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崔中鹤


简单说,有两点:

1.问自己:你真的"知"吗?就是说理论部分你是否真的理解,然后认同?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说的是大家对于听闻到大道后的反应,我觉得也可以用来解释"知行合一"中的知、行对应关系。

他说,有志的人,闻道后就努力不断地去实行,绝不间断;普通的人,由于认识不清,根器较差,觉得道若有若无,持怀疑态度,不愿意按照道来行动;俗陋的人,见识浅薄,听见说有道反而嘲笑其荒诞,哈哈大笑。

可以从中对照自己是属于哪一类人,然后去尽量去除我们善于怀疑、思维闭塞的负面能量,对于新的观点保持开放,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缩短知道和行动之间的时间。

有人知道了、认同一个新观点,也不愿意行动,可能因为懒惰啊,各种找借口啊等等,不断拖延时间,要知道虽然改变很难,就像健身一样,刚开始我们付出了撕裂肌肉的痛,但是长此以往坚持下去,你将会收获漂亮优秀又有趣的灵魂,因为不断超越自己,你也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对自己的路越来越笃定,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加油哦(´-ω-`)

(向内走,安顿自己)



心向内行走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其中的“知”并不是知道、明白的意思。而是当“良知”和“良心”理解。故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讲行动要与良知保持一致。

当我们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你可能第一反应是要过去扶他,但转念一想,会不会是碰瓷的呢?会不会被讹上?于是你会陷入纠结的情绪中而迟迟不敢采取行动。

事实上这两种观念的PK就是良知与私欲的取舍的过程。是选择良知去扶他起来还是选择私欲去保护自己。相信很多人在此选择面前都不能轻松处之。细品人生,这样的选择真还不在少数。

是啊!人活一世,做到事事无愧于心哪里那么容易?想做到知行合一既需要有超凡的勇气,还要有敢于牺牲的决心,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讲的就是人要心存良知,并践行良知。且在践行中不断增强以良知指导行动的决心


易易知


“知行合一”(网络图片)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这是认识与运用密不可分的哲学。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行为,知与行的合一,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虽然,王守仁“知行合一”有他的局限性,但是,仍然是我们可用来拓展的理论基础。

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知行合一”的过去与现在的理论属性。现在我们所提倡的“知行合一”,是在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基础之上的扩充与发展,不仅仅局限在德,已扩展到社会上人们思想许多的领域。

“三观”(网络图片)

二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这是保证我们“知行合一”思想与行为的指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三是,思想与行动要保持一致。要经常地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我们的行动是否符合“三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与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四是,坚持认识与实践信念。自己所做之事情与目标无论大小,只要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就要坚忍不拔,执着地勇往直前地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五是,坚持做到学用一致。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无论是书本上的还是社会实践之中的,都要把所学到的哲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行合一”见成益。

六是,竖立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的“三观”奋斗目标不动摇。不能人云也云,对任何事要有自己正确“三观”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实践,在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效果。

前程似锦(网络图片)

只要我们按照以上几条去认知,去梳理自己的“知”既正确的“三观”思想,与“行”既实践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言者青青


知行合一,是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知”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行”是指按照已有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采取的实际行动。直白地说,就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先有知,后有行,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这也是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关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毛主席在《实践论》论中已有详细论述。具体到实际行动,好比有了高学历,是否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知行合一。如何把正确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实践相结合,也是知行合一。有了高尚的思想观念,并把它和自身的行为相结合,更是知行合一。总而言之一句话,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能做到知行合一。


当然,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他首先需要具备相应的修养和磨炼,并且经过较长时的理解消化,真正把“知“与思想相统一,才能把它化为自觉的“行”。



文化一家人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1.坚定信念:坚守良知,雷打不动,风雨不改。

2.本能反应: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天理不容思考,良知不许转念。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时时正念:一念发动即是行。

大恶从小恶来,小恶从小恶念来。

4.真知真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如果知道做不到,都等于不知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知行之间,相辅相成。

5.刻意练习:反复练习良知即行动,形成条件反射的本能反应。像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

简单的事重复做

重复的事用心做

价值判断是思维习惯,知行合一是行为习惯。

王阳明知行合一信徒都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唯我独尊的自信,自命不凡的魅力,目空一切的自由。





木秀宇宙


“知行合一”,如果只是一个应然命题,意味着有所知就应该有所行。那么他只是一句道德口号罢了。

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首先是一个实然命题,即知与行其实是一回事儿,或者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这个命题看上去有几分荒唐,譬如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烟民照样数以亿计,这显然是一个知行脱节的例子,“知”属于认知范畴,“行”,属于实践范畴,有认知未必有实践,反之亦然。知与行属于两件事,这是人类的常识。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是知晓这些道理很容易,但是真正付诸实行却不那么容易。

