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要不要給爺爺奶奶帶?

平常心00平常心


現在很多父母都出去打工了,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的,我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好。因為要出去賺錢和孩子基本的一個物質生活,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才是更放心。

當然的如果家裡經濟條件可以,有精力可以帶著孩子的,父母一定不要偷懶,必須是父母帶好一些,畢竟父愛母愛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爺爺奶奶帶的再好也不能給予的。

父母有責任與義務照顧孩子

國家都規定的養育孩子到成年,那麼生之前我們就都該考慮各方面因素。儘量的自己帶孩子,好好教育,把孩子給他人帶就不要怨天尤人。





你的心肝小寶貝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下我們中國好多家庭都是這樣。自己和老婆在外工作。顧不上照顧小孩子。小孩子要不爺爺奶奶帶。要麼就是姥爺姥姥帶。其實我也不好說什麼。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吧。去年我的同事兩夫妻都在我們公司做。經常聊天說的最多的都是孩子。跟我講,現在她越來越管不住她自己的孩子了。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做什麼事情都讓爺爺奶奶做。吃飯也是讓自己爺爺奶奶給他盛到碗裡,端到桌上他才吃。飯一吃就跑的沒有人影了。而且花錢也特別大手大腳。經常跟別人打架鬥毆。去年5月份五一的時候他回去了一趟。過來時叫苦連天。問其原因。他說,這些年最後悔的就是讓他父母給帶了小孩。上初中之前她還能管的住。進入初中以後叛逆期。越發的難以管教了。最後他特別特別叮嚀我。以後自己的小孩子一定要自己帶。當然我覺得這都是少數吧,應該。畢竟很多時候我們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言者無意。看著請多多擔待。我相信很多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都是挺認真負責的。


漢中小杜


除非萬不得已,實在沒有辦法才給爺爺奶奶帶。要不然就自己帶,哪怕條件艱苦一些,也要克服重重困難自己帶。

分享一個真實案例,我老公哥哥的孩子,從兩歲左右爸爸媽媽出去打工,孩子給爺爺奶奶帶,每年過年才回來一次待個十天左右。雖然是農村但條件還可以,爺爺奶奶照顧的很好,但是也很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三年級了每天早上上學都得奶奶給穿鞋,拉拉鍊,不會繫鞋帶。孩子肯定誰帶的多就和誰親。居我婆婆說侄子小時候睡醒了就哭著喊爺爺,鄰居們都說你們家孩子真奇怪別人家孩子都哭著喊媽媽,你們家喊爺爺。我婆婆跟我說的時候還蠻自豪的,覺得孩子跟他們親。他們意識不到這件事多可怕,覺得說明他們帶得好。

直到去年暑假,我看他日記上寫著“我今天要從爸爸家去叔叔家(我家)”。我問他知不知道和誰是一家,孩子看著我說:爺爺奶奶還有爸爸。我問他還有嗎?他回答我,我叔叔和你,還有我弟弟(我兒子)。我又問還有嗎?他想了很久,說還有媽媽。當時我很震驚不知道嫂子要是聽見他兒子的話會不會當場崩潰,作為媽媽,孩子的成長過程基本上沒有參與過。從那以後我經常在侄子面前提起他媽媽。他看見我抱著我兒子,眼睛裡漏出的是羨慕的眼光。我告訴他,你像弟弟這麼大的時候,你媽媽也是這樣抱著你的。問他像不像媽媽,從來目光閃躲,小聲說“不想”。每當這個時候我婆婆就會附和著說“他才不想呢”。試想一下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不會難受,會不會心痛,懷胎十月鬼門關的走一遭生的孩子,讓你牽腸掛肚的人兒。卻不想提起你。我當時覺得孩子不是不想媽媽,他一直在隱藏自己的感情,他大概知道他說不想媽媽,奶奶會很高興。這表示和奶奶親啊。

