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部值得一看的心理學電影之三《大象》elephant

三十部值得一看的心理學電影之三《大象》elephant

《大象》(2003) 2003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

  導演: 格斯·範·桑特

  主演: 阿里克斯·弗瑞斯特 Eric Deulen 約翰·羅賓遜

  類型: 劇情 / 犯罪

三十部值得一看的心理學電影之三《大象》elephant

  影片根據1999年震驚世界的美國哥倫拜恩中學校園槍擊案改編,講述了在美國一所普通中學發生的一場惡性槍擊案的過程以及前幾個小時的事情,片名的含義則來自盲人摸象這則家喻戶曉的古代寓言。

三十部值得一看的心理學電影之三《大象》elephant

  影片力圖通過“純粹客觀”的電影方式再現整個事件的過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觀判斷。加斯以兩個固定時間作為電影的起點和終點,在這個時間段之內,不同主人公的活動展開了關聯和交叉,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成為對方的“經驗片段”,然而,僅僅是一個片段,只有把這些片斷連綴在一起,才得到了一個完整的時間。

三十部值得一看的心理學電影之三《大象》elephant

  除去影片特有的敘述,青少年的校園生活和在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也一併得到揭示。在社會中,中學校園作為現代社會里的一個機構,就像在這部美國電影中一樣,它同時還是一個幻覺工廠,一個學著服從權力的實驗室,一個有著獨特邏輯、秩序和慾望的隔離區,教育成為一個形式的虛設,成年人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個世界。孩子們的傷感、憎恨、幼稚和孤獨,這個“問題年齡”從未獲得一個合理的解決。加斯為了拍攝訪問了許多學生,他說,“有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也有的則很滿足,但有的人直接說校園生活就是地獄”(引自《大象》法語版海報)。校園隱藏的這些問題就像一枚炸彈,這部電影拔掉了它災難性的引線,當埃裡克和阿萊克斯決定以自己的邏輯和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時,他們對這個成人世界已經不再信任,這不但是個少年悲劇,也是成人世界和現代社會的悲劇。

  電影客觀地再現了當代中學生的生活環境和他們的狀態,引發了社會對青少年問題的重新重視,為此法國國家教育部2003年社教評選以絕對多數票把一等獎給了《大象》,可見該片在整個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響。

三十部值得一看的心理學電影之三《大象》elephant

  心理學看點:電影以一種難以想象的時間-空間語言挑戰了傳統電影的現實主義,從這個角度,討論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一個哲學層面,對一件已經發生的事實,時間已經過去,以回憶和和判斷建立的感知體系能夠還原事實本身嗎?從現象出發如何抵達真相?經驗事實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質?電影的藝術虛構性與現實的真實性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這個題域從胡塞爾的現象學開始一直到德勒茲的“影像-時間理論”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任何理性,無論是意識形態的權力話語還是純粹的理論/話語推導,在現象的叢林中是多麼盲目和無知。他說,“我就像哥侖布,我對一切將一無所知”,也許正像《疾走羅拉》的開場白那樣,“電影只進行90分鐘,剩下的都是理論了!”

  藝術性: ★★★★★

  觀賞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