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東亞文化的現代化思考/每週三更新/博芒特(撰文)|


想要寫這個話題很久了。最早的時候想要寫為什麼中國為什麼沒能使中醫近代化,但顯然這不是一個能孤立解釋的問題,於是想要寫為什麼中國沒能產生科學。這個問題比之前那個大多了,但是也並不能講清楚我想要表達的意思。和朋友交流這個想法,有人提出,你試試看解釋中國在明朝中後期誕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為什麼沒能發展出資本主義——這個話題的容量比之前那個又突然地擴充了十幾倍。對啊,從中國目前的困境來說,不是一箇中醫,一個科學和一個資本主義能夠解決的了的。中國目前的困境的根源,是中國整體上沒有能夠經歷近代化的進程,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從外部把中國推進到了現代化甚至後現代化的狀態。中間缺了的那點兒東西好像不重要,但是又很重要,就像是沒有經歷過種牛痘的不良反應,當面對天花時就顯得格外孱弱。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李約瑟

在一點點猶豫之後,我索性蝨子多了不癢,直接把題目改成了現在這個。

但這個題目並不能馬上展開討論。因為我們不能講明白幾個點:

a、什麼是近代化?

b、及時的標準是什麼?

看著這兩個問題我們馬上就明白,近代化不是一個量化的指標,不是一個清晰解,既不可以用枚舉法來描述,歸納總結、演繹、類比一概不靈。我認為現代化是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絕對的現代化",就好比說自來水就絕對比井水和天然水更現代化,電氣化就是絕對的比畜力更現代化,這是一個標量,是相對容易衡量的;另外一個層面,是"相對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動態的邊際效應【1】。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人類對開端和結尾部分的內容記得比較牢固,這個發現也適用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邊際效應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規律。應用在現代化這個具體的話題上,我們舉個例子:工業化曾經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和指標,在1840年大規模地完成工業化是重要的現代化進步,但是隨著二十一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工業化所佔經濟比重要讓位給高新技術,所以在2020年再用工業化程度來衡量現代化水平就不具有實際意義。再舉個不很全面的例子,在1917年,如果能夠達到鋼材產量五千萬噸,那絕對是驚人的現代化,但如果是2020年,鋼材產量五千萬噸,可能反倒會成為一個負擔。這就是相對現代化標準的動態問題。現在是2020年,中國的絕對的現代化水平,應該說,已經並不落後於世界主流國家,但是,中國的

相對現代化水平,絕對是在世界主流郭嘉中排名靠後的,尤其是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說是這個星球上為數不多的影響力極大的郭嘉之一也不為過,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相對現代化水平和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不匹配的。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除了現代化的標準,我們還在邏輯上遇到一個挑戰。人類受制於單向的時間,並不能研究"不因而未果"的事。即我們可以研究"因為A發生,所以B成立",也可以研究"如果B為真,則A成立"。但是,"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轉化一下,是這樣的一個命題:假設A集合為過去發生過的所有事件,B集合為使中國完成現代化發生的條件,B是A的真子集,中國完成現代化為條件C。B和C互為充要條件,假設C不成立,則B關於A的補集為真。這一段話估計讀者並不能讀懂,簡單說人話,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有過這樣一段評論:

我們可以研究為什麼昨天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你,但是我們不能研究為什麼昨天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沒有報道你。【2】這裡面內涵的邏輯是一樣的。

說了這些,似乎我們還在討論這個話題就變成了純粹的浪費時間。但是,我們明明又似乎感覺到任何一個自認道德的,有良知而又受過好的教育的中國人似乎都應該花點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那麼不妨我們拋開那些條條框框,不畏懼地,哪怕是主觀地,來試著分析和解答一下這個並不應該存在的話題。哪怕今後只是作為飯桌上的談資,於我而言也並不會產生什麼損失。但是,我還是喜歡把一些忠告寫在前面,這是一次純粹的,帶有學術探討色彩的嘗試,可能其中會產生出一些傷害一些人脆弱的民族自尊心或者說盲目自大的民族自豪感的產物(某種角度來說,這二者是同一來源的產物),此並非我故意,如果產生任何不適,請點擊左上角那個"×",或者評論區呸一聲"什麼玩意兒",然後當做從來沒看過這篇文章,你的一切不適都將得到緩解。

