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海軍為什麼非常注重潛艇?

貓鯊22


近來舷號AS-31的俄羅斯特種核潛艇神秘事故,14名上校軍銜的俄羅斯功勳專家死亡,此事一度震驚世界。事故的原因目前可能是艇內電路短路失火,艇上的通風系統將有毒煙霧送入各艙室。當時俄羅斯艇員沒有按照條例佩戴防毒設備,最後這些軍官們在失去行動能力前,搶救出了平民專家並關閉艙門,犧牲自己挽救了潛艇。結果,只有晚班執勤的五人艇員組倖免於難——他們最終阻止了火勢蔓延,並讓深潛器上浮獲救。

遙記得2000年普京剛剛上臺,馬上將重整軍備的突破口選在了海軍上。俄羅斯具有悠久的海軍傳統,海軍與陸軍一樣是俄羅斯武裝力量的基石。但是蘇聯解體之後,在用於武裝力量的全部預算中,俄羅斯海軍經費從16%減少到1999年的9%。由於財政困難,無力支付昂貴的維修和保養費用,俄軍在十幾年裡裁減了1000多艘艦艇。核潛艇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二,常規潛艇減少了四分之三。1999年有14艘艦艇被削減,而艦艇的維修保養費只有真正需要的8%~10%。在1994~2000年整整7年的時間裡,俄羅斯海軍連一艘水面艦艇都沒有裝備過。70%的海軍艦船都需要進行維修保養,但由於缺少經費,俄羅斯海軍下令所有戰艦儘可能留在海港裡,而僅派三艘核潛艇進行日常的海上巡邏。

當時普京以最快速度主持通過了強硬的《新的國家安全構想》和《新軍事學說》,將軍隊的經費大幅度提高,海軍經費也從佔整個國防經費的9%提高到20%。普京專門接見海軍院校畢業學員,提出了“重振俄軍雄風必須首先從海軍開始”的觀點。同時,普京簽署《俄羅斯聯邦海軍未來10年發展規劃》,為俄羅斯海軍制定了21世紀初發展戰略。

2000年4月,剛當選總統不到一個月的普京就參加了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在巴倫支海水域舉行的演習。北方艦隊曾是前蘇聯紅海軍戰鬥力最強、艦艇搭配最合理的海上力量,但它如今卻是俄羅斯海軍四大艦隊中經費相對最匱乏的艦隊,在1999年甚至沒有能力付清當年的冬季取暖費和電費。普京於4月5日乘坐舷號為K18的“卡累利阿”號核潛艇出海,在水下50米深處滿載彈藥的核潛艇上過了一夜。4月6日,普京在核潛艇上觀看了演習情況,特別觀看了“鮑裡索格列布斯克”號核潛艇在潛射狀態下發射PCM-50彈道導彈的情況,當時他所乘坐的“卡累利阿”號核潛艇處於水面狀態。普京視察了“卡累利阿”號核潛艇每個艙室,特別是核動力裝置艙,瞭解了導彈發射機制。此外,他還客串了潛艇艇員的角色,並按照水兵慣例,喝了海水。之後,普京被艇長授予“榮譽艇員”的稱號。

2001年8月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不幸沉沒。但普京很快從打擊中挺了過來,打擊和挫折不能成為阻止他重建俄羅斯海軍的理由。2001年12月4日,“庫爾斯克”號事件過去3個月之後,普京帶領十幾名高級將領來到北德文斯克市,參加新型“獵豹”號核潛艇正式服役並編入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戰鬥序列的剪彩儀式。普京親手在“獵豹”上升起了國旗,視察了建造“獵豹”的北方機械製造廠的生產車間,向參加建造潛艇的有功人員授勳,並與所有人員一起觀看了文藝表演。這是俄羅斯海軍自“庫爾斯克”號沉沒以來第一艘新投入使用的核潛艇,也是當時俄羅斯近6年中第一艘下水的新潛艇。