用烟民来举例,成天喊着戒烟,戒烟,我们的常识会用意志力的强弱来解释这些现象。真是这样吗?“意志力薄弱”,这种事儿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说是一种假象。所有意志力薄弱,归根结底都是知之不深的缘故。今天广大的烟民都清楚,吸烟有害健康,但戒烟的人从来寥寥无几,是因为意志力败给了烟瘾吗?当然不是。人们有理性的权衡,觉得吸烟带来的危害不足以抵消吸烟带来的快感,或者从不觉得吸烟的危害正由公益宣传的那么大,无论哪种理由,都与意志力薄弱无关。都是利益权衡的结果。

王阳明对于行有个特殊的定义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也就是说,就连爱慕,厌恶这样的仅仅是动之于心,却为行之于声的情绪在他的意识都算作行。“知行合一”本意是凸显“行”的意义。严格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即为已知为行,以想象为实践。

总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用我们所有人的知行分离常识都是就次一级的层面而言的。在它的本意中。说从本质上来看,知与行确实是一回事儿,有所知则必然有所行。用我们当代的解释:在清晰的分析利弊之后,理论结合实践,想到做到,迅速行动,不拖延。





心若菩提1980


第一,理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中的名句。

王守仁,号阳明子,又称王阳明。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圣人。孔孟朱王四圣中的“王”指的便是他。

王阳明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自小立志做圣人。少时研究理学,为了格出事物的理,他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结果理没格出来,反倒生了一场大病。之后,他对理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最终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是理”,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

说起“心学”总让人感觉有些西方唯心主义的意思,但王阳明的“心学”恰恰相反,它是以现实实际为出发点的,扎根在日常生活当中。

他在《传习录》中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真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真理的结果,懂得事物的哲理是行动的开始,而行动起来才能看到哲理的成果、检验哲理的正确性,并不断去修正它。

简单点说,就是你去做一件事,首先心里得有个主意,这事应该怎么做、分哪些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得先捋一遍思路,这就叫“知是行的主意、知是行之始”。

想好思路之后你就得开始行动了。你在行动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就是“知”了,或者你在实践之后才能真正看到这个“知”对不对、哪些有错误需要调整、哪里是正确的但还可以补充,知识都是通过行动的功夫一点点获得的,这就是“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成”。

第二,怎么做到“知行合一”?

总有人说,懂得了这么多人生道理,为什么还是活不好这一生?

错!在王阳明眼里,你懂得再多道理没有去行动,没有把事情做好,那你就不算懂,或者说,你懂个屁。

他的原话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天下没有知道而不能做好的事情,你说你知道但就是做不好,那说明你就是不知道,你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首先,先做起来。你不做怎么知道结果呢?你不做当然做不到了?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不管怎样,先动起来就对了。在行动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获得知识。然后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继续行动。

循环往复,哪有做不成的事?

就像王阳明,从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要是有个人这样和你说,你是不是觉得他是个疯子?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这样想。连王阳明的父亲都觉得他狂妄自大,怕不是脑子坏了。

但王阳明做到了。他是个奇人。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但凡他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

大概就是那种你问他擅长什么?他答:那要看我想擅长什么。

所以,“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不是让你慢慢行动,而是说你行动的时候不要脑子一热,要心里有主意。知行合一,就是要先有主意地动起来。

其次,要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你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埋怨为什么懂得道理就是做不好,那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任何事情你只要能坚持一万个小时,那就是专家了。

如果你只是想想,或者做了一两天就放了,那就只能是想想了。不要觉得道理无用,无用的其实是你。

王阳明说:“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所以笃行才是真正的知,笃行才算知行合一,笃行才能出奇迹。

最后,要注意循序渐进,要多在事上磨炼,不要总是空想。

有些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想,为什么我还没成功啊?怎么感觉变化不是很大呀?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这本来就是违背自然哲理的,大自然要是有表情,都会朝你翻个白眼。

为什么?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就不要逃避了。

因此必须注意循序渐进,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后天再做一点,如此坚持下去,才会有好的结果。

做到知行合一还要在事上多磨炼。很多事你说你懂了,但你只有做过后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诀窍。因此不要怕犯错,错误是搭建智慧之塔的条石,也不要整天瞎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你成天空想却不付出行动,只能让自己变得焦虑沮丧罢了。


莲溪竹老


“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仅是要把知识付诸行动,还要不断的加深理论学习。

王阳明认为,懂得道理和实际运用都是很重要的。而知行合一就可以归纳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我想起了四个“实”:做人要老实,说话要诚实,做事要踏实,生活要朴实。具体的讲,有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好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定力,还要克服随时出现的内在欲望和外在欲望,这很难,相信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今天说要做什么什么,到最后也是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最后一事无成,这就是没有良好的习惯。早起,锻炼,读书,有时候很枯燥,但成了习惯以后就不觉得枯燥了。

