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銀行貪腐“魔咒”必須破 陳宇龍任重而道遠

吉林銀行前後兩任董事長被查,高管前腐後繼背後,吉林銀行經營上嚴重依賴同業投資,再加上內控失效最終導致發展陷入死循環。


金融反腐風暴再下一城。11月1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佈:“據吉林省紀委監委消息:吉林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寶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而在七月份,吉林銀行資深副行長王安華也因嚴重違法違紀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隨案移送。如果加上此前被判刑的田學仁多位高管,吉林銀行的創始元老級高管落馬達到3名。


吉林銀行貪腐“魔咒”必須破 陳宇龍任重而道遠


高管“前腐後繼”也引發了吉林銀行業績的波動,缺乏同業貢獻的吉林銀行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為7.8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7.63億元,降幅接近50%。

淨利潤遭腰斬的同時,吉林銀行資產質量堪憂。數據顯示,2017年末、2018年末以及2019年中期,該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72%、2.82%以及2.86%。資產減值更是從去年同期的1.81億元增長至22.48億元,同比增長了11.42倍。

兩任董事長先後被查,內控形同虛設,火速接任的陳宇龍能否給久病的吉林銀行開出良方,讓成立12年有餘的吉林銀行煥發新生?

多位元老級高管腐敗被查 吉林銀行久病叢生

繼中信銀行廈門分行副行長以及內蒙古監管局黨委委員劉金明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後,11月18日,吉林省紀委監委發佈消息稱,吉林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寶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吉林銀行貪腐“魔咒”必須破 陳宇龍任重而道遠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吉林銀行第一次高管腐敗落馬。2018年12月份,吉林銀行原副行長王安華遭調查。2019年7月,王安華因收受鉅額財物,與私營企業主大搞權錢交易,生活上腐化墮落,大搞權色、錢色交易等,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並收繳違法所得,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

吉林銀行貪腐“魔咒”必須破 陳宇龍任重而道遠


據公開資料顯示,吉林銀行於2007年10月,在原長春市商業銀行基礎上重組設立。目前,吉林銀行在吉林省內9個市州和大連、瀋陽擁有11家分行,一家分行級專營機構,378個營業網點,發起設立10家村鎮銀行、一家貸款公司,參股一汽汽車金融公司。

重組後的吉林銀行由田學仁擔任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安華則一直擔任吉林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的職位。不過好景不長,2011年田學仁因嚴重違法違紀被調查。2013年10月10日,北京一中院對吉林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學仁受賄案一審宣判,認定田學仁犯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據瞭解,田學仁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錢物共計摺合人民幣1919萬餘元。

此次被查的張寶祥則在2000年12月-2006年1月,先後任長春市商業銀行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事長、黨委書記、董事長、行長。在2014年又回到吉林銀行,從2014年7月起,開始擔任吉林銀行的黨委書記、董事長。

從發現網記者梳理的信息可以看到,他們均屬於吉林銀行的“元老級”高管。吉林銀行兩任董事長先後落馬,元老級高管倒下了3名。

對於吉林銀行董事長連續被查,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吉林銀行的治理結構本身存在漏洞。吉林銀行在治理制度設計、監管制衡機制的推進方面存在一些亟須完善的地方。信息顯示,吉林銀行重組後,除了田學仁擔任董事長外,行長一職唐國興擔任。但是董事長過於強勢,董事會領導下的行長負責制演變成董事長負責制,董事長缺乏相應的監督。這個局面在田學仁落馬後,也沒有得到改觀。

有意思的是,在2014年張寶祥重新迴歸吉林銀行後,曾提出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願景,並且對公司治理結構作了一些完善。但最後張寶祥還是倒在了腐敗的路上。

營收淨利潤大幅下挫 資產質量持續裂變

發現網梳理的數據顯示,2007年重組後的吉林銀行資產規模僅為514億元,隨後,吉林銀行靠著同業資產規模迅速做大,到2012年末,吉林銀行的總資產達到1601億元。在同業業務大力推動下,吉林銀行資產規模繼續飆漲,平均每年增長達747.74億元。