到了2004年,普京重建俄軍的努力初見成效,俄軍在這一年進行了規模宏大的“安全—2004”戰略首長—司令部核演習。當時普京飛抵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母港摩爾曼斯克,來到了位於第6泊位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號重型戰略核潛艇旁。北方艦隊儀仗隊為普京舉行了歡迎儀式,隊長向總統報告後,開始指揮演奏俄羅斯國歌。普京隨後向艦隊官兵致以親切的問候,並在一個岸邊營房裡更換了艇員制服,穿上了水兵短呢大衣,然後詳細詢問為水兵準備了什麼樣的食品。除了新鮮蔬菜、水果、飲料、葡萄酒、雞蛋、牛奶製品、魚子醬、魚、肉和魚罐頭外,普京還特別強調,謝肉節快到了,要讓水兵們在節日裡吃上餡餅。

普京通過浮橋登上了“阿爾漢格爾斯克”號核潛艇,親自檢查了艦艇停泊情況,然後登上中央塔板,聽取艇長沃爾科夫上校關於潛艇前往巴倫支海演習水域參加演習的行程報告,之後進入潛艇內部,全面檢查了潛艇,特別是核動力裝置指揮操縱檯。檢查過程中普京與官兵們進行交談,熟悉服役環境。普京上艇15分鐘後,潛艇開始啟錨航行。普京在艇上與官兵們共進了晚餐,然後在總統專艙召開了由伊萬諾夫、庫羅耶多夫和總參謀部戰役總局局長魯克申等參加的會議,聽取了此次潛艇進行戰略司令部演習和戰術行動的詳細計劃。夜裡,潛艇開始了水下潛航,普京在潛艇上過了夜。第二天,普京親自指揮了演習。

由此可見,普京有著頗深的潛艇情結。所以,對於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戰爭史


俄國的海洋局勢其實十分惡劣,除了北冰洋以外,進出任何一個大洋的出口都十分狹窄,或者進入大洋的水道處於潛在對手的控制之下。俄國的四大艦隊實際上處於被分割的情況,這樣一來俄國的海軍就失去整體作戰的優勢,經常是要以絕對劣勢的兵力來應戰對方的優勢兵力。
俄國的幾個出海口,要想進入大洋,首先要經過幾個澡盆海才行。

俄國想從波羅的海進入大西洋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海峽,黑海要經過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在太平洋如果要是把北方四島還給日本,那麼俄國進入太平洋的水道就會被日本徹底封閉,就算是現在在海參崴的俄國軍艦也先要經過宗谷海峽才能進入鄂霍次克海。

這一點在日俄戰爭中表現的最為明顯,當時,俄國海軍的總兵力是優於日本的,但是在遠東的俄國海軍兵力少於日本,到了戰爭爆發,戰局不利的時候,俄國海軍從當時最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出動兵力去支援死守旅順的太平灣艦隊,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俄國艦隊成就了東鄉平八郎在世界海戰史上的地位。

颱風,世界上最大的潛艇。

部署一支艦隊除了軍艦,還必須要有一系列的基地,負責艦隊的維護修理工作,海軍基地的維修能力直接關係到艦隊的戰鬥力,而俄國不利的地理環境導致,俄國想要在四個方面都佔有優勢,就要建立一支空前的大艦隊,這是俄國無論如何做不到的。俄國由於擁有巨大的領土所以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陸軍,這樣能夠分擔到海軍上的資金就是不會很多,這種情況下,什麼東西能夠省錢,而且又能夠狠狠的打擊對手,這種武器就是最適合俄國海軍的武器,潛艇毫無疑問就是這種武器。這種策略在二戰中,德國就曾經採取過,而且對於蘇聯來說,二戰後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出現,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一艘核潛艇就可以給予美國沉重的打擊,到了颱風級一艘颱風就可以毀滅美國了,這樣的寶貝自然是要重點保護。

在二戰結束以後的赫魯曉夫和朱可夫都認為,建設海軍太費錢了,而大型軍艦在未來的戰爭中就是魚雷和導彈的靶子,而潛艇由於天生的隱蔽性,所以當時對於潛艇的投資比較大,相對來說潛艇花錢也比較少,蘇聯的國力還是要比美國差的多,能少花錢就少花錢。

而蘇聯解體後,俄國的國力更差,蘇聯紅海軍留下的大量水面艦艇由於缺乏資金,只能是閒置在港口,而當時俄國手裡只有核武器可以用來自保,這種情況下,隱蔽性好,而且花錢又不多的潛艇就成了重點保護對象。所以俄國重視潛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經過蘇聯時期的技術積累,俄國的潛艇技術水平也還是不錯的,能夠和美國分庭抗禮。而且由於俄國的鈦合金加工加工水平很高,在最大潛深上,俄國的潛艇領先於美國。

