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蕭蕭》是沈從文以湘西農村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描述了一名名叫蕭蕭的農村童養媳的遭遇與悲劇性的命運,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沈從文是民國時期的大文學家。他的小說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用細膩傳神的筆調書寫了湘西淳樸的民風,用高超的文學創造力塑造了一批敢愛敢恨,至情至性的湘西兒女。沈從文筆下塑造的女性眾多,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兩位就是《邊城》裡的翠翠和《蕭蕭》裡的蕭蕭。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翠翠也被譽為沈從文筆下最成功的女性。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翠翠的生活是陰差陽錯的悲劇。相較於這種陰差陽錯,蕭蕭的悲劇則是更深層次的,處在時代之下的童養媳制度帶來的掙不脫,逃不開又不自知的苦難。

《蕭蕭》有三個主要階段:一、蕭蕭嫁作童養媳;二、蕭蕭被花狗誘姦;三、蕭蕭的結局。下面結合小說從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社會背景,它的危害及帶來的後果三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蕭蕭》的理解。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存在於鄉下與世隔絕的世界(社會背景)

夏夜光景說來如做夢。大家飯後坐到院中心歇涼,揮搖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瑩,聽南瓜棚上紡織娘子咯咯咯拖長聲音紡車,遠近聲音繁密如落雨,禾花風悠悠吹到臉上,正是讓人在各種方便中說笑話的時候。

蕭蕭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偏僻,閉塞的鄉下下,也是一個透露出淳樸與愚昧的鄉下。這裡的生活也和中國舊社會的其他農村並沒有什麼不同。這裡有明亮的星星,有滿是粉灰的大南瓜,也有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

遠離工業文明的浸染,使得這裡民風樸實,也自成一個世界。童養媳制度在鄉下是非常常見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蕭蕭十二歲時便嫁給了不到三歲的小丈夫。童養媳的日子是艱苦的,對於蕭蕭來說婆婆雖然生來像一把剪子,把自己暴長的機會都減去了,但是折磨卻不能阻礙自己的成長。

蕭蕭作為家裡的一員,也常和大家一起講笑話,一起勞作。在那樣單純的環境中,她嫁進來的時候什麼也不懂,長大後仍然如此。她成了一個地道的鄉下女人,淳樸,勤勞,懵懂,一心侍奉自己的丈夫和長輩。和蕭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自城裡的女學生。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女學生這東西,在本鄉的確永遠是奇聞。每年一到六月天,據說放”水假“日子一到,照例便有三三五五女學生,由一個荒謬不經的熱鬧地方來,到另一個遠地方去,取道從本地過身。從鄉下人眼中看來,這些人都近於另一世界中活下的人,裝扮奇奇怪怪,行為更不可思議。這種女學生過身時,使一村人都可以說一整天的笑話。

村裡人看待女學生就像看待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一樣,這也反映出了兩個不同”世界“,兩個不同階級的人之間的反差。莊稼人看女學生,覺得他們古怪稀奇,這是處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的人們對處在工業文明條件下的人們的不理解。

作為家裡見識最多,是當地一個人物的祖父也經常在茶餘飯後和村裡人一起譏笑女學生,並且常常拿女學生來打趣蕭蕭。在聽完女學生的事蹟之後,蕭蕭在心裡面有了一個女學生的夢,那是她骨子裡對於自由的嚮往。

從開始不願意當女學生,到後來欣然接受別人叫自己女學生,這個過程是嚮往自由的種子在蕭蕭心裡生根發芽的過程。但是它最終在城鄉難以逾越的鴻溝面前,在童養媳制度的壓迫下停止了生長。而這一切的催化劑就是家裡的長工——花狗。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你想逃去城裡去自由,不成的。人生面不熟,討飯也有規矩,不能隨便!

