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解释一下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学海一扁舟


实话说,我真没读过王阳明的书籍,但我知道他有着伟大理论:致良知即"知行合一"。

现在我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知行合一",就是自己知道的东西马上去做。换句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主席理论),然后同时,同步去做。只知道不马上去做不行。就好比马谡满腹经纶,自幼就熟读兵书,可他并没有随时演练,跟随诸葛亮时也只是在交谈,属于纸上谈兵。而韩信同他有着差不多经历,也熟读兵书,不同的是他在项羽那时尽管不受重用,却每跟随项羽打完一仗后都用自己理论不断演练,假诺自己打此仗该会怎样整合军队,怎样去打?用何计策?…后面就有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韩信垓下十面埋伏了。

不知道去乱做不行。就拿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来说,也就是教人行善。你根本不知道人的本性,也从未学过怎样去做才可以使人善良,你怎么可能做得到“致良知"?所以必须要懂人性,懂得许多使别人善良的理论才可以做到“致良知"。事实是王阳明先生做到了。

尽管我不太懂王阳明先生的具体理论是什么,但是我还是认为他理论是很成功的。不然后面那么多伟人在学习他的理论。比如曾国藩,蒋介石,毛主席他们都在学习他的“知行合一"

特别是毛主席“知行合一"运用得最好,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其实就类似如"知行合一"。毛主席自己都说,一天都离不开书,大多知识都从书本上学来再活学活用,灵活应用。这难道不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

最后,我觉得“知行合一"对每个人都非常实用。不知就学,学了就知道了,同时知道了就马上去做,并不是非要把所有东西都学会了才去做甚至不去做。就比如修理汽车发动机,你不知道修,你就得学,你得这样学,一边看书,看图纸,发动机参数等(另外就师傅现场教),一边自己找台旧发动机不断反复拆装。搞懂原理,这样就学会了修理汽车发动机。而不是把书里修理知识,发动机参数记住,把图纸记住,然后听听师傅的理论知识自认为也学会了,然而真正去修理反而并不会修。因为你学的就是些理论知识,况且不一定全记得住,到时还得查阅书里资料,查看图纸和发动机参数,并且还得师傅亲自教导,搞来搞去反而只会点皮毛。同理:你只知道修发动机的原理,一直不去实际操作,久而久之真的一台发动机摆在面前时你不见得会修。而那些一直在修理厂的师傅哪怕学徒(师傅指引)肯定会立马修好。这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的好处。

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真能做到"知行合一"绝对比做不到和不懂做的人能得心应手得多,而且做成功的概率高得多…


感恩之心12358


我们先不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且说说我们个人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或者个人不同层次时期,对于同一件事物产生的不同看法,这些现象我们怎么理解?这说明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正好是我们所处层次折射出来的结果。

90年代的男孩,对于对象是否处女,是很在乎的,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却有意暗示孩子,处女情结是多么病态。同一件事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正常状态下,晚期比早期成熟,反之是为病。

是不是后来发现以前的错误,就推翻以前的一切呢?不是,如果再给你一次从头到尾的重生机会,你还是会原封不动的重复活一遍的。为什么呢?受因未变,果即不变。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任何事物的正确性,都是由当时的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不执着的说法根源,即来自自然规律的总结与明悟。

知不知,是以知。意思是说知道自己并不知道一切事物,就是真的有所知了。

知行合一,我的理解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立马去做到,知道什么是错误的就立马刹车,及时补救。不然,你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是糊涂的知。是一无是处的知。知即行,知是行,知必行。是以知行合一的意思。知100,行有80,是自然现象。如何达到知行合一呢?那么说80正好一对一了。留20自己明白,不留20,会让大家误会并且无法明白。

知,是对生存环境的熟悉、认识、理解 、明白、懂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大自然,也叫宇宙。

如果你不懂得自然规律,就没有知,没有知,就没有行。为凑身份,强说知,正是蝼蚁的知。

知行合一,是劝谏言。

知行如一,才是师父。


钧沣732


楼主好!你误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以为是个能讨论的话题,其实这不能问人,必须自问自答,向外是找不到答案的!怎么认识王和正确评价其理论,古人早有可信定论,简介几句,供参考。

【1,王的所有理念都来自佛教,所以先全面了解佛教,再研究王,才真能明白他。】

王的出身和经历与佛教渊源很深,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所以从一开始到最终,他的认识都带着佛教色彩,即不懂佛教的人,都不懂王。

王理论的出发点是“用佛教思想修正传统儒家思想”,以提高儒家教育的济世性。王理论的内容就是用佛教思想重新定义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成圣模式。王理论的创新集中在,把从佛家那里借用来的“佛性圆满论”改为“人性圆满论”,为儒家旧的“反省方法论”注入新内容。