今年過年之前嫂子小年到家,據說明年不走了帶了行李回來讓老公開車去接一趟,當時正好婆婆帶著侄子在我家,老公和他說我一會去車站接你媽媽,快穿衣服我帶你去,你媽都想你了。侄子匆匆去找衣服,抱著衣服剛要穿,突然轉過頭問“奶奶你去嗎”。婆婆說“我不去,我得幫嬸嬸看孩子”。他把衣服往地上一扔,“那我也不去了”。老公以為他只是說說,心裡肯定想快點見到媽媽呀,到樓下車裡等他好久。打電話問怎麼還不下來,我勸了半天,就是不去了。沒辦法,老公自己去了。我和他說媽媽是這個世界跟你最親的人了,你媽媽知道你不去接她會傷心的。侄子立馬回我“爺爺才是最親的人”😒

再一個老人對孩子太溺愛了,我侄子三年級就轉到城裡讀書了,我婆婆陪著,稍有不和意他竟然敢動手打奶奶。我婆婆卻不敢跟老公他哥說,怕他打孩子。說到底還是心疼

給爺爺奶奶帶,也算留守兒童吧,我不知道這麼說準確不準確。對孩子的成長,性格的培養,心理健康都沒好處。

我孃家姐姐是小學教師,她跟我說每到一年級收新生的時候,班主任都先了解情況麼,問幼兒園情況啊,平時和誰生活在一起啊?一般父母自己帶的孩子性格都很活潑開朗,很熱情愛幫助同學。那種跟爺爺奶奶長大,父母一直在外面打工的小朋友,很難帶,自理能力很差,愛推卸責任(比如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到了凳子上,爺爺奶奶第一時間抱起孩子來然後打凳子,壞凳子把我們絆倒了甚至踢兩腳孩子就樂了)這種事情很多。

當然,如果爺爺奶奶,懂得怎麼教育孩子,有一定文化。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很優秀。但是無論怎樣父母的陪伴和愛,是沒有人能夠替代的。 我更建議自己帶在身邊,孩子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錯過就沒有了。


劉小歪149098617


很高興能回到這個問題對於寶寶能不能給寶寶帶這個問題首先就是看看爺爺奶奶的情況吧

我孩子的爺爺奶奶幹活沒的說,不怕髒不怕累。我孩子的奶奶地裡的活是一把好手,但是對於家裡的做飯照顧孩子就特別欠缺。不怎麼收拾衛生,用我孩子爺爺的話說:“村裡哪有那麼多講究要是掃地,拖地能出來錢,那我就用嘴舔,不用掃。”

還有就是嘴對嘴喂孩子,大家想想現在有幾個嘴對嘴喂孩子的,我孩子爺爺奶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讓說,什麼事都是,我說彆嘴對嘴喂孩子了不衛生,有細菌。我孩子爺爺立刻說了“讓你媽看你吧,你媽嘴對嘴喂可以,你媽年輕傳不上你病。”我說我也不嘴對嘴喂孩子,然後就是無休止的爭吵。夏天刷鍋的水不倒攢著,一盆,兩盆,三四盆,蒼蠅萬千寵愛,垃圾不扔,一袋,兩袋,三四袋,無處下腳。

付圖說明





來了智寶


不行,絕對不行。交給爺爺奶奶帶,你知道會收穫什麼麼?就是一個你不認識的寶寶。

每次去見寶寶,都跟撞大運一樣,不知道等待你的是怎樣的小孩。而且大概率,和你想象不一樣。

我曾今因為工作忙,沒人帶,不得已交給爺爺奶奶。但是,三個月我就把寶寶接回家了。為什麼呢?

第一次回去我就發現寶寶養成喝夜奶的習慣了(一歲半)。原來,離開媽媽後每晚哭泣,爺爺奶奶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泡奶安慰。第二次,我發現寶寶一直掛著鼻涕,咳個不停。雖說生病無可避免,可是寶寶三個月就有兩個半月在生病。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總得來說,不要把寶寶交給爺爺奶奶,理由有三。

安全係數低

寶寶能平平安安長大是非常不容易的。留守兒童發生意外的事故遠遠多於城市。

曾經看過一個報道。孫子從外玩回來,喊口渴,奶奶順手把放在櫃子上的飲料瓶給遞給孫子,誰知飲料瓶裝的是爸爸放的火鹼。小孩的人生從此發生不可逆得扭曲。

雖說這種事情是小概率,可你能承擔這樣的後果麼,你不想把這樣的概率壓縮得更小一點麼。

年輕人學習能力強。你就知道寶寶嗆食發生窒息危險時,你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寶寶不甚溺水時,你可以做心肺復甦。這些都可以讓寶寶離危險更遠一點。

教育方式無法控制

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教育理念必然不一樣。把寶寶交給爺爺奶奶,你還有話語權麼?

