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完善的戶口薄是明朝的“黃冊”,古人的戶口是怎麼回事?

現在,我國有十四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古代我國有多少人口呢?遠古沒有詳細記載,夏禹時分天下為九州,有人口一千三百五十多萬,周代增加了二、三百萬。戰國末,七個國家共有人口二千萬左右。這些是一個大概數字。《漢書・地理志》記載:

西漢末年共有居民一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戶,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人。這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比較信得過的戶口數字。當然,它也不是百分之百準確,因為當時還沒有科學方法進行人口普查。


古代最完善的戶口薄是明朝的“黃冊”,古人的戶口是怎麼回事?


人口普查、戶籍登記何時開始呢?

唐太宗李世民曾向大臣盧承慶提出這個問題,盧承慶回答,夏、商、周就有了戶口編審,並且還談了一直到隋朝戶口變化的情況。唐太宗十分讚賞他知識淵博。

夏商有無戶口編審,很難說,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周代是編審了戶口的,《周禮》中有這樣的記載:

“聽閭里以版圖”、“凡在版者”。

閭里,指鄉里。版圖,古代戶口冊的稱呼,後來才用作指一國的疆域。所以古代戶籍又稱“版籍”。西周是奴隸社會晚期,有的奴隸可以結婚生子,成家的奴隸稱“臣”,以“家”計算,史書上有奴隸主買賣和賞人“臣五家”、“臣十家”,多的達“臣二百家”。

西周的戶口編審是十分粗疏的,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開始了比較嚴格的行政區劃和戶口編審,京城裡分為二十一鄉,工佔六鄉,士佔十五鄉;京師外,分為五屬,屬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卒,卒下設邑,邑下是家。政府要求各家各戶“行同和”,“死同哀”。齊桓公通過這番整頓和改革,控制了人口,增強了實力。

戰國時,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改革,其主要內容也在清查戶口,按戶分田地,每戶一百畝(或三百畝)。商鞅變法的戶口編制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生了小孩要登記,死亡人口要除名,官吏要經常檢驗戶口,凡是在冊人戶,都得向國家繳納賦稅,服兵役,維護地方治安,檢舉捉拿“奸人”。

漢代吸收過去經驗,戶口工作搞得更為完備。《漢書》中有“編戶”、“齊民”等詞,其意是把戶口象編席織麻一樣編織起來,整齊劃一進行登記。

古代最完善的戶口簿要推明朝的“黃冊”。明初編審天下戶口,國家的戶口冊用黃色紙(綢、布)作封面,所以叫做“黃冊”。黃冊上登記著每家每戶的人口數、性別、年齡、婚姻、田宅、資產等情況。按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進行“裡甲”編制,向國家納賦服役。


古代最完善的戶口薄是明朝的“黃冊”,古人的戶口是怎麼回事?


古代的戶口簿

戶口簿是國家徵糧、徵兵的根據,是維持地方治安的圖冊。劉邦起兵攻入秦朝都城咸陽,蕭何首先到秦朝中央保存檔案圖書的地方抓到了戶口冊和天下地理冊,從而為劉邦掌握了糧源和兵源,以及天下各處關隘要塞的情況,為戰勝項羽統一天下提供了保障。

歷代王朝對戶口十分重視,中央設置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周朝的大司徒、秦朝的治粟內史、漢朝的計相和大司農都是管理戶口的官。三國時設立戶部,魏晉南北朝時為度支部,後周、隋朝稱為民部,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民”字,把民部改為戶部。戶部是中央官僚機構六部之一。唐以後稱戶部,直到清朝末年改為度支部。

古代戶口簿上,一家稱戶,人口稱丁。隋文帝詔令:

三歲以下為黃,十歲以下為小,十七歲以下為中,十八歲以上為丁,六十歲為老。

丁正式向國家負擔各種差役、兵役,六十歲的老人則免除。但在實際生活中,古代常常把丁的年齡定小,老的年齡延後,古代軍隊中的娃娃兵和鬍子兵也是不少的。

古代習慣於以職業稱戶主,一般稱呼是“編戶”、“齊民”、“糧民”、“民戶”、“煙戶”。清朝時,人們到衙門告狀,狀紙上開口便稱某某“煙戶”、“載冊糧民”,以表示是國家的良民,享有法律上的權利。清代的戶口冊,又稱“煙戶冊”。“煙戶”是燒煙煮飯的意思。古代手工業者稱“匠戶”,煮鹽、熬硝的人稱“灶戶”,織綢織布的人稱“織戶”,種花的人稱“花戶”,當兵的人稱“軍戶”,歌女樂師稱“樂戶”,長期居住船上漂泊江河湖海的人稱“胥戶”,討口為生的人稱“丐戶”。

古代最完善的戶口薄是明朝的“黃冊”,古人的戶口是怎麼回事?


《唐書》中編民有“雁戶”,這是指那些沒有固定住地的人家,象大雁一樣飛來飛去。唐代的雁戶”如同明代的“流民”一樣,國家是禁止的,但有時禁也禁不了。

古代逃亡的人沒有戶口怎麼辦?

