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蕭蕭》這部小說是沈從文於1929年創作的,小說用清新的語言,講述了蕭蕭作為童養媳的遭遇。

與《邊城》一樣,這部小說同樣是以湘西農村生活作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人性美”理想社會的渴求。

雖然蕭蕭也難逃舊中國農村童養媳制度的迫害,但是卻能夠得到一個善終,也算是對蕭蕭天真、善良的補償。

作者通過《蕭蕭》這部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人性的美好,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沒被物質文明汙染的理想社會模樣。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1. 雖然沒得到最“美”的愛情,但蕭蕭是美好的

人性美,指的是對人本性的讚美和歌頌。

蕭蕭是美的化身,她善良、單純,集合了人性中的美好。

但是,這樣一個“美好”的蕭蕭,卻沒有被守護著成長、卻依然需要面對生活的無情。

蕭蕭沒有母親,從小在伯父種田的莊子上長大。12歲的時候,蕭蕭成為了童養媳,丈夫比她小9歲。

蕭蕭在婆家吃苦耐勞,除了照顧小丈夫外,績麻、紡車、洗衣、漿紗織布、打豬草推磨的活,蕭蕭都願意學,也都樂於幹。

蕭蕭從來不抱怨自己的出身,也不懂得算計謀劃,只是單純、自由自在的活著。她的“完美”,讓我想起了同樣“完美”的翠翠。

從情竇初開到堅守初心,翠翠對愛情的忠貞,對儺送的執著。沈從文用愛情,給讀者展示了翠翠的人性美。

儘管翠翠和蕭蕭都很美好,但是她們的遭遇卻並不美好。

3年後,蕭蕭長大了,家中工人花狗看上了她。面對懵懂的愛情,和花狗的毒誓,蕭蕭把自己託付給了花狗。

蕭蕭以為從此歲月靜好,沒想到卻是所託非人。花狗得知蕭蕭懷孕後,便不負責任地逃走了。而儺送也因為各種誤會,離開了翠翠。

像是維納斯殘缺的臂膀一樣,人生從來不存在完美的事情。但,蕭蕭自始至終都沒有淪落,也沒有埋怨,只是一味地承受著生活帶給她的苦難,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人性中的美好。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2. 一個未經世俗侵染、充滿人性光輝的“理想社會”

在封建社會,蕭蕭作為童養媳,和花狗做了苟且之事,並懷了孩子,是一種羞恥,更是罪大惡極的醜事。

鄉下人給蕭蕭的大伯兩個選擇,“沉潭”或是“發賣”。伯父實在不忍心讓蕭蕭“沉潭”而死,便答應了“發賣”。

但是,大著肚子的蕭蕭,又有誰家會接盤呢?一時無處可去,便暫且在婆家住了下來。

婆家並沒有逼著蕭蕭去死,反而釋然了。

書中這樣寫道:“這件事情既經說明白,照鄉下的規矩,倒又不什麼要緊,只等待處分,大家反而釋然了。”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小丈夫也捨不得離開蕭蕭,沒多久蕭蕭就和小丈夫玩在了一起。後來,蕭蕭生下了肚子裡的孩子,日後也給小丈夫添了一枚男丁。

全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了一起,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似的。

在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人性戰勝了制度。蕭蕭做了“羞恥”的事,卻沒有被逼死,最後還能得到善終。這是沈從文理想中的社會,也是人性中寬容的美好。

《邊城》裡的儺送也是一樣,為了愛情寧願放棄代表富貴的碾坊,也想守住自己的所愛,這種忠貞於愛情、不攀附的表現,彰顯了人性美。

物慾橫生的社會,人們被物化,對虛頭巴腦的東西亦步亦趨。

《烏合之眾》的作者勒龐認為,在群體之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

也就是說,在“文明社會”下,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大眾相信的,堅守大眾堅守的,他們不敢反抗,也不敢有自己的判斷,只是一味地遵循。

然而,沈從文卻沒被“文明社會”物化。1929年,他從湘西回到上海,看到了“文明社會”下,人性的變異,他很失望,也不願看到人們“隨波逐流”。

所以,他為了歌頌人性美,創作了“理想社會”,想借此喚醒人們的良知,呼籲人們反抗,引人思考。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3. “理想社會”裡,人人都是“人性美”的化身

沈從文通過《蕭蕭》,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渴求。小說構思精巧、文筆清新,將故事裡配角們的人性美,也都立體、形象地展現在了大家面前。