你能做到天天和寶寶視頻,可你能和他有什麼共同話題。每天不痛不癢的問候,就能緩解你的內疚和思念麼。

很多年輕人想著,我就暫時放一段時間。不是不可以,但是這個時間儘量短一點。

三歲,寶寶的大腦就已經發育了80%。爺爺奶奶會和寶寶講故事,讀繪本,搭積木,聊天,畫畫麼?

不要因為一時的困難,而錯過寶寶發育的關鍵時期。

安全感重建需要大量時間

好,我們假設,爺爺奶奶生活在城市,素質很高。比你還有耐心,比你更懂育兒。那麼,你就心安理得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孩子三歲以前不要和主要撫養人分離,這會讓他產生焦慮。一旦安全感破壞,需要大量時間重建。我們不要因小失大。

孩子不是麻煩,他們是天賜的禮物。讓我們一起克服困難。


慢慢媽媽慢慢來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情況,我們也沒有權利去幹涉您怎麼做。我是自己把兒子帶大的。他1歲為止我做全職太太,1歲以後我開始上班,寶寶送幼兒園。現在馬上就到3歲了,很健康活潑。是的,兒子小的時候的確很累,我也曾經抱怨過,就像你說的筋疲力盡。而且老公工作很忙,根本沒有時間幫我。我媽媽也曾經讓我把孩子送給他們帶,但是我不想離開寶寶,也不想讓老人們生活得太累。年輕的我們都筋疲力盡了,更何況年邁的老人家呢。

回到原題。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科學上講對孩子的成長是件好事,看著他一點一點成長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兒子很小時候開始就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現在每天9點左右就已經睡覺了。在帶孩子期間可以閱讀一些育兒參考書來豐富育兒知識,這樣就會一點一點好起來的。你看我,靠自己積累起來的經驗為大家解決問題,現在成為了育兒網友專家呢!

苦是苦點,累也是累點兒,但為了寶寶和老人們的生活,建議自己帶!



紅塵有愛我


我的觀點是不要給爺爺奶奶帶。

我小時候是由外婆帶大的,在我上學後來到父母身邊。小時候很渴望母愛,每次媽媽來看我走的時候,我都會追著好遠,感覺自己被拋棄了,以至於很長時間都不叫爸爸媽媽。長大後明白了父母的破不得已,也很愛我,但那段時光已經彌補不了啦。

自己有了孩子後,堅持自己帶,雖然很累,但很值得。婆婆也提過把小孩送回老家,但我沒同意,不想錯過小寶寶的成長。寶寶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父母的陪伴。

如果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可以幫忙分擔下家務,照料下生活,帶孩子的主力還是爸爸媽媽。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寶寶會更有安全感。



海豚育兒


記憶裡的小時候,爺爺很寵我。小孩子的情感認知十分簡單,就是感覺這個和藹的老人對自己很好、很親近。我小時候淘氣,反正襯托得堂哥、堂妹都是老實孩子,大家在爺爺奶奶家的時候,我不時就要欺負他們。爺爺總是偏袒我,我再鬧騰也沒有被他兇過,他會給我講道理,也會給我做很多好吃的。在我的託兒所階段,放學都是被爺爺接回家。