2.踏踏实实做事。当日事当日毕,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把事情拖到明天,或者到最后才开始做事。比如说期末考试,有的人一天到晚说要复习,结果到了考试前几天才看了两眼,这就是做事不踏实。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能力很强,不去做事,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样。脚踏实地,才有资格仰望天空。

3.多读书,勤于思考。读书是一件好事,冰心老人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应该多读一些文史哲类的书,还有经典古籍,如《论语》,如《道德经》等等,书中有大量做人做事的道理,能够支撑得起人们的思维,更能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用美的眼光看世界,做事才会有动力,才能做成事。

这三点就是我的生活体验,有人说“知易行难”,有人说“知难行易”,就现代社会来说,太多人知也不多,行也不多,实不当为个人进取之道。知多行多,才能知行合一。

鄙人拙见,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解儒


如你所说,“知”是读万本书,“行”是行万里路,最终要做到所识所觉相辅相成。读书似乎可以理解成增加学识;行路可以理解为实践做事。这种观点看上去似乎正确,也颇有几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辩证思想,但实际上有不妥的地方。

在做一件事时,我们通常强调要先学习、先了解,这其实就把理论放到了实践的前面,这似乎已经成为共识。

但可曾想过,如果先学习,那学习的理论有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所要做的事情,有可能太小,指导不了实践;也有可能太大,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那怎么去学才能恰如其份?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那如果先实践呢,很有可能无从下手,有可能事倍功半,更有可能错失良机、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该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呢?阳明心学认为应该把“知”“行”看成一个整体,不何错误地理解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人为的将“知”“行”分开,并首先强烈先“知”而“行”,然后“行”能增“知”,最后用“合一”的角度绑在一起,这是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观点,不符合实际。难道做一件事都需要把其中的道理都想明白了才能去做吗?比如说吃饭,要把吃饭的道理都掌握了才去张嘴吃饭吗?那岂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被饿死吗?

“知”“行”本就是一件事,用不着细分,更用不着排序,从来没有不“知”而后“行”的,也没有“行”了而不“知”的。这是阳明心学的观点。仍以吃饭为例,真正感到饿了那便去吃,吃饱了便不再吃,整个过程天性使然,哪里去分清楚哪些是“知”,而哪些是“行”呢?这里所说的“天性”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良知”。做事只不过是遵从自己的本心(良知)罢了,难道还有其他吗?

因此,当今把“知”从“行”中人为分出的想法、做法是不妥的。

本想着能够体现学习、知识、理论的重要性,增强对实践的指导,强调先“知”而后“行”,但却又返回到了对“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的错误认识和路径上来,引导人们去追求所谓的理而误了实践,这是极其错误的。

做事首先要做人,做人首要光明良知,那便是致良知,然后良知指导我们正确地行为做事便会顺理成章。现在的人过多的向外界去追求知识,却忽视了自查内省,自己良知不光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即使有再高的学识可能也用不到正确的地方,如何用以提升自我,如何能用以做正确的事,推动实践呢?

“知”便是“行”,“致良知”也是行,必须自己先动起来,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去“致”,才能不断强大内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将剑成说


知至切实笃行处即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有一个更经典的论断,就是:“真知即是行”,而不是过去所提的“真知即能行”。

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过程。

但是要强调一点,所谓真知,不是现在闭源化了的“知识”的概念,我们理解的知识的概念是不足以解释王阳明的真知的。那么王阳明的真知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提出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阳明的真知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性”,之所以有的人能够如实显露本性,有的人昏昧无知,就是因为他的某一“真知”尚未被自己界定,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的,这是你作为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

他还提到良知的一个特点:“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其实这就是“真知即是行”。他举例说人在成为父母之前,没有人教你如何做一个父母,但是你一旦有了子女,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父母应有的慈爱之情。很少有父母他的子女一生下来他就在心理和情感上抛弃子女,即使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行为上抛弃子女的父母在心理上也会倍受煎熬。在这里为人父母所表现出的慈爱之情便是行,你内心本来就有的为人父母的良知就是知。

真正理解了王阳明所举的这个例子,你就应该明白他所说的知行合一了。如果你还没有理解,那正应了王阳明的观点——你还没有真正做到“真知”。

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总是要求我们记住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真知。比如说上述内容,你记住了那些概念和知识,但你并未做到“切实笃行”的理解程度,因此你也不能做到自然而然地施行。真正的理解是做到“致良知”,就是不断的磨心性,让自己的内心真正感受到良知,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自觉施行。

所以学习国学和古代哲学就是要剥开现代的语句概念给我们的“误解”,理解真理背后真正的“真知”。所以说题主说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其实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