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電商“國家隊”發揮優勢助農產品上行

胡桂芳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一些地區農產品滯銷嚴重。中國郵政集團旗下的“郵樂農品”電商按照農業農村部和集團部署,啟動應急響應,聯合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打響了“防禦疫情,健康直達”的農產品產銷對接、保供穩價應急戰。截至2月20日,共形成157.7萬個訂單,銷售各類農產品1.17億元,惠及農業合作社467家、農戶1277家,戶均增收1873.5元。

疫情期間,郵樂農品主要在四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發揮平臺優勢,組織精選農品進城。平臺建立農品線上抗疫專區,及時上線農村急銷、城市急需的數十種2110款生鮮果蔬和健康糧油產品,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第二,設立防疫專區,釋放平臺批銷動能。在“郵掌櫃”平臺開設防疫專區,將防疫、生活物資組合批銷,重點對接北京、廣東、安徽等23個省份的抗疫工作。第三,發力社區團購,促進產銷精準對接。通過郵樂購站點和郵樂小店APP兩大渠道,在全國189個城市開啟郵政特色的社區農產品團購模式。所有訂單均由平臺統一配送到小區定點投放,實現全程無接觸配送。第四,聚焦貧困地區,開展扶貧助農。在華東地區,重點推出貧困地區滯銷的特色農產品,如青陽葡萄柚、泗洪蘆蒿、沭陽草莓等。在西北貧困地區,聯手陝西漢中、寧夏銀川等28個市縣郵政分公司,開通“抗擊疫情平價放心菜”專區,銷售當地滯銷蔬菜。

郵樂農品在特殊時期體現了國有企業應有的擔當,能夠取得這些業績,主要有四個層面的原因:

第一,中郵集團的組織推動。在疫情開始後立即召集電商分銷局、市場部、寄遞事業部、上海郵樂技術有限公司、郵樂農品召開專題會議,分解任務,明確郵樂農品和中郵物流為實施主體。第二,給予優惠政策支持。抗疫期間,中國郵政集團在全國發起了線上線下結合的產銷對接活動,並拿出1.78億元助力銷售。第三,強大的物流配合。中國郵政快遞物流是中國經營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網絡覆蓋範圍最廣的快遞物流綜合服務提供商,業務範圍遍及全國所有市縣鄉(鎮),通達全球200餘個國家和地區,自營營業網點超過5000個。強大的物流運輸、配送和服務保障,是這次農產品對接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第四,強大的系統網絡。郵樂農品現已在全國建立地方館865個,其中省級館28個、市級館255個、縣級館582個;建立郵樂購站點45萬個,郵樂小店700萬個。強大的服務網絡構建起進社區、入村戶的“毛細血管”。

在此次戰“疫”助農的工作中,同樣也引發了關於電商“國家隊”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

第一,大力實施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目前,由疫情導致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仍然存在。因此,要進一步實施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其中包括線上線下結合,農村電商與實體經濟融合。尤其針對多年來電商發展中“工業品下鄉”多、“農產品進城”少的狀況,要全方位推進農村電商發力,把培育小微電商和扶持電商龍頭企業結合起來。

第二,重視培育農產品電商“國家隊”。由於農業電商接入端客戶“散小弱”,運營成本高、利潤低,加之近年來經濟大環境和老國企運行機制的影響,以郵樂農品和中糧、中國供銷所屬電商平臺為代表的國家隊,其發展速度、競爭力和知名度遜於阿里、京東等綜合電商。

建議國家層面要高度重視培育農業電商“國家隊”,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協調和政策指導。主管部門要對所屬電商企業簡政放權賦能,激勵體制機制改革,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電商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新業態。

第三,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的保鮮運輸,是當前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產品電商都面臨的一道坎。要加快農產品電商冷鏈物流建設,在投入上突出網點冷凍、冷藏設備、外送箱、耗材等一系列的配置,對農產品進行及時的保鮮、保存,保證食品新鮮健康,並要在延長保質期的同時降低耗損率。

第四,加快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抗疫時期宅家訂購,消費者仍然鍾情綠色健康農產品,一些中高端消費者傾向於選購可追溯產品。建議儘快制定全國性的體系建設規劃,包括電商農產品的體系、標準。按照產學研用一體化思路,實現平臺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存儲、運送和銷售等的各個環節可控化,以適應質量安全需要,打造一批可視化、可控化、可追溯化的品牌農產品。

第五,建設農產品對接的政策激勵機制。生鮮農產品盈利點低,促進電商在農產品產銷對接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應有相應的激勵政策。中郵集團對這次郵樂農品產銷對接活動及時給予補貼,正體現了集團對農業的反哺。據瞭解,海南、廣西近期也出臺了疫情期間冬季瓜果菜採購應急補貼及獎勵政策,區域內電商平等分享了政策紅利。建議根據農產品市場變化適時調整,使得相關激勵政策可持續。

(作者系安徽大學農研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生態農業大數據國家地方聯合研究工程中心學術委副主任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