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劉氏——劉氏文化

山東劉氏:

山西是劉姓的發源地之一,因為當年堯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就在今天的山西。另外,有許多劉氏族譜認為,山西洪洞是劉氏的最早發源,並說當年劉姓的得姓大始祖、堯帝的兒子源明的封地--劉,就在洪洞。筆者雖然不敢贊同這一說法,但卻相信山西確是先秦時期也即劉姓濫觴時期劉姓遠古祖先們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

山東劉氏——劉氏文化

山西洪洞劉氏:

此洪洞劉氏是山西地區比較古老的劉姓宗族之一。但據康熙五十四年(1754年)洪洞《劉氏宗譜》記載,現在的"洪洞劉氏之先為漢諸王孫,其世次不詳矣",因此,該族以明朝人劉祥為可知一世始祖,到康熙年間修譜時已傳十三代,到今天大概已傳到二十四、五代。

洪洞蘇堡劉氏:

此支與上一支同姓不同支。據民國二十一年洪洞《劉氏宗譜》記載,這支洪洞劉氏宗族形成於明朝初年,來源於汝南。明朝初年,劉氏"有老翁同汝南攜三子入滋",其中長子劉道韻、二子劉懷翁。此後5個半世紀以來,洪洞蘇堡劉氏族大丁繁,枝繁葉茂,而且"自金吾公以詩書科第顯,後先輝映,衣冠蟬聯甲天下",蔚然而為山西劉氏望族。該族自乾隆時始創修宗譜,此後同治四年、光緒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民國二十一年,均有續修。


山西太原劉氏:

據《太原文存》卷8《劉氏族譜序》記載,太原劉氏形成於明朝,以劉信為開基始祖。劉信,明成化時人。

山西芮城劉氏:

形成於明朝初,以劉敏為開基始祖。該族以"孝悌堂"為堂號。至明嘉靖時,有第7世孫劉良臣,始創修芮城《劉氏家傳》,明萬曆時劉良臣的兒子續修。清康熙時,劉敏第十四世孫也即劉良臣的第七世孫劉士錫,再次重修《芮城劉氏家傳》。

山西嶽陽(今古縣)劉氏:

據清咸豐時手抄本山西嶽陽《劉氏宗譜》記載,該支劉氏家族形成於明初,以劉美天為開基始祖。劉美天在洪武年間定居岳陽縣金堆裡石佛疊,傳到第七世時分為四大房,分別居於岳陽縣羅家山、弱柳、凌雲、鄧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1793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創修族譜。現在,這支劉氏家族已傳到開基始祖劉美天的第24代。

山西徐溝太常村劉氏:

據民國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劉氏系圖》記載,該支劉氏形成於明初,開基始祖劉仲禮,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徐溝太常村。到今天,該支劉氏已傳到始祖劉仲禮的第27代。

山西交城劉氏:

據民國末年劉學光編交城《劉氏世譜》記載,這支劉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徙居山東省濟南恆臺縣等地,清朝光緒十五年以後,才陸續遷入山西省中南部八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有一支又由屯留遷入交城瓦窯村落籍,此後到今仍居於此。這支家族現在已傳到第23左右。據族譜記載,該族歷史上較著名的人物有劉麟,曾任直錄河間府通判;劉泰華,曾任下德騎尉、候遷守備;劉志通,曾任安徽懷遠縣丞;劉得洪,任江西浮樑知縣,補用知府。


山東滕州古滕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山西,以劉元為開基始祖。

據今人劉希貢先生提供的(五修)《古滕劉氏族譜》資料記載,古滕劉氏開基始祖劉元,字正良,原籍山西洪洞縣,生於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元朝末年,山東一帶因戰亂破壞嚴重,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現了十室九空的慘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恢復山東地區經濟,決定從山西大量移民山東。洪武二年(1369年),劉元等800多人在押遷官李公的帶領下,由故鄉山西洪洞縣向山東移民。當時,22歲的劉元還被李公舉為移民遷長。這支龐大的移民隊伍經過 1個多有的長途跋涉,先來到山東單縣,在這裡開始分流:有的留在單縣,有的遷到海州,還有的北遷到兗州。古滕劉氏始祖劉元則率領他的妻兒子女和家人遷到滕縣西史相鄉望冢社領社綱。劉元一家在望冢社居住了20多年後,家族人丁漸漸增加。劉元見這裡地狹人多,再加上不喜歡這裡離市區太近,民風唯利是圖,於是又北遷到地曠人稀的小劉莊。幾年後,因經營有方,又在村北購置大片田土,建築房屋,並將這裡改名為大劉家莊(即今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大劉莊)。此後數百般年來,這支劉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於此,形成當地的望族。


這支劉氏家族非常興旺發達,不但人丁眾多,而且人才輩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約5萬人,並孕育出了清代進士劉德夙、中國人民解放軍劉書田將軍和當代著名作家劉浩歌等大批優秀人物。古滕劉氏族人主要分佈在今山東省滕州市、棗莊山亭區、徽山等地。


古滕劉氏修有自己的劉氏家祠,並以"崇善堂"為堂號。1995年,該族劉劉氏家祠還被當地政府列為滕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滕劉氏在歷史上曾5次修譜。現有一到五修族譜共550卷之多。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古滕劉氏從開基始祖劉元的第17世開始,使用如下統一的16字字派:"守真希書,近儒臨端,崇正顯微,世毓慶觀"。

