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發語音這種行為,為什麼會有人討厭?

xegWN


燕趙都市報

\n \n \n

最後,我覺得同樣很重要的一點是,文字更便於複製,保存,查找。還是一個地址的問題,如果是文字,我可以直接複製搜索,可如果是語音,我需要反覆聽幾遍來確定具體的內容,然後自己手動去地圖裡搜索。尤其涉及到工作內容的話,我會想要重新翻看記錄,隨時查找,文字很容易實現這一點。語音就不行了,反覆回去聽太麻煩,難道要我一個個記住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嗎?

\n

1.“上帝”視角用戶的特點。

認為“發語音很low”這群人的特點是:

(1)自身在學歷、財富、出身、家境、才華等方面比普通人略勝一籌,自身在底蘊上認為自己比別人有優勢的地方存在;

(2)不甘於人下,從內心上就特立獨行,認為自己與別人不一樣;

(3)喜好玩圈子、玩分類,即自身有一定的交際圈,會在沉默中將身邊的人群進行分類;

(4)非常忙碌,喜好速食主義,基本上沒有空閒時間,信息量非常大;


(1)走路途中,打字不方便,直接發語音消息給對方;

(2)某些私密內容,防止對方截屏,用語音形式溝通;

(3)跟親人之間溝通;

(4)跟愛人之間溝通;

包括但不限於以上。


郭靜的互聯網圈

更可怕的是,在群裡人對人發語音聊天的,為什麼不私聊呢?

假定一個群裡 人數有十個人,語音聊天,可能至少有八個人是浪費時間打開的。


三石一聲

“我希望能增加一個開關,關閉後就不允許任何人給我發語音消息。”

越來越多的人對語音消息產生抗拒,原因卻各有不同。

你是因為什麼呢?

語音不方便即時收聽

正在開會,在嘈雜的環境下或者旁邊有人在場都不適合即時點開語音收聽。

因為語音比文字更強硬地打斷了當下這一時刻的活動,特別具有侵略性。

試想下,你老闆正在跟你訓話,根本不可能打開語音聽信息,朋友正在跟你聊天,你更不能不禮貌地拿起手機不顧朋友的感受。

在這點上,文字就顯得溫柔了很多,我們可以稍微一心二用地快速瀏覽文字,即刻做出反應。

但對於語音卻需要專注地聽,對於大腦加工信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看到語音消息,我們難免會感覺很有壓力。

語音可能包含更多無用信息

對於發語音的人來說,成本相對較低,說話速度總是要快於打字的,所以很容易在關鍵信息之外夾雜著很多並不重要的內容,但是對於聽語音的人來說卻不是如此。

也許你只是想知道一個是或否的答案,可對於對方的50秒語音,你卻只能照單全收,儘管你真正在乎的只是其中2秒的內容。

如果換成文字,我們只對其中部分信息保持敏感就可以,其他內容可以略過或快速加工。

有一次幫人買東西,我發圖片讓她確認是不是買對了,對方發來三段60秒的語音。

我耐心聽完發現,其實她只要告訴我她不確定,需要馬上查一下再告訴我就可以了,但是我們卻都花費了3分鐘時間交換了無用的信息。

3分鐘也許算不得什麼,但是如果每一回合的溝通我們都要浪費3分鐘,一天下來,我們就有大量的時間都用來處理無用信息,浪費了時間,也影響心情。

語音不方便查找和確認

本以為這樣更方便,但其實如果你們是用語音交流,你會發現特別容易混淆和犯錯。

見面地點的名字可能聽不清,你需要再次確認,否則很容易跑錯場;

上週約定本週的見面時間,如果你沒記清,就要回頭重新收聽語音,再次確認時間;

工作內容繁多,對方的語音冗長,你可能需要邊聽邊整理才不會遺漏。

如果是用文字溝通,地名複製在導航軟件裡即可,見面時間用搜索即可第一時間找到,回顧工作要求只需再閱讀一次就好。

文字絕對比語音更精準更有效率啊!

語音更像是一種侵犯

剛才說的原因都比較理性,其實不喜歡聽語音消息,也有很多感性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雖然語音只是信息傳遞的一種介質,但我們會把這種介質定義為更私密的途徑。

如果是朋友、家人、愛人發來消息,你可能很樂得去收聽,因為你們的關係相對更緊密,你願意在方便的情況下去聽聽他對你說了什麼。

這不會讓我們不適,因為關係親近,你會更輕鬆心態更開放去知道他想跟你表達的任何。

但當一個並不相熟的人發來語音,或者在你正處於一個私人空間和時間的情境下,你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

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僅在接收信息,也要一併收下對方的語調語速語氣,這其中都夾雜著對方的情緒和狀態。

可是,你或許並沒有準備好去了解這一切。

這就好像突然來敲門的是你的家人朋友,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就打開門,但如果是關係並不密切的同事領導鄰居,你估計會深吸一口氣,心裡還帶著遲疑。