【1】(美)A·科林·卡梅倫,(美)普拉溫·K.特里維迪著;肖光恩,楊洋,王保雙等譯,用STATA學微觀計量經濟學,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04,第387頁。

【2】溫新紅,中國古代有"科學",中國科學報,23-12-2016。


一、土壤

1. 哲學樹的走勢

我們這裡談論的"中國",可以明確說是文化意義上的。所以從範圍上既囊括了地理意義上的中國,還包括了文化上將儒家文化奉為正朔的日韓文化——也並無意外的,日韓文化同樣沒能通過自身發展來完成近代化。

這個話題是如此的難以展開,我們如果要談論文化,就要先對它定義。而要定義一種文化,又要講清楚它的淵源,即使如此,文化又是一種非常難以描述的事物。中國文化素有"博大精深"之名,要稍微講一講,那便是汗牛充棟的大部頭專著。而且其實中外學者不乏做過一些類似工作的。正著說反著說的,都有幾位旗手。梁啟超、馮友蘭、胡適、蔣廷黻,都有過有關於此的著作,只是普通人完全沒有通讀的興趣和毅力,甚至對於這些詰詘聱牙的文字都沒有讀通的能力,雖然不知道我們的文化是啥,總之,就是"博大精深"。

文化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實無法用工筆畫出肖像,但是,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幾條線索,找到一個大致的邊界。

馮友蘭先生談及中國文化,有過一番這樣的評論:

"……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約略相當於西洋哲學中之宇宙論;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約略相當於西洋哲學中之人生論。惟西洋哲學方法論之部分,在中國思想史之子學時代,尚討論及之;宋明之後,無研究者。自另一面言之,此後義理之學,亦有其方法論,即所講'為學之方'是也。不過此方法論所講,非求知識之方法,乃修養之方法,非所以求真,乃所以求善之法。"【3】

"中國哲學家之哲學,在其論證以及說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學家之哲學,大有遜色。此點亦由於中國哲學家之不為,非盡由於中國哲學家之不能……蓋中國哲學家多未有以知識之自身為自身之好,故不為知識而求知識。不但不為之時而求知識也,即直接能為人增進幸福之知識,中國哲學家亦只願實行之以增進人之幸福,而不願空言討論之……"【4】

馮友蘭認為中國文化的根基——中國傳統哲學中輕視邏輯,注重直覺、頓悟和神秘經驗。【5】

"一個經驗本身,無所謂真妄;一個道理,是一個判斷,判斷比合邏輯。各種學說之目的皆不在敘述經驗,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為邏輯的、科學的。"之後補充道,中國文化不重視發表學說,多講所謂"內聖外王"之道,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故著書立說,中國哲學家視之,乃最倒黴的事,不得已而後為之。"【6】

"現代化的產生"這個現象,如果我們直觀分析,一定是說必然有一些必要條件才能觸發這一現象。我把馮友蘭的這幾個觀點擺在最前面,正是我認為馮對中國文化的總結找到了中國文化中相對於"現代化的產生"所缺失的部分。這一部分的缺失對於現實生活並不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普通人都感覺不到,但是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道路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既然我們在一開頭,就已經說明了,我們不可能用一種純粹的學術的方式來談這個問題,那麼不妨放下學術架子,把一些證據還不是那麼牢靠的猜測也講出來。當然,這不是信馬由韁隨便亂說,如果那樣的話,整篇文章也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我們說中國文化中缺少"邏輯",這個或許沒什麼太大爭議,因為的的確確現存的文獻裡我們沒有發現類似著作,但是我想說,中國文化最大的缺失,還不是僅僅是邏輯,而是一個更大的問題——缺少抽象思維。進而是缺少形而上能力。

什麼是抽象思維?什麼是形而上?