古滕劉氏遷滕始祖劉元去世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享年84歲。夫人王氏,為山西臨汾縣處士王澄之女,生1子:劉武。

二世劉武,卒於明天順八年(1464),壽82歲。夫人秦氏,生6子:劉殳渚、劉殳、劉殳殿、劉殳俞、劉殳為、劉殳雄。

三世劉雄,又作劉殳雄,夫人陳氏,生1子:劉完。

自開基始祖劉元至劉希貢先生的傳遞世系如下:

1劉元→2劉武→3劉雄→4劉完→5劉儻→6劉學禮→7劉鈞→8劉芳申→9劉愷→10劉培新→11劉仕俊→12劉永清→13劉振方→14劉玉珂→15劉欣韶→16劉性善→17劉守辰→18劉聚真→19劉希貢。

到今天,古滕劉氏最多的已傳到劉元的第27代孫。如作家劉浩歌就是劉元的第20世孫。

山東單縣遷曹縣劉寨劉氏:

形成於明末,來自江蘇豐縣,以劉聞政為自單入曹開基始祖,以劉源明為受姓始祖。

據劉恆心先生提供的1995年劉世亭、劉乃邦等編修的山東曹縣劉寨《劉氏族譜》記載,曹縣劉氏屬於豐沛劉氏大宗中的梁王劉武一支,原籍漢家劉氏的發源地、劉邦的故鄉江蘇省豐縣趙莊金劉寨,明朝末年因戰亂遷到山東,落籍山東省單縣西南約50華里的劉方店。開基始祖劉聞政,又自單縣遷於曹縣東南60多里的丁堌村立業,後裔世代居住於此,因改丁堌村為劉寨。

劉聞政的後裔,現已傳到第18代,全族人口3000餘人,族人主要從事農業,集中分佈在曹縣和單縣西南各村。

曹縣劉氏歷史上曾6次修譜。從始祖"聞"字派開始,這支劉氏家族使用如下40字的五言派詩:聞漢良彥靜,源兆本玉泥;榮升俊道崇,世傳憲效錫;建守克永志,作君廣宗起;同貴相進敏,培恭信儉義。

自始祖劉聞政至六修族譜主修傳遞世系如下:

1劉聞政→2劉漢→3劉良惠→4劉彥書→5劉暗修→6劉源→7劉兆麟→8劉本宏→9劉堪→10劉祿→11劉朝徵→12劉來道→13劉科→14劉道佑→15 劉崇詔→16劉世亭。


山東菏澤劉樓劉氏:

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劉欽明《劉氏由豐遷居菏澤劉樓序》記載,菏澤劉樓劉氏為梁王劉武的後裔,是漢高祖家鄉漢裡堂劉氏的分支,以劉興泰為開基始祖。譜稱,劉興泰是漢高祖劉邦的第54代孫,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因生計生迫,推著石輪馬車自江蘇省豐縣金劉砦遷居於山東菏澤東南90 裡的劉樓落業,在這裡拓荒耕種,營屋而居。劉興泰的後裔,世代居住於此,到今天,已繁衍到第20代,也即劉邦的第73代左右。

山東濰坊劉氏:

據劉祥鵬宗親說,先祖從照邑東關遷到此,往上無可考也。本家現有輩分:允世維賢嘉祥兆應振志勳名龍廷吉慶(僅供參考!)。

山東單縣劉氏“鑫德堂”堂號由來

相傳,明朝明英宗年間,始祖鑫公攜妻擔二子,自豐邑逃荒來單父西門外北側定居(現今劉衚衕)。勤儉持家,德育教子,樂善好施,鄰里和睦,不幾年,鑫公就名揚一方,望重閭里,成為此方顯赫人物。一日,鑫公漫遊郊外,遇一落難之人,鑫公慷慨解囊,贈其銀兩。不想此人貴為皇親後裔,洪州名門姓朱名有才,只因江南生意無望,血本無歸,病倒他鄉。時隔數月,縣衙突報,洪州朱有才為報送銀之恩贈鑫公木質大匾一塊,上書四個鍍金大字“鋅德千秋”,年代以久,木匾無存,為紀念始祖鑫公之美德,摘其匾中兩字,用於堂號之中,故稱為“鑫德堂”,此乃吾族堂號之由來。

注1:此全文摘自《劉氏族譜 鑫德堂》序言。

注2:豐邑,今江蘇豐縣,西距單縣約50公里。

注3:單父,今山東單縣,舜帝之師單卷居地,單卷因拒禪讓而閉居此處,後人以此地命名為紀。

注4:洪州,今山東濟寧市,距單縣85公里。

山東單縣劉氏,祖居山東單縣西關劉衚衕,現家譜正修訂中,堂號"鑫德堂",我們這一系有近萬人,分佈在8個國家,20個省市,2個地區。

山東臨沂周邊地區漢室後裔----琅邪劉氏

來源: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2006-2-24

劉章娶呂祿之女為妻,生子劉喜。此後歷經劉延、劉義、劉武、劉順、劉恢、劉景、劉雲、劉俚,直至公元6年王莽篡位,城陽王國被廢。 第六代城陽王劉順生育了許多兒子,長子劉恢承嗣為城陽王,次子劉丘封都平侯,三子劉山封棗原侯,四子劉文封箕願侯,五子劉勳封高廣侯,六子劉佼封即來侯,七子劉談封庸侯,八子劉興封崑山侯,九子劉根封折泉侯,十子劉淵封博石侯,十一子劉用封要安侯,十二子劉勇封房山侯,十三子劉憲封式侯。式侯劉憲生數子,長子劉霸承襲爵位為第二代式侯,劉霸無子,劉憲的次子劉萌繼任第三任式侯。王莽廢式侯國。劉萌有多個兒子,長子劉恭,更始時官任侍中,襲爵為第四任式侯;第二個兒子是劉茂;第三個兒子就是赤眉軍皇帝劉盆子。