古代凡有戶口的人家,就得按戶繳稅服役,每家有人丁就得繳人頭稅,有土地就得繳田賦。最窮的人一般也得繳納按戶和按丁計算的兩種稅。倘若遇到兵荒馬亂的戰爭年頭,或者水旱蟲災的歲月,農民唯一的出路只有逃亡了。北齊時,逃亡的人口幾乎一半,朝廷財政困難,命孫騰、高隆“括戶”,搜查逃亡戶口,重編了六十多萬戶。唐高宗時,李嶠向皇帝報告:

“今天下不少百姓逃亡,國家的差事找不到人幹。那些逃亡的人沒有戶籍,關口要道,山林澤群,任其亂竄,實在是一種禍患。”


古代最完善的戶口薄是明朝的“黃冊”,古人的戶口是怎麼回事?


擺脫戶口逃亡的農民,有的人投到了大地主、大官僚門下當奴僕、部曲、蔭戶、客戶、傭工、僱工人。東漢末年,河北大豪強袁紹的徒附有二萬戶,充當家兵的有二千人,後來被曹操攻破,全部為曹操所有。國家的戶口,變成了私人的戶口。有許多逃亡的農民到寺廟當和尚、尼姑。南朝時,京城裡有僧民十餘萬戶,其他地方有五萬多;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勒令三萬僧人還俗,增加了勞動力。明清時期的流民大部分逃往山區,在那裡開礦開荒。在湖北、四川、陝西三省交界的廣大原始森林裡,聚集了一百五十萬流民。

農民逃亡,戶口冊失效,國家稅收減少,財政引起困難;流民在新地區聚集,無法無天,政府又害怕他們滋事,於是下令封閉山區、關閉礦井,派兵攆他們回鄉。這一來,官逼民反。

明中期,在浙江、福建爆發了葉宗留、鄧茂七領導的礦民和農民起義;在三省交界的荊襄地區爆發了數十萬流民大起義,明朝政府採用殘酷屠殺手段鎮壓起義,在自古以來沒有編審過戶口的三省交界的荒山老林地區進行了人口登記,建立了行政區劃,共登記了九萬多戶,數十萬人,設立了鄖陽府,下置七個縣,管理這地區的流民。


古代最完善的戶口薄是明朝的“黃冊”,古人的戶口是怎麼回事?


古代國家除設官管理戶口外,還利用法律進行約束。

戰國時,魏國專門制定了“奔命律”,懲處逃亡的人。漢代蕭何根據秦律增設了戶律,自此之後,歷朝法律都有了戶律。唐代戶律中規定,如果不上戶口,家長勞役三年;如果戶口沒有按要求登記清楚,或者少登記了人口,少登記一人徒一年,兩個人罪加一等(一年半);如果逃亡一人,責打三十楠竹板子。明代、清代法律中的有關規定還要嚴厲些。

清代康熙皇帝取消了人頭稅,我國的戶口迅猛增長。清朝以前,最高的人口數字是六千多萬,自從清初實行了取消人頭稅的“攤丁入畝”之後,一百年間,人口從二千多萬增加十幾倍,突破三億大關。《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國人口為24,621,324人。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301,260,545人。清代進行了嚴密的戶口編制,地方上實行保甲制,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每戶都要掛“一家牌”,上面寫著家長姓名、職業、丁男數目。每十家要掛“十家牌”,上面寫著十家戶主姓名,人口情況和十家共同守法、捕盜的公約,牌上還寫著“一家犯法,十家連坐”八個大字。

古代國家為了控制人口流動和維持社會秩序,還頒發過通行證。

西漢稱作“傳”,東漢至唐稱作“過所”,用木板製成,長五寸,外加封木一塊,上有御史印章,即所謂“出關之符”,明朝叫做“路引”。明朝在全國交通要道的關口和渡頭分設巡檢司盤查行人,沒有政府路引不準通行。《大明律》規定,如果沒有路引離開住地一百里,便作為偷渡關津論罪,軍民越過邊界,沒有路引,則作為叛逃罪處死。

明朝洪武時,有個兵馬指揮丁光眼,在南京城裡巡街生事,檢查來往行人,凡是沒有通行證的人一律提拿充軍。


古代最完善的戶口薄是明朝的“黃冊”,古人的戶口是怎麼回事?


古代社會里,人民沒有遷徙自由,是不能隨意下戶口的。

如果犯了法充軍,國家便把罪人戶口下了。有的充軍到“化外”、“口外”。“化外”,是指封建王道教化區域之外;“口外”是指中央王朝邊塞軍事重鎮關口之外,那些地方是中央王朝的非控制區域,沒有直接管轄和編審戶口。此外,古代為了打擊地方上的某種勢力而把有關人戶遷到另外的地方。

漢高祖劉邦把六國諸侯貴族遷往關中,把中原姓昭、屈、景、懷、田的五大族十餘萬人遷往關中和西南邊疆,另行安置。明太祖朱元璋遷江南富豪於安徽鳳陽,富豪們留戀故土,懷恨新朝,經常化妝成乞丐討口溜回家鄉,編了“風陽花鼓”沿途演唱:

“說鳳陽道鳳陽,風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減,清初號召“湖廣填四川”,陝西、河南、湖廣(湖北)、湖南的人遷徙到四川開荒種地這些自願遷徒的人,擺脫了原地戶口,可是一到四川立即新入戶籍,照樣向國家納稅服役。


古代最完善的戶口薄是明朝的“黃冊”,古人的戶口是怎麼回事?


結束語:

古代有一種理論:“民無百里之譽,千里之交。”意思是:老百姓不能享有大的名聲,不能知道百里、千里之外的事情。幾千年來,古代通過“版籍”和“路引”把人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這種強制統治,是造成古代社會閉塞、落後、愚昧、長期停滯不前的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