懵懂無知的蕭蕭在花狗的引誘下,從女孩變成了婦人。當蕭蕭得知自己懷孕時,她想到了城裡,想到了自由,想去城裡找自由。但花狗的一席話讓蕭蕭明白了現實的殘酷。農村和城市一樣也是熟人社會。在農村,你想找活幹需要有熟人,你想結婚也需要有熟人······農村有自己獨特的運轉規則,人人都需在這個規則裡討生活。

城市更是如此。蕭蕭想去城裡找自由,必須衝出農村的束縛,衝破城市的隔膜。但是這一切並不是很容易。隨後,花狗拋下自己私自跑路,讓蕭蕭獨自一人面臨困境。蕭蕭怎麼弄也沒有弄掉自己肚子裡的孩子,漸漸大起來的肚子讓自己的事情暴露出來,徹底擊垮了她。

她想要去城裡找自由的計劃徹底破滅,等待她的是未知的命運。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違背自然人性(危害)

那丈夫本來晚上在自己母親身邊睡。吃奶方便,但是吃多了奶,或因另外情況,半夜大哭,起來放水拉稀是常有的事。丈夫哭到婆婆無可奈何,於是蕭蕭輕手輕腳爬起床來,走到床邊,把人抱起,給他看燈光,看星光。

蕭蕭嫁進門的時候,丈夫才三歲,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既承擔了妻子的角色,也承擔了母親和保姆的角色,甚至承擔家裡勞動力這樣的一個角色。這種角色的異化是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帶給蕭蕭的悲哀,也是一座壓迫所有童養媳的沉重大山。

角色的多元化,讓蕭蕭擔負起成倍的辛勞。她在童年就開始盡最大的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帶動孩子的時候就帶孩子,等到年紀稍長能做事情,就給家裡做農活,莊稼人格外珍惜時間,這也意味著,蕭蕭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童年的苦難並沒有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消除,反而與日俱增,蔓延至生命的整個途程。

童養媳制度將女人苦難的日子大大提前,又以婚姻的形式將其捆綁,促使苦難終其一生。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蕭蕭嫁過了門,做了拳頭大的丈夫的小媳婦,一切並不比先前受苦,只看她一年來身體發育就可明白。風裡雨裡過日子,就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箆麻,大枝大葉,日增茂盛。這小女人簡直是全不為丈夫那麼設想似的,一天比一天長大起來了。

年齡的差異又是童養媳制度對於人性的違背。客家童養媳自嘆山歌:十八嬌嬌三歲郎,夜夜睡目抱上床,等得郎大妹已老,等得花開葉已黃。道出了巨大的年齡差異對於女性青春的浪費與辜負。蕭蕭在自己如花似玉的年華里被綁在小丈夫身邊,空付了年華。

另一首客家童養媳自嘆山歌:十八嬌嬌三歲郎,夜夜睡目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子還是郎?。又道出了年齡差異的另外一個弊端,那就是親情與愛情界限不明。童養媳從小離開父母, 在夫家撫養長大, 與自己的丈夫之間很難培養愛情, 有的只是類似兄妹的親情。這種由兄妹關係演化而來的婚姻沒有感情基礎, 只是為了繁衍後代。

蕭蕭就是把小丈夫當作弟弟,而小丈夫也把蕭蕭當作亦姐亦母來尊敬。這種畸形的感情,將愛情和親情攪得難以辨析,也讓蕭蕭失去對愛情的感知。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她有時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有時又像有了花狗在身邊,打發丈夫走開反倒好一點。終於有一天,蕭蕭就這樣給花狗把心竅子唱開,變成個婦人了。

正是因為蕭蕭一直陪著小丈夫長大,所以她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孩童般的幼稚與純真。這使得蕭蕭非常的單純,但這對她來說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太過單純,使得她對於花狗的誘惑沒有抵抗力,在依稀瞭解花狗對於自己的想法後,並沒有什麼作為,而是選擇逃避。

