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是怎麼樣一種心理?但是又希望別人來找我,這是什麼心態?

唐雲春


中國人大多數人愛面子,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有兩種人,1高傲自大的人,2內向自卑的人,高傲自大的人總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高高在上,希望別人先來找他(她)聊天,跪求自己,內向自卑的人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或者長得比別人差不敢主動跟別人聊天,怕別人瞧不起,但是很希望別人先帶個頭把他(她)帶動起來投入到聊天中,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主動跟別人聊天是熱情不要拘束,不管跟誰聊天,自己先勇敢的邁出第一步,都喜歡找個有共同語言的人聊天,不管你是那種人,先把自己放到跟對方一樣的地位,平起平坐去聊心扉。


我是孫小玲


心理彥究員認為: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又希望別人來找我,這是恐懼的心理在做怪,同時也是一個人自我價值感低的心理表現。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全面解析這種心理。

揭開自我價值感低的面紗

很巧的是,不久前我剛剛接手一位這樣的來訪者。 我們暫稱她為信芳(化名)。信芳自述,她從來不主動與人聯繫,哪怕自己遇到了困難也不會找人幫助。因為她覺得,就算找別人,別人也幫不了什麼,最後還是得自己抗。其實她內心渴望與人連接,但就是不敢主動,她擔心自己這樣的社交模式會影響人際關係,故前來諮詢。

信芳看起來很溫和,第一眼見到她就能感覺到她有很強的親和力,聲音也柔柔的,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沒想到,這樣一個有親和力的人現在卻為人際關係而苦惱。其實只要瞭解了她的成長史,謎底也就揭開了。

原來,信芳的童年離幸福兩個字有點遠。父母性格強勢,對她要求也很嚴,從來沒有表揚或鼓勵過她。她說她是在父母的批評責罵聲中長大的,她小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一整天不被罵。

在父母不斷地心理暗示下,她就象被施了魔法,父母常罵的“笨、蠢”等字眼深深地鐫刻在她的腦袋裡。就算是她長大成人,上了大學,有了自己的家庭,工作事業也很不錯,她依然逃不出“蠢笨”的魔咒。她說:象我這麼笨的人,別人怎麼會喜歡我呢?我如果主動聯繫別人,別人要是不理我怎麼辦?我要是主動尋求幫助,別人笑話我怎麼辦?

“我很笨,別人不可能喜歡我”,這就是信芳的心理現實。而實際的客觀現實卻是:很多人第一眼就會喜歡信芳,願意靠近信芳。而且就算她不主動聯繫別人,也還是會有一些同事、同學和朋友主動聯繫她,跟她保持著較長久的友誼。只是她並不知道:

我們每一個人口中描述的那個事實,都不是客觀事實,那只是他的心理現實,是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感受、用他的經驗去看到的那個事實的一個側面而已,不是客觀事實的全部。人格發展得越不好,他的心理現實離客觀現實的差距就越大。

信芳對主動社交的恐懼,並不是當下的某個人和事讓她恐懼,而是她內心深處的恐懼在作怪。她需要做的就是,把內心深處的恐懼打敗,當她不再害怕了,那當下的人和事她就能輕鬆搞定。

而她內心深處的恐懼就是來源於她童年時父母對她的評價,她害怕自己的蠢和笨討人厭,她害怕自己的蠢和笨讓人笑話,她不敢面對來自別人的嘲笑和辱罵。與其主動聯繫別人自討沒趣,還不如被動等待。於是她就從人際交往中退縮下來,變成了一隻翹首期盼的帶著重重盔甲的烏龜。

她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吶喊:連我的父母都不喜歡我,別人怎麼可能會喜歡我?我不好,所以父母不愛我,所以我不值得被別人愛。

可是,童年中愛的缺失,又讓信芳對愛充滿了渴望。她一邊渴望著一邊恐懼著,一邊期待著一邊退縮著。這樣的心理衝突讓信芳充滿了焦慮。

跳出心理現實,療愈心理創傷,提升自我價值感

既然已經找到了“病根”,那“治病”就簡單了。

第一步,瞭解客觀現實,揭開她人際關係的真相。

通過她的核實與檢驗,她欣喜的發現,原來事情的真相併不是她想的那樣。她自以為自己笨,自以為自己討人厭,可是在別人眼裡卻是認真、實幹、有責任心、值得依賴,她從來沒有在同一天聽到這麼多讚美她的詞彙,而且每一個讚美都對應著一個具體的事件,讓她不得不相信。這樣的實踐給了信芳極大的鼓舞,也為接下來的創傷療愈提供了有力的心理能量。

