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藝術的瑰寶——花瓣紋彩陶罐


原始藝術的瑰寶——花瓣紋彩陶罐

這件彩繪陶罐是廟底溝類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彩陶器型之一。它是以紅底黑花為主,敞口、口沿外折、深腹曲壁、平底,儘管底部小而平,由於器壁傾斜角度很大,上半部平緩收至口沿,所以直徑最寬處在腰腹的轉折處。它以圓點和弧邊三角相連綴,紋理優美,線條流暢,陶罐留白區域創造出圖案不斷變化的流動感,以單一顏色的泥釉創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動感十足,具有虛實相生之妙。從審美特徵的角度來看,花瓣紋彩陶罐比較重視器表的紋飾與色彩,它表面的紋飾表面紋飾是由幾何紋飾演變而來的,這種佈局方法,證明了原始人已經掌握並應用了一定程度的數學與幾何學知識。


原始藝術的瑰寶——花瓣紋彩陶罐


我們再來看它的兩種圖案。花紋圖案與魚紋圖案相混搭的風格,看上去更像是花卉與魚兒共舞,植物與動物相輝,這寥寥數筆簡易的構圖,竟然勾勒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圖案,這反映出古人高超的繪畫與想象的功力。

大約在6500---4500年前,中國史前彩陶進入繁榮階段。在這樣的時間跨度裡,中國許多新石器文化都有製作彩陶的傳統,其中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的文化居民對彩陶更為重視,擁有更成熟的彩陶工藝。它的製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雖然存在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確是非常深遠。而這些陶器上主要的紋飾比如有花瓣紋、勾葉紋、圓點紋等等。

在原始藝術神秘而又極具魅力的領域中,彩陶藝術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其簡潔流暢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紋樣,向人們傳遞著原始陶匠們讚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炙熱情感。


原始藝術的瑰寶——花瓣紋彩陶罐


有這樣一首詩:華山玫瑰燕山龍,大青山下斝與甕。

汾河灣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晉文公。

這是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所寫,這短短的28個字,把中華文明的“龍”與“花”的淵源概括其中,並賦予了它特別的含義。“華山玫瑰”指的是我們所看到彩陶上的花瓣紋圖案,同時它也是華山腳下仰韶文化的一個支系,它的一部分重要特徵是重唇口尖底瓶和玫瑰花圖案彩陶。

印刻在這些花瓣紋彩陶罐的圖案表明,色彩繽紛的花朵在古代先民心目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吉祥含義,它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象徵,也是中原地區民族的標誌。只要大家看到繪有花瓣紋圖案的彩陶,其他民族都知道我們源自哪裡。我們不妨可以大膽地猜測,早在夏商周以前就有其他民族稱中原地區的民族為“花族”,花朵的花字和華夏的華是相通的,隨著文字的產生和演變,才變成後來的“華夏民族”。

這批花瓣紋彩陶罐的出土問世,充分證明了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的綿遠流長,“經千折而不斷,歷百撓而恆新”,質樸端莊的花瓣紋彩陶罐,在這祥和的盛世,必將煥發出獨特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