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胡同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現如今,愛逛北京胡同的人越來越多,不少文藝青年也以探衚衕特色小店和網紅飯館為樂,著名的南鑼鼓巷、菸袋斜街、五道營才會越來越火,商業味兒也越來越濃。但是要說北京最文藝的衚衕,那些個可都算不上了,我給大家介紹的這條衚衕,自帶文藝範兒得從100多年前算起。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這條衚衕就是前門附近的楊梅竹斜街,全長不過500米。不過它原來的名字可沒這麼雅緻,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中,標註為“楊媒斜街”,據說這是因為清朝前期這條斜街居住著一位善於說媒的楊媒婆。清朝光緒年間,才諧音並雅化為“楊梅竹斜街”。

要說當年經常來這條衚衕的文青名人可就太多了,民國最大文青魯迅是這裡的常客,沈從文還這裡住過一段時間,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梁實秋等眾多歷史名人都在這裡留下了痕跡。他們來這裡做什麼呢?有的是給這裡的書局、報社送稿子,更多是來這裡吃飯、喝茶、泡澡……當年文青們的生活相當豐富,也不差錢。那就讓我們去追溯一下這條衚衕的前世今生吧。

七大書局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民國時期,楊梅竹斜街是書局最集中的地方,這裡有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廣益書局、環球書局、大眾書局、中華印書局共7家書局,都是當時的出版企業。現在還能看到舊址的世界書局位於楊梅竹斜街75號,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採用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端莊大方,外部保存完好。世界書局主營理工類圖書、翻譯外國圖書,例如《範氏大代數》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停業,舊址現已改作民居,所以不便進去拍攝。中正書局舊址位於楊梅竹斜街98號,外形和世界書局舊址類似,現已被拆改得面目全非。書局薈萃成為吸引文青的最大動力,當時很多文學青年都會經常來這條街送稿件,這其中就有沈從文。

沈從文故居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沈從文在《一個轉機》中寫自己當年北漂的緣由:“我想我得進一個學校,去學些我不明白的問題,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聽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揣著20幾塊錢的沈從文就這樣到了北京,落腳在前門附近湖南酉西會館,就是現在的楊梅竹斜街59號和61號。冬季無火爐,沈從文睡覺時把全部能蓋東西都蓋在身上,就這樣寫出了《邊城》、《長河》、《湘西散記》等散文體小說。在斜街住了半年後,沈從文又輾轉到銀閘衚衕、東堂子衚衕、崇文門東大街等地。現在會館已經成了大雜院,看不太出來原來的結構格局。

模範書局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雖然當年的七大書局都已經無存,不過目前楊梅竹斜街上還真有一家書局,名為模範書局,它不是出版社,而是一家民國風味的獨特的書店。

模範書局由煮雨山房的創始人,著名詩人姜尋設計改造,這裡曾是民國時期“生”報社、“彝寶齋南文具店”舊址。店內佈滿民國年間的傢俱陳設、文玩古董。出售的書籍大都難覓二處,有典藏級大部頭藝術全集,古籍孤本,也有老闆兩口子從日本揹回來的書,浮世繪、昭和時代中古畫冊,還有珍藏版臺灣小說,本已珍貴的名著,居然還是簽名版。

老闆姜尋是國內收藏古雕版最多的收藏家。書店還有後院和二樓,南樓二層是主人的藏書閣和雕版印刷的展示間,平日民間藝人在那裡工作,展示。北樓二層則是一個私密的咖啡茶室,只對書局的會員開放,據說會員門檻相當高。

青雲閣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除了書局,當年文青們來到這條街最愛去的還有一個地方,那就是“青雲閣”,楊梅竹斜街上的是青雲閣後門,青磚砌成,門上有“青雲閣”石匾額。

青雲閣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場之一,按今天的話說,是高級綜合商業娛樂場所,集娛樂、購物、飲食、品茶、服務等等於一身,是文士、官員、商賈、貴胄的消遣之所。如今風行一時的檯球運動,最早就是由青雲閣引領京城的時尚潮頭。青雲閣內的普珍園菜館、玉壺春茶樓、步雲齋鞋店、富晉書社等眾多的老字號留下了魯迅與周作人、陳百年、劉叔雅、朱逖先、沈士遠、沈尹默、劉半農、錢玄同、馬幼漁等眾多知名學者的足跡。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梁實秋等眾多歷史名人也經常來此品茗會友、小酌膝談,思文賞樂。

魯迅很喜歡逛青雲閣,他在日記裡就記錄過自己從1912年到1922年這十年裡到青雲閣喝茶、見朋友、買東西、吃飯有三十四次。他最常去的是青雲閣裡的玉壺春茶樓,最愛吃玉壺春的春捲、蝦仁面等名點。

值得一提的是,討袁名將蔡鍔將軍曾在青雲閣的普珍園結識名妓小鳳仙,並多次在普珍園小酌,普珍園的名菜辣子鳳節倍受小鳳仙喜愛,從而演繹一段名流千古的愛情故事。將軍逝世後小鳳仙因無法忘懷,又來到青雲閣找尋將軍的記憶,並又在此遇到他的丈夫,因為他的丈夫長相很像將軍,之後她便隱姓埋名,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八十年代在青雲閣原址拍攝的電影《知音》是根據蔡鍔將軍與小鳳仙的愛情故事改編,世人為之感懷。

東昇平賓館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衚衕裡有家不起眼的“東昇平賓館”,看上去沒什麼特色,令人想不到的是這裡也經歷過輝煌的往日,曾是文青據點之一,還有一段紅色傳奇。“東昇平賓館”原為東昇平浴池,是光緒年間開在南城最大的浴池,它位於前門火車站、琉璃廠、八大胡同、大柵欄商業街之間,又是比較高級、規模較大的浴池,許多人都喜歡到這裡來消費。

