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如何应急、消灾、避难的?

音形世界


1.早做准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2.减少欲望: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3.知足:知足者富。

4.别把自己至于危险的境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5.不要冒险: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6.三宝: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凡人评论热点


有幸共同学习探讨。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讲了治理国家,治理民众与自然相处的一个原则是“早服”,办法是“啬”。“早服”,一是尽早服从天道,即自然之道,自然规律;二是应对事物变化,早做准备,用现在的话讲叫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当下注重做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这样就可以把天灾人祸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运用“啬”的方法,人类要减少征服自然的欲望,顺应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大自然的赐予,积累善德。如果人们不去侵害野生动物,不吃食野味,恐怕也不会有这次新冠病毒肆虐人类。运用“啬”的方法,国家就要爱惜人民,反腐倡廉,造福人民。不仅用法律治理国家,还要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小家大家都是这个道理。



闲云一片之每文


所谓道佛应急、消灾,避难,慈善,祈祷祈福之类的文化理念都是对道佛自然之道和人的自在本性的违背和背叛!起初,道观与寺院都是自然科学研究和天文学研究部门,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纯科研单位,后来由于崇拜儒学文化的统治者执政不是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减少或不供给研究经费,这些机构的人员为了募济到生存经费不得不折腰听命于统治阶级对道佛宗旨的簒改。“禅”,并不是空想悟道理悟禅机的,而是“示单”,也即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创新创造,“单”就是“独一”的意思,没有別人与之相近相同,这就是前所未有的“一”。


魏永臣550


中国文化受儒释道影响特别大。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的确对现代一系列科学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道德经里面关于应急、消灾、避难的话有很多。

举几个例子:\r

1、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r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客观规律,这就是道。根据道来做事,就是德,而德需要慢慢积累。有道有德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物。这三样齐了,就要等待时机,这就是势。我觉得要想把任何一件事做成功,避免失败损失都离不开这四点。\r

很多人喜欢追逐热点风口,可是这些都会变,不会变的是规律,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人们都需要衣食住行,恒古不变。人们都关注事业家庭健康,恒古不变。

2、知白守黑,知荣守耻,知雄守雌。\r

知白守黑:内心充满光明和信念,黑你的人就不能影响你。\r

知荣守辱:取得了好成绩和荣誉,别人就不太能羞辱你。\r

知雄守雌:我自己力量强大,却愿意用温润的态度对待别人。\r

这三句话的前提是你自身强大,有地位有能力有才干,才能受得住黑和侮辱。

只有在你有的时候,想到无的情景,才能充分把握到事物的规律,避免下坡路。

3、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r

养育万物却不想着占有,润泽万物却不以此为凭账,是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他们。

这充分体现了领导和为人的艺术。按照这样行事,可以做到厚德载物,自然灾害会少很多。


胜智大王犇


我没看过巜道德经》这部古人与近代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的至理名言。但从字面上讲,"道德"二字是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善良,宽宏大量,积德积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协相处,尊重自然,善待和我们在同一个地球上的物种。

例如,新冠肺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消灭疫情的传播,不管在家呆的,以及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家的心都是往一处走,让疫情早日消失,工厂早日复工,学校早日复课,市场早日恢复往日的生机……希望经过这次灾难的洗礼,懂得互尊善待才能消灾避难!

愿人人都充满爱与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草草19940404


守弱和弱化吧


笑傲淡薄


赤子之心,一身正气,邪恶不侵,鬼而不神!


用户52858213124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这章大概的意思是说:治理人民要顺应天理莫过于节俭、节制。只有节俭节制才能早得道。早得道就不断的积德,不断的积德就没什么事克服不了的,没什么克服不了就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强大,不知道其力有多大。就可以掌管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根本,就可以长久存在。这就是可以把根本扎深、扎牢固,长久存在的道。

这一章讲了两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是做加法,不断的叠加,不断的累积。有了还想更有,多了还想更多。另外一种是,要懂得做减法,要节制节俭。有的时候,我们的欲望减少一分,其实我们的幸福也就多了一分。这两种人生态度,也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大家更注重的是第一种。

所以,这一章就强调了,我们这种做减法态度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章,核心就是讲四个字,“节俭节制”,强调节俭节制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懂得节俭节制的道理就可以找得到重积德。德重就是积累自己的品德。

我们就像一条船,我们积的德就像水,水积得越多,我们的船才能自由的航行得越远。否则,不管你船有多大,如果没有水,就只能在那儿搁浅发挥不了船的重要作用。

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用节俭节制的方式去做事,那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因为在节俭节制里磨炼的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磨炼的就是人的意志,磨炼的就是人面对困难无所谓的态度。

老子在这一章强调的是做减法的人生态度。这个方面在世界哲学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优良的文化传统,讲勤俭持家,讲勤俭治国。所以这个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很少在哪一本著作里强调得这样的一个高度。

所以这章的核心就是在于坚定的按照这个道去做做,叫做积德,不断积德,那就使我们能够根深蒂固长久存在,长久发展。人如此国家亦是如此,道理皆是相同的。

有此智慧必定能消灾、应急、避难。





龙门天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净无为,绝学无忧。


天山雪莲开满山


亲们:这个问题应该是尚未分清与后世东汉末张道陵借假博大精深论述天地人学说的《老子道德经》而倡导的《道教》为人应急消災避难健身养生修长生不老升仙上天之道与其它神教如佛教一样的学说混为一谈而已,不能如此贬低老子与之相提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