你們的關係親疏,決定著交流方式是否適當,語音消息本身並不包含區別,但這種方式更適合於親近的人交流。

我曾遇到過幾次尷尬的情況,在某個群裡加我好友的人,打招呼的第一句竟然是語音。

還有許久未聯繫的普通朋友,忽然發來的消息也是通過語音。

我雖然知道這並不是什麼錯誤,但在收到消息的一瞬間,還是覺得有點反感,內心會有一種抗拒:我們的關係好到可以這樣隨意發語音嗎?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在心裡有一種界限,這種界限可能是感性的,但它還是規範和左右著我們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度。

關係正是界限的刻度,我們會用這個刻度來衡量,哪些事哪些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

其實,在如今信息交換頻繁的時代,接收合適的信息,用恰當的方式接收信息,而不被無用和侵略性強的信息打擾,也是對自我的保護。

畢竟我們不想讓自己陷入過量的信息負載裡,甚至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

每次在用語音溝通之前,我都會想一想,對方在做什麼,發語音會不會太冒昧,所以總是會先問一問,你現在是不是方便聽語音?

在產品還沒有語音功能開關的時候,先主動徵求得到對方的同意,開關其實就在你手裡。

讓對方選擇是否同意接收語音,讓他感覺到禮貌和尊重,這才是語音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aisweets

首先如果是雙方隨意閒聊,也沒什麼著急的事,雙方發語音這完全沒問題的。但是有些特定場景時候接收到語音信息,已經不能用討厭形容了,那簡直是要讓人崩潰!

大家想象一下:你在一個比較安靜的公共場所,比如在圖書館,在公司上班,對方發來語音,放在耳邊聽,莫名又變成外放!!!打擾了周圍人已經很尷尬了,如果對方在語音裡說一些私密的事情,豈不更尷尬?

還有就是如果有很著急的事情,還是打電話吧,別一句句語音令人捉急了!

當然我描述的這些場景主要是年輕人、上班族工作中遇到的場景,微信語音功能還是解決了很多問題的,比如老年人微信聊天問題,有很多老年人打字不熟練,或者不會打字,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們使用微信交流。


派特萌

如果是公司群,討論工作上的事情,絕對不要發語音。

很多人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有問題的,寫文字,幾秒十幾秒就可以看完,發語音說個50幾秒,吭吭哧哧,詞不達意,邏輯不清,言語混亂,要麼還得再發一條,又是50幾秒的時間,要麼還得再重新聽一遍。

要是多幾個這樣的,整天什麼都不用做,就聽這些膩膩歪歪的東西了!

而且,越是職位高的,會議越多。在開會的時候,有個語音進來,你看是不看?

如果你想說的事情不需要別人關注,那就儘管發語音吧。

否則,要堅決杜絕語音信息的存在。

最好是用郵件來做所有的聯繫,這樣你的收入發出都會留底兒,碰到什麼事情,查以前所有的信息,包括附件,都會非常清楚明白。


放飛九月

動不動就發59秒語音的還來好幾條請原地爆炸,立即去世!

重要事情請文字,掃一眼就知道,還可以方便檢索,粘帖到記事本上,以及提示事項。

發語音者只是方便自己,麻煩了別人,對方的場合不一樣方便收聽,遇到說得不清晰的還要反覆播放,真的想省事請直接打電話,現在通話資費並不貴!!!!

現在和父母如果是在本地有什麼事情直接打電話,如果是我在外地可以電話可以QQ視頻(Wifi環境),最貴的移動長途資費也就3毛錢,3毛錢一分鐘都捨不得狗帶吧。


烏干達的喵喵咪

你在公交車上, 發信息問對方到哪裡了, 對方給你回個20秒的語音。


你在圖書館, 拿手機的姿勢不對, 開啟了外放模式。



有人找你幫忙, 你困了打算明天再詳談, 但是對方好像很著急似的發來好幾條語音,


你點開其中一條, 還沒放到耳邊, 說話聲已經停止了,


你很生氣, 又點開了一次, 這次又因為臉太大誤碰到別的語音了,


你怒了, 連戳帶砸, 換了很多姿勢, 試圖點開最後那三個語音, 拼命想要聽清楚對方到底說了什麼, 萬一是要緊的事情, 耽誤了就不好了, 畢竟是語音啊, 經過一番折騰, 終於如願, 聽到了, 天籟,



。。。。。。


湯雨喵

你這純粹是一種輿論誤導。我就也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人喜歡。你就會發現喜歡的人開始噴發字兒的。一個便捷的功能,為什麼不能用。他在走路,他很忙,他沒時間給你打一大堆字兒,他不能給你發語音因為你討厭,那他只能不理你了。別說怎麼就不給你打電話,很多時候打電話不方便,一兩句話說完的事兒不用打電話。給你發語音你愛聽不聽,說什麼都不聽的,覺得自己很清高的,你肯定也是一天沒什麼事。因為聽不聽無所謂,不會錯過什麼,反正也沒啥事兒。工作很重要的,做事負責任的,一定不會錯過任何收到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