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1962年1月3日,是我们全家离开城市到农村插队落户的日子。

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我父母以下放干部支援农村建设的名义,在这天,带领全家,来到了距离本溪市40公里外的本溪县高官公社花岭大队落户,这一年,我虚岁12岁。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具体是在花岭大队16个生产队中的第7生产队,花岭沟生产队。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花岭沟生产队是全县最小的生产队,我们去时是刚刚组建,不到10户人家,后来又有几家的迁入,使得这个生产队共有11户54口人,而且维持了好多年,一直到“知青”下乡和战备疏散的下放户到来,才打破。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不错,一切都是崭新的,在这里看不见城里的人流攒动,刺鼻的煤烟味,大喇叭的喊叫,车辆行驶的噪音------。

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个字,静,两个字;清净,宁静。

你能体会这里除了几只鸡狗和几头牛驴的叫声之外,都很少有人在说话,包括儿童。

晚上吃了饭之后不得不早点睡觉,因为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谁也舍不得没事熬那个油。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简易的煤油灯,随便找一个瓶子就可以制作。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这对于我一个从有电的城里来客,这个拐点太大!平时习惯了的电灯、电影、收音机,在这里没有了踪影,代之而来的煤油灯,是你不二的选择。煤油灯我们习惯称洋油灯,大队的供销社卖洋油,找一个瓶子很容易就可以做一个,这东西的特点是;光暗,烟大,早上起来你会发现两个鼻孔都是黑的。

后来买了这个高级一点“马灯”,可以调光亮大小,不怕风吹,有一定的销烟功能。

那时候点蜡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点一会蜡。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而且原来都是煤炉子做饭取暖,现在成了烧柴,火盆取暖。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农村的住房与图片一样,都是茅草房,我们住的房子是大队安排的,算是借住吧,不用掏房租。房东大爷一家对我们很好,处处给与方便,刚到时没有柴烧,就烧房东家的柴火。房东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住沈阳,后来也搬回花岭沟了,二女儿是瞎子,但是很聪明能干,厨房的活干的很麻利,我家给她家有时送吃的,她都会无误的把我家的碗洗好送回的,盲人的手就是眼睛,她是怎么看出来的?让我很佩服,后来她也嫁出去了。

许多人都会说农村的厕所不好,我们去的时候那简直就是没有正经厕所,随便在一个背的地方,搪两块木头就是厕所,有时就在废弃的猪圈“方便”。不可思议的是;一次我在房山头的猪圈里“方便”蹲在那里,这时候房东的小女儿也跑来“方便”,而且还毫不犹豫的蹲在我旁边,还一边跟我说着话,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女孩小我1岁,11岁,我在市里托儿所大班时就男女分开洗浴了,真想不到在这农村,十一岁的姑娘还不知道男女有别!这一段我从来没有对外说过,但是这就是当年农村的实际情况。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刚到农村,一切从零开始,没有柴烧,我和哥哥就借了房东家的爬犁镰刀去沟里砍柴,哥哥大我·两岁当然比我懂得多,到了山上,我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逮着什么砍什么,许多的湿柴是不能现烧的,“火大无湿柴,就怕懒汉置不来”!哥哥可以会选择性割柴,那种叫“杏条”的,水分小,可以现烧,而且烧的气味还有一股芳香味儿。后来我们就自己制作爬犁,买了镰刀,就有了自己的柴火垛了,这里就能看出男孩与女孩的差距有多大了。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房东大爷编得一手好筐,经常看到大爷在家编筐。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在我16岁的时候,我也学会了编筐,倒不是跟大爷学的。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18岁的时候我又学会了织簸箕,特意回老家去学的。

在农村,一个合格的爷们,就应该多会点的本事,不然会被人瞧不起的。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房东家的大哥哥领着我们扣“家巧”(麻雀),下雪后扫出一小块地方,这种平底的草筛子用小棍支起,在里面撒上谷粒,那时候麻雀非常多,有时这样一下能扣到二三十只麻雀。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还有一种捉麻雀的方法,用马尾的细丝做套来套麻雀,做法是;找一个细木棍,绑上细绳成一弯弓,在“弓弦”上,栓这马尾(音yi三声)子,每根就是一个套,一根弓弦可以栓几十根马尾子,别看它细,但是栓住麻雀还是没问题的,将这个弓别在杖子上,要多做几张这样的弓,只要麻雀落在这弓弦上,麻雀的爪就会被马尾子套住,这样被捉住的机会非常大。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母亲从小就是城里人,没见过这些碾子、磨的,因为没有电,没有磨粮食的机械,到了这里,一切从头开始,学会了用这些最原始的制米工具。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母亲原来在本溪煤矿的医院工作,知道乡下缺医少药,在走的时候带了不少药下来以备用,到了农村后许多人听说母亲是医院来的,就经常有人上门来请去给看病,而且还不分深更半夜来找,出于人道主义,大部分的药母亲都是无偿的送给了病人。母亲的专业是妇产科,还为许多产妇接生过。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转过年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我就到新的学校上学了。花岭大队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六个班,距离花岭沟两公里左右,我那时是念四年级下学期,在本溪市的柳塘完小读书时,因为教室紧张,基本上都是半天读书,上下午轮班。到了花岭,这里就是“全日制”了。在学校读书的故事很多,因为现在主要是写在农村生产生活的事情,学校的故事暂时就不多说了。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1960年大洪水起始的三年自然灾害,给国计民生带来严重的困难,粮食欠收,饥荒遍地,为了扭转局面各地农村兴起了小开荒热潮,尽管有些弊端,但是客观上确实缓解了困难局面。我们所在的地区,也普遍开展了小开荒。