劉超,字世瑜,琅邪臨沂人,漢城陽景王章之後也。章七世孫封臨沂縣慈鄉侯,子孫因家焉。父和,為琅邪國上軍將軍。超少有志尚,為縣小吏,稍遷琅邪國記室掾。以忠謹清慎為元帝所拔,恆親侍左右,遂從渡江,轉安東府舍人,專掌文檄。相府建,又為舍人。於時天下擾亂,伐叛討貳,超自以職在近密,而書跡與帝手筆相類,乃絕不與人交書。時出休沐,閉門不通賓客,由是漸得親密。以左右勤勞,賜爵原鄉亭侯,食邑七百戶,轉行參軍。選自《晉書》 列傳第四十

劉京是劉秀最小的兒子,為琅邪王,都開陽(今山東臨沂縣)。劉京傳子劉宇、劉宇傳子劉壽、劉壽傳子劉尊、劉尊傳子劉據、劉據傳子劉容。劉容的弟弟劉邈,官任九江太守,與曹操關係密切,於是漢獻帝又封劉容之子劉熙為琅邪王。劉熙後來被曹操殺害,琅邪王國滅亡。琅邪王族後裔,主要分佈在今山東地區,後世著名的琅邪劉氏,即為東漢琅邪王族後裔。

啟陽是臨沂城最早的名稱。西漢時為避景帝劉啟諱改稱開陽。公元80年,琅琊王劉京由莒縣遷都於開陽,自此開陽也稱琅琊。

山東安丘安泰劉氏

來源: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2008-11-7

安泰劉氏自明朝移民至山東登州(今棲霞),後部分劉氏移至安泰裡(又作安太,今安丘黃旗堡鎮東安太村)。

劉氏至希孟、希憲兄弟時,家族獲得蓬勃發展。劉希孟,子茂範。後茂範生一子,即劉正宗。劉正宗,自幼好學,鄉試第一名,明朝翰林,清朝時任閣老,官居文華大學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劉正宗(1594~1661)字可宗,號憲石,賜號中軒,清朝閣老,安丘城裡人。明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歷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編修、禮部會試副主考、吏部尚書、秘書院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等。

劉正宗、劉希孟、劉正衡並稱為“北海劉氏三株樹”。劉正宗,弟正衡,兄正學,均屬有才之人。

劉當時家居安丘城裡閣老府。由於官黨之故,因多諫被劾,劉獲罪,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被順治帝處以"從寬免死,家產之半入旗,不許回籍"。他從此一病不起,於次年12月20日辭世。清乾隆帝登基後為其平反。

著有《捕齋詩集》、《御墨樓詩選》、《木天草》、《雪鴻齋草》等詩集。

另據考證,辛侍郎(安丘清朝時另一高官)系劉正宗女婿,曹貞吉(清朝才子)系劉正宗外甥。

當時,劉正宗曾把安泰劉三世祖(劉普)墳塋遷到安丘十二戶;劉獲罪後,族人株連甚廣;劉正宗死後,被族人遷到祖居安泰裡(碑文為證);三世祖墳被族人縣癢生劉崧蔭遷到南流鎮營子村(碑文為證)。

此後,雖然乾隆朝時平反並獲朝廷撫慰,但劉氏家族鼎盛時代宣告結束。

由於該支劉氏來自山西,但興起於安泰裡,故通稱為安泰劉。


山東蒙陰劉氏

來源: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2007-9-10

吾劉氏本族系劉墉之後,祖居諸城,後分一支遷居沂南銅井,數代後,從第12世以後道光年間,分3支外遷:

一支到界湖徐樹村,後又遷到銅井長王莊。長王莊始祖:美成,美成屬於13世!美成碑銘:先考二公美成配曹氏,2男。

一支遷蒙陰朱家莊,

一支遷沂南銅井石橋!後我祖於光緒年間從銅井來蒙陰.......... 。

家族派語:。顏(10)、。美(13) 。。學(18世)、玉、永、紀。。。。

山東省費縣上冶北村劉氏

來源: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2007-7-4

  山東省費縣上冶北村劉氏,北宋時期居住在費縣城東三十里的城子。

此處遠宗近族已不可考。因枝繁人盛,始祖劉先南宋後期從城子遷至上冶北村居住。至今保存有元朝至元四年修建的宗廟舊址。

後由始祖劉先之曾孫劉成回城子定居守祖業。祖墳地在上冶北村東北三里處。

本族後人自稱費縣上冶北村劉氏,本族宗譜從第六世至十七世失考,失考時間大約是在元末明初至清朝九十年這段時間裡。不知眾位族人是否存有這段記載以幫本族補缺遺憾。

本人提供以下史料請眾族人幫助考證。

費縣誌;卷十五 邱墓(邱墓篇記載元年申述) 將軍劉寬墓;在上冶北,寬仕至大名等處安撫使,至元間為招討使,渡江收殘宋,授宣武將軍。御賜祭葬。有至元四年碑記,乾隆七年重立碑。

