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不是就是“实事求是”?

快乐语文76626


应该说王阳明老夫子具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拘泥于古的思想,在《传习录》中有充分的体现。但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丝毫没有实事求是的意思,知行合一是他的世界观、认识论,也是一种思想境界。

阳明老夫子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

从世界观上,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天然存于心,是先天的,但“良知”在接触外物而蒙尘,老夫子所言良知与佛家所说的人人都有佛性类似,当然就这一点而言,唯物主义者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从认识论而言,阳明老夫子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知行一体。老夫子把“知而不行者”识为不知。可以说老夫子的“知”视为“认知”和“真知”,也就是说他把思想的知识属性视为“不知”,不但知而且信服、认可才为真知。这就在逻辑上实现了知者必行,行者必知,知行合一。就唯物主义而言,把“知而不行视为不知”即知识与思想的区别也是难以接受的。

只所以说“知行合一”是一种思想境界,就不得不重提“良知”,“致良知”。要达到“致良知”就必须把心灵中“蒙尘”格掉(即格物)“良知”才会显现,才会真正具有“真知”,实现“知行合一”。


闲聊天下


不是的。

我说一下自己比较粗浅的理解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是与著名的四句教紧密结合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心都是晶莹纯洁的,无善无恶。有了善恶的概念,是因为对事物的判断强加进了自己的私欲,能够分辨出善恶是心的本体还是私欲,就是良知。能够把心中善的部分保留,发扬,去掉恶念,就是格物!

而知行合一,就是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过程

例如,你在路边捡到一笔巨款,心里明白,这种不义之财不该取,这是良知,但你还会想,我很需要这笔钱,不是偷的不是抢的,也没有违法,也可以留下这钱自己用,这就是掺杂进了私欲的恶。

最后,你遵从自己的良知,去寻找失主,这就是为善去恶。 而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知行合一的一种形式!



光明仙君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宗旨,而行是知的实践。古人之所以将”行”与”知”两个字分开,先说一个知,然后再说一个行,是因为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人,对于发生的事情他们从来不会认真去思考,去观察。 不知道如何动脑筋去分析问题,做事情永远是跟着感觉走。

对于这种像无头苍蝇的人,你必须跟他讲清楚什么是知?他才能把事情想清楚,之后去行动。第二种人是:希望规避掉所有的风险,所以,每天不切实际的空想,就是不愿意付出任何行动。对这类人,一定要强调行动的重要性。第三类人是聪明的,明智的:遇事会先观察分析,其次找到解决办法,最后再去行动。

举个有意思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有一座山盛产蛇,蛇胆蛇心都是很好的药材,其中有3个年轻人冒险去捕蛇

第一个人赚钱心切,只在村中住了一天,第二天一早没对蛇做任何习性的分析就匆忙上山了。很快因打草惊蛇而丢了命。

第二个人被吓住了,惶惶不可终日。

根本没有胆量迈进大山去捕蛇。

第三个人充分考虑的捕蛇相关问题,怎样找蛇,怎样捕蛇,中毒后的解毒方法,他都一一向村民讨教清楚了。半个月以后做好充足准备的他上山了,最后捕捉到上百条蛇赚了很多钱财。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道理告诉我们现代人,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思考和行动都是相辅相成的。遇到问题要先思考分析,找到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之后再付诸行动,才有可能最后成功。

因此,把“知行合一”简单理解为实事求是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诗心点点96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的创始者。他一生经历坎坷之时,却能保持心静。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知行合与实事求是是两个概念。其主要的精神内涵是不仅要知道,而且要执行光知道不执行等于未知。

明天有一种流传。读懂王阳明等于读懂上下5000年。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确实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心态调整理论概念。毛泽东,蒋介石都非常认同王阳明。晚清重臣曾国藩更是以王阳明为榜样。创立了很多知行合一。创建并领导了湘君都是以知行合一为基础的。能够打败洪秀全也是靠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创建的湘军军队纪律歌。

