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大象席地而坐》是導演胡波的遺作,電影先後獲得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最佳處女作獎特別提及,以及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這部長達近4小時的電影,講述的是河北一個小縣城裡四個底層人物在一天內發生的故事,四條故事線交叉進行,四位主角紛紛陷入人生困境,面對不堪的生活時都試圖去滿洲里看一頭坐著的大象,從而尋找到人生的救贖。

《大象席地而坐》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其慢節奏之下的長鏡頭的運用,影片通過試聽語言與獨具特色的表現手法,給我們展現了底層人物的痛苦與絕望,同時又給了我們許多富有深意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就通過表現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這三個方面,來和你一起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01 表現手法:採用多線交叉的敘事結構來敘述人物的命運,同時利用隱喻蒙太奇串聯故事、暗示命運走向


①通過多線敘事的手法,來展現四個人物殊途同歸的命運

影片採用了多線敘事的手法,四條故事線並行且相互交叉,人物關係隨著影片的不斷推進變得清晰,最終所有人物相遇且奔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去滿洲里看大象。

電影展現了四段故事:

高中生韋布被粗暴的父親趕出家門,為了給哥們擺脫校園暴力,失手誤傷了於城的弟弟;

韋布暗戀的黃玲為了擺脫糟糕的母親,和學習副主任搞曖昧;

韋布的鄰居王金被女兒女婿排擠睡在陽臺上,為了給外孫女買學區房不得不被趕去養老院;

混混於城被對象甩後睡了朋友的老婆,撞見這一切的朋友選擇跳樓自殺……

最終這些對生活絕望的主角們都選擇了去滿洲里看大象來尋找救贖。


影片的敘事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用傳統單元式的方式來講多條故事線分段,而是每條線交叉,又通過穿插線索將每個人物產生交集、相遇。影片通過巧妙的剪輯,將四個人物一天中相同的情緒並列呈現,從而展現四位人物的殊途同歸。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②通過隱喻蒙太奇串聯故事,同時暗示故事的走向與人物命運的變化

隱喻蒙太奇通過將特定的場景、人物、道具賦予特定的象徵意義,來給觀眾傳達影片特有的內涵和更深層的意義。《大象席地而坐》中多處運用了隱喻蒙太奇的手法,用一些特有的道具來傳達特殊的寓意。


  • 大白狗

影片中多次重複出現大白狗這條線索,在黃玲上學前樓下出現大白狗,黃玲拿出球棒來自衛,也解釋了後面打人時球棒的由來;王金遛狗時自己的唯一相伴的小狗被大白狗咬死,導致自己最後不去養老院的藉口都沒有了;大白狗主人發尋狗啟事時遇到韋布,數落韋布……大白狗的反覆出現,串聯起了多條故事線,同時這條充滿血腥的大白狗暗示著人物逐漸走向絕望的境地以及命運的不詳。

  • 大象

影片最大的隱喻就是大象了,四個人都想去滿洲里看那頭坐著的大象,雖然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去看了也不會怎麼樣,但都把大象當成是救贖,當成解救如今困頓生活的心靈寄託。在此,滿洲里隱喻著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席地而坐的大象隱喻著每個人的自我救贖與對生活的抗爭。

  • 球杆

球杆是韋布視為珍寶的東西,最終為了錢而變賣給王金;王金在失去心愛的狗之後,球杆成了唯一陪伴他的東西;同時,球杆又是於城找尋韋布的線索,導致於城和王金相遇。在這裡,球杆成了一種隱喻,王金的生活依靠從小狗變成了拄著他走路的球杆,暗示著王金生活的改變,當子女對其冷漠見死不救時,球杆成了唯一能保護他的工具,非常具有諷刺意味。

影片用大白狗、大象、球杆等符號串聯故事情節,同時又用它們隱喻故事故事的走向與人物的心理,非常具有深意。


總之,影片通過多線敘事的敘事手法以及隱喻蒙太奇的象徵手法,來流暢地呈現出四個故事線中人物的悲劇命運,以及他們為此做出的抗爭與改變。這樣的表現手法,不僅給影片增添了神秘感,也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思索空間。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02 視聽語言:通過長鏡頭、空鏡頭與暗色調渲染人物情緒,用聲音進一步加深對氛圍的營造


①長鏡頭與空鏡頭的反覆使用,渲染人物情緒壓抑與絕望的情緒

  • 長鏡頭

長鏡頭能夠使電影富有紀實感,能給觀眾帶來聲臨其境的真實感。導演胡波將世界著名的長鏡頭大師貝拉·塔爾視為教父,《大象席地而坐》中充斥著大量的長鏡頭,用以表現人物的情緒和劇情的節奏。