元宣武將軍劉公碑誌略 [庠生] 王士斐(邑人)   遐稽劉氏始祖諱先, 縣東三十里名城子。彼處之遠宗近族已不可考。至先公之曾孫諱成者, 猶守祖業以居焉。 

按先公生一子曰浩, 浩生二子曰寬, 曰海.。寬生七子; 長子名成,( 生三子, 曰福、曰儀、 曰清)。次子名榮,( 生二子曰口, 曰淺)。三子名存,( 生二子, 曰伯通、 伯源)。四子名邇(生二子曰江、 曰潤)。五子名在(生二子曰伯川、 伯澤)。六子名珍(生六子曰秀、曰淵、 曰敬、 曰津、 曰潭、 曰順),七子失考。海生三子, 長名玉(生五子曰貞、 曰德元、 曰茲、 曰惠、曰慎)。次子名珍(生三子曰仲禮、 仲和、仲明)。三子名泉(生二子曰同、 曰全). 支派清楚, 僅記。五世以下已失。

憶當時南宋式微, 北金淪亡, 蒙古漸興, 兵戈迭起。

先公之長孫諱寬者, 天生神武, 內精韜略, 外善戰陣, 捍衛鄉邑, 一方感生全之恩。至蒙古中統元年, 系南宋理宗景定元年, 蒙古世祖忽必烈平定河北,詔寬公為大名等處安撫副使, 及至元年間, 新承招討之任, 渡大江, 收殘宋, 累獲奇功, 敕封一品宣武將軍, 欽賜銀牌一面。及定一之後, 告假養親, 又賜掌金印一顆, 勳在社稷, 彪炳史冊。及先公之四世孫漳伯源者, 考授濟南府運同知, 實任本縣辦課鹽官。諱珍之第四子名津者, 考授宣微院職, 實任益都, 盤陽, 蘭溪等處總管勾當。悉載譜牌, 歷歷可據。所謂祖上之顯官不可掩者, 又其一也。 

若夫寬公之事親, 棄千乘, 甘家食。共海公生事, 死葬皆循古制, 孝道己足垂範。且寬公七子皆勤儉忠信, 珍之主祭而家廟整飭, 珍之嗣緒而六世同居, 百口共食, 孰非祖宗之積德累仁, 孫子之福者乎?! 而可弗為著乎? 乾隆七年壬戍季春之吉。 

劉 氏 奉 先 之 記孟嗣宗  夫二儀既判,三才定焉。四時錯行,萬物育焉。出乎其類,惟人貴焉。父母生之,續口口焉。父母口口,生事死葬,祭之以禮,可為孝矣。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之口口不忘乎心。夫安得不孝乎!夫費邑之北口口口曰上冶,首戶劉先口自宋祖居本縣之東三十里名城子口居焉。惟枝葉口口分居口口莊恆口廣蒼、廣克,先子名浩,浩生二子;曰寬、曰海。寬好馳馬,武備修口。中統元年,當今世祖皇帝安撫四方,詔寬口口安撫取大名府口口連渡大江,累獲大功,賜銀牌一面,封宣武將軍。定一之後,告間事親。賜本縣尉,掌銅印一顆。同海事親,溫清和婉,晨昏不惰。其親有疾,遂身自服侍,湯藥必親嘗。及終,厚葬以禮。其宅北村之艮方三里之地,震鄰石流之峪,兌注東蒙之河,前神山之掩,後接平口之山,中有平原而安措之。兄弟服喪、齊衰澶粥,致口三年。寬七子,勤儉孝義,各盡睦族。長子名成,居城子守祖業焉。次子名德,二子(長曰深,四子; 次曰存, 三子)。又次曰德英。四子曰通,( 四子) 次曰伯源,授濟南府運司, 札付充本縣辦課鹽官勾當。次曰珍,( 六子, 長曰秀, 次曰淵, 次曰敬, 次曰津, 次五曰潭)。津大德二年授徽院付, 充益都盤陽等處什, 闌奚總管勾當。宋家莊六翁珍糾侄。孫謂曰:“吾爾考皆殯淺壤, 雖無狐狸所食,蠅蚋如嘬, 春秋祭祀, 哀焚遠野, 恆愧吾心。今賴皇上聖壽無疆, 四海來臣. 乘通年遷於祖塋, 封於同穴, 春秋設祭, 以鬼享之, 可謂孝矣;’’ 同聲一諾, 擇於當年中秋利月上旬八日口珍主祭,以禮葬之。迄至元三年季冬, 賢興同秀會弟侄議曰:“ 祖封歲久, 惟口廟祀, 就今通年, 同勞已力,各舒己財, 修其宗廟, 鐫其銘記, 序其昭穆, 後輩子孫不失次序, 汝吾心獨不佼乎?’’ 皆曰:“ 然。”遂伐木以修廟, 謁匠以刊石。囑予為記以述文。予直書之, 記其年日, 考其實錄, 寫之口口, 以貽子孫。謹繼慎終之道, 不忘追遠之禮, 可謂報親之本全矣!生死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元至元四年正月十一日, 宋家莊劉氏宗同立。 