爺爺是個文化人,性格溫和。奶奶不是。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的孩童時期,她對我的一臉嚴肅總讓我覺得她是不喜歡我的,起碼在她那麼多的孫子孫女裡面,我不是被偏愛的那一個。所以我給她最直接的反饋就是:不和她親近。我玩我的小遊戲看我的動畫片,偶爾目光得空瞥見她在陽臺洗衣曬衣,眼神一碰,我便即刻收回。那時候的兩個人基本就是這樣的交集。奶奶還喜歡數落爺爺。奶奶不會做飯,廚房的事都由爺爺負責,爺爺做飯超級好吃,但奶奶還是會給他挑出些小問題。小時候的我大字不識幾個,但不知道從哪就學來“雞蛋裡挑骨頭”這句話,覺得用來形容奶奶特別適合。爺爺一頓飯菜做多了要被訓,帶我出去玩太久回家做飯晚了要被訓,連爺爺吃飯哪個菜吃太少了也要被奶奶責怪兩句。這在我某一階段的成長中可能留下了陰影,我不懂他們那個年代的感情表達,只知道你怎麼能兇我那麼好的爺爺?小孩子在心裡站隊,自認為偏袒著爺爺長大到了二十來歲,和奶奶的關係依舊略顯疏遠。

爺爺比奶奶年長几歲,歲數大了,終是先離開了。爺爺是在睡夢中安詳離開的,奶奶這麼說的時候卻哭得很厲害。這是我見過她最強烈的一次情感外露。爺爺走了,奶奶的話語也少了,沒了這麼一個人給她數落,縱然子女孝順繞膝也顯得有點孤單。回想一下,其實除去數落爺爺的那些言語,奶奶終究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在爺爺走後的這些年,她在我的印象中更是寡言。

缺少了爺爺的中間角色,我和奶奶的交集一度甚微。踏入社會愈發忙碌的工作給了我減少去探望她的藉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如同例行公事一般去奶奶家報個到。每次進門了喊一聲“奶奶”,她會稍帶微笑地應和一聲,走的時候再說一句,“奶奶再見”。一次次的探望就這麼完成了。仔細想來,這或許是夾雜著小時候形成的認知,覺得在她這麼多的子孫中少我一個的噓寒問暖無關緊要。這樣子的思想一直延續了兩三年,直到有一次隔了大半年的時間才去探望她。那一次,印象深刻。進門的時候,奶奶黯淡的眼神瞬間有了明顯的光亮。依舊是“奶奶”,依舊是老人家輕微的一聲應答。而後的兩個人依然沒有對話得存在同一空間,我與其他的長輩聊著天,玩著手機,時間久了活動一下些許發酸的肩膀卻偶爾發現奶奶的眼神一直鎖定在我的身上。大家在房間裡聊著天,傍晚的光景,開著的日光燈照得滿室通明,奶奶一個人坐在沒有開燈的客廳座椅上,沒有發言。我不知道她有沒有聽大家的聊天,因為她目光裡的感情太熾烈了,讓我懷疑她已經沒有空餘精力去留意大家在聊什麼。嗯,我沒好意思與她對視,重新低下頭假裝繼續玩手機。如此情況在之後的探望中,一次、兩次、三番五次地存在。

覺得奶奶不懂得表達感情可能是我的錯覺。後來有一次去看她正碰上晚飯時間,她原本吃著飯,結果放下了飯碗來擁抱我,我爸讓她先吃飯,她卻抱著我不樂意撒手。真的,記憶裡的小時候都沒有被她這麼抱過。我對她說,“先把飯吃完”,她也就聽話得先吃飯了。那一次,我有點體會到親情的悸動,是這個老人所帶給我的。

接下去每一次的探望,擁抱都成了她見到我時首先要做的事情。她的每一個擁抱都綿長,分開的時候還要抓著我的手來回摩擦,如同每次我探望她結束要離開的時候她的神色那麼直接地能讓人看出不捨。我不知道我是被她帶出了不捨,還是我原本就對她如此不捨,多看一眼吧,多陪一次吧。不管是兩個人不說話靜靜地坐在一起,還是我負責說她負責笑,奶奶的手總是抓著我的手。姑媽們每次見我到奶奶家,都會抓著我悄悄地說,“讓你奶奶多吃點飯”;“讓奶奶平時別想太多心情好點”;“你給她說的她聽,我們讓她吃東西她都像看仇人一樣生氣”;“你讓你奶奶……”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不愛說話的老人變得這麼聽我的話了。我小的時候都沒有那麼聽過她的話。但確實,每一次我遞給她什麼吃的,她都會當著我的面立馬吃掉。有次中秋節帶了肉餡的月餅給她,我隔著碗就覺得有點燙,見她接過碗就開始吃,問她,“燙嗎?”“燙。”“那你慢點吃,先放邊上冷一下。”“嗯。”她一邊應著一邊繼續吃。奶奶好像也沒有很聽我的話呢。

