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點擊右上方關注“七分的生活

很難想象,我們能和自己去世已久的親人“重逢”。

最近,一家韓國電視臺藉助VR技術做到了這一點,並拍成了紀錄片。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主人公張智成是一位痛失愛女的母親,四年前,她年僅7歲的女兒因為白血病不幸去世。

在那之後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她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女兒,就連手機裡的照片,也都保存得好好的。

一次意外的機會,她得知VR可以“再造”逝去的女兒,就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這場實驗。

經歷了繁雜的前期工作,張媽媽小心翼翼地戴上了設備,走向了那個熟悉的小身影。

哪怕明知人死不能復生,她還是激動地看著眼前的“女兒”,激動地留下了眼淚。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她和“女兒”一起去了街心公園,一起野餐,“女兒”在許願時還想著一家人:爸爸要戒菸成功、哥哥姐姐別打架、媽媽別哭……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最後,張媽媽一個人悵然若失地站在試驗場地裡,僅僅是一個背影,就讓人忍不住流淚。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這次“重逢”讓無數人淚目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在很多人看來,明知是虛幻,何必再用“復活”經受又一次失去的痛,這不僅是對生者的殘忍,也是對逝者的不敬。

但這樣想的人並不知道,人生在世,有時“失去”本身並不是最痛苦的。

痛苦的是,你對失去這件事的來臨一無所知,還沒來得及告別,就已經永遠失去了。

所以,與其說這場特殊的VR體驗是讓母親活在虛幻中,不如說,這是給她多一次和女兒告別的機會。

最後,可愛的小女孩化成了一隻蝴蝶,隨風而逝,也許,母親那些痛苦和遺憾,那些對女兒患病的自責,也能隨著蝴蝶飛遠,慢慢放下。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01

遺憾的是,很多告別,

連聲再見都來不及說。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過太多悲歡離合,其中最痛的,莫過於一位女兒追著救護車大喊“媽媽”的場景。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潛伏的病毒,特殊時期處理病患的措施,太多太多身不由己,讓她就連趴在母親身上哭一哭都做不到。

視頻裡的她,呆呆地站在原地,看著母親被抬上殯儀館的車,直到車子開出幾米,她才終於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媽媽”。

這一聲喊出口,才會明白,從此與母親已經是陰陽相隔。

痛失母親的,還有火神山醫院的護士吳亞玲。

2月11日,她的母親因為急病在昆明老家去世,遠在武漢的她卻沒能見到最後一面。

她唯一能做的,只有在舉辦葬禮時,悄悄地走到一邊,通過手機視頻,和媽媽進行最後的告別。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吳亞玲對著家鄉的方向,哭著彎腰鞠躬。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卻不知道瞬息之間,只剩下形影相弔。

女星譚松韻曾經在《嚮往的生活》裡提到自己去世的媽媽。

她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夢到媽媽,如果有來世,希望媽媽能做自己的女兒,“這樣就能換我來照顧她了”。

說完,她就忍不住哽咽了。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那是在2018跨年夜,譚松韻前腳剛發完跨年微博,開開心心準備迎接新年,後腳就接到了母親因車禍重傷的消息。

由於譚媽媽傷勢太重,雖然全力搶救了二十多天,最終還是撒手人寰,離開了她心愛的女兒。

我們很難想象,一向與母親感情深厚的譚松韻,是怎樣在農曆春節那樣一個萬家團聚的時刻,送走了至親。

很長一段時間內,她都沉浸在傷痛中無法走出來,而那一次,是她第一次公開提及媽媽。

為什麼想夢到媽媽?答案很簡單。

因為離別來得太突然,所以想再看一眼她溫柔的樣子,想聽聽她的嘮叨,想對她說一句“我都好,別擔心”。

人生總是聚散無常,當我們以為自己的思念已經到達頂點時,總會有一些小事,讓我們心甘情願地放縱思念前進一點,再前進一點。

誰說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良藥,在來不及告別的痛面前,時間太微不足道。

02

在失去至親那一刻,

我看起來並不悲痛…

其實這不過是假象,他們只是假裝著對方還在,假裝著不幸沒有發生,假裝一切如常。

然後,在某個猝不及防的時刻,那股洶湧的悲傷才會噴薄而出,把表面的平靜沖垮。

記得外公去世的時候,我一開始一點都哭不出來。

看著葬禮的儀式一樣一樣在進行,家人們在嚎哭,我彷彿一個旁觀者,只覺得很沒有真實感。

明明前一個禮拜全家吃飯時,外公精神狀態還不錯,還會和我們開玩笑,怎麼一轉眼病情就惡化了呢?