從第六世至十七世失考。從第十八世依次排列;宗,思,士,誠,國,龍,秉,廷,振,吉,玉,德,敬,修,道,學,明,青,洪,烈,傳,世,光,照,方,策,福,祿,禎,祥,忠,厚,仁,義,禮,智,信,長。    


山東沂水關頂劉氏

來源: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2007-5-31

關頂劉來源考 座落在穆陵關上的村落,因其居住地位於穆陵關的頂部,故稱關頂村。

該村雖然人口不足600,劉姓卻佔95%以上,由該村外遷劉姓建立的十幾個村子,人口有數萬之眾,人才輩出,故而“關頂劉”遠近聞名。

查其《劉氏族譜》與穆陵關巡檢檔案,可知“關頂劉”為穆陵關守關將領之後。

據臨朐冶源劉氏譜載,其先祖為宋代青州刺史劉德寧,妻奧里氏生四男:國秀、國才、國華、國傑。

國秀、國才之後住山海關,

國華元朝敕封淮南行省理問官,住劉馬莊。

國傑元朝敕封輔國公、漢都元帥。其長子漢英封萬戶侯,次子漢臣封一路總管。漢英長子本住北陽河,次子儀住青州東關。

德寧三子國華住劉馬莊,傳十世,至元代延祐年間,劉八公考取武舉,官至集慶路總管。1356年,與朱元璋戰於集慶,戰敗而知元朝將亡,北潛青州陽河。傳七世出明代閣老、戶部尚書劉珝。

據青州陽河與馬站上窯劉氏譜載,以劉八公為一世祖,至上窯十四世祖的譜系是:八公---清---聚---讓--良弼--大功--章--成林--守忠--永賜_--居正--全忠--文理--任賢。

查臨朐穆陵關巡檢資料,明朝嘉靖年間碑文中有劉良弼巡檢之名。大約明朝正德年間或更早一些,劉良弼自青州陽河出任穆陵關巡檢。

嘉靖初年,青州知府杜公為加強穆陵關防務,重修關樓,增添兵士,令帶家小隨住。此前,穆陵關為軍事要地,不可能讓普通民眾居住。自此,劉良弼全家定居穆陵關上,世代生息繁衍,發展為枝繁葉茂的“關頂劉”。

考關頂碑文,最早者為明嘉靖年間,正與史實相符。

有些“關頂劉”自稱明洪武年間來自山西洪洞縣,從各方面分析均不可能。

原山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劉民生,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劉慶亮,原吉林省政協主席劉雲沼等,均為關頂劉。

附:金代江蘇泰州劉德寧改劉姓為女真族烏古倫

劉德寧,祖籍今江蘇省泰州,漢族。約生於1208年,為南宋軍官,後歸金,被封為千戶,賜姓女真族望族之一的烏古倫氏,名合刺溫,娶女真族將門之後奧里氏為妻。家譜以此誤記本支劉氏為女真族。金朝滅亡後,劉德寧又投靠蒙古軍,官至益都路副管領。死後葬今青州東夏趙家莊。劉德寧有四子:長子國秀,次子國才遷居遼寧,三子國華生二子——漢英、漢臣,四子國傑生一子愛先不花,入嗣蒙古族。劉國傑為蒙古驍將,成為元朝開國元勳。收其三哥國華二子漢英、漢臣為繼子。漢英生本、儀,漢臣生劉信,落戶趙家莊遷徐家橋,明末再遷石溝河之東北,立村劉家營,即今青州彌河南營村。第十二世劉光秋生二子:福、祿。福生進學,祿生生學,生學由東南營遷冶源村, 生邦俊,邦俊生士成、士秀。現有族人上千人,散居冶源鎮冶源村、遲家莊、車家莊等村及外地。第一世祖為劉德寧。“漢”字輩以劉德寧為一世則為第二十五世,以劉光秋為一世則為第十四世。


山東沂南縣"三莊"劉氏

來源: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2006-12-13

山東沂南縣“三莊”劉氏家族明初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紫溪村遷居山東沂水縣,後復遷分居在沂南縣的大張莊、萊平、新王溝三村,在當地俗稱“三莊”劉。

該家族在山東的開基祖叫劉淑望,他還有兩個弟弟分別叫劉久望、劉輿望。劉久望在明朝去了湖廣地區,劉輿望最小,仍住老家紫溪村。

該家族家譜共十本。

山東莒縣朱劉莊(原為大馬莊)劉氏

來源: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2006-7-29

始遷祖劉爾璣明初自北京南土埠村遷莒北大馬莊。五世劉鏊以下分三支。十三世玠於清乾隆四十九年遷居諸城吳家樓。十四世仁範遷居本縣朱劉莊。至民國時已經傳至二十一世。

山東濰坊壽光灶戶劉氏

濰坊劉氏是永樂三年遷入山東的!據劉氏家乘考:”始祖劉公靄,官居明百戶(兵制,帶兵一百二十名),食邑百戶。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同霞公霑公兄弟三人,奉上命從山西洪洞縣遷壽邑(壽光)城東北劉家疃(大窪附近)以熬鹽捕魚為生,生活困難,故赴灶糧住地,常受海潮侵襲,僅住39載,南移邢姚莊東灶戶莊定居。”