而毛泽东创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来源于曾国藩的湘军军纪歌。

王阳明不仅是心学理论的创始者,更是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带兵打仗更能体现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

你现在如何呢?欢迎探讨共同学习。


为曰


实事求是跟知行合一是不同的,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表述,实事是客观的存在的,而实事求是是依据客观事实存在的东西去求是提升认知,这也是辩证唯物论实践论的最基本观点的最简单明了的概述。

知行合一他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他不强调按客观事实去求证自己所理解的东西的正确与否,而强调主观认可是知就是知,然后是践行,这种强调知行合一的进步在于比行只知不行进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对于正不正确,这是一个并没有依据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这跟儒家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知一样都是主观认为知,不是实事求是的知,自认为知就是知,而不强调自认为的知跟客观事实有冲突的一面,我们有时认为自己知的东西往往有时是错的,这种错得怎么纠正,当然就是通过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判定是否真知假知,如果我认为我知之为知之就是是知也的话,那每个人都自认为知之就是是知也,那这世界如何界定谁是不知也,那谁是错的啊。

正所谓明亡并不亡于什么明朝皇帝不善治理,而亡于王阳明的思想是一种亡国思想。他的那些理论脱离客观实际,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论断,还有人说明朝是亡于皇帝不懂平衡之术,这更加更加是不懂什么是正确思想的表现,事物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则是相对的,用平衡术去治理这本身就是脱离客观实际去追求所谓的统治稳定哪有不亡国。


隆中知鸟


《实践论》里的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与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并无二致,一定要有所区别在于《实践论》把这个过程讲述清楚,它是哲学家解释世界解释社会,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这种改变世界则不是讲清楚的事,而是要去做事,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此《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与和的关系》是讲清楚。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让人去把知想明白了,才能在“行”时能够做明白,这是在人的思维意识里,而不是体现在文字上的表述。

前者是剖析讲授的方法,后者是整合明白,是分析与整体的关系。

《传习录》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实践论》

认清实践论与知行合一本一体的,不是说闲话的,是要懂得去做的,文字上理清是没用的,没有在头脑中理清才能改变世界。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所以知行合一是实践论,而不是实事求是,但二者是有关联的


岐黄道心


知行合一和实事求是,同类但具体含义完全不同。

先说知行合一,本意是,良知和行为契合统一。良知特指,知善知恶。全意就是,人知道了善和恶,就要存善去恶,并且在行为中践行。所以,知行合一包含有“格物致知”加上实践的双重含义,而且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偏重于道德。

再说实事求是,本意是,忠于实际地去思考和做事。关注点是外部环境,是由外及内的过程,是处理事务的原则,偏重于做事方法。

最后,“知行合一”和“实事求是”同源同类,都包含有踏实和执行力的概念。


老瓜瓢


不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色空不二,心学四句教,惠能的《坛经》,佛祖的《金刚经》,老子的《道德经》等等

这些的都不是用思考可以明白,有人说"知行合一"就是想到了就能做到,如果这样就是心学,那全世界有几十亿圣人。

"知行合一"这是开悟后才能明白,绝非文字表面的意思。

咱们教育家倡导的知行合一,估计自己都没明白,也就看祖师爷说格物致知挺热闹,自己也凑热闹,发表下自己高深理论,以展示价值,获得世人认可。



丰富多彩谈国学


是的,是实事求是。

王阳明心学!心学四诀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具体内容包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由不知善恶之心体,到知到动,到知善知恶而行,都是实事求是的追求人生的最完美,最高境界。


阿牛97417243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实事求是不是一个概念,知行合一是万事开头的信心决心,是气志必须长虹。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和规矩,是体悟人心磨练意志的高标准境界。是开始起头的发端的思想认知。是儒家心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如果做到了就能万事如意,诸事顺利,目标可实现。反之只是部分人的口号。实事求是是对事对人对物的态度,一般是对结果的衡定权衡,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