第二步,重新認識童年的父母,療愈創傷,跟童年的父母和解。

我們重新回顧童年,看到那個小小的充滿委屈和恐懼的小信芳,也看到了臉色凝重的嚴厲苛責她的父母。我給她5分鐘時間讓她沉浸在當初的感受中,然後再以成年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她童年時的父母。

她忽然發現:父母當年的嚴厲、當年的高要求、當年的批評指責,背後卻是對她的愛和期待。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能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不再受他們受過的苦,他們擔心自己對女兒的一丁點兒放鬆,都可能會影響女兒的學業和前途。

同時,她也發現,父母當年對她的模式,今天她百分百複製到了自己與兒子的關係上。她如此地愛著自己的兒子,她望子成龍,她希望兒子的性格跟自己不同,她希望兒子將來比她有出息,她希望兒子將來能過得比自己好。這樣一對比,自己跟當年的父母又有什麼不同呢?

原來當年的父母也是如此地愛著自己的啊,只是父母的愛用錯了方式,讓信芳怕了父母這麼多年,也恨了父母這麼多年。

諮詢做到這裡,信芳突然失聲痛哭,這是壓抑已久的委屈和憤怒的情緒的渲瀉, 也是得到父母愛的確認後的欣喜,同時也是對兒子的愧疚和自責。哭完後,信芳說,她現在感覺好輕鬆。

第三步,重建信念系統,突破自己,積極行動

在這種輕鬆愉悅的感受下,我帶著信芳重新梳理自己,把從小到大自己做過的成功的事、曾經聽到過的好的評價、自己的優良品質等一一寫下來。信芳看著這張寫滿字的紙,非常激動。

她用我教給她的句式不停地自言自語:我才不笨呢,我曾經考上了……大學,我曾經做過……事情,我曾經得到過……評價,所以,我一點都不笨。我不光不笨,我還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認真的、負責的、上進的、可信賴的人。在單位我是一個好員工、好領導、好下屬,在家裡我一樣可以成為一個好妻子、好媽媽、好女兒。我是一個對工作、對家庭、對社會都很有價值的人。

我讓她把這段話背熟,並張貼在家裡的牆上,讓這種嶄新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替代舊有的消極的心理暗示,並進行不斷的催眠和強化,讓積極自我深深地植入她的內心。

接下來的動作就相當迅捷了,信芳選擇了三位很久沒聯繫的相識的人,並當著我的面,向他們主動地拋出了橄欖枝。她的臉上一掃往日的恐懼、猶豫和被動,眼神中滿是燦爛的星星,脫口而出的聲音就象是清脆悅耳的鈴鐺,讓整間屋子都跟著輕盈靈動起來。

更讓我感動的是,信芳第一次在微信中誠懇地向兒子道歉,並鄭重承諾今後不再跟兒子發脾氣,願意跟兒子做朋友,有事情會好好的溝通。她還跟兒子進行了協商,如果以後自己萬一沒控制住脾氣,兒子會用一個暫停地手勢及時地提醒媽媽,幫助媽媽改正錯誤。

看到面前這個脫掉厚重盔甲的自由的勇敢的信芳,我非常幸福,我幫助信芳重拾價值,信芳也幫助了我,讓我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諮詢已經結束了,心理彥究員通過一個相對完整的諮詢案例,呈現了一個有社交焦慮的人的心理衝突,以及幫助她探究心理衝突的內在根源、處理心理創傷和突破自己完善自己的全過程。這個案例告訴我們: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區別就在於每個人內在的心理現實不同。

當我們遇到了人際交往中的困境,不防探索一下是什麼樣的心理現實在制約著我們,同時也積極地去外部世界中求證真正的客觀現實是什麼樣的。如果心理現實與客觀現實差距很大,我們就有必要回到童年去找到內心深處的恐懼,去跟這個恐懼對話,最終用有力的事實和深度的覺察打敗恐懼,不再害怕,勇敢地建設一個積極的、主動的、樂觀的自我,去面對當下的人和事。

我是心理彥究員,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心理彥究員


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你並不是不喜歡聊天,只是不喜歡主動找別人聊天。

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首先,心態方面的問題。

1、自認為經濟條件好、身份社會地位高,有一種上位者高高在上的俯視感和優越感,感覺高人一等,不屑於別人為伍,如果主動找別人聊天就要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而別人主動來聊天,就有一種被捧著的滿足感,很享受這種感覺。這種強大的外表下面,其實是一顆被世俗扭曲的可憐的虛榮和自尊,正如某位大咖說的,越炫耀什麼說明他越缺什麼。真正的上位者更具有博大的胸懷知性隨性和超強的親和力。而不是裝出來的高端大氣。