一直到瞻仰遺體,準備火化時,我突然清晰地意識到,外公真的沒了。

再也不會有一個不善言辭的小老頭,偷偷在老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外孫女;再也不會有一個看著嚴肅其實很幽默的老人,語出驚人逗得全家哈哈大笑;再也不會有一個圍著圍裙的身影一邊聽外婆嘮叨,一邊下廚。

然後,我忍不住嚎啕大哭。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當我們真正意識到,有些人徹底從世界上消失了,那才是“失去”這兩個字最沉重的時刻。

看過一個網友描述自己失去父親的經歷。

在她12歲時,一場酒駕奪走了她父親的生命。她的爸爸當場去世,沒有人見到最後一面。

在葬禮上,她傷心欲絕,卻一滴眼淚也沒有流。

從12歲到15歲,她只是下意識地避開了父親出車禍的那條街,不願意相信,曾經撐起自己整個童年的男人,已經不在了。

一直到有一天,因為城市改造,那條街被挖得面目全非,她終於有勇氣走到路邊,呆呆地看了很久,失聲痛哭。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失去親人最痛的是什麼時候?

是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地想起他們,卻不得不再次清楚地告訴自己,別傻了,他們走了。

每當我們聽到他們喜歡的歌,看到對方最愛的食物,下意識地模仿他們留下的做法,把他們算進全家聚餐的人數中,那種一瞬間的悵惘,有種錐心之痛。

死亡本身,並不會讓人悲痛;生者與逝者之間的感情聯結,才讓痛苦愈發綿長。

03

曾看到有人問,母親去世一個多月了始終無法適應,我該怎麼辦?

在眾多回答裡,有一個尤其打動人:

“你才不要堅強,有多難過就多難過,有多痛苦就多痛苦,哭個天昏地暗都可以。你不需要對得起誰,要對得起自己。你不要掙錢給誰花,你要掙錢給自己花就可以了。

我們這些活著在這個世界的人,有時候也許只是為了去記得那些離開的人。”

生者作為那個被留在原地的人,儘管悲痛,但生活終究還是要繼續。

電影《地久天長》裡,劉耀軍夫婦倆在獨子溺水身亡後,又領回一個孩子,兢兢業業撫養他長大。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十多年間,夫婦倆帶著養子遠走他鄉,默契地從不提及去世的孩子。

多年後,兩人才終於來到兒子墳前,帶著祭品和白酒,夫妻倆無聲地喝了一場。

他們難道不傷感嗎?白髮人送黑髮人當然傷感。只是,這種哀傷的情緒,終究在多年的生活中慢慢平靜下來。

就像喬治·博南諾在《悲傷的另一面》中寫道:

“哀悼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而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態。從時間線上來看,它更像是波浪的起伏。它會在一段時間內主宰你的情緒,然後漸漸退去,然後再次捲土重來,再慢慢退去,直至最後停止。”

不論是保留他們的遺物,翻閱照片,去墓地祭拜,還是繼承他們生前的夢想,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回憶與傷痛,都能讓我們感受到,自己依然和逝去的人保持著聯繫。


淚目!媽媽與死去3年的女兒“重逢”:人生最痛的,從不是死亡…


而這些方式,恰恰能幫助我們,直面悲傷,最終接納悲傷。

從這個角度來看,利用AI與逝者重逢,也無可厚非。

每個人都知道那是虛幻的,但感情卻是真的。

關於死亡與離別,科學松鼠會分享過一句話: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也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

也許,我們最該試著理解的,就是對生死有合理的期待。

趁還擁有時,盡情去愛,用力擁抱身邊人,不留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