【2,“知行合一”背后有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痕迹】

王的“一”其实既借用的是道家的“道”,也借用了佛家的“佛性”,只是赋予了新的内涵。王的“知和行”所指都是“良知(心)”的正用,其实这是佛教的“般若思想”,只是改头换面而已。

【3,王的“知”是本体论,“行”是方法论,“合一”就是统一在天然圆满的“人性论”。】

王的这个立论逻辑其实是佛教的人天乘教义和小乘教义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嫁接,是一种“儒佛思想的调节论”。

【4,王理论的重大失误】

主要有三点:(1)误解了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此终结了儒家的历史发展。(2)把儒家济世思想搞成四不像的玄学,严重削弱了学人理想的方向性和现实性。(3)王说的“心”不是佛教说的“真心”,而是佛教批判的“识”,所有理论的立足点全错了,结论归于虚妄不实。论点只是看起来不错,本质是“附佛外道”,没有实现的可能。所以,王不是儒家的圣人,而是儒家的罪人!

总之,王对儒家思想理论的探索有进步意义,但结论都是挪用、套用来的,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普通人对王做些知识性了解即可,别把他那些论点当真理。


本然堂讲席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青年时曾筑室于阴阳洞静修,号阴阳子,浙江余姚人。王阳明自幼仰慕圣人之学立下“必为圣人”的大志,后来因为得罪权势发配夷地,在龙场悟道独创心学“知行合一”成为了一代圣人。

关于知和行

对于知和行的关系,有很多人认为是知先行后,也有人说是行先知后。古人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知道一个道理是容易的,但是付出行动是艰难的。王阳明则是在更高的认知上得到知与行的关系,那就是知行合一。

王曰:“知乃行之主,行乃知之工。知惟始,行惟成。格物知之,只知不行无果也,只行不知无成也。”知行合一就是本知

就像我们开车一样,知道红灯,就会不自觉的去行动踩住刹车。知道饿了就会不自觉的去吃饭。只知道道理不去行动是不会得到结果的,只去行动不知原由也不会有成就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在知中行动,在行中获知。才能有所大成。才能有余地的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


十三杂文


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是一件事情,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束。我们一般人的思想当中都是先知道了,然后慢慢的去做到,这样的话知和行就是两件事了。而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是知和行本是一回事,中国思想自古以来注重实践,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学习就是为了实践。历代贤人都注重知和行,法制和行比喻成车之两轮了之双翼,是非常重要的两件事。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把知和行,说成一回事,也就是说你知道一件事,你就一定能做到,你做不到的话,就不能算作知道。王阳明自己也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那关键的问题来了,我们生活当中知行为什么不能合一?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活当中知行不能合一怎么办

1.并非真知,只是了解一点皮毛,就以为自己知道了,末有知而不行者,真知即能行。我们在学习很多理论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幻觉,对所学的事物了解一个大概,知道一点皮毛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就像我们学习王阳明的思想一样,所有人基本都知道王阳明的思想,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但是你知道以后对你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其实你并不是真的知道,只是了解了一点皮毛。

方法论:当你学习一个理论,你发现你知道,但是不能做到的时候。的追问为什么?在追问的过程当中,会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不断的解决这个问题,随着你的追问,你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深沉,你对所学的这套理论会变得越来越完善,你学习一个东西足够深刻以后,更本不用你时刻提醒自己我要去实践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已经融入到你的思想当中,变成了你的一种本能,直接影响你的行为,孔子其实随心所欲而不欲拒,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但是也不会超出仁的范畴,孔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仁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体系里面。把刚开始反本能的东西,慢慢的内化成自己的本能。这个时候知行就就能合一。

2.知行不能合一的第二方面,被私欲阻断。

今天中午吃完饭,你突然想看一下书,学习学习上,没看两分钟拿出手机来开始刷抖音,刷着就停不下来了,看书这回事被忘到九霄云外。等你刷完两个小时的抖音又觉得有深深的愧疚感,感觉我怎么会这么颓废呢?你也知道看书好看书能够增长知识,但是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就是坚持不下去,被你心中的私欲所阻断,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天理和私欲,而且天理和私欲在你的内心当中不断的较量打架,当天理占上方的时候,你就能秉除私欲去看书,当私欲站上方的时候,又去刷抖音去打游戏,抓抖音打游戏会分泌多巴胺让你很爽。

方法论:这时候你需要格物,格除私欲,保存天理。存天理去人欲。

3.知而不行,对你影响不大

假如你和你仇人两个人站在悬崖边上,你心里知道你再往前走到边上去,你仇人一定会把你推下去,那么试问这个时候你会往前走吗?我想绝大部分人不会,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知道你立马就能做到,知行能够合一,因为这个时候知而不行,对你的影响极大,甚至会让你没命。

方法论:知而不能行的时候,就想一下不行的后果,以结果倒逼过程,


知行至善


在我国思想史上,孔子"格物致知"认识论方式的辩证方法有一个验证过程:

东汉班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朝王阳明+近代毛泽东:"知行合一,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而事实上,西方学术中为什么发生本体论这种精神现象,这与他们使用的拼音字母语言密切相关,因为说这种语言的人自己的本身,并没有方块汉字那样文化意义,所以一当发生逻辑反思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存在论说始基或基质问题,因此将其还原为自然哲学本原之论,就是讲这种拼音文字语言人自己本身的必然性了(见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

于是乎欧亚大陆东西方后来的发展至今天的结果二者差别之巨,我们这里文化的东西,他们那里叫做理性,至于康德"纯粹理性"究竟是什么?一般民众就不知所措而堕入云里雾里的迷阵中去了,这好似佛门必悟空,观道必念玄那样神奇!

