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为什么说是路人皆知?

其一

公元260年,洛阳宫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国皇帝,曹髦愤怒的在宫殿上走来走去。“朕要亲自去讨伐司马昭!”

“陛下万万不可,当今朝上朝下,所有的权利和武装力量都集中在司马昭的手里,我们力量薄弱,当厚积薄发,以图长久。”殿下,不惑之年的王经举起奏疏,有力的陈述到。

“等待?朕年满二十,等得起,但是朝中的大臣们哪一个等得起?等到满朝上下都成为司马昭爪牙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朕意已决,既然出兵,就抱着必死的决心,何况又不一定会死!”

曹髦说完就愤然走下宫殿。

被秘密召集的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虽然司马昭和曹髦的矛盾早已是水火不容,但是真正到了撕破脸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些不知所措。

“彦纬(王经),我要去给大将军(司马昭)报信,你要不要一起来?” 王沈偷偷凑到王经耳边说到。“皇上一定不是大将军的对手,到时候他绝对会追究我们这些近臣的罪过,只有这样才能保全你我一家老小。”

“处道(王沈),我看错你了,亏得圣上还把你当做他的老师,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我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举动呢?”

“随便你吧。”

王沈见王经如此顽固,暗自叹息,出了宫殿后,迅速抄了小道,向司马昭报告了这件事情。

其二

故事的结果不用说了,曹髦被司马昭派出去的贾充带着军队杀死,没有报信的王经被诛灭三族,带着自己的年迈老母上了刑场,而通风报信的王沈,则获得了相应的加官进爵。

故事到了这里,完美谢幕。司马昭也因为毫不犹豫的干掉了皇帝,成功C位出道(要知道当时的皇帝可谓是君权天授,上天代表,不容质疑,号令四方的存在)。在三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是现在的我们,当时的百姓也都知道,司马昭篡权夺位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所有就有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这个成语,因为他想要篡权夺位,但是皇帝不是傻子,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屁股底下的位子被抢走,必然会竭力反对,二人之间激烈而又尖锐的矛盾无法缓解,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而冲突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就会传入民间,就会路人皆知。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为什么想要篡权多位?他是吃饱了没事儿干吗?

归根到底的理由其实也只有一句:

骑上权力虎背的人,想要下来,就只有被撕碎的份儿。

其三

事情得回到11年前,司马昭的老爹,司马懿,和曹家皇族曹爽的斗争。

当时奄奄一息的魏明帝曹叡指定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辅佐只有几岁的小孩儿皇帝,曹爽借着皇族的力量,两三下就架空了司马懿,将司马家束之高阁,司马懿不是以德报怨的圣人,他必须要为家族和自己的发展着想,总不能守着个虚衔一辈子无欲无求吧?就找机会,一道咔嚓了曹爽,把权利从曹爽手里狠狠地抢了回来。

嗯,权利到手了,自己有官儿做了,家族的发展也得到了保障,等等?接下来干啥?

人总是一步接着一步的走的,走到了这一步,就会考虑下一步的事情。曹操一开始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上一个打外族的将军,朱元璋一开始的最大的梦想可能就只是让全家人吃饱饭,死了有地方埋。可是吃饱饭,当上将军以后,其他的想法就有了。

同样的道理,司马懿也是一样。

皇帝只是一个小屁孩儿,权利落到自己手上。司马懿在走到这一步时候终于开始思考以后的事情。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骑上了权利的虎背。

这种情况,不就和当年的曹操一样吗?

当年的曹操迎奉天子,天子年幼,权利全都落到了自己的手上。

把权利还回去?

随时都有一大堆政敌等着撕碎自己。

看样自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司马懿不是傻子,在骑上虎背后自己有两个选择:

握紧手中的权利篡位,或者交出权利全家被杀。

必须得选前一个啊。既然自己以前的老板曹操给自己做了示范,自己也有样学样吧!

