢字無法用以表達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發表「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850字,但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後來又建議改為常用漢字1945字,由此可見漢字目前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colorchina


日本人的祖先是徐福 當年徐福東渡帶過去了好多人 有一部分是安徽人 現在安徽省有一個縣說的方言就和日本語幾乎一樣! 日本也是墨家文化 典型的就是日本的忍者。日本有個家族老大也公開承認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



夏焱心


這要說到語源,日語本身源於中文,除了發音用的五十音,這些音字形都是取自漢字的一部分,自然語言中也大量使用了漢字。

而且日語發音分為音讀,訓讀,而音讀的“音”即是中文的發音。

在漢語圈,中國是歷史最深厚的一個國家,不論是日文還是韓文,語源都是來自中文。查看歷史就可知道,中國對於周邊小國的文化輸出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日本除了現代對於美國的崇拜以外,就是對於千年前的中國唐朝文化有著無限的尊崇。不論是語言,文化,服裝,佛學,料理,茶學等等都與唐朝文化有著千絲萬萬縷的聯繫。眾人所熟知的京都即是仿造洛陽而建,而京都的分佈也是分為,洛東,洛西,洛南,洛北,洛中。


比如:あ 取自“安”字下面的女字,發音為“a”,中文發音“啊~~”長音,日語發短音“啊”

五十音中的其它音,也基本上都是如此類似的來由。

あいうえお

かきくけこ

たちつてと

なにぬねの

らりるれろ

まみむめも

はひふへほ

やいゆえよ


要了解日語的由來,日本文化的由來,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聯,大約從中國的唐朝的文化輸出開始瞭解,就能得到許多信息。也可以對於中國唐朝的盛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奈落何


日本文字中夾雜的漢字的意義與在中國語境中的意義相關嗎?我們來看下面這組詞:非常口、激安、老婆、放題、人參、註文。而在日文中,這些詞的含義則如下:

“非常口”是緊急出口的意思;

“激安”是非常便宜的意思;

“老婆”是老年女性的意思;

“放題”是自由不受限制的意思;

“人參”是胡蘿蔔的意思;

“註文”是預定、點菜的意思。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日本漢字的源頭雖然在中國,但漢字漂洋過海千年後,從模仿到取捨再到創造,本土與舶來之間互相碰撞,不斷拓展著文字的體系。

最近,日本學者笹原宏之的作品《日本的漢字》出中文版,作者談道,在日本,漢字的形態豐富多樣,有廣為流傳的錯字,有無人看懂的“幽靈文字”,有特定階層使用的語相文字,也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個人造字,還有廣告招牌上的藝術字……日本漢字學家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資料蒐集和田野調查,以具體而微的案例進入,探討日本文字中的“漢字問題”。

5月19日下午,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北京大學日語系副教授孫建軍在京舉辦講座,講解漢字在日本的發展歷程,探尋中日文化的異同。

活動現場

從漢字看日本

文字是窺探不同文化體系的線索。基督教文化圈用羅馬字、希臘正教用希臘文字、俄羅斯正教地區用西里爾文字、猶太教文化圈用希伯來文字、伊斯蘭教文化圈用阿拉伯文字、儒家文化圈用漢字,可見世俗世界多有套用“聖典”文字的意識。

自戰國時代起,漢字逐漸傳播到境外。有調查顯示直到今天,越南語約90%的詞彙、韓語約70%的詞彙來自漢語。在越南和朝鮮半島,漢字均已經先後被取代,甚至漢字20世紀在中國的遭遇也是一波三折。而日本仍在本民族文字體系中保留著漢字。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東亞漢字圈的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共享著漢字書寫系統。而現在仍在國家層面上使用漢字的,只剩下中國和日本。

“從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實際上不僅是日本漢字,整個傳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是如此。”劉曉峰說。

經過千百年的吸收、發展,漢字早已在日本生根發芽,並且成為了日文文化的一部分。笹原宏之注意到:漢字在日本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俗字。他認為,這些變化顯示了漢字富有演進可能性,展示了漢字內在的多樣化品質。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漢字展示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

笹原宏之被稱為“漢字博士”,他經常以漢字為話題演講、座談、活躍於媒體,撰寫了《漢字的現在》《漢字中的“日本心”》《日本人與漢字》《漢字與社會》等多部著作。

根據笹原宏之的自述,他從小就痴迷於字源,上學時攢著零花錢買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漢和辭典《大漢和辭典》。他對日本漢字的實際使用方法、漢字變化所反映出的社會變遷尤其感興趣,經過三十多年的學術研究,輯錄出版了《假借字·假借讀音:漢字表現辭典》。

在漢字研究上的建樹,讓笹原宏之獲得了“日本國字研究第一人”的稱號,參與日本常用漢字表、人名用漢字、日本國語辭典、日本國語教科書等的制定工作。巖波書店出版的《日本的漢字》是笹原宏之最為人熟知的作品。

日本人的名字

現場大家也談到日本人的名字的問題。劉曉峰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要按歐美的國家體制建立近代民族國家,近代的國民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姓,有自己的名。當時很多人沒有自己的姓,只有一個名字,比如叫十三郎,那得有個姓怎麼辦?正好他家有棵松樹,那就叫松下。”