明永樂三年,先祖劉靄奉官府命令,由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劉家寨率親部選定遷壽光縣,以熬鹽為生。後遭潮襲,不得安寧,南遷至邢姚東定居,村名叫灶戶劉。伯祖劉靄(家族稱呼)居灶戶,仲祖霞公居壽光城關,叔祖劉霑定居桂河南岸,取名水南劉,後改稱水南村。灶戶劉與北袁並居一起,建國後,當地政府將兩村合併總稱袁劉村。

先祖劉靄,劉霞,劉霑兄弟三人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劉家寨遷居壽光,由於種種原因,後人遍及東營、淄博、壽光、濰坊,少數散居東北等地。

我劉氏以劉靄,劉霞,劉霑為一世祖,至今已傳至21~~25世,現存有家譜,人丁眾多,興旺發達。


山東省內劉姓支系(根據網上資料整理)

山東曹縣劉氏字輩:“祖世士慎作雲丹明先宗克宮尚地方王永繼存生學修超貴遠德鴻通寶長建思懷忠敬化效維在祥”。

山東劉氏字輩(劉墉後裔):“英九廷文國德世宗永長春瑞祥雲照成志玉保恩”。

山東清河劉氏字輩:“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廣”。

山東蒲鞭堂劉氏字輩(劉邦二哥劉仲後裔):“世金體學廣”。

山東密縣劉家莊劉氏字輩:“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東益善叢仁政存中治國榮廣有祥源照長功誌慶成品方祿振勝義種福廕龍”。

山東日照東關劉氏字輩:“允世惟賢嘉祥兆應振志勳名龍廷吉慶”。

山東日照南湖花峽峪、濤酪劉家灣、秦樓劉東樓劉氏字輩:“雲世為賢加祥兆”。。

山東日照高興鎮劉家堯王劉氏字輩:“雲世為賢加祥兆”。

山東長清小劉莊劉氏字輩:“安生書業廣傳家心田良潤玉得乃達名遠義路長”。

山東東阿劉氏字輩:“道昌恆光利吉業”。

山東東營墾利劉氏字輩:“文延永榮……”

山東樂陵中街道辦事處五里岔村劉氏字輩:“裕登敦尚崇隆”。

山東滕州劉氏字輩:“茂朝開學新”。

山東鉅野劉海村劉氏字輩:“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繼子照憲祥慶繁毓美惠教學同衍善光明熙來瑞乃法傳永昌景其登高貴”。

山東平陰劉氏字輩:“家聲傳紀廣”。

山東平邑劉氏字輩:“世國民成士澤”。

山東平度張舍鎮劉氏字輩:“兆文永甲輝鴻田景元多”。

山東牟平劉氏字輩:“清家繼傳德合教永遠明一朝來複本”。

山東陽穀劉氏字輩:“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東陽穀劉氏字輩:“景廣金明玉曉東昭峻翔譜科詠洪治登高朝秋罡榮紀書盛禮魁閣居青長”。。

山東陽穀劉華育村劉氏字輩:“玉明金廣景文”。

山東即墨劉室劉氏字輩:“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東即墨店集劉家河北劉氏字輩:“文章可殿元德乃澤成宗”。

山東吳定府海豐楊家橋劉家莊劉氏字輩:“鳳文顯樹玉”。

山東汶上劉氏字輩:“天則(子)萬年青仁義禮智信君德寬永剛”。

山東沂水劉氏字輩:“德建方樹基誠存斯延齡若克傳宗志丕振乃家聲”。

山東沂源劉氏字輩:“宗月厚乃長元本京(敬)慕九”。

山東蒼山下村鄉埠陽村劉氏字輩:“思宗厚(後)瑞貴永春”。

山東乳山下劉家村東門裡劉氏字輩:“一文梁珍芝春同富貴昌”。

山東乳山下劉家村西門裡劉氏字輩:“一文梁思慶庭新東方高衛賓”。

山東兗州劉氏字輩:“茂開慶……”