2.Fact or Opinion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現在常常看到大城市的家長會把學齡孩子送去學編程,實際上未成年孩子們能不能編程不是關鍵,通過編程而訓練獲得的邏輯思維能力才是關鍵,現在的家長意識到了孩子從小接受邏輯教育的重要性,這個在我們以前的教育中是缺位的,所以現在的孩子真是很幸運。這種近幾年剛剛興起的"時髦"訓練在西方是一種傳統教育,是必不可缺的,而且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完成:"fact or opinion"。由於這種訓練在我們以前的教育中是缺位的,所以大多數國人在思考和辯論的時候,往往用自己的一種觀點去支持自己的另一種觀點,而彼此陷入循環論證,一旦這種情況出現,思考和辯論便無法繼續下去。

我們舉幾個例子:

今天我們三個人吃十八個菜,剩下許多

今天我們三個人吃飯,菜點得太多了


甯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用幾百萬成本贏得了2350萬人民幣的票房

甯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小成本大回報,賺翻了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


以上三組,每組第一句都是fact,事實,在我們人類生活的這個時空裡面,換任何人來觀察,都不會發生結果的改變。每組的第二句,都叫做opinion,觀點,從邏輯上來說,所有的觀點都必須在一個嚴格限制的範圍內才會成立。理論上所有的觀點都只有一個宿命,那就是被推翻。觀點和事實有可能重合但是也可能相反,所以必須嚴格區分。這還只是初級階段,我們來個高級點的:

存在即是合理。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奧巴馬是美國曆史上最受美國人歡迎的總統。


以上這四句,常常有人把類似的判斷句作為事實,但是,這四句本身就都只是觀點而已。面對把觀點視為事實從而來和你辯論的人,那就是還沒入辯論的門檻,我通常直接點出這一點,然後直接結束辯論,祝他三季安康。

我們要理解抽象思維和形而上,首先就要先搞清楚什麼是fact——事實。雖然哲學上對於事實有很多種分析,但是對於我們入門級的探討來說,我們可以把事實化簡為一個概念"現象"。我們可以把"抽象"形象地解釋為:從一個現象上找出其中可以分析的部分。

我舉幾個例子;

"小明把一件屬於小李的東西用暴力奪了過來。"

"休假中的武警小明,在目睹一起暴力搶劫案發生的時候,英勇出手,勇奪搶劫者小李手中的兇器。"

這兩句話都是現象,一眼望去是性質截然相反的兩件事。但是如果經過簡單的抽象,我們就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物體A的支配權由小李轉到了小明。


是不是立馬和我們直觀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我們再舉個例子:

我們小時候學勾股定理,老師告訴我們,西方有一個人叫畢達哥拉斯,他也發現了直角三角形斜邊和直角邊長之間的關係,而勾股定理要比他發現得早得多。但是實際上,中國周朝的商高,僅僅是發現了"勾三股四弦五"這一特殊解【7】,之後的九章算術中,再列出了{5,12,13},{7,24,25},{8,15,17}等七組數【8】。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只要經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上過初中的平面幾何,就都明白,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的特殊解是可以湊得,但是要求得普遍解,就不得不依賴公式。而這個公式,

"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是且僅是畢達哥拉斯發現的【9】。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是不是對於抽象的作用有點隱約的感覺了?

這只是一個非常小的例子,更多生活中的例子還可以有很多,但是我們今天不是哲學課。我們還是回到中國的哲學傳統來。

中國文化並非沒有抽象的影子,但是往往就是淺嘗輒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把時間比作水。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把君子比作松柏。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把善比作水。

抽象在中國被稱為:形而上。語出《易經·繫辭》【10】。但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在這裡摸到了一個邊,就再沒有深入了。一直在真正的哲學大門外徘徊。難道是他們不想往裡走?

哲學簡單區分,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成為哲理,nous,另一部分是邏輯,logos。說到這裡很多人要說,我們有偉大的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難道不是哲學嗎?

首先我要做一個技術性的聲明,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道德經》開篇第一章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因為要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改成了"常",所以這句話的解釋應該是:能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能解釋的概念,都不是永恆的概念。是不是這麼一解釋,就鮮明多了——形而上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句話有哲理嗎?當然。這句話是哲學嗎?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往往就是如此,有一些來自於冥想和頓悟的靈光一閃,但是卻始終無法更加深入。那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哲學?