每條故事線中,幾乎每個人主角走路時導演都用到了長鏡頭來跟拍。比起其他節奏感超強的電影,這部影片因為大量的長鏡頭變得節奏異常緩慢,導演胡波認為,”最有魅力的是事件和事件中間那漫長的空隙,回憶與當下的留白,情節發生後深不見底的空洞,這些對我的吸引力遠大於只是敘述情節。“

正是因為漫長又晃動的長鏡頭,給了觀眾留白與空隙,觀眾的情緒能夠跟著影片中的人物所影響。影片人物那種絕望又無助的心境,通過長鏡頭的演繹變得更加立體,能夠給觀眾“在場”感,沉浸到人物的情緒中。

  • 空鏡頭

電影往往用空鏡頭來烘托氣氛,渲染情緒。影片中雪地、街道的空鏡頭反覆出現,不僅承擔起鋪墊情緒的作用,同時串聯起各個故事主角當時命運。王金在看完死氣沉沉的敬老院離開後出現了風雪中迷濛的街道鏡頭、韋布在橋下發洩完後出現了雪地的空鏡頭、結尾大巴駛往滿洲里的路上,通過司機視角拍攝的荒蕪又不知在何處的公路的空鏡頭……每一處雪景與街景的空鏡頭,都透露著一種抑鬱和暗淡,反映出人物內心的絕望以及生活的苦悶與未知。

在韋布去奶奶家發現奶奶去世時,一組空鏡頭落腳在奶奶房間的窗戶上,長達三四十秒的空鏡頭裡,觀眾不知道韋布去床頭做了什麼,環境聲中夾雜著窗外的鞭炮聲,

正是這樣的留白,給了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去解讀此時人物的舉動和心境,同時也給人一種壓抑和無助的感覺。

在我看來,導演通過長鏡頭和空鏡頭的反覆交叉使用,意在襯托每條故事線中主人公的心境和情緒,他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過得一團糟,不管是家庭、學校、友情、愛情,都是那麼不堪,每個人的絕望無處尋找出路,因而鏡頭中總是透露出一種壓抑與迷惘的感覺,這樣的場景用長鏡頭和空鏡頭來呈現再好不過了。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街道的空鏡頭

②色彩方面,通過暗冷色調與逆光手法的運用,奠定了電影陰暗的基調,進一步烘托人物內心的絕望

電影的色彩不僅在視覺上直觀地表達出影片的內容故事和人物性格,在情緒上也給觀眾構成了視覺的心理暗示。

《大象席地而坐》整部影片都以冷色調和暗色調為主,多處使用逆光拍攝,以此來勾勒出底層人物黯淡無光的狀態,給觀眾視覺上的衝擊力。

王金去看養老院時,通過一組超暗色調的鏡頭,我們透過門縫看到養老院屋子的寂靜與冷靜、裡面老人的呆滯,此時王金的內心是排斥與絕望的,不希望之後生活在這樣的地方,於是在敬老院無光無燈的走廊裡,我們幾乎只能看到王金的剪影,通過這樣的色彩和光線處理,觀眾能夠感同身受那份絕望與黑暗。

於城和前女友走在隧道中,在只有隧道外自然光的情況下,逆光的拍攝只有兩人的剪影,正如在隧道內於城說的:“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爛”,陰暗的隧道如同生活一樣使人禁錮在黑暗之中。

影片通過色彩和光線的設置和運用,把人物的情緒灌注其中,通過色彩表情達意,非常自然地將觀眾代入氛圍中,強化影片絕望與黑暗的意境,在此,色彩與光線成為了極具表現性和敘事功能的一種表現手段。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隧道內的剪影

③聲效方面,環境音與背景音的有機結合,更深層次地渲染情緒與氛圍

電影中的環境音、背景音樂等都能起到渲染氛圍、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的作用。《大象席地而坐》中大量運用環境音與背景音樂,與畫面相結合,更深層次地渲染劇情氛圍。

韋布發現奶奶去世時的那段長鏡頭,環境音中夾雜著窗外的鞭炮聲,聲音由弱變強,聲音與畫面的強烈反差加劇了悲涼的氛圍,放大了韋布的悲傷心境。

韋布在橋下大聲喊發洩心中的悲傷時,環境音中有火車路過時的聲音與汽車的鳴笛聲,同時背景裡夾雜著音樂沉重的鋼琴音和顫抖的小提琴聲,這段聲效充分展現了韋布的無助與痛苦。猶如面前的滿是垃圾的河道一樣,生活一團糟,而橋上轟鳴的火車聲,也許是唯一的出路。聲音與畫面的有機結合,給了觀眾非常強的觀感。