·小丈夫

小丈夫乖巧聽話,沒有大門大戶家的“少爺病”,不會恃寵而驕,更不會故意捉弄蕭蕭。

他凡事都聽從蕭蕭的,從不傷害蕭蕭。被花狗拋棄的蕭蕭,肚子一天天大了。為了拿掉孩子,蕭蕭喝涼水、吃香灰,做出了一系列反常的舉動。

小丈夫很擔心,但卻守口如瓶,沒有洩露半句。後來,蕭蕭的醜事被鄉下人知道了,大家把蕭蕭關了起來,不讓她和小丈夫接近。

小丈夫從沒怪過蕭蕭的“不守婦道”,反而捨不得蕭蕭遠嫁,最後甚至還接納了蕭蕭,同她圓房生娃。

作為蕭蕭的丈夫,妻子做了不光彩的事,自己被戴了“綠帽子”,本該是老死不相往來的節奏。但是,

小丈夫卻感念舊情,選擇了寬容。正是這份人性之中的寬容美,解救了蕭蕭。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婆婆

蕭蕭在婆家任勞任怨,但是婆婆卻從來不逼她幹活。她告訴蕭蕭,能動手的就動手,做不了的不強求。

這也是為什麼蕭蕭雖然身體長得快,心思依然單純的原因。

沒有過早吃生活的苦,就不知道保護自己,就不會每天活在壓抑中。

此外,婆婆還允許蕭蕭在勞作中,攢點私房錢。婆婆讓兒媳婦留私房錢,這在封建社會算是件稀奇事。“文明社會”物化的婆婆,都機靈得算計著兒媳婦,巴不得剋扣兒媳的勞動力,賺著兒媳的血汗錢。

可是,蕭蕭的婆婆卻很慷慨,這本就是一種人性之美,也是蕭蕭能單純活下去的理由。

·祖父

祖父是當地的人物,有身份、地位,卻從來不和蕭蕭擺架子。他會親切地和蕭蕭逗趣,說她像女學生,引得蕭蕭發急又發笑。

每次蕭蕭發急,祖父都由著她鬧,從來不會拿禮教來約束她。蕭蕭不像是童養媳,更像是祖父的孫女。祖孫共享天倫,是蕭蕭和祖父的相處模式。

後來,蕭蕭的醜事被揭穿了,祖父作為有身份的人,也並沒為了聲譽,而清理門戶,反而和全家人留下了蕭蕭,日子久了,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蕭蕭。

休謨曾說,“自然賦予人類以無數的慾望和需要,而對於緩和這些需要,卻給了他以薄弱的手段。人只有社會,才能彌補他的缺陷。”

在沈從文溫暖的筆觸下,社會不再“吃人”、生活也不再只有苦難。其實,並非沒有苦難,蕭蕭傷風敗俗後的懷孕,就是她該承受的苦難,但是在“人性美”的光輝下,一切醜惡都被衝散了,一切磨難都被人性的光芒化解了。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4. 生活需要美的東西,人性美是最美的存在

在物質豐富的“文明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那些被物化的身外之物。所以,他們變得冷漠、變得自私,變成了與魔鬼交易的生意人。

他們每天在用實際行動,挑戰人性的惡。他們不相信美好,更不願意相信人性的溫暖。

事實上,你不相信的,只能代表你“孤陋寡聞”,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還記得那個“擋刀女孩”崔譯文嗎?

2019年3月10日晚,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校區內,梁宇瀅夜遇男子襲擊,崔譯文見狀後,拼盡全力營救,用身體護住了梁宇瀅,自己被刺了8刀。

她說:“我是軍人的孩子!我只知道,如果我不衝上去,她可能會死。”

一個20歲的女孩子,面對歹徒時的奮不顧身,

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勇敢的力量,也展現了人性中的美。

2019年6月30日,台州某小區的保安王先波,撿到10萬元大鈔,立即報警,等待失主領回。

面對鉅額的鈔票,王先生沒有想據為己有,而是還給了失主,這種拾金不昧的行為,令人動容,也彰顯了人性的光輝。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好媳婦”楊彩春,今年63歲。38年來,楊彩春照顧多位孤寡老人,被譽為大家的“好媳婦”。

2017年4月,楊彩春榮登“中國好人榜”。她不僅要照顧自己年邁多病的公婆,還要照顧丈夫3個年幼的妹妹,以及無兒無女的叔祖父、叔祖母。

她是美好的使者,是善良的化身,是人性中最美的天使。

都說“人性美”很珍奇,但紫陌卻認為“人性美”雖然珍貴,卻不應該被當做奇怪的事。

正因為人性美戰勝了“文明社會”的制度,所以蕭蕭最後得到了善終;正因為崔譯文正義、勇敢,所以梁宇瀅才得以倖免;如果不是王先波拾金不昧,那失主一定會損失慘重;如果楊彩春只顧自己,沒那麼孝順,那年邁的公婆、妹妹等人,或許早已成了天上的一顆星星。

人性之本是美好的,因為美好,所以才能幸福。我們應該從崔譯文身上學習勇敢,跟王先波學習拾金不昧,向楊彩春學習孝順。

我們應該堅守“人之初,性本善”,而不該被“文明社會”侵染,從而被定義上惡的標籤。

願生活中多一些美好,願人性美同樣可以戰勝冷漠、打敗“醜惡”。

沈從文《蕭蕭》:童養媳告訴你,人生未必只有苦難,也有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