而巨大的年齡差導致的親情和愛情的混亂,則讓蕭蕭對於愛情的感覺相當模糊。她不知道什麼是愛情,也抵禦不了花狗給自己唱的那些讓人臉紅的情歌,更不想把花狗趕走。她稀裡糊塗地就將自己交了出去,最終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當花狗拋下自己走後,蕭蕭過了一段時間便不再思念他,可見,蕭蕭對於花狗的感情並不是愛情。她只是懵懂,只是出於一種原始的慾望。

在童養媳制度的重壓下,她尋找宣洩是必然的。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使人精神麻木,墮入黑暗的輪迴(後果)


這時經祖父一為說明,聽過這話的蕭蕭,心中忽然有了一種迷迷糊糊的願望,以為倘若她也是個女學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說的女學生一樣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學生並不可怕,因此一來,卻已為這鄉下姑娘初次體念到了。

蕭蕭的內心最初是朦朧地意識到了自己所受的壓迫,並且潛意識裡嚮往著自由。她會做著自己變成了女學生的夢,也會回應祖父對自己女學生的稱呼。從像其他人一樣對女學生牴觸到潛意識裡完全把自己當作女學生,蕭蕭的內心也越來越渴望衝破束縛,奔向自由。

這是年輕的蕭蕭對自己命運的模糊認識,也促使她想要改變和把控自己的命運。可惜,天不能隨人願。人不能隨己願。當自己懷孕試圖逃離夫家,逃向城市的計劃失敗後,她即將面臨著童養媳制度帶給自己的懲罰。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丈夫知道了蕭蕭肚子中有兒子的事情,又知道因為這樣蕭蕭才應當嫁到遠處去。但是丈夫並不願意蕭蕭去,蕭蕭自己也不願意去。大家全莫名奇妙,只是照規矩像逼到要這樣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誰定的規矩,是周公還是周婆,也沒有人說得清楚。

童養媳制度好像是約定俗成的事情,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存在,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自己要遵守它,更沒有人想要去打破它。它彷彿是提線木偶的線,將所有人當作木偶一樣控制在自己的掌心,讓人麻木的遵從。

蕭蕭的伯父不讀“子曰”,不忍心將她沉潭,只好打算將她嫁人作二路親。在這場親情和制度的博弈中,顯然是親情佔了上風。由於沒有主顧來看,蕭蕭就在夫家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夫家的人都歡喜那個兒子,也正因為那是個兒子,所以重新接納了蕭蕭,讓她和丈夫正式成親圓房。

夫家的這一舉措,無疑暴露出童養媳制度的本質,那就是在農耕經濟下,繁衍人口,增加勞動力。不過,同時也反應出人性的光輝。在制度與人性的較量中,人性獲得了勝利。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這兒子名叫牛兒。牛兒十二歲時也接了親,媳婦年長六歲。媳婦年紀大,方能諸事做幫手,對家中有幫助。嗩吶到門前時,新娘在轎中嗚嗚的哭著,忙壞了那個祖父,曾祖父。

蕭蕭和花狗的孩子也是娶了一個童養媳。成親的那天,蕭蕭剛做月子不久,自己的第二個兒子才三個月。她抱著孩子在一旁看熱鬧,很是歡喜。

相較於魯迅對於身處在黑暗腐朽舊社會的不覺悟的,精神麻木的人們的憤怒的同情,沈從文沒有發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吶喊,而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相對客觀的角度,採用細膩的筆調,展開話家常般的敘述。

所謂悲劇就是要把美好的東西摧毀給人看。沈從文高明的地方就在這裡。身為一個已經被童養媳制度摧毀的女性,蕭蕭沒有醒悟,而是麻木地步入自己婆婆的後塵,給自己的兒子也找了童養媳,至此整個生命再次循環,蕭蕭也永墮黑暗。這怎能不叫人痛惜和嘆惋呢?

沈從文《蕭蕭》:譴責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蠻


結語

沈從文先生曾經有言:“我只想造希臘的小廟。選山地做基礎, 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 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 《蕭蕭》便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它表現出了封建倫理制度下人性中閃現的光芒。

作者介紹:我是前進青年,一個向前進的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