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明天》: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比肩

绝望只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

20世纪的社会开启了人类史上重要的章节,这个世纪充满了动荡不安,充满了生与死的别离,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在绝望中等待希望,在希望后回归绝望。有人曾用“等待”来概括这个章节的主题,这无比贴切。

无论是中国的《明天》,还是西方的《等待戈多》,文学作品中都充斥着“等待明天”的虚无。

《明天》是鲁迅《呐喊》中的一部作品,文本短小精悍,故事情节简单。《明天》围绕单四嫂子的失去孩子的两天两夜,刻画了单四嫂子的悲苦与无奈,直击单四嫂子所处社会的冷漠无情,空虚寂寞成为了单四嫂子的代名词。

如果把《明天》单纯地看作抨击社会黑暗、痛击世态炎凉的作品,未免低估了《明天》的文学价值。鲁迅借单四嫂子之口,述说着自己的无奈与寂寞,鲁迅想要探讨的不只是当时的社会黑暗,更是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明天”有着浓郁的象征意义,《明天》的文字背后也有着隐秘的象征价值。

鲁迅《明天》: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比肩

《呐喊》


01

“明天”意味着“希望”还是“绝望”

我们总是把“昨天、今天、明天”放在一起谈论。“昨天”意味着过去,代表着回忆;“今天”意味着现在,代表着当下;“明天”象征着未来,代表着希望。

“明天”真的是希望吗?人们常说:“我们永远不知道灾难和明天,究竟哪一个先到来”。我们总是憧憬着未来,总觉得“明天”会更好。

殊不知,“明天”永远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没有人能真正拥有“明天”。日历翻过“今天”,真的就迎来了“明天”吗?当我们的脚踏进我们以为的“明天”时,它便又变成了“今天”。仔细想想,这是不可实现的矛盾。

在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所谓的“希望”,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希望”被锁在了最后一层,从未被放出来。换言之,“希望”从未来过人间。所谓的“希望”,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鲁迅《明天》: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比肩

鲁迅


单四嫂子两年前便守了寡,现在连唯一的儿子也离开了她。在宝儿离开后,单四嫂子陷入了深深的孤寂之中。她一方面在盼望着“明天”,一方面又在惧怕着“明天”。

明天她将何去何从呢?一个靠纺棉为生的悲苦寡妇,旁边咸亨酒店的老拱们对她虎视眈眈,蓝皮阿五的占有之心更是人尽皆知,“明天”到了,她将如何与这肮脏又冷漠的社会抗衡?要么堕落,要么灭亡,单四嫂子无路可走。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活在梦中,而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她(单四嫂子)站起身,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她昏昏的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她定一定神 ,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喘气不得。”

“屋子太大太静”不过是单四嫂子太过孤独寂寞罢了,社会告诉她要三从四德,所以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是却无人告诉她子死又该从谁呢?

鲁迅《明天》: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比肩


鲁迅曾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普通民众分为两种人:“战乱年代,想做奴隶都做不成,太平盛世只是暂时成为奴隶。”

单四嫂子便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做一个安稳的奴隶对她来说是莫大的奢望。寂寞不仅充斥着单四嫂子的人生,也充满了鲁迅的心灵。鲁迅便是因为寂寞而写作,因为寂寞而呐喊。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道:“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吶喊》的来由。”

人和人的灵魂,是不相通的。人们往往不能感觉到他人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人们的内心都有着厚厚的“隔膜”。

鲁迅《明天》: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比肩


02

是谁毁灭了“单四嫂”

为什么单四嫂子最后会无路可走?究竟是谁毁灭了单四嫂子?

首先,单四嫂子毁于人情冷漠。那是一个弱者欺负弱者、底层压迫底层的年代,人们无知且冷漠。何小仙毫无医术却居高临下、草菅人命;王九妈倚老卖老,以热心之名实施害之实;蓝皮阿五更是对单四嫂子虎视眈眈,恨不得宝儿早日入土,以铲除自己非礼单四嫂子的“障碍”。

在这个社会里,无人愿意帮助单四嫂子,甚至无人理解单四嫂子。她注定是悲哀的,是痛苦的。因为周围人们的冷漠,更凸显了单四嫂子的孤独。无人能理解她的孤独,也无人愿意理解她的悲哀。

鲁迅《明天》: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比肩


其次,单四嫂子毁于自我无知。如果单四嫂子不是个“粗苯”的女人,或许宝儿也不会离开人世。如果单四嫂子没有将希望寄托于无用且无情之人,或许她不会如此凄凉。

施蛰存曾说《明天》在暗示单四嫂子去欲望,她心中也有一个蓝皮阿五。理由是当蓝皮阿五从单四嫂子手中抱走孩子时,“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我觉得这样理解未免有失偏颇。像单四嫂子这样保守又无助的“寡妇”,当有人在她情急之时非礼到她,她感到羞涩甚至羞耻是人之常情。那时宝儿命在旦夕,宝儿是单四嫂子活下去的希望,此时她是很难有其他“欲望”的。

“单四嫂子在这时候,虽然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他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但阿五有点侠气,无论如何,总是偏要帮忙,所以推让了一会,终于得了许可了。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文章明显说出单四嫂子尽管希望有人相助,却不愿意是阿五。阿五执意要以帮忙为借口,趁机占单四嫂子便宜。

正是因为周遭的冷漠和自身的无知,单四嫂子的“明天”只能是毁灭,她只能在人间或地狱过着炼狱般的生活。


鲁迅《明天》: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比肩

结语

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时代的希望,在这个吃人的年代,或许还有从未吃过人的孩子?可是《明天》的希望又在哪里?代表希望的“宝儿”三岁便去世了,这正是意味着希望的破灭。

鲁迅用冷静客观的笔调,批判了世人的冷漠与愚昧,通过小人物的悲哀串起了社会的悲凉。“明天”与其说象征着“希望”,毋宁说象征着“绝望”。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比肩,希望的背后是绝望。单四嫂子因为希望而绝望,因为生存而毁灭;宝儿因为冷漠而死亡,因为无知而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