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能治好嗎,只能每年做腸鏡嗎?

用戶6967970226


腸息肉。

腸息肉指的是腸黏膜生長的未經病理定性的隆起樣病變。

腸息肉一般分為炎性(治療後可消失)和腺瘤性(易癌變)。

腸息肉做腸鏡的目地。

腸鏡可以對未定性的(未曾進行病理檢查定診的)息肉進行檢查和治療(切除)。

以明確息肉性質,分辨息肉的良性或惡性可能。

當然,腸鏡只能對基底部不廣泛、相對較小的息肉進行治療(切除或電燒)。

腸息肉的越早發現、越早治療,預後越好,相對癌變機率越小。

腸息肉能治好嗎,只能每年做腸鏡嗎?

目前來說,腸鏡是最直觀的針對腸道的檢查手段。

至於具體需要做腸鏡的時間。要依據每次腸鏡檢查的具體情況決定。

一般情況下,建議6-12個月複查。如無明顯異常,複查時間可延長至12-24個月。

建議: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


機靈不太懂


腸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的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腸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不同性質的息肉,其預後與處理的方法亦各不相同。息肉在形態上可分為有蒂、無蒂、廣基、扁平狀等;在數目上又有單發與多發兩類。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一般會根據腸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式:①小息肉一般在結腸鏡下予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②對於廣基或巨大息肉,有條件的雙鏡聯合(內鏡與腹腔鏡)行息肉切除,術後應送病理檢查並注意標本邊緣是否有癌組織浸潤③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失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無須特殊治療。

但並不是切除息肉就萬事大吉,必須在息肉切除術後進行結腸鏡隨訪。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一,對已經進行了結腸鏡下息肉切除的患者進行隨訪要遵循個體化的原則。內鏡切除術後,在3~6個月內要進行結腸鏡隨訪檢查,以確保切除乾淨;所有殘留的息肉應當切除,同時再隨訪3~6個月;在經過2~3次隨訪後,仍沒有切除乾淨的患者,多數應行手術切除。在完全切除後,多數患者應在1~3年後重複結腸鏡檢查。隨訪中沒有發現異常的患者可以自此每5年檢查一次。

綜上所述,對於炎性息肉,只要把炎症的刺激處理好,息肉即可消失;而腸息肉也不一定需要每年行結腸鏡檢查,在息肉完全切除乾淨後,可依循1-3年複查腸鏡,如無異常可5年一回。


練磊醫生


我是中醫世家,我們有接診過很多有息肉的患者,從中藥治療的經驗來說有很多都是服用中藥治癒的。比如膽囊息肉,痔瘡,腸道息肉等。

首先明白為什麼要長息肉,在醫學上息肉一般是由於炎症引起的。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徵,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

實際上息肉治療從效果上來說,我個人建議對息肉先進行手術切除治療,切除之後再進行中藥治療消炎。這樣不僅治療效果快,並且還能從根本上防止息肉復發。






行俠藏醫


一、大腸息肉摘除是否會復發?切除以後多久進行復查?

這種疾病發生的時候多有遺傳的傾向,如果自己的直系親屬有患過這種疾病,那麼自身患有這種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6倍。當自身發生了這種疾病時,就要立刻利用手術進行摘除,但是要注意大腸息肉很容易復發,而且復發的位置也有可能會改變。如果說在直腸患有,下次可能也會在盲腸復發,因此息肉摘除手術並非是一勞永逸的,所以說一定要定期的做一些複查,更應該定期做一些腸鏡的檢查。

正常情況下切除手術完成以後,患者可1-2年進行檢查一次,但是對於一些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大腸息肉來說,一般6個月-1年中就必須要複查一次,而且在剛做完摘除手術後三個月左右要及時的進行復查。當發現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才可以延長至6個月~一年中進行復查一次。

二、大腸息肉復發有那些危害?

1、癌變:

經過臨床的實驗,很多專家認為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病有著非常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說出現大腸息肉的時候,對於它的診斷和治療上必須要引起高度的重視。當腸息肉體積不斷的增長,它的癌變幾率也會隨之增加,息肉直徑大於一釐米的時候,就必須做一些手術進行切除,但是要注意復發了以後,也會容易讓這些息肉發生癌變。

2、便血:

出現這種疾病的時候都是由於飲食起居不規律,或者是有一些人群自身有遺傳的病因而引起的,再進行切除以後依然會有復發的,可能復發的時候也是有很多危害的,很可能在用藥好轉以後沒有及時的進行檢查就診,也會出現大便帶血的情況,甚至也會發現大便變得更細,而且還有一些粘液,甚至有一些便秘腹瀉的症狀會出現,而且腹痛的症狀也會更加的明顯。

3、身體影響:

在發現患有這種疾病,會對自身的一些健康有更大的危害,經過治療以後又復發的話,也會影響到腸胃道的功能,讓腸胃道的自身功能加重了負擔,也會帶來很多腸胃的疾病。所以在平時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要有任何的疾病發生。