這家百年老字號曾吸引了“五·四”運動前後著名知識分子的目光,比如李大釗。查閱李大釗朋友白堅武的日記,記錄了1917 年1 月21日李大釗和朋友等人前往陶然亭等處散步,在西河沿吃飯,在東昇平洗澡的情況。魯迅在這裡沐浴也不止一次,魯迅日記記載1918 年5 月31 日,“晴,風。……午後二弟來部,同至東昇平園浴,又至大柵欄內聯升為豐定製革履。”

在這座名人薈萃的浴池裡,日本統治時期已經有地下黨員秘密活動了。在京城浴池業中,這裡的設施是最好的,價格也是最貴的,常來此洗澡的大多是當時有錢有勢的人,其中包括國民黨當局高級官員、特務頭子、地主資本家、賭徒等。所以這裡成為地下黨領導以“洗澡”為名工作的地方,通過假裝“洗澡”, 地下黨瞭解國民黨內部情況,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情報。

Summerwood夏木工作室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百年時光荏苒而過,如今這條衚衕文藝範兒依舊,這裡匯聚了一批個性小店和手工業者的工作室,而且頗具高冷氣質。這裡的店鋪並不是天天開門,逛街成了碰運氣的事情。即使在營業時間,不少店面也時常是大門緊鎖,不知店主溜去哪裡串門了。這些相當有個性的手工業者有些“大隱隱於市”的味道,京範兒就曾經有幾次“尋隱者不遇”的經歷。

比如這家“Summerwood夏木工作室”,在楊梅竹斜街東口的一座木製小樓的二層。工作室主人易先生之前是名媒體人,辭職後,他轉型成為一名織物設計師,出售一種在中國存續了五千多年的苧麻織物,這種叫做“夏布”的布透氣,輕薄,涼爽,充滿古韻。他創辦的此面料品牌,意為“取夏日之木,作深遠精神”,試圖拯救瀕亡的瀏陽夏布。京範兒一度很想採訪這位織布的男人,終於打探到他的地址之後,踩著吱呀作響的樓梯尋到工作室門口,兩次都遇到鐵將軍把門,無功而返。後通過朋友約他,也被婉拒,真是有隱者之風。以後每次路過這裡我都會忍不住仰望二層那扇小窗,雖然好奇依舊,但還是不要去打擾他吧。

年畫“匠人工坊”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京範兒還曾經拜訪過北京最後一位木板年畫藝人張闊的工作室,也是等了一個多小時才見到人,相當不易。當時我在衚衕裡來回溜達了好幾遍,才終於在一座大雜院的深處找到了張闊的“匠人工坊”。兩間平房改造的工作室顯得有些雜亂,寬大的工作臺上擺滿了顏料、毛筆、刻刀,以及製作好的木版。每天的大多數時間,張闊都是坐在這張工作臺邊,琢磨年畫這點事。

年近六旬的張闊是位典型的老北京,面容和善,說話周到,一口京腔兒,人稱“闊爺”,“都是玩笑,其實哪裡稱得上爺呢!”每次他都謙和地笑著說。張闊一心撲在年畫上,10多年就這麼過去了。“北京會做這個的如今就我一個人了。”張闊說這話的時候有些落寞。北京木版年畫已經列入區級非遺,張闊是唯一的傳承人。年畫的沒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和它們相關聯的那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人和自然的和諧溝通已經慢慢消失在這座都市中了,而這些正是張闊非常懷念的東西。

北京postcard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在楊梅竹斜街發現這家小店的時候非常驚喜,因為店主人丹麥帥哥吳三桂和京範兒有數面之緣,也聊過幾回,算是故人。吳三桂是一位比很多北京人還熱愛、瞭解這座城市的“北京通”,光一個前門樓子就能聊倆小時。他已經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從事北京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他的這家小店原本開在南鑼鼓巷,不知何時搬到楊梅竹斜街了。

小店主要出售北京老照片明信片以及周邊產品,這裡的北京地圖都是外文版的,天南海北的老外用他們的視角繪製的北京地圖各有各的特色,從1829年到現在的這裡都有收錄。店裡很有趣的地圖拼圖很適合作禮物送人。

老北京兔兒爺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很多人是從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裡知道老北京兔兒爺的:“粉臉是那麼光潤,眉眼是那麼清秀,就是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也沒法不像小孩子那樣的喜愛它。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的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兒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

如今,這樣漂亮的兔兒爺在北京已是難得一見了,楊梅竹斜街上還能找到一家老北京兔兒爺店,小店的主人就是“兔兒爺張”第五代傳人張忠強,這裡的兔兒爺和老藝人還保持著過去的味道。走進這家兔兒爺店,會看見窄窄的小店擺滿了大大小小、顏色形狀各異的兔兒爺。仔細一瞅,兔爺兒們騎著不同的動物,有老虎、大象和麒麟;表情也各不相同,有的兔子比較“萌”、有的比較“囧”、有的比較“嚴肅”,讓人愛不釋手。

張忠強的小店平時提供DIY服務,張忠強解釋,這條街的顧客都很年輕,對傳統文化不十分了解,同時願意體驗新鮮事物而不是直接購買成品,這需要靜下心來,用兩三個小時去感受。每次來了這樣的客人,張先生不是先推銷商品,而是繪聲繪色講起兔爺的故事,特別吸引人,孩子聽得入神。

溫暖的衚衕風景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從100年前一直“文藝”到今天的衚衕 全北京也只有它了

楊梅竹斜街比較招人待見是因為比之人聲鼎沸的南鑼,這裡依然靜謐,依然保留了原住民,依然保住了最後那一點衚衕的韻味,大爺大媽和前衛青年們和平共處,也成了衚衕的新風景。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