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吳冠中藝術感悟


風箏不斷線


“我一向不放棄‘風箏不斷線’的觀點,這正是表明作品與人民感情之間那種割捨不斷的、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必然聯繫。新作中有些是否已經斷了線了呢?我肯定的說:沒有斷線!只是那些線拉得更長,變得更細,有些似乎隱蔽得近乎遙控狀態了。世界這麼大,寰宇覓知音,憑藉什麼?就是憑愛美之心、心心相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遙控”。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再繪高昌(高昌遺址之二)》 吳冠中 1987

紙本設色 61.4cm×45.9cm

畫家捐贈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


“專家鼓掌,群眾點頭。我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意向,後來歸納為風箏不斷線。風箏,指作品,作品無靈氣,像紮了只放不上天空的廢物。風箏放得愈高愈有意思,但不能斷線,這線,指千里姻緣一線牽之線,線的另一端聯繫的是啟發作品靈感的母體,亦即人民大眾之情意”。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春雪》 吳冠中 1996

布面油畫 30cm×59cm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藝術起源於求共鳴,我追求全世界的共鳴,更重視十幾億中華兒女的共鳴,這是我探索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初衷,這初衷至死不改了。在油畫中結合中國情意和人民的審美情趣,便不自覺吸取了線造型和人民喜聞樂見的色調。我的油畫漸趨向強調黑白,追求單純和韻味,這就更接近水墨畫的門庭了,因此索性就運用水墨工具來揮寫胸中塊壘”。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青高粱》 吳冠中 1995

布面油畫 64.6cm×54.8cm

畫家捐贈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


“我只不斷地實踐,沒有總結理論,僅僅感覺到自己在追求:人民的感情,泥土的氣息,傳統的風格,西方現代的形式規律”。


風形式是畫家的生命線


“造型藝術的根本無非是形式美,觀察發現形象、形式是畫家的生命線”。


“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關係存亡的大問題。美術有無存在的必要,依賴於形式美能否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際”。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藏民青年》 吳冠中 1961

紙本油畫 36cm×28cm 中國美術館藏


“造型藝術不講形式不務正業”。


“造型藝術除了‘表現什麼’之外,‘如何表現’的問題,實在是千千萬萬藝術家苦心探索的重大課題,亦是美術史中的明確的標杆”。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新城(二) 》 吳冠中 1996

紙本設色 66.8cm×135.5cm

畫家捐贈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


“繪畫首先要美,就好比音樂首先要好聽一樣。美是靠形式、造型規律來解決的,不是靠含意、圖解來解決的。

我存在著‘救救孩子’的心態,所以首先提出形式美感的理論。我說造型藝術如果不講形式就是‘不務正業’。很多年輕畫家只關心題材和主題,都想畫都畫不好,就是造型規律沒釋放出來”。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春酣》 吳冠中 2006

紙本設色 96cm×181cm 清華大學藏


“我的觀點是明確的:結構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解剖結構,這容易理解,是純科學的;二是抽象結構。即指穩定,動感,轉折,扭曲,起伏,疏密等等空間的組織關係,這都牽連著形式美的規律”。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眠》 吳冠中 2008

布面油畫 61cm×91cm 中國美術館藏


“形式美的構成因素往往上升為作品的靈魂,塊面、點、線等等之間的節律成為繪畫的根本。啟示這些節律的母體被解體或隱藏了,作品進入了抽象領域”。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燈下人》 吳冠中 1999

布面油畫 80cm×65cm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我們這些美術手藝人,我們工作的主要方面是形式,我們的苦難也在形式之中。不是說不要思想,不要內容,不要意境;我們的思想、內容、意境 ...... 是結合在自己的形式的骨髓之中的, 是隨著形式的誕生而誕生的, 也隨著形式的被破壞而消失” 。


風格是背影


“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風格無處借,它是樹,是從幼苗成長的,它長期吸收雨露陽光的滋養,屢經風雪的摧殘。不是所有的樹苗都能長成大樹的,更不可能在數日、數月,或三五年內便長成大樹,這是藝術規律,也是生命的規律。真正的藝術是具有生命的,許多技法、工藝、手法被革新了,發現了,這大大促進了藝術的創新,標誌著藝術也進入了突飛猛進的新時代,應向勇於革新的年輕一代致敬。但不宜將技法創新與藝術風格等同起來”。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直節如竹》 吳冠中 1993

紙本水墨 76.5cm×69cm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隨著時代的進展,人們更重視個性,個人風格,“派”已退隱於歷史的深處。其實,許多派,或以地域為劃分,如威尼斯派、佛羅倫薩派、巴比松派,中國的南宗、北派、吳派、浙派,或以其地位識別的如學院派、在野派等等,大都系後人為之歸納的”。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紅牆》 吳冠中 2003

木板油畫 39cm×59.2cm

畫家捐贈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


“當某派輝煌時,自然不少人投其麾下,沾其光。因之,當單獨力量掀不起波濤,也便有合力相聚,人造出一種標誌式的“派”來張揚,以便打開一條生路。要生存,為生存而發展,無可厚非,只是,既要以派標榜,則個人風格便受到制約,矛盾了”。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紅蓮》 吳冠中 1997

布面油畫 66cm×91cm 中國美術館藏


“人重人品,首先須真誠。藝術作品的價值寓於真情實感。創作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固然須具備才華、功力、經歷、素養等等諸多因素,但其出發點,必然是:真情”。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童年》 吳冠中 2003

木板油畫 40.2cm×28.6cm

畫家捐贈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


“風格之誕生緣於情感之赤誠。虛情假意與裝腔作勢,絕對偽造不出風格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