39健康網


腸息肉是一類從腸黏膜上皮長出並凸向腸腔的贅生物,可見於結腸與直腸當中,一般發生在其中的某段,也可累及整個結腸與直腸,數目上又分為單個息肉與多發息肉兩類。較小的息肉直徑只有幾毫米,似芝麻、綠豆,較大息肉直徑可達2-3釐米,似核桃。息肉的形態多種多樣,可以為廣基息肉、也可為帶蒂息肉。息肉的病理性質必須通過病理檢查才可明確,其中炎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為常見的兩種類型。

多數學者認為腸息肉的發生與飲食、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腸息肉較小時可無任何症狀,隨著息肉的增大可出現腹痛、腹脹、便血等明顯不適。通過結腸鏡檢查可以直觀地看到息肉的大小、形態,並可取組織送檢,所以結腸鏡檢查是診斷腸息肉的常用手段。

一般根據息肉的大小、多少及病理性質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案。直徑較小的息肉,直接在腸鏡下行電凝電切術即可;直徑偏大的息肉(一般大於50px)或有蒂息肉先採用圈套器或尼龍繩結紮固定再行電凝電切術。如果有出血風險可以固定鈦夾以防出血。如果息肉數量較多,為防腸壁出血、穿孔,建議分批次切除。一般炎性息肉多為良性病變,腺瘤性息肉有惡變傾向,但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所以還是建議鏡下將其切除。

息肉切除以後,也不能置之不理,需要按時複查結腸鏡,以防息肉復發。一般在息肉切除乾淨後,多數患者每隔1-3年複查一次腸鏡,如果息肉復發,可以及時發現並於鏡下切除。


杏花島


息肉是長於結腸或直腸壁上、凸向結腸或直腸腸腔的組織,可是癌性或良性。

息肉大小的變化不容忽視;息肉體積越大,越有可能是癌性或是癌前病變。息肉可帶蒂也可無蒂。可帶蒂也可無蒂;無蒂息肉比有蒂息肉更有可能癌變。腺瘤狀息肉是由腸壁內的原始腺細胞組成,很可能癌變,換言之,它們是癌前病變。鋸齒狀腺瘤是一種在腺瘤中具有很強侵襲性的類型。

症狀和診斷

大多數息肉不引起症狀。最常見症狀是直腸出血,大息肉還可引起痙攣、腹痛或腸梗阻。大息肉可引起痙攣、腹痛、梗阻或腸套疊(腸道的一段套入另一段中,像一個可摺疊的望遠鏡)。有手指狀突起的大息肉〔絨毛狀腺瘤〕可分泌水和鹽,導致嚴重的水樣腹瀉,導致血鉀水平偏低(低鉀血癥)。罕見情況下,有長蒂的息肉從肛門脫出。

直腸息肉可在醫生直腸指檢時發現,但通常是在乙狀結腸鏡檢查(用於檢查大腸遠端的可視管道)時發現。如果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應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更全面更可靠檢查整個結腸,因為通常不止一個息肉存在,它們有可能會癌變。結腸鏡檢時醫師可在任何懷疑出現癌變部位取活檢(取少量組織標本供顯微鏡檢查)。

因為有癌變可能,醫師通常會建議切除大腸和直腸的所有息肉。因此,提問者關心的問題,應該是在醫院做全面的檢查,讓主治醫生來判斷是否手術治療。

結腸鏡檢時可通過電切設備或通電圈套器切除息肉。如息肉無蒂或通過結腸鏡不能切除,需腹部手術切除。

如被切除的息肉病檢提示癌變,是否需治療取決於腫瘤是否已轉移。通過息肉顯微鏡檢查可確定轉移的風險。如危險性低,則不需進一步治療。如危險性高,尤其腫瘤已侵犯息肉蒂時,需手術切除受侵腸段,然後將剩下的腸段端端吻合。

息肉切除後,應每 2 年一次用結腸鏡檢査複查全結腸及直腸,然後由醫師決定時間間隔,定期複查。如因大腸狹窄不能作結腸鏡檢查,應作鋇灌腸X線檢查。


健康大家說


小小息肉 為何讓人如此緊張?

