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作者 / 渡蘭君 圖 / 網絡

來源:渡蘭(ID:dulantea)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很火的問題:


“出生在四線城市,父母不能給你事業帶來任何幫助,你還心存感恩嗎?”


一個高票回答是:

“父母把你拉扯大,沒病沒災沒遺傳病,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來滿足你,也沒有出現問題來連累你,真就夠美了。配得上感恩戴德。”

正如周國平說的那樣:“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


要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很認同一句話:情商高的表現是,即使面對最親近的人,也依舊保持耐心與尊重。


然而,現實中有不少情況是:


對陌生人會笑臉迎人、彬彬有禮,與最親的家人相處,卻凶神惡煞、惡語相向;


本末倒置切不可取,孰輕孰重須拎得清。


看過一則新聞:

有位男子,苦於自己兒子結婚沒有新房,就打起了其母親的主意,他打算逼迫母親搬去養老院,把房子騰出來給孫子做婚房。
起初老人不同意,卻經不住兒子的各種威逼利誘、軟磨硬纏,說什麼“忍心看親孫子打光棍嗎?”、“你現在不幫我們,以後我們也不養你”……
萬般無奈下,老人只好點頭。
幾個月後,因為極不適應養老院的生活,老人提出搬回家住。哪知他兒子不同意,並選擇了避而不見。
老人拼了命的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常言道:

“百善孝為先。”


試想,如果連最親的家人都做不到愛與呵護,那與這種人交往,不指望他能在自己有難的時候出手相助,反倒很難保證他不冷嘲熱諷,在背後火上澆油。


感恩是一個人良知的底線,如果失去了對父母最起碼的感恩,那麼這個人就跟行屍走肉無異,自然也不會有人願意與他來往,人生路便會越走越窄。


對父母好,有的不只是孝和善,更有的是一種立世為人的品格。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曾在電視上看到有位家長被問到:“你對養兒防老有什麼想法?”


他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我把女兒養大,她給了我無窮的快樂,現在我希望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不能自私地把她困在我身邊陪我變老。


我認為養兒防老就是赤裸裸的一種交易,有愛自然會有一切,而不是硬生生的捆綁。”


深以為然,一個家的核心語言是愛,不是利益交換。


詩經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其實,對於大多數為人父母者來說,用心的養育孩子,看著他稚嫩的臉,心裡洋溢的更多是一種真愛,而不是想著“以後孩子會不會養我”。


等孩子長大,也成了家,父母更多考慮的是:養老要靠自己,會養老能養老,精神上不被兒女拖累,經濟上也不拖累兒女。


正如楊佔禹在他的《時光錄》中寫到:

“親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純淨的感情了,除了愛與呵護,還應該有感恩。”

這世上,只有父母,能夠不求回報、毫無保留地愛著我們。


對待父母,多懷一份感恩之心,多懷一份體諒之情。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王朔在《致女兒書》中寫道: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


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


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此生只剩歸途。


聽過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對於父母而言,或許有時會想:眼前這個漸漸長大卻漸行漸遠的孩子,會不會有一天消失不見呢?


茫茫人海間,能走到一起,成為一家人,本身就是莫大的緣分與情誼。


人這一輩子,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來日方長,世事無常,要陪伴父母、孝順父母,都要趁還來得及。


趁彼此都在一起,趁著還年輕,父母還在,多關愛,多包容,


不應該浪費寶貴的時間用來談對錯、論是非,鬧情緒,滋生仇恨,而應該用來互相呵護,互相珍惜。


著名主持人梁繼璋曾寫過這樣一段話送給兒子:


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趁彼此都在,就好好珍惜,千萬別等各歸雲泥,再也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