孫建軍說:“從前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字,後來慢慢有了姓,因為他們有了戶籍制度,但是後面的名字從前是什麼太郎或者花子比較多,男的叫太郎、二郎、三郎、四郎,頂多前面加幾個他們認為比較好的字,龜、鶴,還有松等等表達長壽的字眼。21世紀以後,有一些字他們覺得非常好,比如飛翔的翔,還有太,或者大。有的父母親可能在起名字的時候正好有一個著名棒球選手的名字裡有翔字,就決定用這個字。女生就找聲音好聽的,比如sakura,是櫻花的意思。”

現場學者們也談道,名字跟時代的關係確實很強。每一個時代都有流行的字,比如流行“文”的時候正好是大正時代,講究民主;到了昭和時代,前期軍國主義盛行,就流行紀律的“紀”字,後期戰爭結束了,就強調“和”。從每一個漢字裡的意思,你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時代的影子。

出國的漢字能否歸來?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日本學者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角度,不是從中國內部,而是在整個漢語文化圈裡關照漢字。漢字在東亞各國的發展和相互影響,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也是頗具啟發性的一課。

笹原宏之強調要從正面看漢字的演變,他在《前言》中寫道:“我們固然要從字源、熟語和故事成語中學習古代中國,但絕不應受其束縛,被其捆綁。”而作為中國人,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作為漢字故鄉的中國,該如何認識和接受這些變化?

孫建軍研究的是幕末到明治初期這段時間的語言變化。“特別是集中在吸收西方文明之後產生的新的漢語詞彙當時在日語中是怎麼形成的,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同時,在它們形成的過程中,中國元素對它們有什麼影響。”孫建軍說。

日本的漢字有很多反哺故國的現象,其中最經典的例子,是“腺”。這個字從發音來看,很像是誕生於中國的漢字,但事實上,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日本人造的字。18世紀後期,日本人通過荷蘭人接觸到了西洋知識,1774年日本“蘭學”醫者杉田玄白最初將“klier”翻譯成“機裡爾”。但這種譯法很不方便,比如扁桃腺被翻譯成“巴旦核機裡爾”。後來杉田玄白的弟子榛齋造出“腺”字,這個“腺”字又和西洋醫學一起傳入中國,如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字。



用戶53172346449


中國和日本兩國文化是相互影響,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當了日本1800年的老師,對於最近的100多年,對於現在的中國,不管語言,思想還是歷史記憶,不管好與壞,都有直接影響日本這個國家。它們國家的文字就是我們漢字的偏旁、部首拆分而成的,因為古代日本沒有文字,他們最開始直接用漢字作記載,但是因為日語跟漢語完全不同,表達起來不方便,後來根據漢字發明了假名,就用假名跟漢字夾雜在一起表達日本民族的語言,這就是日文。


睿為企業法務


1、漢字傳入日本和佛教有很大的關係。中原秦漢時期,日本剛剛開啟了農耕文明,進入奴隸制社會,當時東亞地區最強盛的只有一個漢朝,日本起初與漢朝的交往並不多,進入東漢以後,日本多次派人前往中原,光武帝劉秀曾經賞次給了日本“漢倭奴王金印”這枚金印最近剛剛被發現,日本視之為國寶,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文明非常不開化,沒有文字的年代,一直使用原始的結繩記事,這種情況直到隋唐時期才逐漸消失,當時正值佛教興起,尤其是在東亞地區盛極一時,佛教經由新羅傳至日本。不久以後,佛教開始在日本風靡起來,是許多貴族的信仰,然而佛教經典教義都是漢字,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含義,許多貴族前往中原學習先進文化。

唐朝中期以後,日本派出了大量遣唐使和留學的僧人,這些人深受唐朝文化影響,唐朝是封建王朝詩歌文化達到鼎盛的時期,間接影響了許多日本僧人,由於天生的發音方式不同,為了更好地學習文字,日本人採取音讀和訓讀兩種方式。訓讀就是了解漢字的含義而不追求其正確讀音,這種方式對文化底蘊要求非常高,通常只有那些貴族人士才能做到,另一種音讀則相對簡單,只是學習漢字的發音方式,對於其中的含義則不需要過多深究,這種方式適合絕大多數人。

日本人學習漢字的方式主要由這兩種,並且隨著時間演變出了自己的文字,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2、漢字已融入了日本的基本生活。

3、日本文字中至今還保留了1000多個漢字。

可見中國發展數千年,不僅孕育出了中華文化,對於周邊的國家也產生了促進作用,幫助他們提高了本國的文化知識素養,不得不感嘆,中華文明是世界高度發展的文明,是每一箇中國人都值得驕傲哦事情。


筷樂寳鋇


其實日文中的一些文字並不是中國字,而是日本“漢字”,就像漢語拼音不是英文一樣。古日本人在歷史上稱作“繩文時代”的時候,有他們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通常採用結繩記事的方法,大約在公元前300年開始,從中國流落到那裡的新移民帶去了水稻種植技術以及冶煉技術,還有文字等較先進的科技,由此進入了“彌生時代”。雖然他們使用了漢字,但不可能根本的改變他們的語言,所以也就結合了他們語言中的含義,然後採用漢字來標記,同時保留了漢字原有的讀音,或者說他們所聽到的讀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