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沈從文《邊城》:最好的語言,最純真的情感,最遺憾的結局

文|大翎

沈從文《邊城》:最好的語言,最純真的情感,最遺憾的結局

“細雨還依然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

因為這句話,《邊城》值得一讀再讀。這是我見過中國作家中以景託情最乾淨利落而又餘味繚繞的,他人寫不出,只有沈從文先生有這種古樸的清透之感。

這本小說有多好,無需我多言,而它的“好”確實也對得起它的文學地位——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汪曾祺先生曾評價:“《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

這評價很到位,小說中的一切彷彿都剛剛好:邊城茶峒的月光、白霧、煙雨、蟲鳴……剛剛好,邊城人民的淳樸、善良、溫暖……也剛剛好,就連那點來自愛情的遺憾都是那麼剛剛好。

看似以景託情,以茶峒的“世外桃源”之美襯托茶峒人民的人情美與人性美。實際上,《邊城》的景與情已經渾融一氣,故事情節與文字、與風景已經分不出你我。

清澈的文字,清澈的情節,如天上明月,如門前溪水。

沈從文《邊城》:最好的語言,最純真的情感,最遺憾的結局

沈從文先生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裡的文字得到了高度的讚譽,小說雖然使用的是現代漢語,但行文上、氣質上,有一股濃厚的古中國味兒。

比如交代“翠翠”名字由來的那段:“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比如描寫翠翠獨自沉思的情景:“她有時彷彿孤獨了一點,愛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

比如爺爺與翠翠聊天時,說到翠翠父母的歌聲:“後來的事長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

“翠色逼人而來”、“在風日裡長養著”、“凝眸”、“唱出了你”……細細品味這些詞句,你會發現,沈從文筆下不光有著湘西俗子的純粹與天然,還有著一種微妙的語感,帶著中國傳統詩歌的煉字味道。

因此,《邊城》文字的質樸,看似沒有雕琢,不加粉飾,但實際上,每一字每一句均如薄霧中隱約浮現的山水美景,你要稍微凝神注目一會兒,才能看出隱藏在霧後的清澈。

沈從文《邊城》:最好的語言,最純真的情感,最遺憾的結局

可是,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文字烘托下,為何故事最終落得一個充滿遺憾的結局?

小時候讀不懂《邊城》,雖然裡面沒有一個壞人,連一個“壞心眼”的人也沒有,但卻喜歡不上任何人。

不喜歡翠翠老是不把心意說出來的扭扭捏捏,不喜歡爺爺摩擦雙手磨磨嘰嘰的旁敲側擊,不喜歡二老飄忽不定的徘徘徊徊……最重要的是,不喜歡茶峒這個過分純真,過分脫離現實的“世外桃源”。

人,真的可以淳樸到這種程度嗎?現實中我不敢說,但小說中的茶峒,確實有這樣的人。

長大後再讀《邊城》,心境不同了,想法也不同了。以前不理解的遺憾結局,現在彷彿懂得了一些。正是由於這種極致的純真,才會引發接下來必然的悲劇。

純真的人都有什麼共性?一般都比較執拗,認定的事情,很難再改變想法。一般都帶著一股野性,正如小說中對翠翠個性的刻畫:“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因此,這些純真質樸的茶峒人,秉持著自己的執拗與野性,使得這幅令人陶醉的青山綠水畫卷烘托出一種淡淡的遺憾。

故事讀著一點都不刻意,也不做作,彷彿是翠翠、爺爺、大老、二老、順順……這些純真善良之人把情節全逼出來了似的,不怨天,不怨地,只怪他們的真性情。

沈從文《邊城》:最好的語言,最純真的情感,最遺憾的結局

不到十五歲的翠翠,小獸物一隻,一直跟爺爺相依為命,世面見得不多,只在節日時看看龍船,賞賞月色。小女孩初次見到二老,以為二老要調戲她,所以不假思索地罵他“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小獸物罵完後,發現自己錯怪人家,突然產生莫名的情愫,時而讓她面紅耳赤,時而讓她胡思亂想,內心的漣漪一蕩再蕩,整整蕩了兩年,也說不準這種感情是個啥。

讀者當然明白是個啥,但野性的翠翠不明白,就連二老來渡河,她也一溜煙地逃跑,跑得比黃狗還快。翠翠是純真的,但也像一隻讓人抓不住摸不透的小野獸。

爺爺顯然也是純真的,但就是一個勁兒的心急。乘船人硬塞他錢的時候,他能夠有說有道地把錢歸還給人家。輪到自己跟順順、大老、二老以及媒人溝通的時候,就變得結結巴巴,沒有一句話說得好。大老死後,爺爺更是心急如焚,總覺得沒給翠翠找到一戶好人家,誰知道自己越使勁越攪渾,最終把自己也急死了。

大老可以說是故事中性子最執拗的一個,明明二老說為了公平起見,可以替他唱歌,他偏不要。等二老先唱之後,他又認慫了,不敢唱了,還賭氣離開了。比賽還沒開始,他就認輸了,他的執拗終究還是害死了自己。

二老也是純真而執拗的,他的執拗在於“耿耿於懷”,老覺得是自己害死了大老,後來又開始怪爺爺無事生非。他的這種真性情讓他對翠翠的愛徘徊不定,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碾坊還是渡船。他的一走了之,一去不回頭,就像跟著大老執拗的步伐一樣,只給翠翠留下一晚如月色般動人的歌聲。

至於大老二老的父親順順,有著兩個兒子的共同性情,雖然心性友善純良,但大兒子死了,難免心裡有了疙瘩,難免對爺爺的態度有所不同,因此也就讓爺爺心裡開始鬱悶,開始如焚。

沈從文《邊城》:最好的語言,最純真的情感,最遺憾的結局

這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而這個因,全都是這些人純真善良的真性情。而這個果,正如讀者所看到的,大老溺水死去,爺爺在睡夢中去世,二老還不曾回到茶峒來,翠翠只剩下後知後覺的等待。

只有那個白塔,圮坍了,又重新修好了。

因此,再讀《邊城》時,我已不覺得那些茶峒人不討喜了,心裡也不會為了結局而覺得堵堵的。

這些山裡人,跟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的生命相似,他們都是全身心浸透在愛裡,用自己極致的純真善良過日子,只不過最終仍舊被生活狠狠地揉碎。

不同的是,山裡細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恰好淹沒了哭聲,只留下溫柔的淚痕。

沈從文《邊城》:最好的語言,最純真的情感,最遺憾的結局

沈從文曾自評《邊城》:“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希望,然而正因為不湊巧,樸素的善良和單純的希望難免產生悲劇。”

我認為,並非不湊巧,而是正由於這種極致的樸素、單純、善良醞釀了這場悲劇。

慶幸的是,沈從文先生留下了一個充滿懸念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我們可以想象,二老回來了,翠翠結束了等待,團團圓圓。

我們可以想象,二老從此不再回來,翠翠在等待中結束了一生。

我們也可以想象,二老是不回來了,但翠翠在邊城茶峒等到了一份屬於她的幸福美滿的愛情。

火是各處可燒的,水是各處可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而想象能夠去任何地方。

《邊城》在我心裡不再是悲慼的,而是唯美的。茶峒依舊是那個“世外桃源”,只是帶著遺憾,帶著缺陷,而顯得更美了。

感謝沈從文先生給予我們這個如此美麗而動人的故事,讓我們能夠在睡夢中想起那個讓我們靈魂輕輕浮起的人。

我是大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來探討讀書的那些事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