從作戰使用上來看,潛艇主要執行的破壞交通線的任務,這一點對於俄國來說很重要,在冷戰時期,紅海軍的重點任務就是切斷美國和西歐的交通聯繫,當時北約大量的計劃就是要在西德頂住蘇軍的鋼鐵洪流,等待美國的到來,重演二戰的歷史,而蘇聯的潛艇也是要幹當年德國海狼的活,不過紅海軍使用的是核狼群。當年德國的狼群的確是給盟國特別是英國製造了巨大的壓力,而且蘇聯和德國都是需要有一支龐大的陸軍,在海軍方面不能投入太多資源,這一點和英國美國正好相反。


紅色手電筒


從地緣政治來看,俄羅斯(或者蘇聯)仍舊屬於一個陸權為主的國家,歷史上俄羅斯主要的威脅仍舊來自於陸地上,如拿破崙時期的法國進攻俄羅斯和希特勒時期德國進攻蘇聯,只有這兩次戰爭對俄羅斯的生存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另外蘇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歐洲聯軍和遠東的日本從海上入侵蘇聯,這些國家大都是以海權為主的國家,陸軍實力不足以對蘇聯形成致命的打擊。所以無論是俄羅斯時期還是蘇聯時期,俄羅斯首要發展的仍舊是陸軍,只有在保證一支強大的陸軍這一基本前提下,俄羅斯(蘇聯)才會大力發展海軍。



蘇聯時代,由於其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對於海上航線的依賴性非常小,而且其盟國大都在附近,對於強大海軍的需求迫切性遠不如英國、美國和日本這些國家。在蘇聯的戰爭設想中,其戰略思路基本和納粹德國比較相似,決定性的戰役將在歐洲大陸上進行,蘇聯要想和美國展開全球的對抗首要的目標就是征服整個歐洲,構建一個堅固的歐洲堡壘,只有在歐洲的大規模地面戰爭順利結束後,蘇聯才有能力發展一支和美國相抗衡的海軍,同時發展陸軍和海軍是不現實的。


所以蘇聯海軍首要的戰略目標就是協助陸軍完成對西歐的佔領,海軍將在大西洋上建立一條海上封鎖線,阻止美軍向歐洲大規模的增援行動。而鑑於蘇聯海軍的整體實力遠不如美國海軍,大力發展常規潛艇對美國的運輸隊展開襲擊以及運用戰略核潛艇對美國本土進行核打擊的這種非對稱性的作戰也就成為蘇聯海軍的主要作戰模式。蘇聯海軍的水面艦隊主要在近海作戰,處於岸基航空兵的掩護範圍之內,以抵消美國大量航空母艦所形成的空中優勢,突破北約部隊在大西洋的反潛封鎖線,掩護己方的潛艇部隊安全進入大西洋,從而展開全面的海上破襲戰以及戰略核打擊。可見潛艇是蘇聯海軍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打擊兵器,尤其是在蘇聯海軍缺乏遠洋作戰能力的現實條件下。


其實前蘇聯在戰爭路線上和納粹德國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主要是由於蘇聯和德國一樣是陸權為主的國家,而其在遠洋上也存在著同樣的潛在敵人,英國和美國,由於蘇聯和德國一樣都沒有特別適合的海岸線和軍港,發展一支遠洋海軍是存在很大劣勢的,一戰時期的德國海軍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在大西洋的潛艇戰總體思想是較為成功的,只不過太過極端,沒有重視水面艦艇和海軍航空兵的發展,潛艇由近海進入大洋的這一段其實是非常脆弱的,也極容易遭到反潛力量的打擊,所以必須由水面艦隊和航空兵為潛艇實施必要的掩護,保證其安全的進入大洋,蘇聯便是吸取了這方面的經驗,在主要發展潛艇部隊的同時,維持一支具有近海作戰能力的水面艦隊。即便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由於經費不足退役了大量的水面艦艇和常規核潛艇,但是俄羅斯仍舊維持了一支具備相當戰鬥力的戰略核潛艇部隊,這支潛艇部隊的存在仍舊對美國本土產生著致命的威脅。在所有的戰略核打擊武器中,戰略核潛艇是最致命的。