这时候哥哥念六年级,正准备考初中,不能牵涉他的精力,于是开春种地的时候,12岁的我就经常请假在家帮助父亲刨地小开荒,小开荒就是在荒沟荒坡开地,先割去表面的荆棘灌木丛,再放火烧干净,再刨去树根草根,撒上种子,负上土,就等着出苗了。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第一次参加队里的劳动

记得是一天下午,队里种棉花,邻居大姐看我没事就喊我去上班,说队里种棉花缺人手,于是我就去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生产劳动,所以记得非常清楚。我的活就是下种,前面有人用锄头刨垵(刨坑)然后下种,我们叫滤种,也叫捻种,接着后面有人用脚盖土,叫埋垵,三个人一组。第一次干活不熟练又有点紧张,棉花籽不像一般的种子那样光滑,有棉絮互相粘着,不好分开,下种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一着急一大嘟噜就下去了,而且越是着急越是出错,累的腰酸背痛的。还好,大家不看热闹,都来帮助我,我觉得虽然累点,但是心情还是很愉快的,那天出工,我挣了3分工,这是我第一次劳动所得。

夏天的小开荒地里即出苗也是长了草,就需要锄草了,第一年的生地杂草主要是树芽子,底草不多,比较好侍弄,而且地肥庄稼长得好,以后种的年头多了就荒了,产量也会逐年下降。

秋天就该收获了,那一年风调雨顺的,种哪哪长,老天爷也开始眷顾百姓了,收获的粮食真是盆满钵满,我家有四五块小开荒的地,最大的一块有两三亩,这一下使挨饿几年的阴霾结束了。我用家里的手推车每次从沟里往家运三麻袋的玉米穗,那时我身体好有劲,12岁就能挑满满的一担水了。

这年我终于知道真正小米饭是什么滋味了,还有那粘粘油亮的大黄米饭了,在我的记忆力中之前就好像没有吃过大黄米饭。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第二年我们就开始建自己的家了,砍房架是花钱请的木匠,砌墙就是求的邻居帮忙的,石头黄泥墙,上盖是草,典型的泥草房。盖房子是最累的,砌墙灌大泥,砌炕灶,烟囱等等干不完的活,还有配套的泥抹的仓子囤子,仓房,猪圈厕所等等。你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它的辛苦。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这年我们还养了一只奶羊,买的时候就是成年的奶羊,后来下了羊羔就开始挤奶吃,放羊喂羊主要是我的活,挤奶期间,我明天早上去挤奶,每次能挤一斤装的两瓶奶,然后母亲把它倒锅里再加水稀释煮开,放上“糖精”那时候糖非常缺,也买不起,一般都用糖精,最后全家人每人一‘’二大碗‘’羊奶喝了,就相当于现在土豪的感觉。羊最喜欢吃的就是豆秸花生秧和地瓜秧了,在挤奶的阶段,有时还喂黄豆呢。我家的羊非常健壮有力气,我经常骑着走,有一次放羊,绳子我捆在自己的腰上,羊发脾气了,两只羊把我拽倒了,拖我走了好几米远,被后来的人帮我抓住了羊。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还养了许多年的兔子,在市内生活时我们就养兔子,在过去缺肉的年代,不时杀个兔子改善生活也是相当不错的。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冬天快过年时,第一次吃到了自己家的猪肉,我原来甚至都不知道猪肉中还有“里脊”“排骨”“血肠”等等区别,因为在市内供应的猪肉都是一砍一条连骨头带肉,就没见过分类卖的猪肉!肉票上就没有这么写的。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这一带主要是砂质土壤,栽出的地瓜非常好吃,又甜又面,家里有小草囤子,装上地瓜,放在里屋的篷樑上,放一个冬天没有问题。

因为是砂溜地,这里还盛产花生,品质非常好,除了自己种的,队里还每年都分,吃不了每年都外卖。

这里的几家老户过去都是“过日子的人”种地过日子非常勤劳硬干,这里没有一户贫农,有一户富农,其余几户都是中农,就是在过去这里也是比较富裕的,他们养成了实干精神,而且也一直带动现在的整个生产队,生产队一直是大队公社的先进典型,每年的粮食产量和社员在队里的劳动分配,在全公社都是数一数二的。平均分值都在10分一元以上,粮食人均分配在400——500斤左右,这在全县也是相当高的。因此这个生产队的要求就非常高,不但是劳动,其它方面也处处体现公心。沟里有数十株老梨树和核桃树,每年结的果子都归公,不准任何私人去采,由队里出人统一收获,然后按人口分给大家。队里每年必杀羊一次,然后给大家分肉。这里之所以能形成这种风气和劳动效率,我看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这里不是吃“大锅饭”,是在吃“小锅饭”,干活的积极性强,偷懒耍滑的不敢,这可以说是放大了的联产承包,而且是早就在实行,这样的生产队,我在以后的生产队中没有见到过。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这里是本溪县北部,属于高寒地带,冬季都是积雪,因为都是山坡地,每年的土粪都是在这个季节用爬犁运送。年前年后正是学生放寒假的时候,每个家庭都出来一个或两个小孩来赶牛爬犁送粪,也包括小女孩。爬犁由每家自己提供,粪筐队里统一给编,队里会根据每个牛的特性分配给不同的小孩,好使的牛分给女孩或者年龄小的孩子,不好摆弄的牛就分给大一点的男孩子。


1962  注定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年(上)

在爬犁往回走的时候,有时还会偷着坐一会,也非常惬意。

在下乡的第三个年头,这里安上了电灯,告别了之前的漆黑,那时候安电要出不少钱,包括电线杆电线钱。

因为要写的东西非常多,怕过于冗长令人反感,遂决定暂时写到这里,后面部分将再文发表。

谢谢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