山東曹縣劉寨劉氏字輩:“聞漢良彥靜源兆本玉泥榮升俊道崇世傳憲效錫建守克永志作君廣宗起同貴相進敏培恭傳儉義”。

山東招遠大秦家鎮黑頂於家村劉氏字輩:“範萬訓宗豐”。

山東昌樂紅河鎮黑峪子村劉氏字輩:“泮峰枚廷德春曉增光振”。

山東昌邑劉氏字輩:“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

山東棗莊山亭區駁山頭村劉氏字輩:“培振宜德興忠厚傳家遠”。

山東棗莊嶧城區底閣鎮侯莊村劉氏字輩:“樂開邦世向冠成舉名德”。

山東鄆城劉氏字輩:“章學海(或清)興丙性康崇仁師泰昌”。

山東青州譚坊鎮劉君臺村劉氏字輩:“來萬成子玉(善)祥(廣)永(守)君(洪)”。

山東青州劉家莊劉氏字輩:“古永宗□延興天慶長存恩惠繼世克昌文明維國德義春芳”。

山東青島劉氏一支字輩:“金運永耀堂”。

山東青島劉氏一支字輩:“基洪方尚在”。

山東青島劉氏一支字輩:“清明世界德法堯舜”。

山東青島嶗山北宅涼泉村劉氏字輩:“中得承延。

山東青島膠南王戈莊劉氏字輩:“錫洪桂春(煥)文”。

山東青島膠南劉氏字輩:“緒玉瑞(德)金(墨)潤榮”。

山東魚臺蒲鞭堂(蒲編堂)劉氏字輩:“士金體學廣德茂照九榮慶範傳先志瑞鈺柯玲瓏”。

山東臨沂臨沭白旄劉氏字輩:“遵汝家矩曰厚乃長敦本務實衍啟聿望持全清倫德培允章立綱保乾萬年恆昌”。

山東臨沂劉氏一支字輩:“學士修得益”。

山東臨沂劉氏一支字輩:“寶鼎先雲同克瑞文振紀慶曜紅松林政治家生永傳經事業長”。

山東臨沂郯城劉氏字輩:“開新超洪……”

山東臨朐劉氏字輩:“邦春成連天忠孝世學先”。

山東威海崮山鎮嶺西村劉氏字輩:“秉守維忠孝仁賢善繼先安居存儉讓立業本恭謙育子勤為貴興家德做田兆基培永遠福壽克常連”。

山東威海劉氏一支字輩:“充德玉昌新增”。

山東威海劉氏一支字輩:“成孟其桂蘭發勝”。

山東濟寧劉氏一支字輩:“兆木洪德培玉傳明”。

山東濟寧劉氏一支字輩:“樹文井現照玉傳”。

山東濟陽劉氏字輩:“殿化善錫佩承慶紀傳興”。

山東濟陽曲堤劉氏字輩:“□□□九世□天惟秉智大□淑殿化善錫佩承慶紀傳興振獻永法祥”。

山東濟南濟陽劉氏字輩:“十玉太吉祥俊德克寬亮”。

山東濟南平陰劉氏字輩:“耕重繼業興玉振家邦”。

山東濟南劉家莊劉氏字輩:“茂成延(巖)建”。

山東濟南平銀橋頭大隊劉氏字輩:“殿鳳繼成佩”。

山東濟南禹城後大劉村劉氏字輩:“忠祥少永……”

山東榮成劉氏字輩:“崇德玉昌新增”。

山東莒南劉氏字輩:“貴學西德洪茂”。

山東莒南劉氏字輩:“尊汝家矩悅侯乃常敦本務實…立綱保乾萬年恆昌”。

山東夏津新聖店鎮徐莊村劉氏字輩:“義承先澤自今維新書庭有訓家世長春”。

山東青島城陽劉氏字輩:“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仁”。

山東泰安夏張鎮楊家坡村劉氏字輩:“京太文慶臺”。

山東泰安地區新泰市西張莊回龍村劉氏字輩:“連繼昌文志元明道”。

山東泰安劉氏一支字輩:“忠繼英佰梅成傳寶”。

山東泰州劉氏一支字輩:“嚴新壽百慶”。

山東煙臺福山區楮佳疃村劉氏字輩:“志忠佔玉世上文福廷明雲積學富國永興大基業”。

山東煙臺棲霞廟後鄉前羅坡劉氏字輩:“明萬年福祿”。

山東荷澤成武孫寺劉莊劉氏字輩:“士緒榮光敦倫池剛”。

山東萊陽劉氏一支字輩:“德玉憲章華國忠厚傳家”。

山東萊陽高格莊鎮東高村劉氏字輩:“愈芳永漢經仁宗淑鍾堂桂炳藝”。

山東諸城石河頭劉氏字輩:“保山吉水共悠悠雷石燕巢幾度秋雲嶺風生知虎嘯迥門雨落有龍游插旗地接登雲路曬甲山連望海樓欲問太平名勝跡天台環向總為劉”。

山東諸城劉氏字輩:“世守孔養士洪天國建登廣自長富懷德景明”。

山東郯城重坊鎮劉馬北村劉氏字輩:“同宗維義方保善錫伯祥令明昭文憲永世振中邦”。

山東陵縣劉氏字輩:“風安興更世繼純良才”。

山東高密李家營鎮高家莊村劉氏字輩:“公鴻福繼世”。

山東掖縣劉氏字輩:“宴家和(子)啟耀福金(永)”。

山東曹縣劉氏字輩:“論漢家(加)邦存鳳貴何(和)朝興”。

山東淄博劉氏字輩:“存興克傳長鈺積善慶祥”。

山東淄博高青劉氏字輩:“雲元希延俊”。

山東淄博淄川區雙溝鎮牟村劉氏字輩:“清書長玉……”

山東淄博南侯劉氏字輩:“宗道永龍綿延繁梓”。

山東淄博淄川劉氏字輩:“文章守宗業忠厚傳家遠”。

山東淄博博山劉氏字輩:“鳳盛元喜培”。

山東章丘劉氏字輩:“沛振甲豐兆恩德會永遠”。

山東聊城陽穀劉氏字輩:“士振清敬德傅統”。

山東聊城茌平韓屯鄉劉氏字輩:“萬慶昌光子延常”。

山東黃縣劉氏字輩:“鴻兆文學……”

