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电影《城南旧事》相信有不少人都看过了吧?这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原著改编拍摄的,写的基本就是林海音自己的故事。她本来叫林含英,小名英子,北平只是她的第二故乡。说起来,她可是一位地道的台湾人。这个台湾小姑娘当年是怎样来到北平的呢?

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城南旧事》电影海报

这就要说到小英子的爸爸和妈妈了。在1894-1895年,中国和日本打了一场甲午战争,战争以中方惨败而结束。这不仅打断了晚清的中兴美梦,更是让中国台湾成为了日本刀俎下的鱼肉,从此台湾被日本殖民者统治长达了50年,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宝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然而当年就有那么一群中国人,尽管生长在台湾,被迫从小学习日文,也一直心系着自己的祖国,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气节。小英子的爸爸林焕文先生正是这样的台湾人。

说起来,林家是台湾苗栗头份镇客家人,从大陆移居到台湾已经好几代了。在日本侵略者来到台湾的时候,小英子的爸爸林焕文才七岁。虽然当时台湾的学校被迫把日语当作国语在学校教学,但是林焕文的父亲,也就是小英子的爷爷林台,是秀才出身,非常注重孩子特别是长子林焕文的国学教育,这让从小读书优秀的林焕文对中文、日文都很精通。等到从当年台湾的最高学府———台湾总督府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毕业后,他就在台湾的学校里教书,课余时间还偷偷教学生中国古诗词,是一位很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和小英子的妈妈黄爱珍结婚后,爸爸林焕文在1917年带着怀孕的妻子去了日本谋生,小英子就是他们到达日本大阪后第二年出生的。在日本住了三年,林焕文又将妻女送回了台湾,自己一个人来到了北平,待找到了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后,又把妻子和年仅五岁的小英子接到了北京团聚。就这样,小英子从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北平城,一直呆了25年才离开。而此后小英子的叔叔林炳文也从台湾赶来投奔大哥大嫂一家,不久也接来了自己的妻儿,兄弟两家人其乐融融,共同做起了“北漂”。

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影片中的小英子

那时在北京的台湾人名义上算是日本侨民,小英子的爸爸和叔叔却把自己的籍贯写成在大陆的祖籍广东蕉岭。到了小英子上小学时,爸爸也坚决不肯把女儿送进北京的日本侨民学校,而是送进了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这样小英子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在《城南旧事》影片中看到的那所小学。学校的位置在厂甸,现在的琉璃厂一带。

到了1931年,也就是小英子十三岁那年,林家出了一件大事。小叔叔林炳文做地下抗日工作,为了支援朝鲜的抗日活动,他利用自己在邮局工作的便利,把一批抗日经费送往朝鲜,走到大连时不幸被日本人发现了,抓到狱中毒死。大哥林焕文接到噩耗,急忙从北平赶到大连收尸,回来后又伤心又生气,肺病复发,吐血不止,从此一病不起,死的时候年仅四十四岁。影片《城南旧事》的结尾正是到此而止。

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城南旧事》剧照

爸爸去世的那一年,小英子小学毕业,升到了初中。在她下面还有六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妈妈带着七个孩子远在他乡,生活自然不容易。远在台湾的爷爷为着千里之外的儿媳和孙子孙女着想,让他们一家回到台湾来生活,毕竟这里有他们的亲人可以照应。然而小英子却作主写信回绝了爷爷的好意。她告诉爷爷,自己非常痛恨害死了亲爱叔叔的日本国,更不愿意自己和弟弟妹妹回去后在日本人开办的学校里读书,而这是在回当时的台湾后无法避免的。就这样寡母带着小英子和弟弟妹妹们留在了北平。

没有了爸爸,小英子一家只能依靠着父亲微薄的抚恤金在北平生活。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搬到了南柳巷晋江会馆,这里是福建与台湾乡亲可以不出房租就住下来的地方。而妈妈还要为附近的学生做包饭贴补家用,小英子也负起了不是小孩子该负的责任。她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们,领着他们上学,为他们注册学校,带着他们买衣服和鞋子,给他们选订杂志……不光弟弟妹妹们要听小英子的话,就连妈妈也要事事征求小英子的意见。

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林海音(右一)与母亲和弟弟妹妹们1936年摄于北平南柳巷晋江会馆。

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四十多年后回到北京,重游晋江会馆的小英子

这时的英子已经不能再叫小英子了,她上的中学是福州人办的私立春明女中。从她家走到学校,大概要20分钟路程。这里的学费对福建学生特别优惠,一般学生的学费要25元,福建学生只要缴18元。而英子的妈妈正是福建人,就沾光可以享受优待的学费,从而减轻了家中的负担。而正是在这里,英子被新文学迷住了,成为了一个女“文青”。

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林海音年轻时的照片

从春明女中毕业后,英子听说有家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是京城有名的《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学生不用交学费,学习优秀毕业后还能有机会进报馆工作,于是自己作主报考了这所学校。一毕业,就以优异成绩正式进入《世界日报》成为了一名女记者。之后,又与共用一张办公桌的同事夏承楹结成良缘,于1939年5月在东单三条的协和医院礼堂举行了新式婚礼。婚后住到了永光寺街1号夏家老宅里。这里离娘家所在的南柳巷很近,走路也不过5分钟的路程。

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那个《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后的故事

林海音夫妇在北平旧照。

嫁入夏家不久,英子看到一套叫《海潮音》的书籍,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决定用其中的“海音”两个字做笔名,从此英子的本名林含英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林海音反而成了英子最广为人知的大名。

抗战结束后,林海音夫妇搬到南长街28号,过起了自己小家庭的日子。这时台湾也光复了,在台湾的亲人们都希望林海音一家能在多年离开后回到故乡,于是1948年林海音和夏承楹夫妇带着林海音的妈妈、弟弟妹妹,和自己的3个孩子回到了台湾。就这样,划了一个人生的大圆,小英子从故乡台湾来到了第二故乡北平,又从北平,回到了台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