3.鑰匙

實質上這是一種對模糊概念的放任。我們追求的是博大精深,肉爛在了鍋裡,只要鍋在,肉就跑不掉。這些似是而非的話,好像把所有艱深的道理都包含在了裡面,你自己去領悟,所謂"格物致知",如果你領悟不到,那不是道的問題,也不是格物的問題,是你的問題。

但這本質上是似是而非的,是不求甚解的。著名的例子就是"守仁格竹"。王陽明這樣的大儒,盯著竹子看三天三夜,希望從竹子裡面格出"道",換來的只能是一場大病。所有的這一切,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一把真正打開哲學大門的鑰匙——邏輯。

同樣是軸心時代,西方文明的濫觴古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提問法,又被稱為無限窮詰法,以此誕生了形式邏輯。兩廂比較,中國文化的土壤,就註定中國文化的哲學樹與西方的走勢是不同的。

形式邏輯是初中數學學習的內容,很可惜,很多人沒能從一道道幾何證明題裡面真正掌握這個偉大的思考方式。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形式邏輯:

所有金屬都有金屬光澤,所有鐵都是金屬,所以所有鐵都有金屬光澤。

所有的汽車都有發動機,所有的法拉利都是汽車,所以所有的法拉利都有發動機。

這麼看形式邏輯好像很簡單嘛,那麼我們往前走一點,在柏拉圖的《拉凱斯》中蘇格拉底和兩位古希臘將軍的對話,這番對話的前提,是當時的雅典有很多人信奉常識,常識認為,勇敢就是必須參軍殺敵,其中就包括這兩位將軍。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蘇格拉底問他們:什麼是勇敢。

拉凱斯回答:一個男人,與自己的隊伍在一起,直面敵人而不逃跑, 那麼這個人就是勇敢的。

柏拉圖說道:公元前479年的普拉蒂亞戰爭中,希臘軍隊不願面對面與波斯人交戰,先後撤,再趁波斯人追擊時候的混亂轉身戰勝了波斯軍隊,按照你的定義,那麼那支希臘軍隊就不是勇敢的。

拉凱斯於是重新思考,修正道:勇敢是一種堅韌的精神。

蘇格拉底又問:堅韌的精神如果指向魯莽的目的,那就是胡來。

於是拉凱斯又不得不再次修正。

經過一番簡單的思辨,一個舉世公認的常識已經變得支離破碎,但是,我們對於所謂勇敢的真相,卻又往前前進了一大步。這類思辨,是所有研究的入門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要放到初中數學裡學習。而這類思辨,在中國古代並非沒有,但並不常見,即使出現,也要等到明朝中後期,但誰都知道,在那個時代,因為科舉,程朱理學已經完全掌控了整個中國士大夫階層的思維,在那樣的環境裡,即使有這一股幼弱的小苗,也很難長出繁茂的枝葉。

很多人會問,那既然中國的文化土壤誕生的哲學樹和西方的截然不同,那麼至少是各有千秋吧,和中國沒能及時進入現代化有什麼關係呢?

這裡我就要說我的第一個觀察結果——由於中國文化的思維中邏輯的缺失,以及中國文化中對經驗

的依賴,導致中國文化中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非常弱。這可能是中國技術積累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但始終沒有完成量變向質變的轉換的重要的影響因子。

特殊解是可以通過經驗的積累達成的,但是用公式表達出所觀察現象的總結就是一種典型的抽象思維,這種思維中國文化裡可以說是沒有的。大家可能覺得行文至此,有些枯燥了,對於一個不是吃學術飯的人來說,勾股定理是勾三股四弦五還是a方加b方等於c方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甚至很多大學畢業的人對於抽象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看不懂的畫"上,但是這的確是一把鑰匙。抽象概念一旦解決,就能打開"我"和"非我"之間的一道門,希臘文明在科技樹上被賦予了抽象思考這個技能點,而中國文化呢?