戰略論



俄軍為何重視潛艇,俄軍的航母上為何還有反艦導彈?這些俄軍海軍的特點是為什麼呢?都和地緣政治有關係。美國的地緣決定了其組建大的艦隊以及航母編隊,可是蘇俄的地緣…蘇聯海軍被各自獨立的海岸線分割為四部分,而漫長的北冰洋沿岸又是難以通過,也無法部署水面艦艇的。這就意味著戰時蘇聯四大艦隊被其地理位置相互分割無法互相支援,只有潛艇是例外。



蘇聯內部的航母派和潛艇派也是鬥爭很久,國家究竟以什麼為主,最後潛艇派取得優勢,但是蘇俄的航母也有其特點,可以說是多功能的,艦首的明顯的反艦導彈的標準,就說明了妥協的產物,地緣的產物!



俄羅斯不僅擁有戰略核潛艇,而且它的攻擊型核潛艇靜音性及水下作戰能力也很突出,水下的兵器庫也是非常的龐大,可以為它的攻擊型核潛艇配備各種各樣艇載的武器裝備。像它一些重型的反潛魚雷,潛射的巡航導彈,它在核潛艇領域擁有自己獨到的技術優勢和艇載的武器系統,利用自己的長處去制衡(沒辦法,這樣的地緣只能側重於潛艇發展)相對來說比較強大的美國海軍包括北約成員國的海上作戰力量。



另外,歷史來看,蘇聯紅海軍草創時期的20年代,其主張發展快速機動的輕型艦艇,結合潛艇,航空兵快速擴充艦隊實力,取得近海制海權。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到二戰前蘇聯海軍潛艇部隊的規模已經世界首屈一指(但是戰鬥力不行,遠遠不如德國潛艇)潛艇對於當時基礎薄弱,又被國內戰爭嚴重削弱的蘇聯工業和國民經濟來說,雖然技術相對同噸位水面艦艇來得複雜,成本也更高,但能夠以小博大,是一種非對稱兵器,所以即便相對比驅逐艦更昂貴,難度大一點,但仍然獲得蘇聯海軍的同樣重點發展!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最後的利器,讓敵人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才可怕。


池淮星口


這個問題要追溯到蘇聯時期,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重型載機巡洋艦都是為戰略核潛艇保駕護航的。

冷戰時期,核戰爭陰雲一直籠罩著世界,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蘇聯70%的軍事財產,但是又沒錢,無力維護龐大的艦隊,陸軍裝甲部隊,空軍戰鬥機轟炸機。艦艇,飛機,坦克等主力裝備要麼停在基地風吹日曬早已報,要麼轉賣二手,甚至還有上尉級別的軍官都能偷著賣掉他們的坦克裝甲車甚至還有飛機。而潛艇狀況也好不了哪裡去。很可悲

個人認為,俄羅斯面對龐大的艦隊艦艇的更新換代問題也是十分頭痛,這需要太多的錢來,而俄羅斯根本支撐不起來。那麼俄羅斯現在能保持住強國的地位是靠什麼支撐呢?毫無疑問,核武器!那麼作為最安全,最隱蔽,最有效的海基核打擊/反擊力量自然作為俄羅斯海軍首選。這也是俄羅斯的無奈之處,俄海軍已經沒有辦法打一場現代化的海上戰爭,所有水面艦艇已經是過時的裝備,也只能靠核潛艇來撐場面。


心繚悷


因為從沙皇俄國滅亡後,俄國的海軍實力就一直不行,到了二戰蘇聯,一般國家軍事主力都是在陸軍。不過雖然當時蘇聯也有艦隊,但是海戰很少,一般很少用。到最後蘇聯解體了,俄羅斯雖然保留了蘇聯大量的軍事設施,但是由於國家的資金不足,無法繼續供養之前軍事的設施。包括海軍也是,所以俄羅斯就將供養不了的軍事設施裁掉,海軍原本也不發的的俄羅斯,最後裁的更是少的可憐,所以說唯一能證明海軍還存在,外加不算費錢的,也只有潛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