湖南旺旺醫院內鏡中心主任萬玲醫師介紹,大腸息肉是指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包括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

萬玲主任強調,息肉若是放之不管,任其生長,很有可能會出現息肉惡變。

某些息肉的惡變過程大致遵循:小息肉→大息肉→上皮內瘤變→原位癌→浸潤性癌,惡變過程一般需5-10年,但臨床實際中也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

萬玲主任叮囑需要半年至1年進行結腸鏡複查。

腸鏡檢查、膠囊內鏡是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及大腸癌的有效方法

萬玲主任介紹大多數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一旦息肉持續長大或者發生惡變,可能會出現便血、腹瀉、便秘、腹脹、腹痛等症狀。

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隨著腺瘤體積增大、癌變幾率也會升高。有文獻報道,當腺瘤體積2釐米大於時,其癌變率高達46%。

目前,結腸鏡及膠囊內鏡是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和大腸癌的有效方法。

相比於腸鏡檢查,膠囊內鏡更便捷,具有體積小、檢查方便、無創傷、無痛苦、無交叉感染、不影響受檢者的正常工作等優點,這也為不同經濟條件、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了多個可供選擇的檢查方式。

針對檢查中發現的息肉,萬玲醫師介紹在湖南旺旺醫院腸鏡檢查過程中一旦發現直徑小於0.5釐米的息肉會即時在內鏡下鉗夾取出治療,標本送病理檢查以明確性質,直徑大於0.5釐米的會取樣活檢明確息肉性質,若是病理診斷為炎症性息肉則建議定期複查,若是腺瘤性息肉,建議儘早接受內鏡下息肉切除術,防止息肉癌變的發生。

以下人群需定期進行腸道篩查:

① 年齡超過40歲者;

②出現反覆黑便、排便習慣改變的人群;

③有大腸癌或腺瘤病家族史的成員;

④炎症性腸病(克羅恩和潰瘍性結腸炎)等藥物治療後的複查;

⑤大腸癌或息肉手術後或內鏡治療後複查;

⑥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需定期接受腸鏡檢查: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酷愛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長期久坐缺乏運動者等。



湖南醫聊


腸息肉目前是認為能夠導致癌變的一種贅生物,但是息肉癌變要看息肉的病理分型,腸息肉有炎症性的和腺瘤性的。炎症性的經過治療炎症消退後息肉會自行消失,而腺瘤性的是不會自己消失的,而且還會逐漸生長,一般都有惡變的可能。


腸息肉主要是由於飲食搭配不均導致纖維素缺乏,長期飲食不潔導致腸道炎症及病毒感染,長期飲酒吸菸,遺傳等多種因素導致的生長於腸粘膜內面的一種異常的突出組織,腸息肉會出現在任何部位,而且大小及形狀不一。

腸息肉一般出現的症狀是大便帶血、間斷性的尿液膿血便、裡急後重感、大便變形、次數增多、腹痛不適、便血等症狀,而腸息肉生長部位較低的一般是直腸指診,但是位置較高者一般首選腸鏡,腸鏡下能夠清楚的觀察到息肉,而且還可以做組織活檢。

炎症性的腸息肉經過抗炎等治療後會自行消失的,但是腺瘤性的腸息肉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將其切除,在用一些塞來昔布等藥物來抑制息肉的生長及複製。

所以腸息肉的治療還是要看息肉治療的時間及息肉生長的部位、大小等多方面去考慮,一般早發現早治療是會治癒的,但是晚期一般治療很複雜,而且也會出現反覆發作的現象,但是腸鏡一般檢查都是根據症狀來確定的,一般2~3年查一次比較合適,但是也要看息肉的類型及病變的程度了。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大腸息肉指的是大腸黏膜面突出的一種贅生物,組織學上分為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根據息肉有蒂與否,分為無蒂、亞蒂和有蒂息肉,根據息肉的數目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息肉。腸息肉大多數位於乙狀結腸或直腸,單發多見,多發者佔15~42%,男性多於女性。

多數腸息肉病人沒有症狀,少數病人可有腹部不適、腹脹或大便習慣改變的表現,糞便可混有血液或者成鮮血便,大的息肉,可引起腸套疊或腸梗阻。腸息肉的診斷主要靠鋇餐灌腸檢查、內鏡檢查和直視下活組織檢查,但對較小的息肉均有一定的漏診率。有的息肉或無蒂的小息肉,可經內鏡摘除,如果大於三釐米的無蒂息肉,應予外科手術切除。

對內鏡摘除或手術切除的病例均應定期隨訪,因為腸息肉有一定的癌變率。大腸息肉的癌變率主要與組織學分型,瘤體大小及上皮異型增生有關管狀腺瘤,癌變率小於5%,管狀乳頭狀腺瘤為23%,但乳頭狀腺瘤癌變率為30%~70%,腺瘤直徑在0.5釐米左右,癌變率≤0.1%,小於1釐米為1%~3%,1~2釐米為10%,而大於兩釐米者30%~50%。輕度上皮異型增生者癌變率比較低,重度上皮異型增生者可達27%。



胃腸先生


我是一個腸息肉患者,六十歲之後連續數年做腸鏡,每年都摘除息肉,每次都查,都是良性。做腸鏡痛苦很大,先是餓肚子,然後喝瀉藥,自己把腸子洗到清水進馬上清水排出來。做腸鏡時用一根軟金屬管送進去,遇到拐彎就打氣有時痛死了,醫生還要責備說忍受力這麼差,特別是越長越拐越痛,實在是不是好受的,這幾年複查,醫生也說年年查年年有,良性,算了,不用再查。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