山東海陽劉家莊劉氏字輩:“文萬玉洪福志德永慶長”。

山東新泰劉氏字輩:“洪懋燦奎鍵法新炳載銘治本煥基欽澤樹熙均鍾”。

山東蒙陰垛莊鎮北仙橋村(沂水八樓)劉氏字輩:“遵汝家矩曰厚乃長源本敬慕啟緒衍祥庭重禮法訓式義方尚守誠篤用錫善良”。

山東蓬萊登州劉氏字輩:“長振祥慶九首鴻吉”。

山東褚城劉氏字輩:“天寶定太守志友培安平”。

山東滕州古膝劉氏字輩:“守真希書近儒臨端崇正顯微世毓慶觀”。

山東滕縣劉氏一支字輩:“守德廣傳家志真”。

山東滕縣劉氏一支字輩:“慶佔學寶興”。

山東藤縣劉氏一支字輩:“遠忠(中)思延慶長(常)”。

山東日照七里村劉氏字輩:“太一兆立加運祥次要傳永增(瑞)”。

山東日照兩城劉氏字輩:“宴家和(子)啟耀福金(永)”。

山東日照草澗劉氏字輩:“玉銘漢相為在欽源樹烈基振清榮煥報金法植勳樨”。

山東日照海曲石臼劉氏字輩:“立士克曾書譜昭穆統銘”。

山東日照海曲嵐山劉氏字輩:“思重遠(振)克昌從譜肇和宗銘”。

山東日照海曲楊家莊劉氏字輩:“克敦慶譜詔序馨銘”。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隆文新樹德澤”。

山東即墨劉氏字輩:“文正可殿元德澤乃承宗振純天賜兆福壽世永昌”。

山東壽光朱城劉氏字輩:“文景冠仲恩華曉宗永”。

山東汶上苑莊劉氏字輩:“世步鹹利太傳道晉祥和”。

山東沂水關頂劉氏字輩:“成勤延金文”。

山東沂水劉氏字輩:“嘉宗碩俊廷振世兆慶恩延熙”。

山東蒼山蘭陵鎮劉氏字輩:“樂開邦仕向冠承舉明德”。

山東茌平劉氏字輩:“文景(語詔)承嘉光可國源鳳秉增錫汝本耀培鎮鴻懋”。

山東青島即墨劉氏字輩:“一統清明雲安居福壽康恩從開化始文毓吉天祥”。

山東魚臺老砦鄉(鉅野縣獨山鄉邢海村遷入)劉氏字輩:“鳳子(自)傳昌世(士)存伊憲”。

山東臨沂劉氏字輩:“金玉炳培樹新元”。

山東臨沂朱裡劉氏字輩:“恆(洪)烈殿稀慶宗連福恩廣家傳仁義道永遠得世長”。

山東濟南長清劉氏字輩:“高端緒其成延”。

山東禹城劉氏字輩:“化鳳長玉清培”。

山東曹縣長劉莊魏劉氏字輩:“祖世士慎作雲丹明先宗克宮尚地方王永繼存生學修超貴遠德鴻通寶長建思懷忠敬化效維在祥”。

山東淄博劉氏字輩:“允德四聖繼緒元成永茂恆昌延瑞致祥鴻學義方福興慶長先正秉秀秦澤善廣”。

山東文登劉氏字輩:“書香繼世長”。

山東淄博劉氏字輩:“方維以公正允善可傳克紹祖德萬世繁衍”。

山東蓋平劉氏字輩:“太永志殿長正運維天喜”。

山東聊城莘縣南部劉氏字輩:“清存心保志安”。

山東登州府莊河劉氏字輩:“漢朝盛大……”

山東省青島即墨店集劉氏字輩:“文章(正)可殿(典或立)元德澤乃承宗振純天賜兆福壽世永昌”。

山東淄博高青、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唐坊鄉南劉村劉氏字輩:“青賢振文光玉”。

山東濟寧金鄉、山東濟寧金鄉縣劉莊劉氏字輩:“印嗣傳延廣雲仍繼續長一時懷燕翼千載荷龍光”。

山東泰安寧陽圍子裡村劉氏字輩:“義訓本先勤凱強竣發超晨輝斌範旺榮登珍寅高寬順典善舉偉棟道坤耀平泰仰升乾鵬騰喜利濤敦剛安前錦慧磊務聰教勝傑權智廉冠峰亮春曉賢貴燦萬禮海清增盈寶”。

山東萊蕪劉氏字輩:“萬學金文太繼”。

山東臨沂蘭山區、劉氏字輩:“元常敬光照永盛傳世遠尊孺忠孝全福祿恩德寬壽鶴松延年”。

山東臨沂郯城劉氏字輩:“廷大義忠(應)振志天(廣)金”。

山東菏澤單縣劉氏字輩:“景德傳文世”。

山東菏澤單縣黃崗鎮劉氏字輩:“金世敦長繼國”。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洪開振廣奉繼書國”。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士元寶(保)常(長)富貴”。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永吉桂蘭發升玉石長榮”。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玉洪永長延”。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紀成先仲業”。‍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佩振嘉生繼業長洪”。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宗青關文修德濼單堂”。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明漢相為執欽坤淑禮紀”。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炳乙言田恩心真傳世忠”。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崇殿可文……”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淵源慶延長”。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隆道永榮面研子”。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尊汝家矩曰厚乃長元本敬慕啟緒衍詳”。

山東劉氏一支字輩:“耀作聲德茂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