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所归:诸侯王"蹬鼻子上脸",是导致武人政治"短命"的根本原因

命运所归:诸侯王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继承了秦制使汉土郡国并存,与此同时分封了大量的异姓诸侯王。刘邦封异姓王,既是为了感谢这些将领谋士们在对抗秦朝以及楚汉之争中对他的帮助,又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继续保护王室。虽然这个制度在初行时颇有成效,但任何的政治制度都有其致命的缺点,汉初的分封异姓诸侯王导致了武人政治出现,又很快被统治者翦灭,到底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种情况呢?

一、异姓诸侯王因局势而封

1、楚汉之争的后盾

刘邦之前只是一个秦县的亭长,却在许多能人良将的辅助下成为了和项羽一争天下的枭雄,他身边的帮手们是功不可没的,而为了获得他们的信任,他只能做出许诺。垓下之战前,刘邦本来想和诸侯王在垓下相聚,但诸侯王根本就不派兵支援,使得那一战刘邦败于项羽。之后张良献策于刘邦,以

赐给诸侯王土地为筹码,诸侯才终于出兵与刘邦合围项羽于垓下。

刘邦称帝之后,为了兑现之前的承诺以便稳定人心,以汉初的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等为首的七大异姓诸侯王纷纷受到刘邦的封赏。不过这显然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分封异姓诸侯王对他来说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和拥有军队的将领们统一战线显示出他比项羽更加的得人心。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原本是弱于项羽的,但为了打败项羽,顺应局势和其他诸侯王联合,对付共同敌人项羽。

2、战争过后的障碍

但项羽战败了之后这个联盟自然就没有用处了。而这些异姓诸侯王手下的城池众多,多的能掌控一百多个县,少的也有也三四个县,他们所控制的范围甚至比汉朝直辖郡县还要多。并且异姓诸侯王都手握重兵,管理一方土地。虽表面上属于汉朝管理,但事实上皇帝的命令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就造成了武人政治的形成。

命运所归:诸侯王

诸侯王的军事才华是同辈中的佼佼者,而且掌控着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军队,诸侯王手中统率的军队越多对统治者就越有威胁,这会影响皇权的稳定性,对于刚刚建立汉朝的长期发展必然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所以异姓诸侯王的武力威胁,是刘氏的汉王朝初期最大的隐患,为了解决这种武人政治的威胁,必须废除异姓诸侯王。

于是没过多久君臣开始互相猜忌,楚王韩信一腔热血对汉室忠心耿耿,结果被刘邦以反叛的罪名诛杀,紧接着韩王、梁王、淮南王、燕王、赵王全部被铲除,只有长沙王吴芮为人淡然,刘邦因此才留下了他。现在看来武人政治的出现不过是顺应局势形成的一种结盟,而当这种局面不复存在时,结盟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二、传统观念的必然

消灭异姓王背景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前车之鉴。周室分封天下,诸侯林立,周天子势衰而诸侯强,此时分封诸侯王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秦始皇立郡县,推行秦法,而秦朝后期的暴政导致了秦国的覆灭,因此周朝和秦朝的制度都不够完善,因此汉高祖

将两种制度融合,以新的制度来封赏异姓诸侯王们。

刘邦自然也顺应传统观念,割地封侯,允许诸侯王们行使权利。这样的制度使封地的百姓只知诸侯而不知皇帝,使得皇帝的中央集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统治者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种时候如果诸侯王们能够安于现状。顺应统治者的心意或许没那么快让统治者感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以楚王韩信为例,多次对刘邦表达出不满情绪,导致了统治者迅速意识到武人政治的危害。

刘邦历经艰难用三年时间灭秦,又花费了五年打败了项羽,从亭长终于当上了皇帝,几经生死才得到的江山,他不愿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再次分崩离析,他希望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可以将刘汉王朝延续下去。

命运所归:诸侯王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分封诸侯王也是必然出现的,但是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也必然会有利益的矛盾,这样的矛盾随着武人政治的威胁演变的越来越激化,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构成消灭异姓诸侯王背景。

