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娃娃实验”看孩子的“偏见”,正确引导孩子抛弃“偏见”

人们对于世界和事物的认知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是非判断准则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作者哈珀·李在故事中描述了主人公汤姆·鲁滨逊一生在偏见中挣扎求存,最后却无力改变命运的悲惨故事。

这本发表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时至今日依旧有重要意义,其揭露的人性尽管被人所看见,却始终难以从根源上被理解,被正式。

故事主人公汤姆·鲁滨逊是一个黑人,也因为如此,汤姆·鲁滨逊在被诬陷犯了强奸罪后便被印上了“不可原谅”的烙印,尽管辩护律师掌握了明确的汤姆·鲁滨逊不是强奸犯的证据,但是最终汤姆还是因这妄加之罪而死去。

在小说中,作者写道: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除非你像他一样去思考做事。

小说故事反映的是当时美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赤裸裸地揭露了当时全美社会最大的偏见——歧视黑人,无论对错,只因你是黑人,你就有“罪”。偏见的可怕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于不问黑白的狭隘认定。偏见对社会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对后代的教养上,不要让偏见伤害到孩子。

从“洋娃娃实验”看孩子的“偏见”,正确引导孩子抛弃“偏见”


从“洋娃娃实验”看“偏见”

种族偏见在过去的旧社会美国尤为严重,为了探究种族歧视的根源,纽约城市大学的第一位黑人终身教授设计了一项实验,将四个洋娃娃分给一群3-7岁的黑人和白人儿童,这四个洋娃娃的肤色分别是白色、浅黑、深黑以及纯黑,最后让孩子们选出哪个洋娃娃最好看。实验的结果是所有的儿童都表现出对白色娃娃的喜爱,这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黑人儿童。

由此可见,偏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然而这样的“偏见”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只是理所当然甚至是“基础认识”的一部分。

正如法国作家马塞尔·埃梅所说:“社会偏见屡见不鲜,它长得如此硕壮,即使是它的受害者也很快就把它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偏见的存在难以回避,但是切莫把它当做是常识和准则,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认识,偏见会产生更可怕的影响力影响着更多的人和更长久的时代。

从“洋娃娃实验”看孩子的“偏见”,正确引导孩子抛弃“偏见”

孩子的“偏见”形成

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最初只是出于本能的理解,这阶段的认识是不存在“偏见”一说的,因此偏见大多来自外部影响,除了最鲜明的人种偏见,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还有性别偏见,职业偏见等等,具体的距离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比如时至今日一些家庭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是世代相传的对女孩的偏见,也许曾经的女孩们也饱受“偏见”的困扰,但是等她成长为母亲或是奶奶和外婆,这样的偏见又会产生影响,同样地对后代的男孩更为看重。

除此之外还有职业偏见,尽管口号式的“职业无贵贱”常被人挂在嘴边,但是单位背景,薪资高低和福利的差别依旧会让不同的职业工种形成对比差距,于是一些家长会拿路边的环卫工做“典型”,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不然长大后就只能像他们一样,这其实就是一种“偏见传承”的方式。

孩子偏见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外界信息的影响,而在这其中,家长和学校是传统的“传染”形式,比如以上说到的例子,家长的观念影响就会埋下“偏见”的种子。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存在也给了孩子们更多接触外部信息的机会,这类更为自由的界限会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好的或不好的事物,而偏见同样不可避免,以网络上持续存在的地域黑为例,也许一些网友以此为乐觉得只是调侃,但是这本质上同样是一种“偏见”。

除了以上这些外部影响,孩子形成偏见的自身原因也不容忽视,对待信息的解读能力偏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些都是孩子尚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成长期的孩子在认知领域的成长更多地还是单纯汲取外部信息,而自我思考环节则相对比较薄弱。

从“洋娃娃实验”看孩子的“偏见”,正确引导孩子抛弃“偏见”

“偏见”待人让孩子的目光变得狭隘

歌德曾说过:“偏见缠住了人的性格,就无法克服,因为它们成了人本身的一部分,无论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拿偏见毫无办法。”

偏见的不易察觉性注定会让人变得狭隘,而对于孩子来说,无法区分偏见和认知的区别,只会让偏见的观念变得更加根深蒂固。

孩子以“偏见”对待他人最初级的表现是:别人都是错的,自己才是对的。并且对这样的认识不加分辨,显得固执而任性,只看得到自己,其实这就是一种“偏见”的表现,同时也会让孩子变得目光狭隘。

在《圣经》中关于偏见有这样的解释:“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

以此可见,对待偏见认识,自省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式。单纯以文字来剖析“偏、见”二字,偏的即是对待他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对自我认识的不全面。

从“洋娃娃实验”看孩子的“偏见”,正确引导孩子抛弃“偏见”


正确引导孩子抛弃“偏见”

社会偏见在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下会有程度上的改变,比如以上说道的种族歧视,还有职业偏见等等,慢慢地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些观点并非认知而是一种“偏见”,当偏见认知变得不再理所当然,其实这就是一种进步,也是对这些事物有了更全面客观认识的一种体现。

要想让孩子远离偏见的影响,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的就是全面而客观地看待问题,对给出定论这件事要足够慎重。生活中对人或事下定义不可避免,不过在此之前,自己是否足够了解,是亲眼所见加以辩证,还是人云亦云捕风捉影,在给出判断之前心里要有数,做到客观而不盲从。

最后,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求同存异。人生而不同,因此要允许差异化的存在,也就是凡事不会是绝对的“是”或者“不是”。就拿兴趣爱好来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兴趣所在,但是即便再多的不同,也是无关对错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