說到邏輯和抽象,就一定會有人提問,中國古代數學發達,所謂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怎麼可能沒有邏輯和抽象思維?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對於中國數/術的起源是這樣概括的:

宇宙間事務,古人多認為多與人事互相影響。故古人有所謂術數之法,以種種法術,觀察宇宙間可令人注意之現象,以預測人之禍福。《漢書·藝文志》曰:

術數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易》曰,苟非有人,道不虛行。春秋時,魯有梓慎,鄭有裨灶,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粗粗。……序數術為六種。(《前漢書》卷三十,同文影殿刊本,頁五十)【11】

馮友蘭的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所謂術數,是一種目的在於研究天人感應的法術,很難突破專人的壟斷。如果我們真的去看周髀算經的內容,也的確可以成為這個觀點的有力證明。最關鍵的,無論是周髀算經,還是後來歷史影響力更大的九章算術,都沒有突破算數這個窠臼,算數,依然是一種可以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技能,至於為什麼?一直都是這樣的,"向來如此"。算數,經過抽象和總結,可以形成數學。數學是形而上的,算數是形而下的,缺乏抽象思維這把鑰匙,我們始終也沒有能夠走出這個輪迴。

長夜漫漫——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完成近代化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文章,感嘆明朝軍隊火力強大,火器使用率已經很高,我們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距離資本主義的出現,似乎已經只隔了一層窗戶紙。李約瑟一再強調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們的科技積累似乎真的比同時期的歐洲要深厚。如果我們假設這些真的是事實,那麼一旦你結合我們以上的猜測,馬上就會明白這些現象背後真正出現的問題:我們的火器從荷蘭人葡萄牙人手中進口,進行了巨量的仿製,但是我們並沒有發展出

成體系的冶金科學。我們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地區非常發達,我們的貿易已經可以做到非洲東海岸和歐洲,但是我們也並沒有建立起真正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學。我們的航海家能夠去印度洋,但是我們並沒有形成對海洋相關的研究。我們所有的積累,始終停留在量變的基礎上,始終無法通過積累達到質變的飛躍,這裡面我認為,就是缺少了抽象思維這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

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我們的語言中找到佐證。剛才我們說到,中國的語言嚴重依賴打比方和舉例子,所以我們的語言中,製造概念的能力非常弱,我們現代漢語中幾乎所有的概念性的詞語,很多都依賴外來語,餘下其中很多有需要靠借代——又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習慣。

但是時至今日,特別是二十世紀初開始的,中國開始培養民族郭嘉意識的進程中,在強大的宣傳機器的運作下,我們完全忽略了這一因素。一說到中國文化的濫觴,就要說百家爭鳴,並且還要順帶上古希臘,似乎有一時瑜亮的意味。我們讀諸子百家的東西覺得非常有哲理,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但是,我們最後發現一說中國文化,就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東方文化就像一片深海,到處都是寶貝,我們卻只能抹黑探尋。而我們即使想要研究中國文化,還是需要藉助西方的研究方法。

如果我們真的是要知不可為而為之,顢頇地強答李約瑟難題,那麼我們就必須先和產生了現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相比較,找到兩個集合中缺失的項。這個過程對於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必然是煎熬的過程,但所謂良藥苦口,畢竟我們目前實在需要反省。

【3】馮友蘭,緒論·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中國哲學史。

【4】馮友蘭,緒論·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中國哲學史。

【5】馮友蘭,緒論·二:哲學之方法,中國哲學史。

【6】馮友蘭,緒論·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中國哲學史。

【7】周髀算經。

【8】九章算術。

【9】曹道民,《從勾股定理到費馬大定理》,北京科普之窗,2015.1.28

【10】《易經·繫辭》,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11】馮友蘭,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二,術數;中國哲學史。

作者博芒特,古早《日本近代史》系列和《教科書批判》系列的作者,炸號重生。博芒特,一個Ph.D.,一個不可知論者,一個想要意識到觀察者可能到來卻發現時間來不及的塌縮態Alien,塌縮之後質量非常大。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