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的“枯木”藝術

關注啟吉,我們一起為武漢加油!

盆景的“枯木”藝術


▲《俯首白雲低》沈一夫作品

盆景的“枯木”藝術


“枯木”的藝術源遠

盆景的“枯木”藝術


人們對枯木藝術的欣賞,並不是近些年才興起的,枯木藝術形象的存在具有悠久的歷史,而在形成過程中古代文人墨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且多借助繪畫、詩詞等體現枯木的藝術性。

盆景的“枯木”藝術


▲ 真柏 耕園藏品

與枯藝盆景相似的枯木藝術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木質器物,其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木雕、根雕、枯藝三個階段 ,這是古代人們對枯木實物最藝術化的運用。

在詩畫藝術中,枯木意象最早出現在儒道經典著作中,經漢魏、隋唐的發展,枯木漸漸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學形象,庾信的《枯木賦》、盧照鄰的《病梨樹賦》中的枯木意象對後人影響尤為深遠 。

盆景的“枯木”藝術


▲ 《白升龍》真柏 木村正彥作品

枯枝、枯乾以柏類為主,由於松柏類樹木材質較為耐腐,在藝術表現中主要表現枯枝、舍利幹舞動美、線條的流暢感,因此兩者均呈現為流線型形態,但兩者的流線型表現在不同的空間:枯枝為平面流線型;舍利乾的溝槽線條為多層次形態,溝中有槽或多條溝槽並行,為立體空間流線型。

盆景的“枯木”藝術


▲《畫魂》 真柏 孫龍海作品

爛面和舍利幹相比,爛面的觀賞位置在於不規則的外形輪廓,對於內部凹陷部位不要求太多的細節處理,因此爛面可以看似一個不規則平面。所依附的枯樁為完全枯亡的樹木,多具有一定特殊外形,可以為曲折的長形樁材,也可以為塊狀樁材,在形態方面主要為不規則線或面型;在空間表現中,活體樁材多隱藏於枯樁幹內,以枯樁外表的古木化來遮掩其幼態,因此附枯樁的空間表現主要為豎向的平面空間。

盆景的“枯木”藝術


▲《獅子山下》真柏 吳明選藏品

盆景的“枯木”藝術


枯藝盆景的構圖藝術

盆景的“枯木”藝術


枯藝盆景屬於樹木盆景中的一種,因此在總體構圖時需要依據樹木盆景構圖原則進行創作。為了能夠展現枯藝盆景獨特的風格,需要重點考慮以下關係。

盆景的“枯木”藝術


▲ 王永康真柏作品

1、藏與露的關係

盆景的“枯木”藝術


藏與露關係的處理更多地運用在舍利幹表現中,其比例關係需要在創作時根據盆景的構圖及想要塑造的意境來確定。灰白色的舍利幹、褐紅色的水線及濃綠的枝葉,三者在顏色、形態上存在較大的對比。神枝位於樹冠頂部或其他部位,其體積較小,在豐滿的樹冠綠枝中呈現出若隱若現的狀態,透露出含蓄的藝術氣息;而在幹部表現一定面積的舍利干時,水線與舍利幹迂迴扭轉,在呈現舞動美的同時表現出有藏有露的藝術效果。在創作時樹幹觀賞面舍利部分應以“藏少露多”為指導原則,在少許遮掩中展示更多的盆景枯化美。

盆景的“枯木”藝術


▲ 真柏 鮑世騏藏品

盆景的“枯木”藝術


▲《拂動》真柏 馬剛作品

2、枯與榮比例關係

盆景的“枯木”藝術


枯與榮的比例關係涉及盆景樹木後期的生長養護及在展示時留給欣賞者的第一印象。在創作枯藝盆景時,並不是樹木的枯化越多越好,枯亡部位在盆景展示中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用來作為盆景的點綴,盆景更多展示欣欣向榮的一面,枯化達到一定程度會給人死氣沉沉的感覺,嚴重者也會威脅到盆景植物活體以後的生存。總之,在創作時最好能夠做到以少勝多,點綴即可。

盆景的“枯木”藝術


盆景的“枯木”藝術


▲ 臺灣第十四屆亞太盆景作品

3、動與靜的關係

盆景的“枯木”藝術


動靜關係重點是將枯亡部分進行人為藝術處理,使其表現出強烈動感。例如,將枝進行枯木化,使其具有扭轉、寬窄、圓滑和扁平之分,和活體枝相比更具靈動感;或將圓滑的主幹化為多個彎曲的線條來加強幹的動感。舍利幹盆景中的褐紅色水線與白色舍利幹相互纏繞扭轉,爛面盆景中枯亡部位的卷邊等,都能體現動與靜的關係。

盆景的“枯木”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