2013年-2016年,吉林銀行的總資產分別為2622.37億元、2837.83億元、3575.33億元、4322.34億元,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不過,隨著監管對同業業務的重點打擊,吉林銀行資產規模出現連續縮水的情況。2017年-2018年,吉林銀行總資產分別為3925.50億元、3618.51億元,總資產同比降低9.18%、7.82%。資產規模下降的同時,同業存單餘額出現大幅下降。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同業存單餘額分別為808.79億元、500.99億元,同比降低37.82%、38.06%。

資產規模持續縮水的同時,吉林銀行業績迅速變臉。2018年吉林銀行淨利潤僅為11.57億元,與2017年30.5億元相比,降幅高達62.07%。

吉林銀行貪腐“魔咒”必須破 陳宇龍任重而道遠


吉林銀行2019年半年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營業收入46.89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40.08億元增長16.99%;淨利潤由2018年上半年的15.48億元,猛降至2019年上半年的7.85億元,降幅高達49.29%,幾近腰斬。

營收大幅下降的同時,吉林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惡化。不良率方面,數據顯示,2017年末、2018年末以及2019年中期,該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72%、2.82%以及2.86%,不斷攀升。相對應的,該行今年6月末的撥備覆蓋率為150.97%,接近監管要求的120%-150%紅線。

吉林銀行貪腐“魔咒”必須破 陳宇龍任重而道遠


此外,資產減值損失金額劇增。2018年度資產減值總金額為34.14億元,對比2017年的10.07億減值,同比增加236.03%。而到了今年上半年,該行的資產減值損失依舊增長迅猛,從去年同期的1.81億元增長至22.48億元,同比增長了11.42倍。

內控風險管理堪憂 高管以權謀私問題依然存在

回看吉林銀行的發展,可以發現造成吉林銀行經營困局的原因,除公司治理體制外,和吉林銀行的內控管理、信貸審核機制的粗放式經營也有較大的關係。

實際上,在張寶祥被宣佈調查的11月1日,裁判文書網發佈刑事判決書,吉林銀行大連分行遭騙貸5.8億元。案件信息顯示,大連長波物流有限公司通過財務造假,在4年之間虛增利潤14億元,而為其做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在沒有對企業賬目進行實地審查及對相關數據函證的情況下,依據該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便出具了審計報告。

通過虛假的財務報表及審計報告,大連長波物流有限公司從吉林銀行騙貸5.8億元,該貸款至今逾期未還,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該貸款本息損失至少6.54億元。

而在內控管理方面,在2016年,吉林省委第三巡視組還指出,“吉林銀行信貸風險與廉政風險並存,一些高管存在利用職權為親友謀取私利等問題”。

近兩年以來,吉林銀行因違規處置不良資產,以及未嚴格執行內控制度,貸款質量五級分類不準確,信貸資產質量嚴重不實等被銀保監部門多次重罰。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7月18日,吉林銀行大連分行因未嚴格執行內控制度,貸款質量五級分類不準確,信貸資產質量嚴重不實,被大連銀保監局罰款人民幣50萬元。

據發現網不完全統計,吉林銀行2017年至今因違規收到罰單超27張,處罰金額累計400萬元。違規的原因主要包括貸款五級分類不準、虛假轉讓信貸資產、信貸業務違規等。

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信貸資產質量仍呈現區域分化。吉林省自去年年中開始,不良貸款率在4%以上。2019年一至三季度,不良貸款率分別為4.18%、4.05%、4.07%,三季度末較上年末下降0.21個百分點。不過仍高於其他地區。

金融業要進一步加強合規建設,增強治理能力,做到“管住人、看住錢”。11月23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廣州出席國際金融論壇第16屆全球年會指出。

2014年吉林銀行就曾在年報中提到,爭取三年左右時間上市;隨後,在2015年年報中,該行稱將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壯大資本實力,全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早日實現上市發展,又將上市時間延遲至未來5年。如今張寶祥陷入腐敗案,吉林銀行上市何去何從?

在張寶祥被查後,11月20日,吉林銀保監局網站發佈任職資格批覆顯示,核准陳宇龍吉林銀行董事長任職資格,接替張寶祥。公開資料顯示,陳宇龍原為吉林銀行行長,曾任工商銀行吉林省分行副行長、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隨著吉林銀行新任掌門人陳宇龍的到來,吉林銀行能否開啟新的征程?

(發現網記者 羅雪峰 周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