兩個人之間是不是就這麼變得親近了?突然覺得親近是一個形容起來很空洞的詞彙。最近的一次,進她家門一分鐘了還沒見她來抱抱我,我沒等得及便主動擁抱了她,像是一個索愛的小孩迫不及待想得到家長的懷抱。我抱著她的時候還在想,主動擁抱這種讓人害羞的事情自從長大以後變得很少做了,特別是對家人。奶奶真的縮小了。我長高了,她變矮了,主動的擁抱好像更能發現這一現象。我能把她攬入懷,但她回饋我的是加深加緊的擁抱。有人形容愛情:如果你擁抱你喜歡的人,而他把你抱得更緊那便是幸福。漸漸發現,親情裡的幸福不明顯,卻深刻。

但願我發現的尚不算晚,夠我多擁抱你幾年。





雲飛影視


個人認為,誰經驗豐富誰多帶,另一方作為輔助。如今帶孩子不光是體力活兒,更是技術活兒!

我家寶寶小時候我是主力軍,姥姥是輔助負責後勤保障。

我比較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姥姥卻認為一切順其自然,孩子長大了自然什麼都會明白,不需要大人刻意引導。

於是出現了矛盾,我在家寶寶就自己吃飯,姥姥在寶寶就非要投餵才肯吃。

寶寶2歲左右,我教會他大便後自己擦屁屁,但是姥姥在肯定是自己就不會。

怎麼辦?

我想了一招,去跟單位的幼兒園園長打好了招呼,讓我家寶寶去幼兒園呆幾天,體驗一下集體生活。

剛開始寶寶肯定是不太配合的,但是他有個好習慣,就是能聽進去大人講的道理。知道小孩子總是要上幼兒園的,就去了。

然後第一天寶寶的表現就給姥姥長了臉。下午放學姥姥去接的時候,老師當著所有家長把我家寶寶誇的天上有地上無的。

說這個寶寶不僅自己吃飯,還會自己擦屁屁,還主動幫小朋友端飯。

姥姥服了,再也不隨便慣著孩子了,還跟著我學習認字讀書,學會了再教寶寶。

我家寶寶3—4歲的時候就認識上千字了。

所以,如果家裡誰更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就讓誰多帶,沒有固定的模式。

當然,前天是一定要好好說話好好溝通。


米田米米


寶寶儘量自己帶吧!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希望有所幫助!

我的情況跟你類似:老家沒買房,也幫不上忙。一開始,孩子出生我就堅決自己帶,因為覺得公婆脾氣不好,文化也不高,主要還沒原則。在孩子三歲之前我都是自己帶,跟孩子爸在外面一起。三歲之後要上幼兒園了,這幾年經濟壓力也挺大的,然後就叫婆婆過來幫忙帶,出現了很多問題。

1.老人家溺愛孩子,要背就背,讓做什麼就做什麼,管都管不住,為此我們夫妻還要吵架,小孩動不動就發脾氣。

2.老人給孩子灌輸一些落後的觀念,還老追著孩子餵飯,逼著吃飯,一生病就吃藥,小孩在這一年個子都沒啥長。

3.很難溝通,總是她說的都對,還喜歡道聽途說,同一件事我和她說的時候完全聽不見,路上聽來了反而放心上。

4.老喜歡讓孩子吃不完、不吃的的說給媽媽吃。

5.小孩的壞脾氣依著,然後到我這告狀。

我一朋友兩夫妻一起廠裡上班還帶倆孩子都過來了,還買了房。反觀我自己,活的還不如他們,儘量自己帶吧,付出總會有回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