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文藏香的發明者故鄉,親手製作藏香,這是一門技術活


尼木藏香、雪拉藏紙和普松木刻雕版合稱為"尼木三絕"。發明它們的主人也是藏文的創始者——吞米·桑布扎。他是藏族社會早期語言文字家和翻譯家、藏文創造者,曾經和唐三藏法師一樣前往印度學習的經歷,最後官至御前大臣,至今令人銘記。

他的故鄉就是位於拉薩的尼木吞巴文化旅遊景區內,在這裡不僅完整的保存了吞彌·桑布扎故居、經堂、吞巴莊園等古建築。走進來一睹風采,也深刻的理解在歷史上的西藏,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和繁衍,並經歷多重文化的更迭,最終才有瞭如今的局面。

我們來到這個位於景區內的吞巴村,吞巴村全村有二十幾戶人家,房屋零散地散落在山谷中,遠處雪山融化的雪水形成一條小河,從村子中穿流而過,日夜不停地滋養著這個小村莊。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當中,我們最早的藏香便在此出現,而今天我們緬懷過去,一起來親自學習製作。


吞巴村製作藏香的歷史最為悠久,以前村裡20幾戶人家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製作沒有形成規模,如今通過調整,形成規模後被譽為“藏香第一村”。由於藏香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在宗教禮儀上,所以在製作過程中要求一切都要以聖潔為主,否則會被視為是對神靈的不敬。

傳統的藏香原材料繁多而複雜,一般是柏樹樹幹為主料,再以藏紅花 、麝香、白檀香、紅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甘菘、冰片、沒藥等幾十種香料按適當比例配合主料搓揉而成。而最初就是通過外面這樣的水磨,將柏樹進行打磨成粉然後行程磚塊。

而用於製作藏香的主料柏樹幹,在吞巴村這樣高海拔的地方並不生長,從古至今,村民都要從400多公里外的靈芝縣運過來了,而製作藏香的部分輔料甚至要從印度引進,可見這整個過程漫長和繁瑣,但是如今交通便利以後,這一切都很方便,我們在大師的指導下將和好的香泥通過工具進行拉伸。


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事實上這個過程非常艱難,很容易就會斷裂,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藏香的模型,這是需要長期不斷的鍛鍊才會做好的工作,也為這些在這裡長期從事藏香製作的工作人員精神點贊,不過他們對此十分虔誠,並以此為榮。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最終我也算是完成了這段有趣而難忘的藏香製作過程,雖然並不完美,但一方面深刻的理解制作技藝的不容易,同時也為藏香的發明創造者的智慧而感嘆,為這些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由衷的欽佩! 我是剛行路上,做一個溫暖的旅行家,關注我,我們一起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