2、自認為無錢無權也沒有好工作,綜合各方面條件不高,自卑感太強,不自信,怕被拒絕受冷落,面子上過不去,就放不開而不主動聊天,別人主動就欣然接受。其實大可不必,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又不求你,只是聊天而已,交流一下思想抒發一下情感,活躍一下氛圍,要不,大家都不主動,誰也不理誰,多尷尬,沒有必要患得患失。

其次,性格方面的問題。

大家平時是不是都說某某某是外向型性格,某某某是內向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內外兼具的,總體上某一種佔的比例會大一些,在不同的環境、氛圍、時間節點,同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我單位有一位仁兄,平時在單位,寡言少語,惜字如金,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主兒,有一天我卻看到他跟他一群哥們面前,眉飛色舞,唾沫橫飛,手舞足蹈,口若懸河,和平時我們眼裡的他判若兩人😄。

我們畢竟都是活在現實生活中,需要交流溝通,表達訴求,宣洩情緒,耳聊天正是主要渠道之一,。不管地位高低,性格如何,都應該活潑開朗,充滿朝氣和活力,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做好自己,做不了浩瀚寬廣的大海,就做清澈歡快的小溪,千萬不要做一潭死水。

我說的可能不全面和有失偏頗,但願能夠幫到你。


寵辱不驚M


不主動,希望別人找其實是一種自卑的心理,代表了你害怕跟別人接觸帶來失落感。但多數是你自己想多了

其實每個人,都還是喜歡和自信樂於教談的朋友交往,做自己就好,想要表達就去表達。勇敢踏出第一步,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你可以學習主動看看,相信會給你帶來很好的感受。保持這樣,後面你會發現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溝通是交往的橋樑,每個人都要學習更好的溝通,那麼所有的問題就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世界也會變得更加美好[可愛]



一日一食99


這是典型的自我為中心的心態。

可能也不太善於與人交往 。怕主動交往時遭到拒絕。

內心還是希望有朋友額,這是好事啊!

主動的好處是你有選擇朋友的主動性,可以選自己喜歡的交往 。

等別人來找你,要麼如果你不喜歡又沒辦法拒絕,那就被動了。



老胖與小民


簡單地分析你的話,明明希望別人找你,卻不主動找別人。

造就這種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國的大環境中很多人把“體面”“排面”看的太重!

友誼是雙向培養的!只有一方呵護,另一方想表現地地位高點不主動、不付出、愛答不理,那主動的一方不就成“舔狗”了麼!沒有人願意沒好處做這種人。

總之,你這樣下去可能不會收穫誠摯的友誼。做出改變,就要對你的朋友付出精力。不要說“我不想”,只是你得到友誼的慾望還不夠強烈!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叫我LlAnE


一種是自卑心理,一種是性格使然,多數還是自卑心理。人以群居,物以類分。我們都渴望和他人建立關係,希望在群裡被認可和理解,都想被尊重、重視,渴望他人關注是正常的心態。我想說的是,當今社會就是要不斷學習武裝自己,戰勝自卑,積極挑戰不可能;勇於開拓適合自己的圈子,要知道只有你適應環境,不是環境適應你,否則你就被淘汰了。

怎麼做,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你說呢?




用戶4243767322740471


我自己覺得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是一種孤單和自我封閉的心裡主要因為自己想說的話別人未必能懂別人也未必能理解這樣還不如不說有些話有些事只能讓自己慢慢去體會和感受…之所以想希望別人來找自己是一種自己也想得到別人關愛與溫暖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態





clutter一切簡單就好


用九型人格的觀點來講,三號七號八號在人際交往中主動性是最強的,四號五號六號在交往中主動性不會特別強,另外,從副型的觀點來講,所有的社交型的主動性相對比較強,而自保型和一對一型,他們的主動性相對偏弱;你不主動找別人聊天而又希望別人主動找自己,可能你就是九型人格當中所講的自保型,如果是自保型當中的二號和四號,自己不主動可是又需要別人來關注自己這種需求就會比較明顯。後者也反映了人性當中普遍的需要被關注被關懷的這一種心理需求,馬斯諾的需求理論當中,每個人的內在都有社交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所以需要別人主動找自己,可能也是為了滿足這些部分的需求。


原動力明明德


這種人的心態比較高傲,自己拿著架子放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