于是司马家踏上了这条道路。司马懿死了司马师接班,司马师死了司马昭接班,总之不能从老虎的脊背上下去。

其四

但是就如同汉献帝忍不了曹操夺走自己手上的权利一样,朝中的皇族也不会甘心被司马家夺走权利。

一连串的斗争就展开了,不过权利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手无寸铁的人想要从握剑人的手中夺剑,只要持剑人不傻(历史上还真有不少傻子),结局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大臣不满,杀大臣,皇帝不满,罢皇帝,大臣投靠,赏大臣,皇帝造反,杀皇帝。当时的人不傻,政府虽然刻意想掩饰些什么,不过皇帝都杀了,也是纸包不住火。

而且这还涉及到一个很荒谬的问题,因为曹髦皇帝想杀司马昭,司马昭杀了皇帝,反过来当恶人先告状,污蔑皇帝造反(皇帝造谁的反?),把皇帝贬成庶人(这在门第观念十分严重的三国里是很重的处罚,庶人和士族的阶级差别待遇是很大的,更何况皇帝),但是当时的皇帝都是有年号的,比如崇祯三年之类的,皇帝被废了,也就代表这几年魏国不存在皇帝,没有年号,百姓以前用的年号现在都成了政治忌讳。不得再提。

这下真厉害了,平常找人吹牛的时候,都不能说甘露元年,我狠狠发了一笔大财,我真牛逼。因为甘露是曹髦的年号,提到是要杀头的。

路人再不知,只能说明路人的智商有问题。

从这个事件出发,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司马昭的残忍,和篡位野心,但是这背后可能也是一种不得不为的无奈,司马昭本来不是如此杀伐果断,冷面无情之人,在掌权之前,他只是一个有些胆小,想为百姓做点好事儿,想替大哥分担一些责任的小男人。

掌权之后,代表了一条路走到黑的司马家,他什么都敢做,大臣敢反对,一窝一窝的屠杀,大臣来投靠,一窝一窝的加官进爵,代表士人的嵇康反抗,直接收监过来杀了,代表士人的阮籍,山涛表达恭顺,直接拉过来加官进爵。他什么都不在乎,以极为强硬的手段建立了一个集权中央政府的模型。将大量的士兵投入到伐蜀的战场上,只为了取得不世战功,洗刷杀害皇帝的污名,成就他司马家的帝业。

他可能并不想这样,但是反对他的人也不是轻于之辈,一旦有所迟疑,自己被扳倒的话,司马家就会完蛋。他可能仅仅只是想要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极为狠厉的走上了篡位这条不归路。

真可悲啊。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司马昭之心吧。

这个世界上没有非黑即白的东西。面对权臣的是高处不胜寒,面对皇帝的是江山从手中溜走的凄凉。立场不同,谈不了对错,唯有无尽冲突和流血与牺牲。

同样的套路,曹操也做过一遍,血流成河自然是不在话下,现在司马家也对着曹操的后代做着同样的事情。在不久的将来,又有同样的权臣会对司马家的后代做同样的事情。

其四

看得更开一点,无非是权利之毒,权利面前,三纲五常都是微不足道的笑话。

兄弟情分?狗屁不如,司马昭取得了权利,司马炎继承了司马昭的位置,死后司马家的人看太子弱智年幼(之所以立了个弱智当太子可能还是为了堤防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攸夺权),为了夺那显赫的位子,杀掉头破血流,史载八王之乱,

父子之间?小心点吧!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亨平叛即位后,直接将自己的老爹关到了政治监狱。判了一个终生监禁,乾老爷也是看到这两个人下场才一直把权利紧紧的攥在手上,乃至于快80多了当了太上皇都不肯放手给自己的儿子。

君臣忠义?别讲笑话,司马懿和曹操就是最好的例子。曾经设坛拜帅,有福同享的陆逊和孙权,孙权也因为陆逊染指了太子之争而直接将陆逊打入冷宫。

因权力而死的人,终归还是死在了自己的欲望手上,但是自己没有欲望,别人也会有,自己洁身自好,别人未必会。谁也别指责谁,伴随而来的战乱,人民的尸骸遍野,易子相食,都是不必要或者说是必要的。

这个看似无解的结,随着人类的发展,说不定真的有打开的那一天吧。

司马昭之心,为什么说是路人皆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