汉朝初期,刘邦对于新建立起来的政权感到备受威胁,有意要除掉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子弟来平衡异姓诸侯王的权力,楚汉之争时,一共分封七个异姓诸侯王。汉朝建立后,又分封了同姓王九人,本意是为了团结刘氏子侄,巩固皇室政权,但是久而久之也会造成藩王割据的情况发生,导致了后来皇权及封地之间延续了很长时间的争夺。这样就使得武人政治的现象愈演愈烈

三、维护皇权的政策

1、影响皇权集中性

除了异姓诸侯王,对刘邦来说就是消灭了和他并肩作战的朋友,但他作为皇帝,一边大刀阔斧的

消除了身边的危险隐患,一边开始兔死狐悲,惋惜没有忠臣良将能够帮他保卫边疆,却又立下了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又开始封赏同姓诸侯王,看似将权力牢牢掌握在刘家的手上,与此同时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开始壮大起来。

刘邦在位的时候,这些诸侯王还对他有所畏惧,但到了文帝,诸侯王势力过大,甚至出现了第一例同姓诸侯王反抗汉廷的济北王叛乱,仅仅过了三年后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又举兵叛乱。到了汉景帝时,皇帝更是与诸侯王直接针锋相对,景帝借机削藩,诸侯王为保自己的利益,纷纷发兵,于是爆发了七国之乱。

命运所归:诸侯王

事实证明诸侯王的确是皇权的最大阻碍。汉高祖确实清楚这一隐患,他看到的只有同姓宗族对自己的敬畏,至于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建立丰功伟业难以得到同姓诸侯王们的认可,若是为了加强皇权势必要影响这些诸侯王的利益,又怎么能够保证这些诸侯王在以后不会对他的位置虎视眈眈。

虽然在汉朝成功建立时,刘邦确实兑现了他的承诺。但是这些诸侯王就是汉室最大的障碍,异姓诸侯王们对当时的汉朝朝廷有着巨大的威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刘邦一有机会马上选择消灭他们。刘邦诛除异姓,目的就是瓦解他们对刘氏政权的阻碍,只有诸侯王不复存在了,皇室的中央集权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2、始终存在的威胁

消灭异姓王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权方面,消灭异姓王加强了中央集权,朝廷不会再受到藩王武装势力的威胁,有利于皇权统一管理,虽然后来刘邦又广封同姓王,并且让同姓的藩王拥有和之前异姓王同样的权利,虽然这种做法还是有诸侯王存在,但值得肯定的是消灭异姓王对当时的朝廷来说绝对是有利的。但

消灭异姓王并没有让皇帝和各个藩王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所以才会有后来的藩王叛乱。

例如吕太后死后,野心勃勃的齐哀王刘襄当即举兵发动叛乱,诈夺琅琊王兵权,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西进,兵锋直指长安,与汉军对峙于河南荥阳、成皋一带,后汉朝内部发生政变,吕氏一族被铲除,刘襄失去举兵的口实,在汉朝安抚下撤兵,后又有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等同姓藩王叛乱不断,直至汉景帝时重用坚持认为藩国问题严重到“不得不削”的晁错,决意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好在汉室还是很幸运的,吴王刘濞未能采纳正确意见,执意强攻睢阳,导致大战略布置失当,又有另一藩王梁孝王刘武的殊死抵抗和周亚夫的正确部署,使汉朝成功平定此次特大藩王叛乱事件。

命运所归:诸侯王

七国之乱后,藩国受到严重打击,虽仍有藩国,但已与先前之权力不可同日而语。自汉景帝中元五年起,对诸侯王的权力进行了限制:诸侯封地中的重要官吏不得自置。同时限制了诸侯王的军权,诸侯王无朝廷虎符不得发兵,诸如此类。这些诸侯王的权利已经被限制了,不能再对皇室造成任何威胁。从此以后藩国问题便慢慢不再成为汉朝的主要威胁。汉初的武人政治在这里才算是真正的结束了。

四、结语

分封异姓诸侯王必然会导致武人政治出现,这是一个朝廷在建立之前必须拥有的武力支持,但是武人政治长期存在又势必会影响统治权的完整性

因此武人政治定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汉代统治者用了多年的时间彻底结束了武人政治的现象,这对皇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对那些“武人”来说似乎是逃不掉的命运,不过武人政治的存在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