影片最後大巴車外大象響亮又清澈的叫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而電影也在大象的叫聲中謝幕。這段聲音給了觀眾無限的想象,在沉重的觀影之後,響亮的大象聲給到觀眾的不止是對於主人公的感同身受,還有更多的是希望。

總之,影片通過各種聲樂效果,調和了單機位長鏡頭給畫面帶來的單一感,豐富影片立體感的同時,更進一步渲染了畫面表達的人物情緒和影片主題思想。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韋布在橋下大喊發洩

03 主題呈現:絕望的故事背後,帶給我們的是對困境與現實的反思

影片雖然講述的是四個底層人物不堪的生活,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會對命運做出抗爭,尋找某個出口來得到救贖,在這四個令人絕望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給到我們希望。與此同時,故事背後所折射的深刻議題,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反思的,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①富有深意的結尾,完成了影片的主旨表達,給絕望的故事帶來了希望

影片結尾,通往滿洲里的大巴車在夜晚停了下來,韋布、黃玲、王金和孫女一同下車,在車燈的照耀下,他們踢起了毽子,遠處傳來大象的叫聲,所有人被遠方的大象聲所吸引,故事到這裡便結束了。

最後,到底他們幾個人到底有沒有到達滿洲里看大象,已經不重要了,他們願意和生活抗爭,願意出走去尋找內心的救贖,這就夠了。

正如老人王金在車站時說的那句“我告訴你最好的狀況,就是你站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那邊那個地方,你想那邊一定比這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最好的狀態,便是我站在這裡遙想著遠方的桃花源,而耳邊正好響起了大象的鳴叫聲。

這是影片中這幾位底層人物最好的結局與歸宿,他們對於荒誕的世界和無望的命運做著最後抗爭,他們正在改變著眼前的生活,救贖著自我。

與之相比,我們中的很多人在面對不堪和逆境時,絕望且認命,認為只能這樣過此生,認為所有的不幸都是命運,不會抗爭也從沒想過去抗爭。在看完本片後,如果你的生活也遇到了困頓,是否有振作起來進行改變、進行自我救贖的勇氣了呢?我想,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從中得到能量。


②四段故事背後,呈現的是典型底層人物的真實困境與社會現實議題

  • 反思親子關係問題:

影片中不管是韋布、黃玲還是於城,他們都生活在糟糕的原生家庭:韋布的父親生活不堪總對他惡言相向;單親家庭的黃玲被母親冷落,缺少溫暖與關心;於城雖然家境富裕,父母只愛他的弟弟……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困境只是現實中萬千家庭的一個縮影,現實遠比電影複雜地多。

電影中的幾位少年,在去滿洲里的路上尋找到了救贖,那現實中呢?在有毒的原生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該如何獲得自我認同,如何與自我、與家庭和解,如何去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是如今家庭、社會都需要去關注的議題。

  • 反思校園暴力問題:

影片中韋布幫助好哥們抵抗校園暴力時,誤傷了施暴者,學校的副主任非但沒有公平地評判此事,只是擔心這事會影響到自己的前途。在這個即將被拆除的爛學校,沒有人關心學生的心理和成長。

反思時常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當學校選擇失語時,誰來維護學生的權益呢?當我們問責暴力雙方的行為時,是否該反思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呢?

  • 反思獨居老人問題:

韋布的奶奶去世,住在樓上的子女卻全然不知;王金被女兒女婿趕去陽臺睡覺後,又被趕去養老院;養老院中的老人們各個神情無光,獨守空房。影片中的老人們,被子女拋棄,被社會嫌棄……

反觀我們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因為子女外出打工還是家庭關係糾紛,有太多獨居老人留守在家中,子女很少問候,鄰居也甚少交流,他們的晚年在孤寂與無助中度過。影片折射出的無緣社會給了我們太多現實意義,作為子女的我們,是否也要反思一下對於家中老人的關心是否到位呢?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的困境之下,蘊藏著底層人物的反抗與救贖

結語

《原生之罪》裡有一句這樣的臺詞:

“我們或許無法左右那些不堪與無常是如何開始,我們或許也無法讓那些痛苦與遺憾消損殆盡。但,我們或許可以來決定這一切該如何結束。”

面對困境,影片中的這幾位人物選擇了去遠方尋找救贖,從而結束眼前的不堪。面對留白的結尾,我希望他們都能找到那隻大象,對生活重拾希望。

也希望同處在逆境中的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隻大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