例如,古时西方人战争皆为神而战,但我们这里极少为神而打仗的事情发生。因为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所以中国人打仗从来不为神打,要战就要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土地而战。

西方人到了中国,发现这里的人没有信仰,这其实是他们对中国人末大误解,因为我们中国人所信唯一神是自然神,而非海盜种族那样的人格神而己。总之,我们这里理论和实践是一回事,但西方人长期从事海外商业劫掠活动,他们精神世界就必须把二元分裂的古代希腊巩固再巩固了下去,于是乎就有了纯粹理性"之说(例如,与牛顿理论力学对立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

注释:纯粹理性。何新在他一生最重要著作《泛演化逻辑引论》第二十二页的脚注上,有一个解析几何的文化学解释,我认为那就是对西方人所谓"纯粹理性"东方定义。并且,这样的一个定义在我华夏文明传统中也是可以接受的(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但自五四以来,我等多说西学东渐趋势,而没有注意到在此之前曾经发生过什么:那是一个东学西渐的时代,也是中国士大夫阶级最辉𤾗,也是最后辉𤾗的时代⋯⋯。


用户3097950555020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是讲“道理”的经书。他的特点是具有理解的扩展性,不像西方逻辑学这样理解的唯一性。所以对于古代思想,重点是“体悟”,哪怕你只理解一点点,只要是正向的,付诸于实践,即是修行,都是好的。所以经要“论”,论是有每一个人的思想的,而“讲”是别人灌输给你的,这完全不一样。就如读佛经,只要你心向善,哪怕只理解佛经中的一点点,但坚持以你理解的去修行,就能积累一分的体悟,然后你的“悟”又帮助你更多的理解经书,然后又去实践所理解的内容,如此反复,便逐渐提高,所以对于真正的禅师或国学大师,他们只要纠正你的理解不是“逆向”(比如本来教你向善锲而不舍的结果你却由于心魔成了作恶锲而不舍了),讨论帮助你理解,而不是把他理解的灌输给你,其余就是鼓励你知行合一的去体悟。

而我们现在,对于传统文化,多以“解读”,“注释”,“讲解”为主,受了西方教学的影响,想以逻辑来理解“道理”,这是没有用的,结果只有两点,一是如古代那样,把经书越读越死,比如儒学,孔子开创,孟子加强,这在先秦都是开创性的,这时处于“论”的状态。而到了后世,各种注释,各种解读,于是乎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朱程理学,就变成桎梏了,这就是“讲”经的阶段。第二,用逻辑去学道理,最终的结果大部分人肯定是“道理我都懂,却没一样做得好”。满口仁义道德,行事却是黑厚学,大量的“虚伪”产生。所以才有王阳明呼吁“知行合一”。


东坡文创


不管“知行合一”中的“知行”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就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都是有道理的。用一个人的知,即对事物的认知来指导行动,行动符合认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无论从逻辑上讲还是从道德上讲都是对的。当然,王明阳的“知”还有更深的含义,它是“心”对事物的感知。如果心是抽象的,那么知就是心的具象。用心去“格物”才能“致知”知是心格物的结果,知具有真理性,所以行动符合知便是符合真理,符合心。今天,我们仍然提倡知行合一,知行统一。它不仅是我们学习和做事的方法,也是做人的本分!


mulin30311368


程朱理学是呈之官方名教的理论,如似今社会的专门的理论研讨,大学教授的理论呈高悬在上不接地气。而王阳明其人是“从百死千难中来”对圣人的解读,对易经的解读下自度度人,以圣人境界为崇高理想从良知出发,知行合一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成己成人,超然入圣。体现在对朱宸濠的的平叛上,胆气而生自自律天道。随之对待昏庸荒唐的正德皇帝与臣下争功的事情上体现出虚己实德谦之臣道。其实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与共产党人的恪守的“道”——“革命+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琴音万古


通俗解释的话也需要先理解知和行各指的是什么的。王阳明说心即理,心具万理。但是我们却无法做到合理,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良知被矇昧住了,无法见到心中的理。那怎么办呢?为善去恶啊,把心里的恶都清除掉,把善的都发扬光大,良知自然就显现出来了。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行,良知显现是知。所以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二者统一了就是知行合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